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伯倫有一首詩《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
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
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
他們通過你來到這世界,
卻非因你而來,
他們在你身邊,卻並不屬於你。
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
卻不是你的想法,
因為他們自己有自己的思想。
這首詩便詮釋了,父母和孩子的關係,孩子並不屬於父母,而是藉由父母而來。父母可以給孩子愛,但不能將自己的想法強加於孩子的想法。
正是因為父母,不能正確地認識孩子和自己的關係,導致對孩子付出很多,最後換來的結果卻不盡人意。那麼作為父母究竟應該如何處理和孩子之間的關係呢?
今天我們一起來讀《親子關係的重建》,這本書的作者趙玉萍,通過沙盤療法20年間治癒了幾萬家庭。既然這麼厲害,我們就一起來看看吧。
01愛不等於控制
小的時候,在喜歡某種玩具時,父母總會阻攔,或是用自己的威嚴,讓孩子遠離這個玩具。,等孩子到了叛逆期,不僅沒有管住孩子,反而做一些平日裡不讓他做的事情。
小的時候孩子總會害怕父母,因為那個時候他們還沒有自己的思維,膽子還不夠大,可他們見得多的時候,便會有屬於自己的想法,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作為父母更多的是要包容孩子,而不是因為自己的父母就嚇唬孩子,更不要讓孩子覺得,因為我是父母就必須聽父母的。這樣只會讓孩子越來越反感父母。
一個人的成長就是在別人的幫助下,不斷地被推開,也就是說父母要把孩子推出去,捨得退出孩子的人生舞臺,而不是阻礙、捆綁甚至是控制。父母一定要放手讓孩子長大,讓他們擁有自己的空間,讓他們能健康快樂地成長。
02控制使孩子和父母漸行漸遠
控制是一種高效的方法,但等孩子到了叛逆期,控制便成了惡化關係的導火索。叛逆期的孩子更多的需要感同身受和傾聽,而不是一味地聽父母的責怪和教育。責怪和教育,改變不了任何問題,只會致使關係越來越僵。
愛就好比手裡握著的沙,我們抓得越緊,沙就流失得越多。父母對孩子的愛也是如此,越是控制得越多,孩子和父母之間的距離也就越遠。了解孩子的內心,比控制孩子更加實際。
03父母也需要成長
孩子呱呱落地到長大成人,這都需要父母的照顧。可是小的時候兩三歲的照顧方式,和十多歲的照顧方式肯定是不同的。比如小時候父母會給孩子洗澡,可十多歲的時候,孩子還會同意讓父母幫忙洗澡嗎?肯定不能。
因此隨著孩子的長大,父母的心智也要跟著變得成熟。孩子本身是一張白紙,在不同的階段,他們接收著來自外界的很多信息,而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因此父母的心智和各個方面就顯得尤為重要。
因此做父母也是一種修行,父母最起初也不會做父母,所以需要父母們不斷的學習,才會讓「父母」這個角色在和孩子的較量中大獲全勝。
孩子不是父母的,也不是父母的附屬品,更不是父母實現夢想的工具,因此不要控制自己的孩子,讓他們擁有成長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