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港小鎮街頭
在大陸人的心目當中,臺灣是日月潭,是阿里山,是羅大佑歌聲中揮之不去的鹿港小鎮,也是侯孝賢電影中白衣飄飄的年代。
在臺灣人的生活當中,再美好的景色再文藝的電影從來都離不開機車(摩託車在臺灣俗稱機車)的陪伴,活躍在街頭巷尾的機車不僅是最重要的出行工具,更是臺灣人溶於血液的精神和文化。
人潮洶湧的街頭,每逢上下班高峰時刻,當路口的紅燈變綠時,隨著「突突突」的轟隆聲,等待在路口的一輛輛機車魚躍般搶在汽車前疾駛而出,場面蔚為壯觀。
入夜,站在人行天橋上,遠眺「機車陣」光影照人,小巧靈活的機車穿梭在汽車間,分外顯眼。
機車背上的寶島
一年四季,不管你到臺灣的哪個鄉鎮城市,見到滿島遍飛的就是機車。在整個臺灣地區不到三萬六千平方公裡的土地上,每天都有1400 萬輛機車穿行在繁華都市、海島鄉間。
據估算,在臺灣平均每1.58人就擁有一輛機車。如扣除老人小孩等不適用騎行工具的人群,幾乎達到每人一輛機車了。其數量之多、密度之高均居全球第一。
因此,臺灣享有「機車背上的寶島」的美譽,其獨特的「機車文化」應運而生。
熱賣的機車安全帽
在臺灣,即便私家車在不斷高速增長,錯綜複雜的公交車與捷運穿城而過,依然沒辦法取代機車的地位。大部分臺灣家庭同時擁有汽車和機車兩種交通工具。
機車的用途可謂被臺灣人發揮到了極致——既是上下班的交通工具,也是送快遞、送外賣等服務行業的標配。即便是藝人趕場、選民助選這些有地域特色的活動也會出現機車的身影。
最接地氣的交通工具
上下班、逛街、購物、接送小孩,但凡是短距離路程,臺灣人都會選擇機車出行。與歐美國家常見的大排量機車不同,臺灣街頭常見的是小巧便捷的輕騎機車。騎機車出行最大的好處就是方便。
臺北街頭的機車
外出時,一手提機車安全帽,一手挎手包,想去哪裡,便戴上安全帽,發動機車,然後直奔目的地。正因為舒適便捷,男女都對機車青睞有加。臺北不少白領都選擇騎機車上班,路途遠的,就開機車到捷運站,泊在固定的停車位,然後再搭乘捷運去上班。
在某機車論壇上,一位機車愛好者這樣分享喜歡機車的原因:「臺北汽車停車位少,價格又貴,只要路程合適,我都會選擇騎機車出行。」
對大規模的機車族,當局也予以多種優惠:在等信號燈時,機車的停車線是在汽車前。在大型商場、捷運站、學校、社區甚至綠化帶中,都給機車預留足夠多的停車位。
在臺北街頭,到處都設有無人看管的機車站,只要輸入你的身份證號碼車鎖便會自動解開,在到達目的地之後同樣輸入身份證號碼上鎖即可,費用低廉。在足夠寬闊的道路中,還規劃出專門用於機車的行駛車道。
周杰倫機車領路,為妻子昆凌保駕護航
不只是日常通勤,在澎湖、綠島、蘭嶼等離島區,租臺機車環島遊也是頗受歡迎的休閒活動。在離島民宿店,家家都有機車供遊客租賃。每逢周末和假期,臺灣本島居民或遊客跨海而來,租一輛機車,獨自一人或兩人同車,在環島公路上「狂飆」。
颯颯的海風從耳邊吹過,在潮溼的空氣中迎著海風高呼幾聲,都市快節奏生活下積累的壓力清除殆盡。臺灣島內多山地,坡高路陡,路面狹窄,汽車過不去,自行車動力不足,小馬力的輕巧機車則遊刃有餘。
臺灣島內一年四季氣候宜人,除惡劣的颱風天,均適合機車出行。除少數豪華機車外,機車的價格一般都在普通民眾的承受範圍內。此外,機車比汽車耗油少,汙染也少,不能不說這是最適宜臺灣土壤、最接地氣的交通工具。
有機車的電影才叫臺灣電影
喜歡臺灣電影的影迷或許可以想起,幾乎每一部臺灣電影,都會有機車的身影。這種獨特的文化被不少導演捕捉,投入到電影、紀錄片中,「機車」成為臺灣電影和電視劇中的一個文化符號。
2011年除夕之夜,臺灣大眾銀行網絡發布廣告短片《夢騎士》,就是根據17位不老騎士環島旅行的真實故事拍攝的。
《夢騎士》劇照
通過機車與人的勵志故事講述了人世的悲歡離合與夢想不滅:5位老人平均年齡81歲,一個重聽、一個得了癌症、三個有心臟病,每一個都有退化性關節炎。
6個月的準備、環島13天、1139公裡、從北到南、從黑夜到白天,只為了一個簡單的理由:人為什麼要活著——夢。臺灣人與機車的感情早已融入在血液中了。
在「小清新」範兒的臺灣電影中,男主人公一定要騎著酷酷的機車,後面載著美麗可愛的女主角。
《聽說》中,黃天闊(彭于晏飾)騎著機車載著秧秧(陳意涵飾),成為一幅定格在眾多影迷心中的美好畫面。
《艋舺》中,阮經天、趙又廷飾演的幾個幫派兄弟,騎機車在臺灣街道中奔馳。
《艋舺》劇照
《翻滾吧!阿信》中陳漢典出演的幫會成員,騎著機車追趕男主角。
《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裡的老曹(莊濠全飾)也曾騎著機車繞臺灣一圈,追求沈佳宜。
《刺陵》中的周杰倫,為上演一場英雄救美的戲,在正式開拍前就騎著重機車飆了5 萬公裡。
因此,有網友總結說:「有機車存在的臺灣電影,才是真正的臺灣電影。」之所以那麼多臺灣電影中都有機車存在,臺灣影人們表示這就是他們的生活。
臺灣著名導演鈕承澤說:「常常可以看到影片中,幾個愛耍酷的男生,載著女朋友在街上狂飆。或者幾個同學放學騎著機車或腳踏車一起回家,其實這就是我的高中生活。」
機車管理的「臺灣經驗」
機車遍布島內,如何管理好機車一族,當局著實下了一番功夫。
所有的機車都要有自己的「身份證」——牌照。按規定,牌照每兩年要換發一次。一些排氣量超過250cc的重型機車,還要像汽車一樣,前後都要掛牌照。機車生產廠家一定要遵循很嚴格的環保標準,才能通過環境部門的檢查。
臺灣大學校園內允許騎機車,但只有年滿18歲的學生才能騎,還要通過考試考取駕駛執照,排氣量在50cc以上的車主不僅要筆試,還要通過路考。
臺北街頭
此外,機車行駛線路也有明確規定,不能上快車道,不能上快速路,更不能上高速路。島外來臺遊客若想駕駛機車,就必須持國際駕照租賃機車。否則,若被交管部門發現,租車行和租車人都要受罰。
對於機車使用的安全性教育,民眾也是經歷了從不理解、不理會到事故頻發到當局不斷花大力氣做宣講說服工作這樣一個過程。單就騎機車必須佩戴安全帽的問題,就宣傳教育了很久才逐漸被普及,且深入人心。
良好的管理帶來了秩序井然的交通圖景,在臺灣,機車駕駛人大都能遵守交通規則。在臺北街頭或車流量巨大的城市路口,騎著機車的市民有秩序地等待交通指示燈,見縫插針往前擠或是搶紅燈現象非常少見。
私家汽車也會給頭戴安全帽、載人載物的機車族留出位置。在管理機車的問題上,「臺灣經驗」的確值得很多城市參考借鑑。
文/選自《鳳凰品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