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員、醫生猝死頻發!哪些器械能急救?普通人怎麼預防?

2020-12-25 健康界

▍來源:賽柏藍器械/人民網

▍整理:米克

有哪些醫療器械可以快速搶救?普通人碰到突發情況該怎樣應對?日常生活應該怎麼預防?

令人惋惜,知名演員離世

11月27日,臺灣藝人高以翔錄製節目時不幸去世,醫院最終宣布為心源性猝死。高以翔公司和《追我吧》節目組均已發布聲明確認。

《追我吧》節目組發聲明稱,經過2個多小時的全力搶救,醫院最終宣布高以翔心源性猝死死亡。據悉,高以翔摔倒後昏迷不醒,心跳驟停3分鐘。爆料者透露,高以翔到醫院時瞳孔已經到放大到邊緣。

高以翔,原名曹志翔,身高195cm,1984年9月22日出生於臺灣省臺北市,華語影視男演員、模特,畢業於卡普蘭諾大學,曾經因王瀝川一角圈粉無數。

哪些醫療器械可以快速急救?

可以急救,非醫務人員也會使用,這兩點是突發場景下對醫療器械屬性要求的關鍵。

AED(自動體外除顫器)是一種供非醫務人員使用的「傻瓜式」心臟除顫設備,可以診斷特定的心律失常並給予電擊除顫,被坊間譽為救命神器。

自動體外除顫器又稱自動體外電擊器、自動電擊器、自動除顫器、心臟除顫器及傻瓜電擊器等,是一種可攜式的醫療設備。

它可以診斷特定的心律失常,並且給予電擊除顫。研究表明,在緊急醫療救援人員到達前使用AED,存活率可增加1倍。

據新京報2019年3月報導,目前,AED在北京地鐵、繁華商圈、體育館、景點、高校等人流密集的地方皆有所配備,但人均佔有率還不夠,利用率也很低。

北京大興國際機場安裝了40臺自動體外除顫器,每層每個角落都有。

據調查,我國平均每年猝死人數高達180萬,而心臟驟停的搶救成功率不到1%。與之相比,國外成功率則高達30%以上。這與發達國家在公眾場合廣泛配備AED、充分的救助意識和第一時間的有效施救有關。

怎樣使用?在哪個位置進行?請學習並保存圖片,以備情況緊急之時出手救人。

目前,國內多個省份,為了提高AED效率,已經進行了不少有益嘗試。

例如,深圳市在公共場所新增AED設備時,相關部門與相關公共場所管理單位會籤訂《深圳市公眾場所配備AED合作協議》。

這一協議明確了AED管理維護的權責,急救中心也明確,針對性地對公眾場所工作人員提供AED培訓。

去年10月,《深圳經濟特區醫療急救條例》正式實施,要求特殊行業、公共場所要為員工普及急救技能,尤其強調加強培訓人民警察、消防人員、保安人員等人員使用AED等設備的能力。

注意!8個猝死前兆

急救是突發事件,每個人做到預防才是重中之重。

其實不僅僅明星藝人,容易猝死的群體之一還有醫生。半年時間,醫生猝死事件頻頻發生:

11月1日,30歲的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麻醉科醫師江金健,被發現心臟驟停;7月11日,30來歲的上海中山醫院肝外科博士,猝死家中;

7月10日,31歲的遼寧省瀋陽市某三甲醫院一位皮膚科女醫生,於凌晨在家中猝死。

根據2017年國內醫生群體生存調研顯示,77%的醫生一周工作超過50小時,43.5%以上表示每月最長留宿8次以上,69.4%的正高級醫生每月參加會議4次以上。

那麼有哪些身體的徵兆,應該馬上引起注意?

①昏厥,不明原因的疲乏;②眼前發黑;③心慌、心跳過緩;④胸悶、胸痛、氣促;⑤肩頸、手臂放射痛;⑥手心、頸部、後背、腳掌等大量出汗;⑦反覆發生的胃腸道不適;⑧四肢麻木。

猝死急救,記住黃金4分鐘

數據顯示,心臟驟停超過4分鐘,腦組織會發生永久性損害,超過10分鐘就會腦死亡。

心肺復甦是在專業救護人員到達之前,延續患者生命最重要的方法。但是,按壓胸口這個看似簡單的動作,要做到規範操作,並不簡單。

以下為遇到「猝死」患者時,進行救助的正確方式——

第一步:先撥打急救電話120,簡要說明情況和所處的位置。

第二步:施救者兩臂位於患者胸骨的正上方,雙肘關節伸直,利用上身重量垂直下壓,對中等體重的成人下壓深度為5-6釐米,而後迅速放鬆,解除壓力,讓胸廓自行復位。如此有節奏地反覆進行,按壓與放鬆時間大致相等,頻率為每分鐘100-120次。

第三步:將患者下頜抬起,頭部後仰,開通氣道。每做30次胸外心臟按壓,交替進行2次人工呼吸。

第四步:現場如有AED(自動體外除顫器),胸外心臟按壓之後,立即配合使用AED,按照語音提示操作,提高患者搶救的成功率。

猝死在秋冬季節的發病率比春夏要高出20%左右,這和天氣寒冷有很大的關係。

寒冷是心臟疾病加重、惡性心血管疾病發作的外在因素之一,寒冷會引發血管收縮,從而導致冠心病患者心肌供血不足,誘發心絞痛,甚至急性心肌梗死等情況。

做到7點遠離「運動猝死」

運動猝死不分年齡,人人都應時刻保持敬畏。想在運動過程中遠離危險,就要做好以下幾點:

No.1運動前排查風險

定期進行體檢,特別是心血管系統檢查,徹底排查潛在疾病威脅。在參加劇烈運動或比賽前更是如此。

No.2保證充分的熱身

運動前熱身,能讓儘可能多的血液流向心肺和肌肉,提高心肺的代謝能力,以保證在進入高強度運動後,人體能量代謝能滿足運動的需求。

熱身一般佔總運動時間的10%~20%。冬天天冷,熱身時間要適當延長。

No.3運動量不宜過大

馬拉松是一項高負荷、大強度、高風險的競技運動,不提倡未經訓練的人參加馬拉松全程跑。

長跑有利於心臟健康,但要循序漸進。初練者一般從3000~5000米開始,或持續20~30分鐘。

No.4及時補充能量

長時間運動,應及時補充運動飲料、能量棒、鹽丸。建議每跑5公裡喝100~150毫升水。夏天飲用水要保持在8~12攝氏度,冬天保證水溫在30~40攝氏度。

No.5感冒、發燒不運動

有些人認為跑跑步、出出汗,感冒自然就好了。

事實上正相反,因為感冒發燒使機體的免疫能力下降,運動會進一步加速免疫力下降,病毒易於入侵,如果入侵心肌,會形成病毒性心肌炎。

在自身很疲憊、熬夜的情況下,也不建議劇烈運動。

No.6運動中不適別硬撐

運動過程中一旦出現很明顯的氣喘、胸悶、胸痛,要立刻減緩運動或暫時退出運動,千萬不要硬撐。

No.7跑步後不要立刻停步

跑步結束不要立刻停下來,最好能走上10~20分鐘,同時做深呼吸,給身體一個緩衝時間。可配合做一些靜態拉伸動作,比如弓步壓腿、側壓腿等。同時,不能馬上洗澡、吹風或用空調等。

這幾招,可以緩解疲勞

覺得自己不疲勞?請先測測疲勞值:

輕度疲勞--深度疲勞--重要臟器內部變異--誘發癌變。

針對下列信號,若有2~3項:表示輕度疲勞;3~4項:表示中度疲勞;5~7項:表示重度疲勞。

教您6招,隨時隨地緩解疲勞

明天和意外哪個先來我們永遠不知道,願每個人都能好好珍惜生命,珍惜健康。

相關焦點

  • 入冬後猝死事件多發,為什麼?能預防嗎?該怎麼救?
    入冬以後,多起猝死事件引起人們關注。看上去健康的人為什麼會意外猝死,猝死能預防嗎?澎湃新聞12月19日報導,近日上海一家網際網路公司47歲員工在健身房外猝死。據該公司回應,這名員工走出健身房後被發現暈倒在沙發上,公司其他人員雖立刻安排急救措施,但急救人員到場查看時該男子已不幸離世。
  • 高以翔去世一年後,好友也猝死在他墓地!醫生發現這類死亡都有這些...
    2019年11月27日,中國臺灣演員高以翔在錄製某綜藝節目時意外猝死,年僅35歲。高以翔在很多演員和粉絲眼裡是一個非常優秀的演員,正當壯年卻以這樣的方式離開這個世界,許多人到如今還無法釋懷。△高以翔然而世事也無常。
  • 熬夜猝死的前兆有哪些?胸口隱隱作痛是怎麼回事?
    自從去年年底35歲的某演員在節目錄製中猝死的新聞橫掃各大熱搜,關於「猝死」的討論就沒有停止過,特別是經常熬夜的中青年人,都想知道熬夜猝死的前兆有哪些,他們之中也不乏對胸口隱隱作痛是怎麼回事有疑問的人。知道熬夜的危害,才能有所預防;識別身體發出的危險信號,才能及時救治,避免發生嚴重後果。胸口隱隱作痛是怎麼回事,這是熬夜猝死的前兆嗎?
  • 警惕心臟性猝死,多個民主黨派建議完善公共場所急救設備配置
    澎湃新聞注意到,此次會議期間,包括民進中央、農工黨中央、致公黨中央在內的多個民主黨派對心臟性猝死問題予以關注,並擬提交有關完善公共場所急救設備配置的提案。民進中央指出,頻發猝死意外的事件背後,凸顯了公眾對心臟性猝死認知不足、急救知識和技能匱乏、國內公共場所急救設施配備不完善等問題,加快建立公共場所心臟性猝死急救體系迫在眉睫。
  • 急救話題:猝死有哪些前兆?急救時應把握「黃金時間」
    來源:新浪財經2020年12月18日消息,北京市衛生健康網公布健康知識《急救話題:猝死有哪些前兆?急救時應把握「黃金時間」》  白領工作壓力大、不良生活方式,久坐、抽菸、喝酒、熬夜、飲食不規律。心臟病發作前,身體上如頸、後背、頭皮、手心會大量出汗,此時應提高警惕,當心猝死發生。在無激烈運動、缺少睡眠或者生病等誘因的情況下,連續出現胸悶,憋氣等症狀,此時應考慮心臟出現問題。心臟病患者經常感到肩膀、頸部、下巴、手臂疼痛,這是心肌缺血的信號。心臟病發作前的典型症狀是突然、或者無緣由的心跳加劇,一旦發生心室性心搏過速,則極有可能在短時間內突然死亡。
  • 乘客猝死地鐵站,「急救神器」緣何缺位
    原標題:乘客猝死地鐵站,「急救神器」緣何缺位  地鐵站等公共場所配備AED,不缺專業的支撐,不缺社會共識,時不時發生的個案,更是不斷地在提醒這一技術改進的迫切性。  「北京地鐵站45歲男銷售猝死,家屬對死因無異議,但醫生有異議!」
  • 臺灣演員高以翔錄製浙江綜藝猝死,被指危險係數高難度大
    27日上午, 高以翔公司發文確認高以翔去世的消息:「 高以翔在11月27日的凌晨,於節目的錄製過程中突然暈厥,經近三小時的急救後,不幸離開了我們,經紀人及工作團隊一直陪伴在側,家人已緊急趕往當地。高以翔,1984年9月22日出生於臺灣省臺北市,華語影視男,演員、模特,畢業於卡普蘭諾大學。
  • 瀋陽男子酒後胃痛難忍險些猝死,急救醫生跑贏死神復甦成功
    此時,瀋陽急救中心120指揮調度中心電話驟然響起,電話那端傳來患者家屬焦急的聲音,稱患者今夜飲酒後,出現胃痛難忍,大汗淋漓,情況十分危急。120指揮中心立即將就近的大東一分中心316組派出前往現場。在前往急救現場的途中,醫生文秀麗立即撥打電話了解病情,安撫家屬情緒,指導患者體位,急救車很快到達患者家。
  • 高以翔去世一年後,好友也猝死在他墓地!醫生發現這類死亡都有規律!
    2019年11月27日,中國臺灣演員高以翔在錄製某綜藝節目時意外猝死。高以翔在很多演員和粉絲眼裡是一個非常優秀的演員,正當壯年卻已這樣的方式離開這個世界,許多人到如今還無法釋懷。>醫生解剖了5000多例猝死者發現:猝死的人都有這些規律!
  • 「老戲骨」謝園去世 遇到猝死患者這樣急救
    日前,曾與葛優、梁天並稱中國內地「喜劇三劍客」的著名演員、原北京電影學院教師謝園去世,終年61歲。有報導指出,他去世原因可能是心源性猝死。惋惜之餘,重慶市人民醫院心血管內科主任醫師冉擘力提醒大家,心源性猝死發病前多有胸痛、胸悶等症狀,因此,一定要記住急救黃金4分鐘並及時撥打120。
  • 北京地鐵再發乘客猝死引熱議:如何開展防治與教育?
    本文轉自【北京青年報】;北京地鐵再發乘客猝死 引公眾熱議公共急救普及 與猝死說再見 9月25日,一名45歲男子在北京地鐵霍營站暈倒並不幸猝死。此新聞近日引發公眾熱議,許多網友呼籲「公眾場所應普及用於搶救心臟驟停的AED(自動體外除顫器)」。
  • 猝死的9個徵兆,提前知道能救命!學會這10招,幫你遠離猝死
    為提高大眾在新冠疫情期間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讓更多的人掌握急救知識和技能技巧,能在事發現場挽救生命和降低傷害程度,「百年協和講堂」特邀北京協和醫院急診科的專家,為大家帶來猝死及心臟驟停急救方面的系列科普講座,以期讓更多的人能夠避免重蹈覆轍,能夠科學預防和早期識別猝死,並能在別人的生命處於危險的緊急時刻施以援手,做一個擺渡生命的使者,成為可以拯救生命的天使,去點亮一個又一個的生命!
  • 猝死的9個徵兆,提前知道能救命
    學會這10招,幫你遠離猝死 雖然猝死來得突然,讓人防不勝防,但通過注意以下這些方面,希望大家能遠離猝死,不讓猝死有機可乘,不讓悲劇重演。 戒菸限酒 臨床資料證實,吸菸與猝死關係密切。猝死的危險性與吸菸量成正比。
  • 演員高以翔猝死!還原他最後48小時:連踩4顆「炸彈」
    據報導,他愛運動、愛旅遊,喜歡爬山、騎馬,當初如果不做演員,他可能成為一名籃球運動員。 為什麼越來越多正值盛年的人,遭遇猝死危機? 有句話說,「所有的猝死都是蓄謀以久」,惋惜之餘,或許我們能從中得到醫學上的警示,在快節奏的生活下,避免更多悲劇的發生。 今天,我們邀請專家來談一談。
  • 香港200磅男子公車猝死 司機感嘆自己不懂急救
    中新網3月12日電 據香港《明報》報導,香港仔一名乘客11日疑似在巴士上因病猝死。11日8時許,一輛99號線雙層城巴由海怡半島總站開出後,駛至鴨脷洲徑之際,姓許車長突然聽到有乘客大聲呼喊:「有人暈倒,有無醫生呀?」車長從倒後鏡看到車尾一名穿西裝的胖漢昏迷倒地,隨即將巴士泊在路旁並報警。
  • 初中生熬夜後猝死?少年猝死事件頻發,原因主要是這三點!
    2015年冬季,河南一名15歲初中生在教室猝死。他死前一晚寫作業到12點,次日早上6點20分就起床去學校上自習,結果因心臟驟停暈倒在早自習的課堂上。根據不完全統計,我國每年心臟猝死的總人數高達50多萬,平均每分鐘就有3人,因心臟原因在發病1小時內死亡,而搶救成功率卻不到1%。
  • 急救醫生:十年,我只救活了一個心臟驟停病人!不會用AED,到底有多...
    最近,東老師認識了一位前急救醫生,他說,自己當急救醫生的時候,對於心臟驟停患者,十年裡只救活了一個人。對,你沒看錯,就是只!有!一!個!人!這位前急救醫生說:因為救護車趕到現場,要十幾二十分鐘;期間,絕大部分的患者家屬都表現為緊張、焦躁、哭泣,以及不停打電話催救護車,卻無法施以援手。這位醫生叫張元春,畢業於北京醫科大學(現北京大學醫學部),今年45歲,2000年-2010年,曾先後任職於北京急救中心和朝陽區急救中心。
  • 這些平常的小問題,都是猝死的前兆!你還不當回事
    近年來,人們身上發生猝死的情形越來越多。當大眾漸漸地認識到這一事實時,也許都會表示出惋惜、氣憤或者憂傷等,同時,還會在心底默默地告誡自己:一定要健康,希望猝死不會發生在我身上。其實,猝死並不是毫無預兆的,它是有跡象的。
  • 新增器械7種 藥品6種 急救箱更救急了
    新增器械7種 藥品6種 急救箱更救急了 2002年8月27日01:45  遼瀋晚報   本報訊 王媛 記者李文慧報導 昨日記者從瀋陽急救中心獲悉,該中心近日對院前急救出診箱進行了改進,改進後出診箱器械更全
  • 這樣做能預防猝死風險
    即使不是時時刻刻都有愉快的事情發生,我們仍然還是能享受到很多這個世界帶給我們的快樂。 可是世上有一部分人就沒有那麼幸運了,在沒有達到常規壽命預期的年齡時,就撒手離開了這個世界,走得那樣匆忙,連本人、家屬和朋友都猝不及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