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治安條件的提升,絕大多數家長都已經不覺得自己的孩子有被拐賣的風險了,尤其是現在很多家長自覺對著自家孩子有著防拐賣的叮囑和教育,因此對於這一方面還是比較放心的,但是如果當人販子真的來到我們身邊,我們做的真的足夠了嗎?
蘭州的某家幼兒園就與當地的民警支隊在前段時間展開了一次演習,用來驗證孩子們的安全意識到底如何。在這次犯規辦演習中選擇了幾名家長,經過簡單的「拐賣訓練」,從民警那裡獲得了人販子常用的3種拐賣伎倆,並使用這些招數對幼兒園中同一個班級裡的20多個孩子進行試探.
而演習結果可以說是讓人心驚膽戰,在被選中的這個班級裡,20個孩子在5分鐘之內被這幾個家長騙得團團轉,最終走出了幼兒園的校門,那麼究竟這些人販子的常用招式到底是什麼呢?
人販子常用的伎倆
一、冒充家長的朋友、老師
家長們就是向孩子強調不要跟陌生人走,但人販子自然也能想到這一點,因此冒充家長的朋友或者是幼兒園裡的其他老師,通過這種值得孩子信任的身份就可以有效的讓孩子跟著他們走,再加上一些糖果和玩具的誘惑,很多孩子都可能會被這種手段所蒙蔽。
二、一明一暗轉移家長注意力
除了這種趁著家長或者老師不在的情況下的拐賣手段,還有一些人販子會特別猖獗的當著家長的面拐走孩子,一個人販子冒充外地人向家長問路,拖住家長讓家長轉移注意力,另一個人則趁機拉走被家長鬆開手的孩子,而等到家長緩過神來的時候,自己的孩子就已經消失不見了。
三、改頭換面、迅速逃竄
在拐走孩子之後,人販子也會進行進一步的偽裝——將孩子的長頭髮剪短,給孩子換一身衣服,戴上口罩或者是塗黑面孔,簡單的化妝卻可以讓孩子一眼看上去形象天翻地覆。除了父母對孩子足夠熟悉外,其他人哪怕拿著孩子的照片也很難認出來被騙走的孩子,然後他們再抱著孩子迅速的前往附近的交通站點,購買不需要實名制的車票迅速逃竄。
為什麼人販子的招數會對孩子奏效?
雖然大多數家長並不會把遇到的所有人當成人販子來警惕,但也或多或少的對孩子提過不要跟陌生人走不吃陌生人的東西的話,但為什麼我們的反拐騙教育沒效果呢?我國公安大學的李玫瑾 教授在兒童心理學領域和犯罪研究上都有著重要的成果,她指出:對於孩子來說,「陌生人」可能是一個完全無法理解的概念。
孩子的認知是具象的、是獨立的,而成年人的思維則是抽象的、是相關聯的。對於孩子來說只有具體到「某個人」才能被理解和記住,而這是大多數家長在教育孩子防拐騙時沒有做到的,因此想要保證孩子不被人販子所矇騙,就一定要做好這方面的專項針對。
如何保證孩子不走失
一、家長看護得當
家長在帶孩子出門或者是讓孩子玩的時候,一定不要抱僥倖心理,要對孩子做到實時看護,不要讓孩子脫離自身的視線,以防孩子自己走丟或者是被人趁機下手。
二、使用安全工具
同時良好的使用現代的安全工具,也能有效的防止孩子被拐騙,年齡較小的孩子家長可以在帶他們出門時使用安全手環,年齡大一些的孩子則可以使用定位功能的智能手錶等電子設備,與孩子保持聯繫。
三、防拐教育要結合實際
而在最後則是要對孩子進行結合實際的防拐教育,在教育中家長可以在告訴完孩子要與陌生人保持距離後,找一些親友與孩子進行情景演示,或者是給孩子講一些防拐騙的具體故事。而這本結合實際故事對孩子進行安全教育的《寶寶的第一套安全行為養成圖畫書》,相信能成為家長們幫助孩子進行防拐騙教育的好幫手。
這套圖書這套圖書由著名的兒童圖書工作室恐龍小q出品,全套書共6冊,每冊書分別對應一個常見的兒童安全問題。比如在這一冊《小心陌生人》中,就向孩子詳細的展示了什麼叫做陌生人,陌生人可能給孩子造成什麼危險,讓孩子知道陌生人是危險的,不要與他們過分接近,也不要相信他們說的話。
書中也使用了小恐龍一家和他們的朋友們的故事,來講述孩子的安全問題,卡通形象貫穿整套圖書,讓孩子對於圖書有親切感。書中的卡通形象也十分的溫馨可愛,適合孩子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