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踏秋、祈壽、賞菊......10月25日是重陽節,湖北日報全媒記者探訪武漢博物館館藏文物,發現不少文物珍品裡藏著重陽習俗。
「流雲百蝠」圖寓意長壽安康
農曆九月初九是重陽節,又稱重九節、曬秋節等。據介紹,重陽習俗有著悠久的歷史,在發展中雜糅多種民俗。初時,古人秋季拜神祭祀、慶祝豐收;後來人們佩戴茱萸,祈求長壽;魏晉時,出現賞菊、飲酒等習俗;至唐代,重陽被定為正式節日,並舉行各種慶祝活動。隨著時代發展,重陽節文化內涵不斷豐富,逐漸被賦予感恩敬老的內涵。修改後的《老年人權益保障法》明確規定,農曆九月初九為老年節。
武漢博物館社會教育部主任裴少菲介紹稱,在武漢博物館,有多件文物蘊含祈福祝壽之意,不妨在重陽節一飽眼福。
清代 白玉福壽紋葫蘆形壺
白玉福壽紋葫蘆形壺 局部圖
一件館藏清代「白玉福壽紋葫蘆形壺」,以整塊和田白玉雕琢而成,金絲紅木底座將葫蘆形玉壺襯託得更為高潔典雅。玉壺腹部雕刻著福山雲海和蝙蝠圖案,這種題材被稱為「流雲百福(蝠)」,是我國傳統吉祥紋飾,壺下腹兩側有浮雕篆書「壽」字。整體紋飾寓意福壽雙全、長壽安康。另一件清代「益壽嬰戲紋玉佩」,質地冰潔,雕刻著嬉戲的童子、葫蘆、蝙蝠、萬年青、纏枝紋等,寓意子孫萬代、福壽雙全。
清代 益壽嬰戲紋玉佩
清代雍正年間 鬥彩芝仙祝壽圖盤
一件清代雍正年間的「鬥彩芝仙祝壽圖盤」,紋飾疏密有致,色彩鮮豔,頑石點綴其間,既顯出水仙的清高,又突出靈芝的玲瓏。整件器物構圖優雅精緻,給人恬靜舒適之感,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裴少菲介紹,「水仙和靈芝都是吉祥紋飾,在清代瓷器上十分常見,寓意福壽綿綿。」
「秋山玉」呈現山林之美
登高望遠、踏賞清秋是重陽習俗之一。古人認為重九之時,「清氣上揚、濁氣下沉」,登高祈福可避濁氣。
元代 秋山圖玉爐頂
武漢博物館一件館藏元代 「秋山圖玉爐頂」,質地清透瑩潤,通體鏤雕秋山圖,數隻小鹿在山林間嬉戲,極具動感,展現了秋天山林美景。在古代,中原和南方秋收時節,北方遊牧民族則會進行秋狩,這類反映秋狩活動題材的玉器被稱為「秋山玉」。重陽時節,登高踏秋之餘,不妨來博物館一睹秋山玉之美。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元代 青花四愛圖梅瓶
元代 青花四愛圖梅瓶「陶淵明愛菊」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自三國魏晉時起,重陽佳節聚會賞菊、以詩會友漸成風尚。武漢博物館鎮館之寶——元青花四愛圖梅瓶描繪了我國古代四大文人及他們的傾心所愛,即「陶淵明愛菊」「王羲之愛蘭」「周敦頤愛蓮」「林和靖愛梅鶴」。其中,著名田園詩人陶淵明不肯「為五鬥米折腰」,歸隱後,飲酒賦詩,以菊花為伴,詩作中常見菊花,如「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秋菊有佳色,不同桃李枝」等。「陶淵明愛菊」圖,淋漓盡致展現了陶淵明不苟隨時俗、傲然物外的品質。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海冰 通訊員 蔡子麗 吳威 圖由武漢博物館提供 通訊員雷曉潔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