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喻為上海「海鮮廚房」的寧波象山港,正遭受著垃圾汙水的汙染!為探查事實,晨報記者驅車350多公裡,趕赴象山海濱進行實地調查,現場的情景讓人觸目驚心:曾經美麗而寧靜的象山海濱港灣,變成了一座巨大的垃圾山,數以百噸計的垃圾堆放在這裡,遠在1公裡外都能聞到陣陣惡臭;從垃圾堆滲出的黑水,濃如醬油,裝滿了6個大池子,再從一道小閘門溢出,泛起一股股白色的泡沫,徑直流向海中,近岸的灘涂已經被染成墨黑……
記者採訪了解到,象山縣海濱垃圾場已經形成了十多年,全縣甚至鄰縣的垃圾都堆放在這裡,成為遠近聞名的「垃圾灣」。
由於缺乏必要的垃圾處理程序,這個巨大的「垃圾灣」向四周輻射出了越來越強大的破壞力:海水被汙染,灘涂被侵蝕,連居住在這裡的人們,也被垃圾所驅逐。所幸的是,象山縣政府已經建立了汙水處理站,有望在年底投入使用,化解汙染之源。
[原住民]
垃圾驅走了「魚米之鄉」
儘管隔著一座山外加4公裡路程,但隨風吹過來的一絲臭味,仍讓王月秀皺了皺眉。「那時候,水桶岙是一片良田,面朝著大海,寧靜又美麗。」67歲的王月秀回憶起當年的水桶岙,仍是一臉嚮往。她告訴記者,10多年前,水桶岙種滿了水稻和番薯,村民上山種田,下海捕魚,日子過的悠閒又富足。
然而,隨之而來的垃圾改變了整個村子的命運。水桶岙漸漸成為全縣的垃圾傾倒場,垃圾的臭味順著風瀰漫在空氣裡,滋生的蚊子蒼蠅也嗡嗡亂飛。就在水桶岙南面不足1公裡處的搗舅巖村很快成了最直接的受災地,垃圾汙染逐漸威脅到了村民的生計。
由於垃圾產生的滲濾液流入近海,海水受到汙染,魚蝦數量開始急劇減少。「近海的魚都沒有了,捕魚只能到公海去。」王月秀的小兒子吳大洋告訴記者,十多年前他在海灣捕魚,一網下去少說也能捕上來1萬來斤,一天下來搞個4萬多斤,滿艙的黃魚、海魚活蹦亂跳的,後來逐年減少,到六七年前的時候,基本上捕不到什麼魚了。
[外來者]
淘金夢碎破產而歸
搗舅巖原住村民搬走後,不少外來者瞄準了海灣這塊「黃金寶地」,滿懷期望來此淘金,60歲的張小庚就是其中一位。然而,現實卻將他們的淘金夢層層剝離,不少人黯然離去。
張小庚算是最早一批來到搗舅巖淘金的人群之一,十年前他和老伴兩人來到這裡,開始種植紫菜。「最開始種紫菜還是有賺頭的,一年收入四五萬元沒問題。」然而,隨著垃圾站汙水大量排入海中,紫菜的產量開始逐年下降。直到3年前的10月,當他站在堤壩上,再也看不到海面上浮著的紫燦燦一片時,心中倍感失落。和他同樣惆悵的還有比他小2歲的鮑阿紅。「都是垃圾站流出的汙水惹的禍。」兩名老人將矛頭指向了汙染源。「以前汙水只影響到近岸,現在距離垃圾站汙水近2公裡的海域上,海水都變了顏色,在這種環境下不僅紫菜難以生存,魚兒也不能倖免。」他們告訴記者,在他們之後還有不少外地人來到這裡搞養殖,有育鰻苗、蟶苗的,但由於灘涂汙染嚴重,養殖戶放蟶苗的時候,曾經出現了大量死亡,最多的時候損失近20%。不少養殖戶不僅沒賺到錢,反而將本錢虧了進去,最終放棄了養殖賺錢的念頭,離開了這裡。[新來者]
靠著垃圾場覓生計
從搗舅巖往北走不到1公裡,碩大的垃圾場就呈現在記者眼前。站在垃圾場中央,仿佛置身於一個垃圾王國,塑料瓶、玻璃罐、破衣服、爛水果遍地都是,垃圾車還在源源不斷往此處傾倒新的垃圾。
巨大的垃圾堆下方,是一排觸目驚心的過濾池,6個池子中盛滿了從垃圾堆滋生出來的液體,如醬油般漆黑,還向外冒著白泡。專家表示,這些液體叫做垃圾滲濾液,比任何汙水都毒。工作人員每天要向裡面倒10多桶藥水,才能將其排到海裡,即使這樣,排出的汙水仍然黑臭不堪,讓人噁心反胃。
就在這一片垃圾王國中,七八個成年男女卻似在其中起舞。他們穿著已經看不清顏色的衣服,在遍地垃圾中挑揀,不顧酸臭難聞的氣味,也不顧蒼蠅縈繞,將散布在地的玻璃瓶、塑膠袋、破布料等一一撿起,用一個個的包裹將垃圾包紮成捆,放在垃圾場上。不一會兒,兩輛三輪車開到這裡,眾人分批將包紮好的垃圾裝上車,裝滿後拖走。
記者上前了解到,原來這些大多是外地人,基本上是在兩三年前來到這裡,本準備搞養殖賺錢,誰知卻不景氣。沒想到卻意外發現身邊的垃圾堆裡也能挖出寶藏,於是將其作為主要營生手段。[官方聲音]
垃圾傾倒,始於13年前
「水桶岙垃圾場的汙染處理問題,我現在的壓力很大,希望能夠儘快完成汙水處理廠,給老百姓一個交待。」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象山縣環衛處處長王信忠坦誠心跡,他表示,水桶岙垃圾汙染是個長期積累問題,作為相關負責人,他一直覺得有愧於老百姓。
王信忠向記者介紹,1995年縣政府正式建成水桶岙垃圾站並投入使用,隨後水桶岙發展為全縣唯一的垃圾傾倒場。那時候,水桶岙是由象山縣建設局管理,考慮到垃圾滲濾液的排放會影響養殖,於是和這塊灘涂所屬的鄉裡協商,把這塊灘涂租了下來。
王信忠是2003年任環衛處處長一職的,「那時候,垃圾汙水都是未經處理直接排到海裡的,對近海的灘涂影響很大。」王信忠告訴記者,那個時候汙染已經比較嚴重,附近的村民意見很大,於是縣裡在2002年前後分批將附近兩個自然村落的村民集體搬遷到了山岙之外。
然而,汙染仍在繼續。「垃圾場每天要運來全縣500噸生活垃圾,產生200噸的垃圾滲濾液,這種水比所有的汙水成分更複雜,更有毒。它的COD(水體化學含氧量)濃度一度達到8000mg/L以上。」王信忠表示,為徹底解決汙染問題,在2005年時他就提出在此建立垃圾處理樞紐站,不過因各種原因未獲實施。
年底前,汙水處理廠運作
據王信忠介紹,為緩解垃圾滲濾液的汙染問題,環衛部門也作了努力。「主要是靠減量和降解兩種手段。」減量主要是將垃圾在傾倒之前進行壓縮,再進行集中填埋;降解是在垃圾場建立氧化過濾池,將垃圾滲濾液處理後再排放到大海中。
現在,持續十餘年的汙染難題,終於有望解決了。王信忠向記者證實,象山垃圾場汙水處理工程已經得到批准,並從今年5月份開工建設,目前已經完成大半工程。記者在工程現場也看到,工人正加班加點施工。現場施工方陳姓負責人表示,整個工程將於今年12月3日完工,目前已完成70%工程量。「汙水處理廠建成後將於12月中旬投入使用,處理後的汙水COD濃度將降到100mg/L,可以用來洗車。」王信忠向記者表示,汙水處理廠的建立主要是為解決垃圾滲濾液的問題,這也是解決汙染最關鍵的問題。按照下一步的規劃,政府還將陸續加大投入,對水桶岙周邊的道路環境以及生態環境進行改善。
[專家建議]
恢復先前環境需很長時間
對於象山港海域汙染事件,中科院院士、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博導曹文宣表示,一個近海灘涂遭遇如此長時間的人為汙染,要恢復到先前的養殖區生態環境,需要一段很長的時間。
曹文宣表示,象山縣鄰近海域主要海洋功能區類型屬於養殖區,水體COD標準是3mg/L以下。這麼多年向海水中排放超標的汙水,對這片灘涂產生了很重的汙染。「港灣養殖區的水體比較特別,對水質要求更高。」曹文宣告訴記者,因為港灣養殖區位於近海,水體流動本來就比較少,對有害物質分解能力有限。再加上養殖區內肥料使用過多,本身水體內就沉澱有有機物質,水體富營養化很高。這樣,來自外界的汙染,像垃圾滲濾液這類劇毒的汙水,幾乎對灘涂養殖區產生毀滅性打擊,造成魚苗大面積死亡,就算是成活的也含有毒素,對人體有害。
曹文軒坦言,要是被汙染的灘涂恢復到先前的生態環境,需要一段很長的時間。他還建議,除了處理垃圾滲濾液問題外,可以嘗試進行生態修復,在垃圾填埋處種植植被,加速對有機物進行降解。
(責任編輯:陳天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