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關係的重建》:孩子的問題,其實是對父母問題發出的求救

2020-12-25 伊默觀生活

女兒同班有個調皮的小男生Mike,上課總是滿教室亂跑不聽課,還欺負其他同學,老師一批評他居然還伸手打老師,讓老師很頭疼。據Mike媽媽說,孩子不只是在學校這樣,在家裡更是誰都管不住,他不開心了就大吼大叫,跟爸媽一言不合,就把自己反鎖在小臥室不出來,臥室門都被孩子父親踹壞了兩扇了。

Mike爸爸媽媽都是某985高校的老師,卻被自己7歲的兒子搞得焦頭爛額,連我們其他家長看著都焦心。

不過,試問,哪個父母沒有為孩子成長中出現的問題苦惱過呢?

大多數父母都有過這樣的經歷,覺得孩子不聽話、情緒失控、不愛學習、做事拖沓、我行我素,卻在對孩子管教過程中束手無策,甚至有些用錯了方法,反而跟孩子劍拔弩張衝突越來越多。

親子關係是人生中最早建立的一種人際關係,是孩子與其他人形成良好關係的基礎。孩子成長出現問題,根本上是親子關係出現了問題。這是孩子向親子關係失衡的父母發出了求救信號,但很可惜,大多數父母卻沒能準確接收到。

因為,很多父母對親子關係並沒有正確的認識。

為了讓更多父母們得到有效幫助,著名沙盤遊戲實戰專家,北京奧運會、帕運會運動員心理疏導專家趙玉萍,在《親子關係的重建·用沙盤療法讀懂孩子的心》這本書中,結合自己20多年心理教學和諮詢實踐經驗,從3萬多個真實案例中精選出了25個大部分家庭和各個年齡段家長會遭遇到的典型親子關係問題。

案例通過沙盤遊戲,通過孩子和父母對沙具的選擇、撫沙和擺弄沙具的動作和情緒反應、呈現並幫助父母發現親子關係中不合理的互動相處模式。

然後,老師以專業的引導,啟發孩子和父母感受自己的內心,感受彼此的關係,坦誠地溝通和了解彼此,從而讓父母和孩子對於親子關係進行反思和覺醒,重新找回正確理解彼此和愛彼此的方式,做到有效化解親子衝突的目的。

通過多年的專業經驗,趙玉萍老師將親子問題大致劃分為父母與孩子的認知偏差行為偏差缺乏情緒管理人格不健全以及人際關係處理不當這5類。

這5類問題中,認知偏差則是導致其他4類問題的根源父母的認知系統不合理不健全,就容易在無形中通過各種方法試圖控制孩子,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孩子,在潛移默化中,對孩子的行為、心理、情緒、人際關係等方面形成映射。

父母認知偏差最常見的便是:認為孩子是自己的,無論什麼時候,孩子都該無條件地聽從父母,不得質疑父母的權威。

有個案例中,獨生子孩子小何不願意上學,因為學習成績不好,母親常常黑臉不高興。經過沙盤引導發現,根源在於母親對家人的不放心和過度聚焦式的愛,形成了對孩子的控制。

在沙盤遊戲挑選沙具的環節中,母親的眼光始終聚焦在孩子身上,孩子選的沙具都不能夠完全按照自己的喜好來,而是畏懼母親的咳嗽聲,在母親的委婉提示下做選擇。

後來,孩子擺出了一隻站在山上居高臨下的老虎當作是媽媽的形象,而他擺出一隻乖巧的小白兔當作他自己,這些都是孩子內心潛意識的生動呈現。

小何在老師的引導下,坦露出自己的內心感受,他覺得自己就像這兔子一樣,只有足夠乖巧聽話的時候,才能夠得到父母的誇讚。

雖然母親在表述的時候不斷講述自己的多愛這個家,多麼不容易,但面對沙盤,作為一個客觀的觀察者,她很快便意識到自己的問題所在。她對於孩子的愛,裹挾了太多條件,對孩子不放心,實際上是對孩子的不信任,這才導致對孩子的控制。

而一向比較沉默的父親,也很快發現了自己的問題所在,不懂表達愛和情感,讓他在親子關係,家庭關係中缺位,這才促使親子關係的惡化。

其實,處於青春期的小何在生理上獨立意識萌芽,卻在心理和行為上被母親「霸道」地「侵略」,致使他在青春期結束的時候,無法建立起獨立的人格,缺乏承擔責任的勇氣,更是缺乏承擔責任的能力。最終,苦悶的孩子才通過「退學」的方式和媽媽抗議。

通過沙盤遊戲,一家三口不僅意識到自己的問題,更是發現了彼此之間的愛,母親學會了放手,父親學會了表達,孩子學會了理解。這不僅僅幫助一個家庭暫時解決了親子矛盾,更是從認知上給父母上了一堂成長課程。

而在本書的案例中,對認知偏差行為偏差缺乏情緒管理人格不健全以及人際關係處理不當這五類問題都做了詳細的分解。並且對存在這些問題的親子關係作出科學的引導,最終都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幫助不少家庭解決了親子問題。

孩子在成長,父母想要處理好與孩子的關係,就需要不斷的提升自己,跟上孩子的節奏,才能和孩子共情,才能更好地理解孩子和幫助孩子更好地成長。

《親子關係的重建·用沙盤療法讀懂孩子的心》與其他大多數心理學和親子類書籍最大的區別是,它沒有多少高深的理論概念知識,而是以真實案例為基礎,將作者在這些案例中循序漸進處理親子關係的思路和方法毫無保留地展現出來,讓讀者猶如親臨了一場又一場沙盤療法的實踐活動。

看到案例中的孩子或者父母出現的問題跟自己的情況如出一轍,讀者便不由自主的自我代入,跟隨著心理老師的引導,在案例親子關係成員的語言、行為、交流方式、情感溝通的過程中,也能夠客觀地審視自身所處的親子相處模式,了解孩子的心理以及自己的錯誤認知和行為。

進而從案例親子關係一步一步改善的過程中借鑑方法,幫助自己改變錯誤的觀念和行為,調整與孩子的相處模式,重新建立與孩子的良性關係。

如果你家裡有中小學生,建議您看一看這本書,從認知上健全自己的育兒觀,在遇到親子問題的時候能夠科學地借鑑,維護好和孩子的互動關係,幫助孩子健康的成長。

如果您是心理學愛好者,也建議您讀一讀,它不僅幫助父母調整改善親子關係,還為心理諮詢相關的從業者提供專業知識和學習機會

相關焦點

  • 《親子關係的重建》:親子關係的精髓,是放手讓孩子成為自己
    我們的孩子都怎麼了,要以死來對抗父母?《親子關係的重建》的作者趙玉萍老師,說:"所有有關孩子成長的問題,歸根結底都是親子關係出了問題。"深以為然。其實,孩子出現叛逆、拖沓、情緒失控、沉溺於電子遊戲、性格內向、缺乏安全感、霸道…… 這些情況,家長就要注意了。這些,其實都是孩子發出的求救信號。當他們感到痛苦和不安,卻又無處宣洩時,才會想方設法地來與父母對抗。
  • 用沙盤療法化解5類親子衝突,重建理想親子關係
    《親子關係的重建》通過一個個真實而生動的案例,幫助處於各個年齡段的家長們解決與孩子在親子關係中存在的問題,讓大家看到重新構建親子關係是怎麼讓叛逆、與父母對抗的孩子變的懂得理解父母、心疼父母;怎樣讓手足無措的父母真正讀懂孩子的內心,看清孩子內心深處的困擾,徹底化解親子衝突,重建理想的親子關係。
  • 重建親子關係三部曲
    一、重建親子關係1——如何學會接納1、問題簡述:接納是尊重、喜歡、理解、愛孩子,接納孩子的情緒,接納當下的情形,接納孩子的不完美,接納孩子就是讓孩子感覺跟你在一起是安全的,沒有批評、沒有指責,是舒服的,
  • 《親子關係的重建》你的孩子不屬於你
    紀伯倫有一首詩《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他們通過你來到這世界,卻非因你而來,他們在你身邊,卻並不屬於你。這首詩便詮釋了,父母和孩子的關係,孩子並不屬於父母,而是藉由父母而來。父母可以給孩子愛,但不能將自己的想法強加於孩子的想法。正是因為父母,不能正確地認識孩子和自己的關係,導致對孩子付出很多,最後換來的結果卻不盡人意。那麼作為父母究竟應該如何處理和孩子之間的關係呢?今天我們一起來讀《親子關係的重建》,這本書的作者趙玉萍,通過沙盤療法20年間治癒了幾萬家庭。
  • 青春期親子關係衝突後的重建:讀懂孩子內心,才能走出育兒困擾
    作為兩個孩子的媽媽,我們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實際上也發生過親子衝突,在這個過程中,如果家長不清楚自己在教育孩子方面用錯了地方,那麼就很難發現自己與孩子之間存在的一些問題,隨著孩子長大,親子關係之間的衝突會越來越厲害。
  • 親子關係差?教你5個重建親子關係的方法
    我太害怕和孩子在一起寫作業了,拖拖拉拉,實在是忍不住要發飆。我對孩子沒什麼要求,只要他開心就好!他居然還得寸進尺。。。。。。。多少父母深處惡劣親子關係的泥潭而無法自拔。為什麼孩子和父母之間的關係變得如此難以言說?
  • 《父母平和孩子快樂》:怎麼改善親子關係,為孩子打下幸福基礎?
    本文將分四個部分來介紹這個育兒理念:為什麼要和孩子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是什麼在破壞親子關係;該怎麼改善親子關係;改善親子關係的行動指南。01為什麼要和孩子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 狄更斯1.理想的親子關係可以讓孩子和父母都感到幸福。理想的親子關係是對父母的辛勞的巨大回報,是父母的慰藉。孩子的笑容讓我們覺得為他們付出一切都值得。
  • 親子作業「畫全家福」,老師以為孩子心理有問題,得知原因笑抽了
    這個親子作業要「畫全家福」,主題是幸福的一家,課堂當下孩子們就接頭接耳,表現得很激動。幾天後,收上來的大部分作業都溫暖了老師,然而有一張卻讓她擔心不已。這幅畫是一家四口,但頭上都畫著繩子,就像是「集體上吊」。出於教師的敏感,她認為孩子心理有問題,急需和家長溝通處理。
  • 親子關係——一切關係的根源
    如果孩子願意,他可以跟父母傾訴,也可以跟好友相談,但可惜的是,很多的孩子與父母的關係隨著年齡的遞增,正在負向遞減。是孩子大了,心事重不願意跟家長溝通麼?還是因為說的話題沒有同頻?其實,這些都只是表面的,深層次的探索就會發現,是親子關係出了問題。很多人對親子關係有個誤區,只有在孩子小的時候,才有親子關係這樣的概念。
  • 「三角纏」關係的家庭,孩子容易出現這些問題,父母要負起責任
    甚至當老師點名回答問題時,她都會低著頭,紅著臉小聲地回答……很多的父母都不會妥善的處理這種矛盾,當家裡的父母發生矛盾,處於僵持狀態下,家長都會選擇讓家裡的孩子加入到矛盾裡,讓孩子給自己傳話,來分擔焦慮,這就在無形中給孩子增加了壓力。父母平日裡的關係好壞,以及處理矛盾的方式都會嚴重影響孩子的成長。
  • 孩子的問題都是父母的問題(33)
    上期提示 作為父母,我們一定要認識到自己對孩子的愛會帶給孩子什麼?是在提升還是在消耗孩子的生命能量? 一個剛上小學的孩子,在學習寫字時居然握不住筆,後來被醫院診斷為肌肉萎縮。原來,這個孩子從出生以來就沒有自己吃過飯,家長常年的餵食導致孩子的肌肉因無法得到鍛鍊而萎縮。……一樁樁,一件件,觸目驚心。這是怎樣的愛啊?作為父母,你可知道這樣的愛會帶給孩子什麼?在一些父母眼裡,不管孩子長到多大,18歲也好,30歲也罷,甚至50歲,他都依然是個孩子。
  • 融洽的親子關係,良好的家庭教育,成就孩子一生
    融洽和諧的親子關係,是給予孩子良好的家庭教育的前提。現實生活中,很多家長對親子關係十分頭疼,時常感到焦慮。其實,每一位父母和孩子都可以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不要以為和孩子的親子關係緊張,就沒有轉機了,要堅信,只要作為父母的內心始終期待親子關係向著融洽和諧的方向發展,一定會發生好的轉變。家長要教會孩子正確表達」愛的情感「常言道「孩子還是自己的好」,可見天下父母都愛自己孩子的。
  • 傅首爾親子關係曝光:這是父母該有的樣子
    有趣的父母,尊重孩子天馬行空的思想,平等地對待孩子,從小就給孩子建立了滿滿的安全感,也給予他長大後獨立的信心和勇氣。有趣的親子關係,是孩子生活的底氣有趣的父母,能教出陽光樂觀的孩子,傳遞給孩子一份豁達的心態。
  • 誰才是親子關係的殺手,是個性突出的孩子,還是辛苦掙錢的父母?
    他是一個單親父親,和女兒丁芸芸的親子關係卻很僵,19歲的女兒對47歲的父親感情淡漠到幾乎為零,那僅存的大概就是對金錢的依賴。丁芸芸對此的解讀,就連金星這個調解員都覺得尷尬,因為不知道該說些什麼,也無法去判斷誰對誰錯了。實際上,這不是個例,反思一下我們自己和身邊的朋友你會發現,我們都一樣。
  • 「韓國收回「父母懲戒權」孩子出現「行為問題」,究竟如何管教?
    韓國去年9歲男童被父母鎖進旅行箱數小時最後窒息而死的虐童事件,韓國法務部決定刪除民法中有關「父母懲戒權」的條款,以此來杜絕超出教導範圍的懲戒行為。此消息一出,造成社會不小的輿論影響。 在引起民憤的同時,其實也折射出亞洲父母普世「打罵成才」的育兒論。
  • 孩子有行為問題時,罰孩子站「思過角」並不妥當,父母應傾聽孩子
    而且,把孩子單獨的放在「思過角」,弄反了問題的邏輯關係:孩子犯錯要思過,而恰恰是孩子由於沒有被父母傾聽,自己的負面情緒無法宣洩,才會犯錯誤。也就是說,父母如果不好好聽聽孩子的心裡的想法,而一味的強迫孩子去「思過角」懲罰孩子,不但讓孩子的情緒更加失控,還會讓孩子受到傷害。
  • 孩子看動畫片有利有弊,父母不懂控制和篩選,才是最大的問題!
    孩子看動畫片有利有弊,父母不懂控制和篩選,才是最大的問題!邊莉家的康康3歲多一點,剛剛上幼兒園沒多久。其實,邊莉面對的這種情況很普遍,每個孩子都喜歡看動畫片,只是程度不一樣而已。事實上,動畫片並非對孩子完全是壞處,只要正確觀看,既能夠提升孩子的知識面,同時對開發智力也有一定好處。那麼作為父母該如何指導孩子正確看動畫片呢?孩子為什麼愛看動畫片?
  • 孩子有這3個小「問題」,父母覺得太淘氣,但專家卻說智商高
    在外面,我們經常能看到,有的孩子乖巧可愛,一副彬彬有禮的模樣;而有的孩子喜歡調皮搗蛋,不聽父母的管教,即使回到家也會上躥下跳,讓父母一刻也不得安寧。其實,有的孩子看似不聽話,有很多問題和毛病,特別不討人喜歡,但這樣的孩子卻非常難得,因為這是智商高的表現。
  • 「包大人」阮星航:公審親子矛盾,發出孩子們的心聲
    節目分為小包出場、小包實習、小包斷案三大部分:「小包出場」環節中,五位孩子勇於接班「小包大人」,選擇「你最喜歡和最討厭大人的一點」等標籤與「包大人」互動;「小包實習」根據每期主題做出情景互動;「小包斷案」中孩子們與「包大人」一起舉證,展現每個家庭中真實的親子矛盾,發出孩子們的心聲。節目過程穿插孩子吐槽、專家點評、父母辯解、親子和議等有趣環節。
  • 如何擁有和諧的親子關係? 旅遊、樂園成親子陪伴首選
    親子教育是指通過對父母的培訓和提升而達到的對親子關係的調適,從而更好地促進兒童身心健康、和諧地發展的一種培訓方式。專家支招:如何解決親子關係中的棘手問題著名的親子專家蘭海,中央電視臺少兒頻道《成長在線》欄目特邀專家,著有《嘿,我知道你》《讓我們一起讀懂孩子》《孩子需要什麼》《超級育兒師》等,在親子問題方面頗有門道,我們就親子關係方面的幾大棘手問題與藍海老師展開探討。Q:現在很多孩子學習壓力都很大,如何平衡孩子的學習壓力和平常的休閒娛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