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賽柏藍器械/人民網
▍整理:米克
有哪些醫療器械可以快速搶救?普通人碰到突發情況該怎樣應對?日常生活應該怎麼預防?
令人惋惜,知名演員離世
11月27日,臺灣藝人高以翔錄製節目時不幸去世,醫院最終宣布為心源性猝死。高以翔公司和《追我吧》節目組均已發布聲明確認。
《追我吧》節目組發聲明稱,經過2個多小時的全力搶救,醫院最終宣布高以翔心源性猝死死亡。據悉,高以翔摔倒後昏迷不醒,心跳驟停3分鐘。爆料者透露,高以翔到醫院時瞳孔已經到放大到邊緣。
高以翔,原名曹志翔,身高195cm,1984年9月22日出生於臺灣省臺北市,華語影視男演員、模特,畢業於卡普蘭諾大學,曾經因王瀝川一角圈粉無數。
哪些醫療器械可以快速急救?
可以急救,非醫務人員也會使用,這兩點是突發場景下對醫療器械屬性要求的關鍵。
AED(自動體外除顫器)是一種供非醫務人員使用的「傻瓜式」心臟除顫設備,可以診斷特定的心律失常並給予電擊除顫,被坊間譽為救命神器。
自動體外除顫器又稱自動體外電擊器、自動電擊器、自動除顫器、心臟除顫器及傻瓜電擊器等,是一種可攜式的醫療設備。
它可以診斷特定的心律失常,並且給予電擊除顫。研究表明,在緊急醫療救援人員到達前使用AED,存活率可增加1倍。
據新京報2019年3月報導,目前,AED在北京地鐵、繁華商圈、體育館、景點、高校等人流密集的地方皆有所配備,但人均佔有率還不夠,利用率也很低。
北京大興國際機場安裝了40臺自動體外除顫器,每層每個角落都有。
據調查,我國平均每年猝死人數高達180萬,而心臟驟停的搶救成功率不到1%。與之相比,國外成功率則高達30%以上。這與發達國家在公眾場合廣泛配備AED、充分的救助意識和第一時間的有效施救有關。
怎樣使用?在哪個位置進行?請學習並保存圖片,以備情況緊急之時出手救人。
目前,國內多個省份,為了提高AED效率,已經進行了不少有益嘗試。
例如,深圳市在公共場所新增AED設備時,相關部門與相關公共場所管理單位會籤訂《深圳市公眾場所配備AED合作協議》。
這一協議明確了AED管理維護的權責,急救中心也明確,針對性地對公眾場所工作人員提供AED培訓。
去年10月,《深圳經濟特區醫療急救條例》正式實施,要求特殊行業、公共場所要為員工普及急救技能,尤其強調加強培訓人民警察、消防人員、保安人員等人員使用AED等設備的能力。
注意!8個猝死前兆
急救是突發事件,每個人做到預防才是重中之重。
其實不僅僅明星藝人,容易猝死的群體之一還有醫生。半年時間,醫生猝死事件頻頻發生:
11月1日,30歲的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麻醉科醫師江金健,被發現心臟驟停;7月11日,30來歲的上海中山醫院肝外科博士,猝死家中;
7月10日,31歲的遼寧省瀋陽市某三甲醫院一位皮膚科女醫生,於凌晨在家中猝死。
根據2017年國內醫生群體生存調研顯示,77%的醫生一周工作超過50小時,43.5%以上表示每月最長留宿8次以上,69.4%的正高級醫生每月參加會議4次以上。
那麼有哪些身體的徵兆,應該馬上引起注意?
①昏厥,不明原因的疲乏;②眼前發黑;③心慌、心跳過緩;④胸悶、胸痛、氣促;⑤肩頸、手臂放射痛;⑥手心、頸部、後背、腳掌等大量出汗;⑦反覆發生的胃腸道不適;⑧四肢麻木。
猝死急救,記住黃金4分鐘
數據顯示,心臟驟停超過4分鐘,腦組織會發生永久性損害,超過10分鐘就會腦死亡。
心肺復甦是在專業救護人員到達之前,延續患者生命最重要的方法。但是,按壓胸口這個看似簡單的動作,要做到規範操作,並不簡單。
以下為遇到「猝死」患者時,進行救助的正確方式——
第一步:先撥打急救電話120,簡要說明情況和所處的位置。
第二步:施救者兩臂位於患者胸骨的正上方,雙肘關節伸直,利用上身重量垂直下壓,對中等體重的成人下壓深度為5-6釐米,而後迅速放鬆,解除壓力,讓胸廓自行復位。如此有節奏地反覆進行,按壓與放鬆時間大致相等,頻率為每分鐘100-120次。
第三步:將患者下頜抬起,頭部後仰,開通氣道。每做30次胸外心臟按壓,交替進行2次人工呼吸。
第四步:現場如有AED(自動體外除顫器),胸外心臟按壓之後,立即配合使用AED,按照語音提示操作,提高患者搶救的成功率。
猝死在秋冬季節的發病率比春夏要高出20%左右,這和天氣寒冷有很大的關係。
寒冷是心臟疾病加重、惡性心血管疾病發作的外在因素之一,寒冷會引發血管收縮,從而導致冠心病患者心肌供血不足,誘發心絞痛,甚至急性心肌梗死等情況。
做到7點遠離「運動猝死」
運動猝死不分年齡,人人都應時刻保持敬畏。想在運動過程中遠離危險,就要做好以下幾點:
No.1運動前排查風險
定期進行體檢,特別是心血管系統檢查,徹底排查潛在疾病威脅。在參加劇烈運動或比賽前更是如此。
No.2保證充分的熱身
運動前熱身,能讓儘可能多的血液流向心肺和肌肉,提高心肺的代謝能力,以保證在進入高強度運動後,人體能量代謝能滿足運動的需求。
熱身一般佔總運動時間的10%~20%。冬天天冷,熱身時間要適當延長。
No.3運動量不宜過大
馬拉松是一項高負荷、大強度、高風險的競技運動,不提倡未經訓練的人參加馬拉松全程跑。
長跑有利於心臟健康,但要循序漸進。初練者一般從3000~5000米開始,或持續20~30分鐘。
No.4及時補充能量
長時間運動,應及時補充運動飲料、能量棒、鹽丸。建議每跑5公裡喝100~150毫升水。夏天飲用水要保持在8~12攝氏度,冬天保證水溫在30~40攝氏度。
No.5感冒、發燒不運動
有些人認為跑跑步、出出汗,感冒自然就好了。
事實上正相反,因為感冒發燒使機體的免疫能力下降,運動會進一步加速免疫力下降,病毒易於入侵,如果入侵心肌,會形成病毒性心肌炎。
在自身很疲憊、熬夜的情況下,也不建議劇烈運動。
No.6運動中不適別硬撐
運動過程中一旦出現很明顯的氣喘、胸悶、胸痛,要立刻減緩運動或暫時退出運動,千萬不要硬撐。
No.7跑步後不要立刻停步
跑步結束不要立刻停下來,最好能走上10~20分鐘,同時做深呼吸,給身體一個緩衝時間。可配合做一些靜態拉伸動作,比如弓步壓腿、側壓腿等。同時,不能馬上洗澡、吹風或用空調等。
這幾招,可以緩解疲勞
覺得自己不疲勞?請先測測疲勞值:
輕度疲勞--深度疲勞--重要臟器內部變異--誘發癌變。
針對下列信號,若有2~3項:表示輕度疲勞;3~4項:表示中度疲勞;5~7項:表示重度疲勞。
教您6招,隨時隨地緩解疲勞
明天和意外哪個先來我們永遠不知道,願每個人都能好好珍惜生命,珍惜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