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史十六講:關於炎帝、黃帝的傳說

2020-12-12 晶晶讀歷史

近代以降,疑古思潮泛濫,對歷史上的傳說時代採取虛無主義的懷疑態度。隨著科學的發展,人們逐漸走出疑古時代。人類學的研究表明,在文字發明以前,口耳相傳的神話傳說,是先民們對上古洪荒時代歷史的一種誇張的記述,只要加以科學的分析,便不難發現其中蘊含的可靠歷史信息,如果能夠與考古資料恰當的印證,那麼古史傳說中的真實成分將逐步顯現。神話是遠古先民根據自己的想像,對自然事物、人類起源的虛構。而關於祖先的傳說則是他們對自己歷史的記述,有相當的依據。

因為它產生於歷史,是先民中口耳相傳的故事,在沒有文字記載的史前時代,它具有無可取代的歷史價值,反映了遠古歷史的某個側面。「三皇」「五帝」構成了傳說時代的歷史系統,關於他們的傳說異彩紛呈,蔚為大觀。因而「三皇」、「五帝」究竟對應哪些傳說人物、有各種說法。最為久遠也最為模糊的「三皇」,大抵是創世神話中的神人,史前人類的象徵,關於它的說法竟有六種之多:(1)天皇、地皇、泰皇;(2)天皇、地皇、人皇:(3)伏羲、女娟、神農:(4)伏羲、神農、祝融:(5)伏羲、神農、共工;(6)燧人、伏羲、神農。此後的「五帝」大抵是一些部落聯盟的傑出領袖,較為具體,但也有三種說法:(1)黃帝、項、帝嚳、唐堯、虞舜;(2)太皞(伏羲)、炎帝(神農)、黃帝、少皞、頊;(3)少皞(少昊)、顓頊、帝辛(帝皞)、唐堯、虞舜戰國諸子百家的著作中記錄了先民關於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農氏的傳說。

有巢氏在樹木上建造巢穴,以躲避野獸的侵害;燧人氏鈷木取火,教民熟食;伏羲氏用繩索結網,從事漁獵;神農氏製作耜,教民農耕。這些傳說,反映了遠古先民建房、熟食、漁獵、農耕的發展過程。傳說中,伏羲與女媧是兄妹結婚而產生了人類,以後他們禁止兄妹通婚,反映了原始血緣婚姻向族外婚姻的過渡;伏羲發明了八卦一一種原始記事方法,反映了文字出現之前人類的智慧《易經繫辭傳》說:「庖羲氏(即伏羲氏)沒,神農氏作,斷木為耜,揉木為來,來耨之利,以教天下。」又說:「神農氏沒,黃帝、堯、舜氏作,通其變,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應該是可信的。

炎帝、黃帝,被中華民族尊為共同的祖先「人文初祖」,中國人自稱「炎黃子孫」,就是對於共同祖先的尊崇炎帝,就是神農氏。這種稱呼透露出一個信息:他和他所領導的部落發明了農業、醫藥、陶器,所以後世的典籍提到他時,都讚頌他的這些發明。《易經》和《白虎通》說他用樹木製造耕作的工具一耒耜,教導民眾從事農耕,被認為發明農業的始祖。《史記》和《準南子》記載了神農嘗百草,以草藥治病救人的故事。《太平御覽》引用《周書》說,神農在發明農業的同時發明了陶器。由於生產工具的局限,當時的農業處在「刀耕火種」階段,春耕開始前,放火燒荒,然後用木製的耒耜鬆土,撒播種子,任其自然生長。神農之所以稱為炎帝,其後裔稱為「烈山氏」,都反映了原始農業和火有著密切的關係。炎帝的後裔中,有一支是烈山氏,其子名柱,會種植穀物、蔬菜,被後人尊奉為稷神——穀物神。

炎帝後裔的另一支共工氏,其子后土,治理洪水成功,被後人尊奉為社神——土地神,此後社神、稷神成為農業社會的最高神袛,西周以來受到人們普遍祭祀,以後又把「社稷」引申為天下、國家,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稍晚於炎帝的黃帝,號有熊氏,似乎是以熊為圖騰的部落。相傳他率領民眾作戰時,指揮熊、羆等六種野獸參戰,用文化人類學的視角來看,其實是指揮以六種野獸為圖騰的部落參戰。黃帝從北方到達黃河流域時,已經是擁有六個部落的巨大部落聯盟了。黃帝的發明是多方面的,涉及衣食住行各個方面。

他發掘首陽山的銅礦,加以治煉,鑄成銅鼎;並且鑄造十二銅鐘,和以五音,可以演奏音樂。他用樹木製造船、車,用於運輸;他發明縫紉,製作衣裳;他發明曆法,派人到四境觀察天象,確定春夏秋冬四季,按照四季的變化來播種百穀草木。顯然黃帝時代比炎帝時代,在社會經濟的各個方面都有了長足的進步。其中「垂衣裳而天下治」,「以衣裳別尊卑」,尤其值得注意。它一方面表明當時已經懂得蠶桑之利,懂得利用蠶絲編織衣料。這可以從考古發現予以證實:吳縣草鞋山出土野生纖維為原料的織物殘片一一中國已發現的最古老的紡織品實物,屬於距今大約五六千年的馬家浜文化時期;距今四五千年的良渚文化出土實物表明,太溯流域一帶的先民開始飼養家蠶並從事絲織業。

另一方面,用服式來區別等級,表明社會組織已經有了尊卑之別。把這些事實與鑄造銅鼎,以及由十二個編鐘演奏顯示權力威儀的音樂聯繫起來分析,國家的維形似乎隱約可見。據說黃帝部落聯盟有姫、祁、任等十二姓,姬姓是黃帝的嫡系,後來發展為相當大的一支,創建了周朝;祁姓有傳說中的陶唐氏,即唐堯所屬的部落;黃帝的後裔夏后氏,是夏朝的創立者。人們把黃帝尊奉為華夏民族的始祖,是名副其實的。生活在太行山以東的祝融八姓,北以衛為中心,南以鄭為中心。到了夏商兩代,祝融受夏族、夷族兩面夾擊,被消滅過半,只有偏居南方的一支,成為春秋時代楚文化的締造者。

前輩史家張蔭麟筆下的這段傳說竟是如此動人:「楚人的生活充滿了優遊閒適的空氣,和北人的嚴肅緊張的態度成為對照。這種差異從他們的神話可以看出。楚國全族的始祖不是胼手胝足的農神,而是飛揚縹緲的火神;楚人想像中的河神不是治水平土的工程師,而是含睇宜笑的美女。楚人神話裡沒有人面虎爪、遍身白毛、手執斧錢的蓐收(上帝的刑神),而是披著荷衣、繫著惹帶、張著孔雀蓋和翡翠錢的司命(主持命運的神)。適宜於楚國的神袛不是牛羊犬豕的羶腥,而是燕餚蘭和桂酒椒漿的芳烈不是蒼結首的視史,而是採衣姣服的巫女。再從文學上看,後來戰國時楚人所作(楚辭也以委婉的音節、綿的情緒、繽紛的辭藻,而別於樸素、質直、單調的《詩》三百篇。」

相關焦點

  • 我們都是炎黃子孫,你聽說過炎帝黃帝的傳說嗎?史前歷史了解一下
    關於中華民族的起源眾說紛紜,關於龍的傳人這一說法,有沒有龍我是不清楚的,但作為炎黃子孫卻是可以確定有史可查的。那麼炎帝、黃帝真的曾經存在嗎?我們一直自詡炎黃子孫,那麼今天我們就來追溯一下自己的身世之謎,一起來了解一下黃帝炎帝的故事吧
  • 看看你的「姓氏」是黃帝軒轅氏~還是炎帝神農氏
    千百年來,關於神農的傳說至今流傳,在其故鄉——湖北省隨州市及周邊地區流傳甚廣。2008年,《炎帝神農傳說》正式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傳說中的南方天帝,黃帝同父異母的兄弟。夸父、蚩尤、共工、赤松子、伯陵、瑤睢、女娃均是他的後代。
  • 冬遊塔山上的金駒嶺 探訪五雲山與黃帝炎帝的傳說故事
    冬遊米河(五雲山)塔山上的金駒嶺 探訪炎帝和黃帝傳說故事五雲山,又稱霧雲山、塔山,位於上街區峽窩鎮東南部,東臨滎陽城關鎮,南臨滎陽劉河鎮,西臨鞏義米河鎮.當地方言俗稱:塔兒山.是滎陽上街米河汜水人們所共同仰止的聖山.五雲山脈是中嶽嵩山餘脈,從風水術上講是上街的靠山和米河地區的天然屏障
  • 人文始祖黃帝:黃帝的諸多傳說及黃帝滅蚩尤的「涿鹿之戰」
    人文始祖黃帝:黃帝的諸多傳說及黃帝滅蚩尤的「涿鹿之戰」 黃帝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始祖。根據記載,黃帝號軒轅氏、有熊氏,姬姓,一說姓公孫,是有熊國君少典之子。黃帝的母親叫附寶。黃帝是姬姓部落首領,傳說中遠古時代華夏民族的共主,五帝的第一個。黃帝也被道教尊為道家之祖,在道教中有特殊的地位。
  • 《山海經》記載的神秘鳥人國,黃帝攜十六位神人出現,想幹什麼
    這段話是說羽民國位於比翼鳥棲息之地的東南面,這個國家的人都長著長長的腦袋,全身長滿羽毛,又說此國在比翼鳥棲息地的東南面,國中之人都長著長長的臉頰。在羽民國的東面有十六位神人,他們手臂相連,在野外為黃帝守夜,這些神人居住在羽民國的東邊,他們長著小小的臉頰和紅色的肩膀,共有十六個人,再往東面走就是畢方鳥的棲息地,畢方鳥在青水的西面,在十六神人的東面,畢方鳥是一種神鳥,它長著人一樣的臉,卻只有一隻腳。
  • 黃帝與炎帝戰於坂泉究竟為何,或是黃老之道與無為而治的較量
    《繹史》記載:炎帝者,黃帝同母異父兄弟也,各有天下之半。黃帝行道而炎帝不聽,故戰於逐鹿之野,血流漂杵。漢代賈誼也著書,說過同樣的話。也就是說,黃帝與炎帝是同母異父的親兄弟,並且各自掌控著一半天下。在此之後,黃帝與炎帝因為"行道"的分歧,致使雙方大戰於逐鹿之野(一說阪泉,其實逐鹿與阪泉並不遠)。《史記》記載,神農氏後期,諸侯互相攻伐,天下大亂。在這樣的背景下,炎帝黃帝蚩尤之間展開大戰,最終黃帝勝利。什麼叫做行道呢?字面意思行大道,落實到具體處,就是去做大道指導下具體的正確的事。古代有學者認為,炎帝和黃帝的指導思想不同,導致他們在涿鹿大戰。
  • 旅遊:炎帝的傳說以及炎帝陵
    中國人稱自己為「炎黃子孫」,相傳中華民族的共同祖先是炎帝和黃帝。大約五千年前,我國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城一帶有著許多氏族部落,炎帝和黃帝是其中最有名的兩位首領,他們的部落經過長時間的衝突和融合,形成了偉大的中華民族。 長期以來,炎帝的傳說鮮為人知。其實我國古代有關炎帝的傳說也很多。
  • 盤古、伏羲、女媧、黃帝、炎帝、蚩尤、后羿,他們之間是什麼關係?
    在中國,關於天地初開、萬物誕生,也有著許許多多的神話傳說。舉例來說,人們耳熟能詳的盤古開天闢地、女媧補天造人、伏羲創造八卦,發明漁獵之法。黃帝、炎帝共同教化百姓,成為人文始祖。此外,還有黃帝與蚩尤戰於涿鹿、后羿射掉九個太陽,拯救為酷熱所苦的百姓等神話故事。這些或是神靈,或是聖賢的著名人物,共同締造了中華文明早期的燦爛文明。 那麼,他們互相之間都有什麼關係呢? 我們先來說說盤古。盤古最早出現在三國時期吳國人徐整所著的《三五曆紀》中,書裡寫道:"天地混沌如雞子。
  • 第三十七講:炎帝故裡(二)
    湖北隨州的炎帝神農故裡位於隨縣厲山鎮,總佔地面積約171.3公頃,投資約4.4億元,為國家4A級風景區,主要包括「尋根謁祖朝聖區」、「聖跡觀光體驗區」、「農耕文化展覽區」、和「自然生態景觀區」。2009年起,以炎黃子孫尋根謁祖為核心,以體驗炎帝神農的農耕文化、醫藥文化、貿易文化、原始藝術文化為根本的「世界華人炎帝故裡尋根節」活動在此舉行,受到國家、省市領導的高度重視和關懷。
  • 與炎帝黃帝齊名卻被說是魔神,遠古三國失敗者也是中華三袓
    九黎族的首領就是神話傳說中的魔神蚩尤姓姜,蚩尤有八十一位兄弟分管八十一個氏族實力強大據說個個都是銅筋鐵骨。遠古時期,經過徵戰兼併之後最大的部族就是蚩尤、黃帝、炎帝,三足鼎立。苗族的文化傳承裡面,至今他們都認為自己的祖先是蚩尤(中華三祖之一),那麼在傳說中蚩尤為什麼會被說成是魔神呢?
  • 蚩尤有多厲害,黃帝炎帝需要聯手才能打敗他
    和炎帝同屬一個部落。曾與炎帝大戰,後把炎帝打敗。於是,炎帝與黃帝一起聯合來共敵蚩尤。蚩尤率八十一個兄弟與黃帝在涿鹿展開激戰。 儘管有傳說蚩尤是炎帝的後裔,但傳到了蚩尤這一代,他們部落已經不姓姜了。因為蚩尤和他八個親兄弟都姓黎的緣故,因此他們的部落號為「九黎」,當大哥的蚩尤,自然是九黎之王。
  • 遠古時代的蚩尤是個戰鬥部落,黃帝愛好和平,炎帝喜歡種地!
    傳說中蚩尤使用的是鐵質的斧子,但是根據那個時代的科技,小編個人認為蚩尤使用的鐵質的斧子並不真實的存在,根據那個時代的工具來說的話,很有可能是青銅斧子,或者是非常鋒利的石頭斧子,作為一個戰鬥部落,在戰鬥工具方面自然的也要比其他的部落要先進的許多,所以在蚩尤武器的描述方面,小編個人認為被無限的誇大了,更多的是襯託出來蚩尤的戰鬥力強悍罷了,從而反面的凸顯出來黃帝和炎帝的智慧
  • 炎帝和神農是什麼關係?
    今天小編帶大家講一講《遠古的傳說》這部電視劇。談起炎帝,那麼相信大家都會聯想到黃帝。黃帝是東方華夏民族的首領,至今已有五千年左右的歷史。當時東方華夏一共分為三大部落,首領分別為黃帝、炎帝及蚩尤。黃帝為了華夏一統,便向相鄰較近的炎帝部落發起了進攻,炎帝平日喜愛研究藥草,救死扶傷,於是乎疏忽了對族人的訓練,而敗於黃帝。大敗後的炎帝不知去向,似乎完完全全的消散於人間。收復炎帝部落後,黃帝便考慮攻打蚩尤部落,以便於早日做到華夏一統。
  • 主流的上古史為什麼不靠譜
    我在之前的文章中聊過《帝王世紀》,也簡單講過這本書不靠譜的地方,此書把上古傳說中的那些神話和氏族首領雜糅在一起,整合出來一個家族,事實上,真的始作俑者並不是晉代的皇甫謐,這個工作應該自戰國中晚期就開始了,但高潮期應該是在漢代,尤其是東漢時期,而這些杜撰、整合的內容又被後世反覆地引用、坐實,以致於我們現在主流的上古傳說也是這些東西,當這些內容同西方研究歷史的新理論和新方法接觸後
  • 聊聊上古時期蚩尤、炎帝和黃帝的「三國」之爭
    (黃帝石像)(一)炎、黃的由來伏羲東遷後,更多的小部落遷徙出母族,距今6000年前,少典部落定居於黃土高原上。因為他們是將「火」應用於生產勞動的部族,因此,烈山部落酋長又被人尊稱為「炎帝」,而整個部落大聯盟又被稱為「炎帝神農部」。炎帝神農部領導權只在烈山部落酋長間直系傳承,他們都叫「炎帝」。與此同時,有熊部落沿黃河「幾」字形彎緩慢遷徙,經過蒙古高原南下到達汾河流域,一度臣服於炎帝大聯盟。
  • 關於「蚩尤」,除了和黃帝爭天下,你還知道多少?
    也確實是這樣,千百年來蚩尤的形象一直是「惡神」,黃帝是「正神」。所謂正邪不兩立,他和黃帝就像是水、火一樣,永遠也沒有相容的可能性。幾千年前的那場戰爭,代表正義一方的黃帝贏了,所以我們才是炎黃子孫。然而關於「蚩尤」,你除了知道他是和黃帝爭過天下的男人,你還了解他的其他嗎?
  • 炎帝、黃帝和上古蚩尤是什麼關係?因為炎帝的遠見,才有炎黃子孫
    導讀:炎帝、黃帝和上古蚩尤是什麼關係?因為炎帝的遠見,才有炎黃子孫在遠古時期,人類並不是大自然的統領者,生存環境十分惡劣,不僅經常受到猛獸的襲擊,還飽受各種疾病的困擾。直到山氏的首領神農出生,人民們才慢慢能夠抵抗一部分疾病。
  • 黃帝、炎帝誰是我們祖先?專家考證黃帝是內蒙古人
    有網友問:黃帝、炎帝到底哪個才是我們的祖先?黃帝真正的家鄉其實是內蒙古東部,遼寧西部和河北北部地區。周人說「我姬氏出自天黿」(《國語.周語下》),對於周人的這句話,郭沫若把「天黿」解釋成「軒轅」。而且,黃帝以玉為兵。黃帝的妻子教人養蠶。
  • 既然是黃帝打贏了炎帝,為什麼我們不叫黃炎子孫而是炎黃子孫?
    文章來源:清風明月逍遙客炎帝姓姜,是炎帝族的首領。他們自西方遊牧進入中原,與以蚩尤為首領的九黎族發生長期的部落間衝突。
  • 炎帝:為了部落,遠離家鄉!
    炎帝神話傳說中的炎帝牛首人身,可謂是力大無窮。炎帝作為中國遠古時期的部落首領,對部落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他帶領一部分族人從西部草原遷居到中原地區,改變了族人長久牧羊的生活,讓族人開始以種植為生的農業生活,在黃河流域定居下來,從此以後,華夏文明在炎帝的帶領下發揚光大。下面我們一起來講下炎帝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