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則醫生術後飲用葡萄糖解渴的視頻引發熱議。關於這瓶葡萄糖誰付錢的疑問一經提出,就在輿論場掀起了不小的波瀾。無獨有偶,一條河南醫生在救護車內吃香蕉的視頻,引發部分網友質疑:"救護車上吃東西,還要不要救人了?"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兩件事。
醫生日常工作中的「無心之舉」,引起了個別網友的「有心之論」,這樣的結果是很多人沒有想到的。明明是手術室裡「苦不堪言」的一幕,卻被解讀成子虛烏有的「福利」;明明是忍著飢腸轆轆在現場搶救、與時間賽跑在救護車上充飢的一幕,卻被質疑背離醫者仁心,醫生們的委屈也就不難理解。視頻中的鄭醫生特意給出了詳細回覆:葡萄糖會算在科室成本,而非記在病人治療成本中,可以說打消了網友的疑慮;救護車裡當事醫生解釋前因後果,更是得到患者家屬支持,「他們不應該被網友誤解」。
疑慮固然可以理解,但張口就來的「嘴炮」實不可取。個別網友煞有介事,懷疑醫生「自導自演」,質問醫院「財產流失」,儼然一副「明察秋毫」的樣子。可是,他們看不到,醫生護士走下手術臺時沁著汗的衣衫;他們看不到,一群人累得口乾舌燥、躺得橫七豎八的疲憊模樣;他們體會不到,這些戰士剛剛結束跟死神的纏鬥,還要與輿論裡看不見的「唇槍舌劍」交手……正如一位醫生所言:身體上的累是其次的,主要是心理上的壓力,偶爾會有些「接受不了」。
好在,付出與奉獻、辛苦與努力,大多數網友看得分明。無數人在網上留言聲援,心疼醫生高強度的工作,甚至表示自己願意為這瓶葡萄糖買單。這不僅僅是來自社會的善意,更是因為公眾對醫生這個職業的認可。可以說,正是手術臺上、救護車裡的全力以赴,讓醫患同心有了最深厚的感情基礎,讓我們願意做「生命守護者的守護者」。
因為新冠肺炎疫情,醫護工作者在今年的曝光度比往常要多出許多。有人這樣說,平日醫院裡見慣了的薄薄白衣,在國家和人民最需要的時候就變成了一副鐵甲。當病毒突襲而至,患者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面臨嚴重威脅時,是醫護人員白衣執甲、逆行出徵,奮鬥在抗疫一線,用血肉之軀築起阻擊病毒的鋼鐵長城。這些「偉大敘事」的背後,也不過是一群又一群脫下白大褂、普通如你我的個體。
醫生和護士同其他所有人一樣,累了需要休息、餓了需要吃飯、病了需要吃藥。回到這兩個事件中,醫生連做兩臺手術,精神緊繃高強度工作八小時,中間不吃不喝;救護車當事醫生上午10點出發,路上用了2個小時,現場搶救兩個小時,為了不耽誤後續的治療工作才去買麵包香蕉充飢。若是醫生始終不吃不喝,可能會導致體力不支甚至是低血糖,最終受到傷害的其實還是病人。在救死扶傷面前,在任勞任怨面前,有些人不妨捫心自問,不問緣由的質疑,是不是太缺乏對人的關切溫度?
換個角度看,關於醫生喝葡萄糖、吃香蕉的爭議也在提醒我們,信任才是醫生與公眾之間最有效的良藥。對醫院來說這是一個有益的啟示,努力消除醫治過程的信息不對稱,才能避免陷入輿論漩渦;對公眾而言這是一次善意的提醒,在日常生活中,在網上圍觀時,不只是捕捉具體而微的細節,還要了解更完整的故事、打開更全面的視野。
不妨在鮮花和掌聲之外,首先給予那些辛苦的人們最起碼的理解和尊重,這或許是「評頭論足」前的必備功課。
這正是:輿論常常苛責,醫護需求不多。建立溝通渠道,給點體諒認可。
【來源:人民日報客戶端】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