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掃過,百業凋零。
要說受影響最大的行業,航空絕對當仁不讓,名列前茅。
各國邊控,旅遊和商務停滯,有那麼兩三個月,航空公司的業務量慘不忍睹。不論是全球最發達國家美國的四大航空,還是土豪雲集的中東最大航空公司阿聯航空,都逃不過部分甚至全部停飛的命運,為了維持生存,它們只能一次又一次當起了「會哭的孩子」,以求獲得政府的資金資源。
在我們國內也一樣,各大航空公司為了「活下去」,除了推出類似於「隨心飛」這樣的業務之外,還不停節省開支和拋售資產。
海航集團便是其中的代表。
實際上,在2019年的時候,海航集團便面臨著嚴重的債務危機和流動性危機,那時候網上沸沸揚揚都是「海航難逃一死」之類的話題。
今年的時間內,海航最大的任務就是清理債務,拋售資產,斷臂求生。
8月31日,香港媒體《南華早報》傳出消息,表示海航已經和債權人達成協議,通過債轉股的方式將位於瑞士的Swissport(瑞士國際空港服務有限公司)抵給了外資機構,這些外資機構包括SVPGlobal,Apollo全球管理,巴克萊銀行和King Street Capital Management,本次交易的合計金額為19億歐元(約23億美元)。
Swissport成立於1996年,總部位於瑞士的蘇黎世,主要是在全球範圍內為航空公司客戶提供旅客服務、機坪保障、貨物處理、航空安全、加油維修等航空地面服務。截至2015年中旬,Swissport已經從起初的3家瑞士機場發展到45個國家的263個機場,為全球700多家客戶服務,是全球最大的機場地面服務和航空貨運處理服務提供商。
2015年7月31日,海航集團以27.3億瑞士法郎(30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了Swissport公司100%的股權,將其成為該集團一家海外子公司。
接受之後,Swissport的業務得到了短期發展,服務的機場一度覆蓋到全球300家以上。但是,從18年開始,腳步放緩,慢慢有些「體力不支」。
今年4月開始,Swissport進行了重大的人事改革,裁掉了10000人,同時讓近40000名員工進入特殊時期休假狀態或者轉為短期僱員。這番操作之後,本來有64000名員工的Swissport,只剩下不到15,000人處於正常全職工作狀態。
6月9日的時候,國際評級機構穆迪(Moody's)曾給出報告,預計Swissport受疫情影響,今年和明年現金流缺口將達到50億歐元。
很顯然,這對於本身就負債纍纍的母公司海航集團來說,肯定是力不從心難以企及的。所以,這次直接以債轉股的方式轉讓出去,也是迫不得已的事。
除了這單資產拋售之外,在上個月早些時候,還有消息傳出海航要以70億美元的價格將英邁賣給美國私募股權公司鉑金資本(Platinum Equity),目前還在洽談階段。
英邁是一家美企,同時也是全球最大的IT產品分銷商和供應鏈服務商,業務覆蓋160多個國家。2016年12月7日,海航集團旗下的上市公司天海投資發布公告,以每股38.90美元全現金交易價格(約60億美元的股權價值)收購英邁國際100%股權的交易已經完成交割。
相比起Swissport,英邁目前的營運狀況要好不少,所以能賣出比收購時更高的價格也在意料之中。當然,如果真的賣掉,多少會讓人覺得有些可惜。
不少分析人士認為,航海早些年過於執著海外擴張,收購了不少跨國企業,導致鞭長莫及的同時資金鍊也難以為繼,這是值得很多企業特別是國企反省的問題。畢竟像現在的海航,又一點點地將之前收購的海外資產還了回去,多少顯得有些折騰和尷尬,甚至吃虧。
8月28日,海航控股發布了2020年半年報,顯示該公司2020年1-6月實現營業收入117.12億,同比降低66.57%;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118.23億,同比下降2448.45%。
目前海航採取了不少措施去改革和調整,也取得了不少實際效果,相信隨著行業環境的向好,該集團也會逐步走出困境,迎來春天!
本文就跟大家分享到這裡,歡迎點擊關注!
「戲說金融」原創作品,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