相信大家都看過好萊塢電影《侏羅紀公園》,在電影中科學家從從保存在琥珀中的史前蚊子體內提取了恐龍到了恐龍血液,獲得了基因片段,進而讓恐龍在滅絕了6500萬後再次復活。
這些恐龍有的暴虐兇殘,有的溫順可愛,真的是讓恐龍迷大呼過癮。但是,我們的腦海中一定會出現這樣的疑問:我們可以用這種技術讓「夢想成真」嗎?
1. 什麼是基因?
俗話說「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為什麼西瓜的種子種不出玉米呢?這是因為基因起了作用。
基因一詞由丹麥植物學家、植物生理學家和遺傳學家威廉·詹森於1909年提出。它的靈感來自古希臘語,意味著後代和繁殖。
科學上給基因的定義是生物細胞內有遺傳能力的物質,是遺傳的基本因素,是貯存特定遺傳信息的功能單位,生物就靠基因這個「法寶」,代代相傳,生生不息。
如果用西瓜來說明,這就好比西瓜給西瓜種子裡放了一封信,種子裡的細胞只需要依照這封信上的內容按部就班工作就能長出下一代西瓜來。所以說,如果我們可以獲得恐龍的基因,理論上複製恐龍就是有可能的,但是,事情可沒有那麼簡單。
2. 難以獲取基因
基因信息一般都是由數百萬個「鹼基對」組成,看起來像一根麻花,但是它的結構可比麻花複雜而且脆弱多了。比如在凍土層中發掘的猛獁象化石,雖然距今只有1萬年左右,但是想提取其完整的DNA鏈都很困難,更別說生活在距今6500萬年前、被泥沙包裹的恐龍化石了。《侏羅紀公園》中恐龍基因是在蚊子體內提起的,但是這個方法是行不通的,因為在地質時期,即使被保存在琥珀中,恐龍DNA也早就完全降解。
目前一些科學家傾向於尋找替代方案,比如回收特定恐龍DNA的分散且不完整的片段,這些片段可能佔其整個基因組的百分之一或百分之二。然後,拼接從鳥類獲得的遺傳信息來重建這些DNA片段。但是拼接哪種鳥的DNA呢?拼接多少合適?而且,在不知道完整恐龍基因組的情況下,我們怎麼知道在哪裡插入恐龍DNA殘基?
3. 沒有合適的「媽媽」
假如我們非常幸運,發現或者補全了完整的恐龍基因組,也很難克隆出能喘氣的活恐龍來。
因為我們不能僅僅將DNA注入未受精的雞蛋中就坐等恐龍孵化。事實上,大多數脊椎動物都需要在極其特殊的生物環境中繁殖,並且至少在活體中發育一段時間(比如受精的雞蛋需要在母雞的輸卵管中呆一到兩天)。
對於恐龍而言,大部分的恐龍蛋比雞蛋要大得多,所以為了給恐龍找個合適的「寄養媽媽」就得找個比雞大的鳥類。鴕鳥可能比較也不太合適,需要再復活阿根廷巨鷹這種生物才行。
4. 無法培養胚胎
克隆一般採用的方法都是體外受精,需要將一個精子注入到一個卵細胞中,然後將受精卵在試管中培養一段時間成為合子,再將合子植入母體的子宮中。但是這種技術失敗往往多於成功,因為在大多數情況下,合子無法正常發育,微小的異常就能使其自然終止妊娠。
如果這種技術用來克隆恐龍,情況就變得更加複雜。因為我們不了解適合恐龍胚胎發育的環境條件,即使我們將完整的恐龍基因注入鴕鳥蛋中,胚胎有很大機率是無法發育的。
結論
依照現代科技水平來看,《侏羅紀時代》提供的方法並不可行,恐龍的復活之路上還有很多難題需要解決,但是科學家還在積極探索,也許隨著科學發展,未來的我們也有機會親手撫摸雷龍的腳丫,親眼見證霸王龍的兇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