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在我國歷史上有著超然的地位,明代神宗時讓其取代嶽飛,成為「武聖」。我國歷史上曾有武聖三人,分別是姜子牙、關羽和嶽飛,而今天人們承認的武聖,就只有關羽一人了。今時今日,關羽已經成為一種象徵,各地都有關帝廟,世界各國都有人祭拜關羽,有人將關羽形象作為紋身,生意人將關羽像放在大堂,以求平安,財源廣進。
民間最為熟悉的關羽形象來自於《三國演義》,一些故事神乎其神,京劇、評書甚至相聲中都會頻繁引用關羽事跡,比如桃園三結義,比如溫酒斬華雄,比如三英戰呂布,比如過五關斬六將,甚至於關羽死後還能附體呂蒙,將其殺死。
歷史畢竟不是神話,也不是小說,正史上的關羽拿得出手的戰績只有三件:
1、報曹公,誅顏良
各類歷史小說中,比如《西漢演義》、《三國演義》,為了讓情節更加引人入勝,通常會把武將們描述的衝鋒陷陣,殺敵勇猛,比如《西漢演義》中,王翦、章邯、英布、韓信等人遇到敵人都會噼裡啪啦一頓單挑,擊敗對方或者敗走,作者也不管老將王翦究竟多大年齡,能不能提刀。《三國演義》裡這種情況更多,譬如黃忠六十多歲還能上陣殺敵,勇不可當,其實很令人懷疑。
故事當然精彩,不過在嚴肅的正史中,這樣的記載還是非常少的,僅有項羽等少數幾人,正史中記錄了他們親自廝殺的細節。在《三國演義》中記錄的各種武打場面數不勝數,但只有一次記錄在正史《三國志》中,那就是關羽誅殺顏良。
《三國志·關羽傳》記載,建安五年,關羽隨曹操東徵袁紹,曹操讓關羽和張遼一起擔任先鋒迎擊顏良。關羽遠遠看見顏良的旗幟和車蓋,便策馬殺入千軍萬馬之中,砍下了顏良的腦袋回到陣中,替曹操解了白馬之圍。
須知,人畢竟都是血肉之軀,「百萬軍中取上將首級如探囊取物」是《三國演義》中關羽評價張飛的說法,但說來容易,做起來何其之難,人畢竟是血肉之軀。正史中有關張飛的記載,也從沒提過他親自上陣殺敵的情節。縱觀二十四史,能夠做到這一點的人,恐怕也唯有關羽一人了,昔日項羽縱然一人殺幾百人,也身受十幾處傷,更不能做到斬殺敵人主將,扭轉整體戰局。
從對比中可以看到,關羽個人的武藝確實很高。
2、身在曹營心在漢
歷史上這一事件中,關羽的表現堪稱完人。下邳之戰劉備兵敗,負責為他保護家眷的關羽被曹軍包圍。張遼從中協調,曹操接納關羽投降。而關羽的投降,卻與歷史上所有的投降都有所不同,他對曹操直言不諱,表示自己只是為了保護主公家眷投降,等將來報答曹操後,還將繼續投靠劉備。
曹操手下大多數將軍的官職都是曹操親自封的,而關羽的漢壽亭侯卻是曹操向漢獻帝奏請的。要知道當時的情況下,連曹操自己都沒得到漢朝封侯,可見他對關羽的重視。這就是傳說中的「上馬金、下馬銀」,曹操之恩請,不可謂不大。
關羽意志極為堅定,斬殺顏良為曹操解除白馬之圍報答恩情後,他封存了曹操的賞賜,堅持追隨當時已經投靠袁紹、無比沉淪的劉備。而這個時候,曹操手下看不過去,想要去追關羽,曹公也表現出來了中國歷史上難得的高風亮節,說了句:
彼各為其主,勿追也!
身在曹營心在漢,奠定了關羽在封建時代的地位,他的忠君愛國思想被統治階級所認可,故而大肆宣揚。但另一方面,他身上所閃耀出來的人性光輝和人格魅力,也足以令當時以及後來人折服。
3、殺龐德、擒于禁,水淹七軍
赤壁之戰後,劉備趁勢奪取荊州,並且把這裡當做奪取天下的根基。根據諸葛亮《隆中對》為劉備所制定的實現統一的策略,劉備在奪取巴蜀、漢中之後,「一旦北方有變,則派一上將軍北伐」。當時劉備已經斬殺夏侯淵,奪取漢中。曹操本人風燭殘年,繼承人以及幕僚間內鬥不斷,同時劉備、孫權從不同方向威脅魏國,北方政權出現動搖。
而關羽作為《隆中對》裡的上將軍,也依據原計劃進行北伐,在襄樊圍困了與夏侯淵齊名的曹仁。曹操連忙派出于禁率領大軍支援,要知道于禁雖然後來排名不及張遼,但投降之前的于禁可是曹操帳下五子良將排名第一的,可見魏國的重視程度。結果關羽利用漢水泛濫,將于禁大軍困在島上,蜀軍乘船包圍。于禁率領大軍投降,龐德被殺。
關羽擊敗了魏軍,還得到了于禁的軍隊,聲勢大振,周邊的各路流寇紛紛投靠關羽,史書上稱他威震華夏。一生銳意進取的曹操此時有些擔憂,想要遷離許都躲避關羽鋒芒。
關羽水淹七軍生擒于禁,相當於今日兩個軍區大戰,生擒對方軍區司令,其聲勢可想而知。
雖然關羽在真正的歷史上並不像演義中所描述的那麼神奇,但是有了以上三點功績,他無論從武藝、軍事指揮還是忠義方面,都已經足夠完美,絕對擔得起「武聖」這兩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