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車上的臺灣

2022-01-07 臺灣生活


鹿港小鎮街頭

在大陸人的心目當中,臺灣是日月潭,是阿里山,是羅大佑歌聲中揮之不去的鹿港小鎮,也是侯孝賢電影中白衣飄飄的年代。

在臺灣人的生活當中,再美好的景色再文藝的電影從來都離不開機車(摩託車在臺灣俗稱機車)的陪伴,活躍在街頭巷尾的機車不僅是最重要的出行工具,更是臺灣人溶於血液的精神和文化。

 

人潮洶湧的街頭,每逢上下班高峰時刻,當路口的紅燈變綠時,隨著「突突突」的轟隆聲,等待在路口的一輛輛機車魚躍般搶在汽車前疾駛而出,場面蔚為壯觀。

入夜,站在人行天橋上,遠眺「機車陣」光影照人,小巧靈活的機車穿梭在汽車間,分外顯眼。

 

機車背上的寶島

 

一年四季,不管你到臺灣的哪個鄉鎮城市,見到滿島遍飛的就是機車。在整個臺灣地區不到三萬六千平方公裡的土地上,每天都有1400 萬輛機車穿行在繁華都市、海島鄉間。

據估算,在臺灣平均每1.58人就擁有一輛機車。如扣除老人小孩等不適用騎行工具的人群,幾乎達到每人一輛機車了。其數量之多、密度之高均居全球第一。

因此,臺灣享有「機車背上的寶島」的美譽,其獨特的「機車文化」應運而生。


熱賣的機車安全帽

在臺灣,即便私家車在不斷高速增長,錯綜複雜的公交車與捷運穿城而過,依然沒辦法取代機車的地位。大部分臺灣家庭同時擁有汽車和機車兩種交通工具。

機車的用途可謂被臺灣人發揮到了極致——既是上下班的交通工具,也是送快遞、送外賣等服務行業的標配。即便是藝人趕場、選民助選這些有地域特色的活動也會出現機車的身影。

 

最接地氣的交通工具

 

上下班、逛街、購物、接送小孩,但凡是短距離路程,臺灣人都會選擇機車出行。與歐美國家常見的大排量機車不同,臺灣街頭常見的是小巧便捷的輕騎機車。騎機車出行最大的好處就是方便。


臺北街頭的機車

外出時,一手提機車安全帽,一手挎手包,想去哪裡,便戴上安全帽,發動機車,然後直奔目的地。正因為舒適便捷,男女都對機車青睞有加。臺北不少白領都選擇騎機車上班,路途遠的,就開機車到捷運站,泊在固定的停車位,然後再搭乘捷運去上班。

在某機車論壇上,一位機車愛好者這樣分享喜歡機車的原因:「臺北汽車停車位少,價格又貴,只要路程合適,我都會選擇騎機車出行。」

 

對大規模的機車族,當局也予以多種優惠:在等信號燈時,機車的停車線是在汽車前。在大型商場、捷運站、學校、社區甚至綠化帶中,都給機車預留足夠多的停車位。

在臺北街頭,到處都設有無人看管的機車站,只要輸入你的身份證號碼車鎖便會自動解開,在到達目的地之後同樣輸入身份證號碼上鎖即可,費用低廉。在足夠寬闊的道路中,還規劃出專門用於機車的行駛車道。

 
周杰倫機車領路,為妻子昆凌保駕護航

不只是日常通勤,在澎湖、綠島、蘭嶼等離島區,租臺機車環島遊也是頗受歡迎的休閒活動。在離島民宿店,家家都有機車供遊客租賃。每逢周末和假期,臺灣本島居民或遊客跨海而來,租一輛機車,獨自一人或兩人同車,在環島公路上「狂飆」。

颯颯的海風從耳邊吹過,在潮溼的空氣中迎著海風高呼幾聲,都市快節奏生活下積累的壓力清除殆盡。臺灣島內多山地,坡高路陡,路面狹窄,汽車過不去,自行車動力不足,小馬力的輕巧機車則遊刃有餘。

臺灣島內一年四季氣候宜人,除惡劣的颱風天,均適合機車出行。除少數豪華機車外,機車的價格一般都在普通民眾的承受範圍內。此外,機車比汽車耗油少,汙染也少,不能不說這是最適宜臺灣土壤、最接地氣的交通工具。

 

有機車的電影才叫臺灣電影

 

喜歡臺灣電影的影迷或許可以想起,幾乎每一部臺灣電影,都會有機車的身影。這種獨特的文化被不少導演捕捉,投入到電影、紀錄片中,「機車」成為臺灣電影和電視劇中的一個文化符號。

 

2011年除夕之夜,臺灣大眾銀行網絡發布廣告短片《夢騎士》,就是根據17位不老騎士環島旅行的真實故事拍攝的。


《夢騎士》劇照

通過機車與人的勵志故事講述了人世的悲歡離合與夢想不滅:5位老人平均年齡81歲,一個重聽、一個得了癌症、三個有心臟病,每一個都有退化性關節炎。

6個月的準備、環島13天、1139公裡、從北到南、從黑夜到白天,只為了一個簡單的理由:人為什麼要活著——夢。臺灣人與機車的感情早已融入在血液中了。

在「小清新」範兒的臺灣電影中,男主人公一定要騎著酷酷的機車,後面載著美麗可愛的女主角。

《聽說》中,黃天闊(彭于晏飾)騎著機車載著秧秧(陳意涵飾),成為一幅定格在眾多影迷心中的美好畫面。

《艋舺》中,阮經天、趙又廷飾演的幾個幫派兄弟,騎機車在臺灣街道中奔馳。


《艋舺》劇照

《翻滾吧!阿信》中陳漢典出演的幫會成員,騎著機車追趕男主角。

《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裡的老曹(莊濠全飾)也曾騎著機車繞臺灣一圈,追求沈佳宜。

《刺陵》中的周杰倫,為上演一場英雄救美的戲,在正式開拍前就騎著重機車飆了5 萬公裡。

因此,有網友總結說:「有機車存在的臺灣電影,才是真正的臺灣電影。」之所以那麼多臺灣電影中都有機車存在,臺灣影人們表示這就是他們的生活。

臺灣著名導演鈕承澤說:「常常可以看到影片中,幾個愛耍酷的男生,載著女朋友在街上狂飆。或者幾個同學放學騎著機車或腳踏車一起回家,其實這就是我的高中生活。」

 

機車管理的「臺灣經驗」

 

機車遍布島內,如何管理好機車一族,當局著實下了一番功夫。

 

所有的機車都要有自己的「身份證」——牌照。按規定,牌照每兩年要換發一次。一些排氣量超過250cc的重型機車,還要像汽車一樣,前後都要掛牌照。機車生產廠家一定要遵循很嚴格的環保標準,才能通過環境部門的檢查。

 

臺灣大學校園內允許騎機車,但只有年滿18歲的學生才能騎,還要通過考試考取駕駛執照,排氣量在50cc以上的車主不僅要筆試,還要通過路考。

臺北街頭

此外,機車行駛線路也有明確規定,不能上快車道,不能上快速路,更不能上高速路。島外來臺遊客若想駕駛機車,就必須持國際駕照租賃機車。否則,若被交管部門發現,租車行和租車人都要受罰。

 

對於機車使用的安全性教育,民眾也是經歷了從不理解、不理會到事故頻發到當局不斷花大力氣做宣講說服工作這樣一個過程。單就騎機車必須佩戴安全帽的問題,就宣傳教育了很久才逐漸被普及,且深入人心。

 

良好的管理帶來了秩序井然的交通圖景,在臺灣,機車駕駛人大都能遵守交通規則。在臺北街頭或車流量巨大的城市路口,騎著機車的市民有秩序地等待交通指示燈,見縫插針往前擠或是搶紅燈現象非常少見。

私家汽車也會給頭戴安全帽、載人載物的機車族留出位置。在管理機車的問題上,「臺灣經驗」的確值得很多城市參考借鑑。

 

文/選自《鳳凰品城市》

相關焦點

  • 機車上的臺灣‖不得不去的一座城
    對於多山地,路面狹窄的臺灣來說,機車還真是最合適的交通工具。雖然機車數量多,但走在大街上不會聽到急促的喇叭聲,臺灣人的溫和有禮,便體現在其中了。約上幾個好友騎著機車,在空曠的沿海公路上自由嬉鬧,也是再好不過的島嶼旅行了。
  • 聊點臺灣腔:臺灣為什麼這麼多機車?
    來源:海外網任何對臺灣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臺灣的「機車大軍」。據統計,全臺機車牌照登記已超過1500萬輛。連臺灣民眾的口頭語裡,機車的存在感都很強——「你很機車哦」。臺灣的氣候確實適宜騎摩託車。在臺灣,不論何時都可以戴上頭盔跳上機車,來一次說走就走的兜風。如果是在東北的冬天,零下的氣溫,結冰的道路,騎摩託車就有諸多不便了。臺灣機車文化的形成,也與歷史息息相關。1960年代,臺灣對進口汽車課以重稅,島內汽車行業產能又低,汽車價格高不可攀。所以,機車就成了臺灣人出行的第一選擇。
  • 臺灣機車,不僅僅是機車而是一種文化
    原標題:臺灣機車,不僅僅是機車而是一種文化   據媒體綜合報導,臺北街頭,每逢上下班高峰時刻,當路口的紅燈變綠時,隨著「突、突、突」的轟隆聲,等待在路口的一輛輛摩託車(臺灣俗稱機車)魚躍般搶在汽車前疾駛而出,場面蔚為壯觀。而臺灣的電影中,永遠也少不了機車的影子。
  • 你知道臺灣人用「機車」來罵人嗎?(我在大陸看臺灣)
    很多大陸朋友去臺灣玩,都會驚呼於臺灣馬路上的機車大軍。特別是等紅綠燈時,每次綠燈一亮,一大群機車便如猛虎出閘,那情景真像是一陣大浪襲來,聲勢驚人。事實上,我自己在臺灣,也有多年自己騎機車。在大陸,不叫機車,叫摩託車。現在街頭上也挺多了,但比例上還是沒有臺灣多。
  • 臺灣機車管理借鑑
    臺灣島內多山地,坡高路陡,路面狹窄,汽車過不去,自行車動力不足,輕巧機車則遊刃有餘。城市中,交通擁堵,汽車停車一位難求,機車停車則很方便。此外,臺灣島內一年四季氣候宜人,除惡劣的颱風天,均適合機車出行。除少數豪華機車外,一般來說,機車都比汽車便宜,普通民眾都能承受,此外,機車比汽車耗油少,因此不得不說這是最適宜臺灣土壤、最接地氣的交通工具。
  • 為啥臺灣同胞動不動就感嘆:「你很機車耶!」
    小阿姨和老楊一帆,分別坐在同事租來的山葉摩託後座上,從20公裡開外的飯店趕回酒店——隔壁的酒吧。無聊的假期和久未分泌的腎上腺素,因為這20公裡的極速夜奔,變得生動快活起來。突然想到7年前那部無比催淚的臺灣電影《不老騎士》:17位平均81歲的老阿伯搞了一場機車環島遊。
  • 寶島臺灣 機車上的人們 悠閒的生活方式
    對於臺灣,我們印象中應該比較小清新,是一個文藝青年愛去的地方,臺灣確定有很多美景,而且我超級喜歡臺灣男生講臺灣普通話,超級有感覺的!臺灣人講話一定是很多人都喜歡聽的,我想你們一定也特別喜歡他們講的腔調吧哈哈哈。說到臺灣,大家一定想得最多的是臺灣偶像劇吧。
  • 插畫分享|臺灣機車少女,他將臺灣機車文化匯入自已作品裡!
    來自臺灣臺北的藝術創作者,作品風格以二次元為主,喜歡畫機車女孩,對機車情有獨鍾!他愛好速寫,插畫,現在已經入駐了微博,淘寶店零食族組上也有他本人的畫冊售賣。
  • 【聊點臺灣腔】臺灣為什麼這麼多機車?
    任何對臺灣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臺灣的「機車大軍」。據統計,全臺機車牌照登記已超過1500萬輛。
  • 聊點臺灣腔:臺灣為什麼這麼多機車?
    來源:海外網任何對臺灣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臺灣的「機車大軍」。據統計,全臺機車牌照登記已超過1500萬輛。連臺灣民眾的口頭語裡,機車的存在感都很強——「你很機車哦」。臺灣的氣候確實適宜騎摩託車。在臺灣,不論何時都可以戴上頭盔跳上機車,來一次說走就走的兜風。如果是在東北的冬天,零下的氣溫,結冰的道路,騎摩託車就有諸多不便了。臺灣機車文化的形成,也與歷史息息相關。1960年代,臺灣對進口汽車課以重稅,島內汽車行業產能又低,汽車價格高不可攀。所以,機車就成了臺灣人出行的第一選擇。
  • 臺灣的機車情結和對vespa的熱愛
    ,大街上應該像杜拜一樣豪車遍地才是,但到了臺灣一看,看到最多的交通工具是摩託車。,無論是在馬路上行駛的摩託車還是停放在路邊的摩託車都十分壯觀,但是有一點還是很佩服臺灣民眾,那就是雖然摩託車遍地摩託車,但是在道路上很少看見因為摩託車而堵塞或路邊亂停亂放的現象。
  • 臺灣又見幽靈機車 滑行30公尺衝撞等紅燈車輛
    臺海網3月22日訊 據臺灣媒體報導,無人騎乘的機車在大馬路上趴趴走,很多人第一個反應就是看到幽靈機車了,高雄有住戶聽到車禍撞擊聲出去一看,機車倒地旁邊卻沒人,以為是肇事逃逸,一調監視器看到機車自己橫跨馬路,車上沒人,簡直嚇壞了;從另一個角度的監視器看,才發現是30公尺外的距離發生車禍,騎士倒地,車子還有動力往前滑行。
  • 臺灣機車駕照考照攻略
    行」的部分也是非常的重要,在臺灣讀書就必須入鄉隨俗,跟著臺灣同學們一起騎上屬於自己的機車(摩託車)逛遍臺灣。但在騎乘機車時必須要注意的就是,要擁有一張臺灣的機車駕照才能合法安全的上路。認識臺灣機車種類:(一) 普通輕型機車(綠牌):汽缸總排氣在50cm³以下。電動車最大輸出馬力在1.34–5HP之間。
  • 如何在臺灣租到機車——寫在飛臺灣前
    去臺灣玩是老早就定下的目標,作為資深機車迷,自然要用機車來完成環島遊玩的目標。而且機車是臺灣當地人最重要的交通工具之一,通過機車可以更好地體驗當地的風土人情。我去年自己辦理了一個KIDA的駕照國際翻譯件,以前看別人寫的遊記是可以通過這個駕照配合國內駕照就可以在臺灣租車了,滿心以為去年辦的這個證可算是沒有白辦,去美國都沒有用上在臺灣可以用了。
  • 解讀臺灣電影必備元素:獨有的「機車」情結
    而臺灣的電影中,永遠也少不了機車的影子,無論是吳宇森的《英雄本色》,還是楊雅喆的《女朋友男朋友》,觀眾都能聽到機車的轟鳴……  臺灣機車保有量大:  2300萬人口擁有1400萬輛機車  臺北的馬路沒有自行車道,而在機動車道外側,通行著大量機車。
  • 餘洋洋的臺灣機車行
    分鐘即可加籤,沒有的話也是半個月審批下來) 護照(也是需要半個月時間辦理,有效期是10年) 臺灣醫美籤證,這個需要詳細介紹一下,醫籤只針對非臺灣開放的47的城市之外的城市戶口,想要自由行的童靴。既只能辦L籤證,但是想要在臺灣自由行的童靴,醫籤需要3-5個工作日出電子證,列印之後即可入臺但是需要在臺灣指定醫院預約時間後做個體檢,其他時間都可自由行,花費2000。G籤的只需要在淘寶花費200元辦一個入臺證即可,3天左右搞定。
  • 【2021臺灣機車環島全攻略】
    畢業季到了,相信機車環臺灣島絕對是大學生畢業旅行的口袋名單之一,也能讓你青春不留白~而機車環島除了有許多好處以外,當然也有很多需要注意的細節,今天小編就來整理機車環島一定要留意的事情、推薦的景點和新手環島路線,讓你的環島計劃可以暢行無阻!
  • 臺灣機車界的老大哥——三陽摩託
    在臺灣,活躍在街頭巷尾的機車不僅是最重要的出行工具,更是臺灣人溶於血液的精神和文化。為什麼在臺灣,機車如此普通卻又重要無比呢?說起臺灣的「機車」,相信沒有人不知道這兩個機車品牌——三陽和光陽。這兩個曾經一度被大眾稱為臺灣機車雙雄的摩託車品牌,一直到今天影響著臺灣的「機車文化」。那麼,這一期我們先從雙雄之一的「三陽摩託」說起。
  • 臺灣文化標誌機車·帶你領略MUJI極簡主義咖啡廳的青春時代!
    臺灣,高低起伏的地勢使機車不僅僅是機車,還成為一種文化。仔細地看,你會發現許多臺灣電影中都出現過機車橋段。
  • 平潭驚現臺灣重型機車方陣,驚動眾多部門……
    此次來嵐的臺灣重型機車車主均來自於臺北市美式重型機車協會,這些機車涵蓋了「哈雷」、「印第安」、「勝利」、「寶馬」、「川崎」等世界著名重型機車品牌,一場重型機車聚會盛宴在嵐啟動。陳彥良說,「機車在臺灣非常流行,得知允許『臺車入閩』後,協會的成員都非常激動,踴躍報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