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有大婁山、苗嶺、武陵山、烏蒙山四大山脈,茶園主要分布在四大山脈的各個山麓。北部大婁山,自西向東北斜貫北境,屬中亞熱帶潤溼季風氣候,是烏江水系與赤水河的分水嶺,南部有苗嶺,是長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的分水嶺……」7月18日,「貴州茶葉名山計劃研討會」(簡稱「名山調研」)在遵義湄潭舉行,會上,貴州省茶文化研究會副會長、調研組負責人周開迅對參會專家解說貴州茶山的脈絡。
2020年,是「兩山論」提出的第十五周年。近年來,貴州牢守生態安全底線,把生態安全作為茶產業的生命線,在標準茶園建設、品質管控、病蟲害綠色防控、清潔化加工等方面,實行諸多嚴苛措施,織成了一張綠色保護大網。貴州正以「寧要草,不要草甘膦」「讓天下人喝上乾淨茶」的標準,踐行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發展理念。
六盤水茶山
貴州地貌92.5%的面積為山地和丘陵,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說,境內山脈眾多,重巒疊峰,綿延縱橫,山高谷深,要將「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實現經濟的高質量發展,除了管控生態安全之外,更需要多領域的綜合規劃。為挖掘貴州茶山文化,提升貴州茶園底色,打造貴州茶山品牌,貴州省茶文化研究會、貴州省綠茶品牌發展促進會、貴州茶文化生態博物館共同籌備了這次「名山調研」,將通過搞調研、摸家底的方式,開展貴州茶葉名山調研。
「我們將茶山文化研究納入貴州茶文化研究的工作方向,作為貴州後10年的茶文化建設主要方向之一,實行以山載文、以山樹人、以山亮品、以茶帶園、以山立世的千山計劃,打造『一山有一山文化,一山有一山品牌』的茶山特點,並制定一五計劃、二五計劃的貴州茶葉名山發展規劃。」貴州省綠茶品牌發展促進會、「名山調研」負責人徐嘉民在會上說到。
會議確定貴州茶葉名山調研向茶產業靠近的研究方向,茶山文化為貴州茶文化的研究方向。茶葉名山主要從茶山的歷史文化、民俗文化,茶山面積、性質,茶葉品種、品牌,茶企情況、茶莊園、茶旅遊及茶山經濟狀況等方面進行考察調研,並開展貴州茶葉名山評選,加大茶葉名山調研的宣傳推廣,並成立「貴州茶葉名山研究院」,建立「茶葉名山智庫」。
據悉,名山調研將「點面結合,申報與實地考察結合」,以全省市州行政劃分及四大山脈劃分結合,並以縣為單位開展調研。
「大王叫我來巡山,我把茶山轉一轉,我要摘下最好的茶葉,獻給世上愛茶人,這山澗的水,無比的甜……生活充滿節奏感……」與會專家們笑稱,網絡歌曲《大王叫我來巡山》唱出了這次會議的主題。在他們看來,「大王」就是堅守在維護生態安全一線的人們,他們是造就「金山銀山」的功臣,我們履行「巡山」之職,更是要將「巡山」所見之景,用心地繪出「貴州樣板」「貴州新路」。
參會專家合影
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劉彥青 李悅
編輯 梁瀚澤 陳敏
編審 徐嘉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