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福壽雙全」壺 看秋山玉之美——文物珍品藏著重陽習俗

2020-12-16 荊楚網

登高踏秋、祈壽、賞菊......10月25日是重陽節,湖北日報全媒記者探訪武漢博物館館藏文物,發現不少文物珍品裡藏著重陽習俗。

「流雲百蝠」圖寓意長壽安康

農曆九月初九是重陽節,又稱重九節、曬秋節等。據介紹,重陽習俗有著悠久的歷史,在發展中雜糅多種民俗。初時,古人秋季拜神祭祀、慶祝豐收;後來人們佩戴茱萸,祈求長壽;魏晉時,出現賞菊、飲酒等習俗;至唐代,重陽被定為正式節日,並舉行各種慶祝活動。隨著時代發展,重陽節文化內涵不斷豐富,逐漸被賦予感恩敬老的內涵。修改後的《老年人權益保障法》明確規定,農曆九月初九為老年節。

武漢博物館社會教育部主任裴少菲介紹稱,在武漢博物館,有多件文物蘊含祈福祝壽之意,不妨在重陽節一飽眼福。

清代 白玉福壽紋葫蘆形壺

白玉福壽紋葫蘆形壺 局部圖

一件館藏清代「白玉福壽紋葫蘆形壺」,以整塊和田白玉雕琢而成,金絲紅木底座將葫蘆形玉壺襯託得更為高潔典雅。玉壺腹部雕刻著福山雲海和蝙蝠圖案,這種題材被稱為「流雲百福(蝠)」,是我國傳統吉祥紋飾,壺下腹兩側有浮雕篆書「壽」字。整體紋飾寓意福壽雙全、長壽安康。另一件清代「益壽嬰戲紋玉佩」,質地冰潔,雕刻著嬉戲的童子、葫蘆、蝙蝠、萬年青、纏枝紋等,寓意子孫萬代、福壽雙全。

清代 益壽嬰戲紋玉佩

清代雍正年間 鬥彩芝仙祝壽圖盤

一件清代雍正年間的「鬥彩芝仙祝壽圖盤」,紋飾疏密有致,色彩鮮豔,頑石點綴其間,既顯出水仙的清高,又突出靈芝的玲瓏。整件器物構圖優雅精緻,給人恬靜舒適之感,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裴少菲介紹,「水仙和靈芝都是吉祥紋飾,在清代瓷器上十分常見,寓意福壽綿綿。」

「秋山玉」呈現山林之美

登高望遠、踏賞清秋是重陽習俗之一。古人認為重九之時,「清氣上揚、濁氣下沉」,登高祈福可避濁氣。

元代 秋山圖玉爐頂

武漢博物館一件館藏元代 「秋山圖玉爐頂」,質地清透瑩潤,通體鏤雕秋山圖,數隻小鹿在山林間嬉戲,極具動感,展現了秋天山林美景。在古代,中原和南方秋收時節,北方遊牧民族則會進行秋狩,這類反映秋狩活動題材的玉器被稱為「秋山玉」。重陽時節,登高踏秋之餘,不妨來博物館一睹秋山玉之美。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元代 青花四愛圖梅瓶

元代 青花四愛圖梅瓶「陶淵明愛菊」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自三國魏晉時起,重陽佳節聚會賞菊、以詩會友漸成風尚。武漢博物館鎮館之寶——元青花四愛圖梅瓶描繪了我國古代四大文人及他們的傾心所愛,即「陶淵明愛菊」「王羲之愛蘭」「周敦頤愛蓮」「林和靖愛梅鶴」。其中,著名田園詩人陶淵明不肯「為五鬥米折腰」,歸隱後,飲酒賦詩,以菊花為伴,詩作中常見菊花,如「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秋菊有佳色,不同桃李枝」等。「陶淵明愛菊」圖,淋漓盡致展現了陶淵明不苟隨時俗、傲然物外的品質。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海冰 通訊員 蔡子麗 吳威 圖由武漢博物館提供 通訊員雷曉潔攝)

相關焦點

  • 最全的重陽節習俗,很珍貴!值得收藏
    到了漢朝,《西京雜記》記載,古人在重陽節這天有佩戴茱萸、飲菊花酒,以求長壽的習俗。與此同時,還舉辦各種大型的宴會,這些習俗都是於先秦時期,慶祝豐收的祭祀活動演變發展而來的,這便是早期重陽節的雛形。
  • 重陽節習俗及演變
    孟嘉回來後看到嘲諷他的文章,當即提筆回敬了一篇文章,「文辭超卓,四座嘆之」。(事見陶淵明《晉故徵西大將軍長史孟府君傳》及《晉書·孟嘉傳》)此事在當時乃至後世一直傳為美談。這個重陽登高常用的典故,反映出在東晉時,登高已是重陽日節俗。  「白衣送酒」典故說的是:晉末文人陶淵明(365~427)酷愛菊花,認為「酒能祛百病,菊能制頹齡」,重陽節這天,既要賞菊,更要暢飲。
  • 看曲江 | 歲重陽,遊曲江!迷人秋景只等你來觀看~
    飲菊花酒、吃重陽糕也都是流傳已久的習俗。如同言端午離不了屈原和粽子,說重陽則少不了陶淵明和菊花。菊,又名「延壽客」,長壽之花,還與梅蘭竹並稱「四君子」,獨傲秋霜,晚節猶香。「菊花知我心,九月九日開;客人知我意,重陽一同來。」重陽之日賞菊、飲菊花酒,據傳便起源於晉朝大詩人陶淵明。或許真正的安然,並非避開車馬喧,而是在心中——修籬種菊。
  • 2019重陽檔案|重陽節:登高賞秋、感恩敬老
    古時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祈福、秋遊賞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飲宴求壽等習俗,傳承至今,重陽節又添加了敬老等內涵。登高賞秋與感恩敬老是當今重陽節日活動的兩大重要主題。重陽節的習俗演變重陽節有著久遠的歷史源頭。九九重陽,早在春秋戰國時的《楚詞》中已提到。
  • 《大明天下——南京博物院藏明代珍品展》文物交接、布展
    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族建立的朝代,歷經12世、16位皇帝,國祚276年。公元1368年,朱元璋統一群雄在應天府登基,國號大明。明朝前期,經歷太祖朱元璋的洪武之治、成祖朱棣的永樂盛世、仁宗和宣宗「仁宣之治」的興盛階段,在永樂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國土面積約為1,000萬平方公裡,人口峰值為七千餘萬,國力迅速成長,國勢達到頂峰。
  • 重陽節 | 登高賞菊吃花糕,老北京的重陽真熱鬧
    重陽節賞秋懷古三國時的曹丕在《九日與鍾鷂書》上載:「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重陽節以其有雙重的「九」字,寓意著長壽而受到人們的喜愛。清代,北京重陽節的習俗是把菊花枝葉貼在門窗上,「解除兇穢,以招吉祥」。北京吃重陽糕,明朝時就有記載,是宮廷食品。《燕京歲時記》中載:「京師謂重陽為九月九,每屆九月九日則都人士提壺攜榼(kē,古時盛酒的器具)出郭登高,南則天寧寺、陶然亭、龍爪槐等處,北則薊門煙樹、清淨化城等處,遠則西山八剎等處,賦詩飲酒,烤肉分糕,洵一時之快事也。」
  • 重陽佳節詩話:靜賞秋日芳華,相伴登高望遠
    ****************重陽節靜賞秋日芳華相伴登高望遠重陽佳節詩話 作者:田大金 「九」在《周易》中被稱為「陽數」,九月九日,兩陽相迭,故稱「重陽」。重陽節的習俗源遠流長.,有插茱萸、登高、敬老、飲菊花酒等習俗,早在戰國時期就已成習俗,,愛國詩人屈原的《遠遊》中就有「集重陽入帝宮兮。」的詩句。東晉詩人陶淵明的《飲酒》詩云:「菊花如我心,九月九日開,客人知我意,重陽一同來。"由此可見,當時就有了重陽節飲菊花酒的習俗.。
  • 重陽節丨歲歲重陽,今又重陽
    屈原的《遠遊》裡寫道:「集重陽入帝宮兮,造旬始而觀清都」。這裡的「重陽」是指天,還不是指節日。三國時魏文帝曹丕《九日與鍾繇書》中,則已明確寫出重陽的飲宴了:「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晉代文人陶淵明在《九日閒居》詩序文中說:「餘閒居,愛重九之名。秋菊盈園,而持醪靡由,空服九華,寄懷於言」。
  • 古人如何過重陽?這些習俗藏在詩詞裡!
    不僅如此,「九」在數字中是最大數,故重陽又與敬老、老人合意,因此重陽節又稱「老人節」。  重陽節起源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在當時,雖然重陽開始受到重視,但只是流行在帝宮。直到漢代,重陽節的習俗才開始漸漸流行。在此後的歷史延續中,重陽節融合了眾多的民俗習慣,更被賦予了深厚的文化意蘊。  今天,重陽節,讓我們一起通過古詩,感受古人的重陽習俗。
  • 重陽送福利 | 30元泡溫泉!賞花海!品一泓皇菊過重陽
    〓 重陽佳節賞花海,美到炸醉蝶花則像一場短暫而絢爛的愛情給你虛幻無常,沉沉浮浮飄零無著之感中國人有重陽節賞菊和飲菊花酒的習俗,夕餐秋菊之落英」即早上喝木蘭花中的露水晚上吃菊花的花瓣如不食人間煙火的神仙生活
  • 重陽節有哪些你可能不知道的習俗 描寫重陽節習俗的古詩有哪些
    而這個節日都有哪些習俗活動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祭祖重陽節幾乎是處在年尾時段最後一個最為重要的傳統節日,它與除夕、清明、中元,並稱為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節日——由此也可看出重陽節在古人心目中的重要位置。中國古代的農業社會,是極其重視祖先經驗的,因為需要要依靠前人總結的教訓、祖先遺留的智慧來耕織種植,從而就形成了一種崇拜祖先的文化心理。
  • 榮寶齋(桂林)2018長沙春拍丨國內文物商店舊藏多珍品
    此次拍賣有部分拍品來自全國文物商店庫房,包括湖南省文物總店、上海文物商店、揚州文物商店、柳州文物商店等。其他部分作品由委託方直接購於各地文物商店,如武漢文物商店、廣州文物商店、南京文物商店等。這些舊藏均帶有文物商店舊標或火漆,可謂傳承有序,來源可靠。傳統的古董匯聚春拍,將為廣大的文物收藏愛好者呈上豐盛的文化盛宴。
  • 「重陽」奉茶禮
    一、賞秋  重陽節是最好的賞秋時期,中國南方還有些山區村落保留了「曬秋」特色。去鄉村賞民俗、看曬秋,已成為鄉村旅遊的一種時尚。「曬秋」是一種典型的農俗現象,具有極強的地域特色。
  • 2019年重陽老人節祝福語 重陽節送給長輩的真摯祝福語
    2019年重陽節即將到來,重陽祝福語一起看看吧。六為陰,九為陽,九九相逢是重陽;壯時柔,少時剛,剛柔並濟不可擋。登高處,菊花旁,醉裡乾坤天地香。插茱萸,齊分享,健康平安福運長!一生總有些事無法忘掉,總有些人在身邊縈繞;相逢是那樣奇妙,生活是那麼美好;工作固然重要,心情也要調好;偶爾發個祝福簡訊,算是給你重陽問好!
  • 【重陽】九九重陽,登山之計在於秋,天高雲淡登高望遠!
    【重陽】九九重陽,登山之計在於秋,天高雲淡登高望遠!農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稱為「重九」,早在民間時,便有登高的風俗,所以重陽節又稱「登高節」。「九九」諧音是「久久」,所以也有長久之意。九月九,高處走。敬老者,飲菊酒。自古以來就是闔家歡樂,登高賞秋的佳節,如今被更多的賦予「老人節」的意義,是讓中華民族愛老敬老的優良傳統更為深入人心。按照傳統習俗,到了這個節日,大家一般多會選擇出遊賞秋、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
  • 重陽登高觀日出,齊聚象山賞美景!
    那就是重陽節重陽登高,你準備好了嗎?        農曆九月初九,俗稱「重九」。九為陽數,故稱重陽。經過二千多年的歷史沉澱,各地的重陽節都有諸多習俗,而其中首推應屬登高,故重陽節又稱為「登高節」。重陽節,肇慶碧桂園邀您一起登高賞景,挑戰自我,攀越巔峰,看不一樣的美景!時間:2017年10月28日    地點:高要象山▼ ▼ ▼
  • 民俗專家詳解重陽節習俗
    自古以來,每逢重陽,我國民間許多地方都有登高、賞菊、插茱萸的習俗。民俗專家認為,這些傳承千年的傳統文化習俗,雖然大多是古代農業社會的產物,帶有鮮明的農業文明特點,但習俗背後卻有深刻的科學內涵,有的習俗即使在今天也很適用。     重陽節又名「登高節」,許多地方重陽登高必不可少。上海社科院民俗文化研究中心蔡豐明研究員認為,從科學角度看,秋季登高有益於健身。
  • 今日重陽!走,去鳳凰山登高賞景吧
    這首唐代詩人杜牧的《九日齊山登高》就是詩人重陽登高所作。作為中華傳統節日,「重陽節」在歷史長河中沉澱了許許多多的故事和習俗,登高就是其中之一。今天重陽節又恰逢周日相信很多人都會選擇去登高賞秋那麼重陽登高到底去哪裡呢?
  • 重陽登高都有哪些傳統習俗
    九月九的重陽佳節有登高的習俗,而不論是古代還是今天,重陽登高多以登山為主,但萬一是地勢平坦的地方,北宋時期的首都開封,重陽沒有高山可登怎麼辦呢,就不登了嗎?二、宋代重陽節登高的習俗重陽節登高,是古來就有的習俗,不獨宋朝為然。以大唐長安為例,每年重陽節,必有成千上萬的市民頭插茱萸,爬到樂遊原上登高望遠。可是宋朝人重陽登高就沒這麼便利了。
  • 「久久」重陽
    《易經》中把「九」定為陽數,九月初九,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此後歷朝歷代沿襲至今。:曬秋&nbsp&nbsp&nbsp&nbsp重陽節是最好的賞秋時期,中國南方還有些山區村落保留了「曬秋」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