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小鴨」牌商標被國家工商總局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2001年「小鴨滾筒洗衣機」榮獲「首屆中國名牌產品」稱號;2002年「小鴨熱水器」榮獲「中國名牌產品」稱號,這是小鴨歷史上最輝煌的幾年。
1999年9月,集團下屬的小鴨電器股份有限公司9000萬A股在深交所成功上網發行。小鴨在資本運營道路上邁出的這一步,似乎預示著小鴨的騰飛即將翻開新的篇章。然而,也是從此時開始,小鴨電器業績下滑,終於在2001年走上了虧損的道路。
不堪承受之重
1999年對小鴨來說是一個轉折點,這一年小鴨走進資本市場,然後利用所募資金開始了大規模的擴張與購併。從洗衣機到熱水器、冰櫃、空調、灶具,從家用電器到ERP、電子商務、納米材料,小鴨的視野越來越廣闊,開始大範圍的多元化,一度投入數億元巨資,併購了主業非相關資產,大量現金固化,多年難以消化。結果在市場嚴重供大於求的情況下,小鴨電器背上了盲目快速多元化的沉重包袱,終於被壓成了病鴨。
1999年,小鴨大舉進軍空調業。2000年6月,小鴨與具有金融背景的深圳市靜林空調有限責任公司合作斥資收購中山滙豐空調工業有限公司,成立了中山市小鴨靜林空調有限責任公司。小鴨集團高層當時透露,小鴨將用三年時間,追加7.5億元擴大完善中山空調生產基地,兼併廣東相當一部分的中小型空調生產企業,形成年產150萬-200萬臺的生產能力。小鴨空調的目標是,產銷量進入國內同行業前五名,高新技術開發能力進入前三名。
作為市場新丁,小鴨並不具備渠道或品牌上的優勢,為迅速立足,唯有靠價格武器與競爭對手來搶奪市場。2001年元月小鴨空調在京上市時,推出的一匹分體單冷空調市場售價僅1488元,跌破1500元的心理大關,創下了當時的市場記錄。短時間內,小鴨確實看到了市場效果,小鴨空調一度供不應求。可是隨著價格戰的繼續,各大品牌紛紛加入降價陣營,小鴨的法寶逐漸失靈。與那些行業巨頭相比,小鴨在規模效應、成本比較方面顯然處於劣勢,時間一長,入不敷出,吃虧最大的還是小鴨。所以說,有時低價競爭是就像注射嗎啡,見效或許很快,可解決不了根本問題,副作用卻非常明顯。
多元化還帶來了消費者的信用危機。由於涉足的行業太廣,許多領域對於小鴨來說又很陌生,小鴨根本沒有過多的精力投入到非主業的管理中去,於是頻頻引發質量問題和售後服務問題。投資逾2億的小鴨電熱水器是遭消費者投訴最多的一種產品。
武漢、瀋陽、南寧、北京、烏魯木齊……今年3·15前後,小鴨電熱水器的質量問題來了一次集中「噴發」。據了解,問題主要是因電熱水器內膽損壞引發的。小鴨電熱水器在其「服務金卡」上承諾:「整機保修3年,內膽保用10年;3年內免費清洗內膽;免費更換鎂棒;免費電器件檢測;終身上門維修服務」。但消費者投訴稱,小鴨電熱水器使用還不到兩年,內膽就已損壞甚至發生了爆膽,而維修人員總是找種種藉口推諉。烏魯木齊維修部的答覆甚至是廠家沒有內膽,修不成;武漢維修部更換鎂棒要收取費用,其他服務承諾很多不能兌現。
當商場找廠家協調時,竟引出了小鴨電熱水器售後服務一番驚世駭俗的「大實話」:我們承認產品在技術上有缺陷,內膽設計得薄,質量不過關,一般1年到2年之內就會造成熱水器漏水。而內膽漏水不是我們售後服務部門能解決的,在我們這裡只能用焊接的方法暫時維持,最多也就能挺3個月左右。現在內膽出現質量問題的實在太多了,我們已經承擔不起換新機的巨額費用。
由於小鴨電熱水器因售後服務存在較多問題,而屢被各地消費者協會、家電維修協會亮「黃牌」,像蘇寧、大中、國美等家電大賣場均已不再銷售小鴨電熱水器,小鴨電熱水器市場迅速萎縮。2004年4月,小鴨集團公開承認,他們在售後服務方面存在許多問題,並已經停止對電熱水器的批量生產和銷售。
多元化沒有為小鴨帶來預想中的規模效益和品牌拉動,一大堆爛攤子正等著小鴨去收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