醇厚濃鬱的浙產黃酒向來是公認的佳釀,其中又以花雕為最。如今,在盛產黃酒的紹興、蕭山等地,收藏一款傳統技藝手工製作的花雕酒罈,成了一種新時尚。
杭州蕭山區瓜瀝鎮戴劍瑀的酒罈堆塑工作室裡,一款胸徑20釐米、通高30釐米的紅底貼金酒罈,今年賣出了1.5萬元的高價。盤踞在壇體正中的龍形堆塑,流金溢彩,栩栩如生。
在酒罈堆塑工作室裡,工匠譚開珍正在為酒罈上色
戴劍瑀的工作室裡,整齊擺放著上百個堆塑酒罈,描粉鎏金,五彩繽紛。酒罈子大小不同、造型各異,其上瀝粉彩繪或油泥堆塑的人物、花卉、鳥獸、蟲魚,個個神採飛揚。
不過是個裝酒的器皿,如何成了匠人們煞費苦心、精工細作的對象?
在酒罈上堆塑描金,具體從何時開始,則很少有人能說清楚。至晚到清代,民間已有這種工藝出現。清代梁章矩的《浪跡續談》記載:紹興酒「最佳者名女兒酒,相傳富家養女,初彌月,即開釀數壇,直到此女出門,即以此酒陪嫁,則至近亦十許年,其壇常以彩繢,名曰花雕」。
在清中期以前,民間一直稱花雕為「畫花酒罈」,就是民間藝人們在酒罈外面繪製五彩繽紛的色彩和圖案,以襯託喜慶吉祥之意,它的功能主要是作為紹興民間婚俗中的陪嫁禮品。晚清時期,花雕由單一的民間婚嫁禮品逐漸擴大應用到祭祀、祝壽、建房、開業等,作為人們迎來送往、參與各種活動的高檔禮品。
20世紀前期,手工平畫繪製圖案的花雕曾風靡一時。但也有一些民間藝人,將民間漆藝、堆塑等技法應用於紹興花雕,即以自行配置的油泥作為堆塑的原料,在酒罈上進行手工堆塑雕刻,然後進行配色漆藝描繪,形成立體的高浮雕藝術風格。
近代蕭山人、著名畫家任伯年,曾一度醉心於酒罈堆塑。「他是祖師爺,傳到我這裡是第五代,現在的工藝技法、堆塑造型都是從他那裡傳承下來的。」戴劍瑀說。
「從一個普通的酒罈子,到花雕酒罈,需要經過打磨、上色、瀝粉、堆塑、精雕、彩繪等6道工序。」戴劍瑀說,花雕工藝師,在選定器型合適的酒罈子後,先用砂紙將其外表打磨光滑,然後上一層底色,再根據各自特點創作圖案。
接下來的瀝粉,是花雕製作至關重要的一步。所謂瀝粉,俗稱擠粉,一般使用一種頭小身大、形似喇叭的自製銅管,在其後頭接上一個裝有膠汁粉漿的薄膜小袋。花雕師傅會根據畫稿設計的圖形,擠出粉漿,勾勒出立體線條。
堆塑用的是自製的油泥。「生桐油熬製以後,加入莞土粉攪拌搗揉,製成油泥,這種泥不但韌性和可塑性都很好,而且幹了之後硬度高、不掉色。」戴劍瑀說,對於花雕師傅而言,製作獨特的油泥,向來是一門秘不外傳的技術。
按照設計,堆塑出人物、鳥獸的立體圖案以後,還需要精雕和彩繪,將堆塑時無法掌控的細節小心勾勒、修正,再用生漆細細描摹、上色。
「做這行,不但要有繪畫功底,還得耐得住寂寞。」戴劍瑀的父親戴春榮說。
上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是酒罈堆塑最輝煌的時候。花雕酒罈曾一度遠銷東南亞國家,並被列為我國政府贈送外賓的國禮,戴劍瑀說:「那時一壇堆塑的花雕酒,可以換一臺18英寸的彩電呢!」
後來,隨著玻璃酒瓶的流行,以及民間傳統習俗的沒落,酒罈堆塑這門手藝,也日漸式微。
「改變堆塑的題材內容,目標就是瞄準年輕人,他們買去收藏、送人。只有重新進入大眾視野,這門手藝才能繼續存續下去。」今年40歲的戴劍瑀覺得肩上擔子不輕。
(來源:浙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