鳴蟲按照棲息地的不同,可分為樹灌棲、草棲及地棲三類。每一類鳴蟲分別有哪些?各自有什麼特徵?本文為您一一講述。
一、樹灌棲類鳴蟲
日常棲息在樹木及灌木叢等較為高大的植物上的鳴蟲。主要包括中華樹蟋、雲斑金蟋、優雅蟈螽等。
1、中華樹蟋(俗稱竹蛉):
長什麼樣?
體嫩綠色或黃綠色,口器前伸。前胸背板狹長,前窄後寬。前翅扁平,無色透明,翅端寬圓,不能完全蓋住腹端,後翅超出前翅。
唱什麼歌?
聲如「嚁、嚁、嚁、嚁……」(音dí)鳴聲低沉、響亮,節奏緩慢呈周期性變化。樹蟋與鬥蟋的鳴聲有些相似,但它節奏明顯要慢些,而且聲音不來自地面,而是來自灌木叢上方。棲息於灌木及瓜豆等棚架作物植株上,喜夜間鳴叫。
2、雲斑金蟋(俗稱金琵琶、寶塔蛉):
體中等偏大,全身黃褐色或灰褐色,頭部背面和前胸背板上各具一褐色縱條紋,前翅淡黃褐色,後翅長於前翅;雌蟲比雄蟲窄,體色也較深;產卵器細長微向上彎曲。棲息在灌木上和高大的樹木上,喜夜間活動。
聲如「慶——慶樂鈴,慶——慶樂鈴,慶——慶樂鈴」,雲斑金蟋鳴叫四聲一循環,好似彈撥琵琶的美聲,聲音清脆、嘹亮,聲調頗高,喜晚上鳴叫。
3、日本紡織娘:
4、優雅蟈螽(俗稱蟈蟈):
5、鼓翅鳴螽(俗稱扎嘴、姐兒):
聲如「甲、甲、甲」,叫聲節奏短促,聲與聲之間有明顯停頓,白天晚上都善鳴叫,但晚上鳴叫時間長於白天。
6、樹灌棲類鳴蟲捕捉法——掃網捕蟲:
樹灌棲鳴蟲的鳴聲很響,根本不用刻意去找。聽到樹棲鳴蟲的聲音,在靠近聲源處,先關掉手電,精立在那裡傾聽,確定聲源後,再開燈尋找。確定鳴蟲大致位置,拿出手電在灌叢中上方搜尋。鳴蟲通常都有保護色,一般身體的色澤與環境極為相似,所以找鳴蟲的秘訣也是看觸角。即使鳴蟲靜止不動,它的觸角也會動個不停。注意不要輕易觸碰樹叢,防止鳴蟲逃脫。確定鳴蟲的具體位置後,選擇網口較大的捕網放在鳴蟲下方,敲擊樹枝,鳴蟲受驚墜落,剛好落入網中。
像紡織娘這類個體較大的鳴蟲可用蟲罩或徒手捉,注意捉它們的脊背,防止它咬人逃逸。對於樹棲型個體較大的鳴蟲,因其會自相殘殺,所以一般一個容器內最好只放一個蟲。
二、草棲類鳴蟲
日常棲息在草叢中的鳴蟲。主要包括小耳金蛉蟋、赤胸墨蛉蟋、凱納奧蟋、雙帶擬蛉蟋等。
1、小耳金蛉蟋(俗稱小黃蛉):
體形細窄,體長僅0.6~0.7釐米,通體金黃色或麥稈色,有光澤,形同一粒小的黃金瓜子。頭部近於圓形,前胸及背板卻近方形,全身密被細毛。雄性前翅較狹長,將近到達腹部末端,半透明,上面有不規則的棕色斑點。雌蟲前翅短,不到達腹部末端,後翅通常退化。
聲如「渠、渠、渠、渠……」,清脆響亮、強勁有力、節奏勻速,鳴聲連續無間斷。
2、赤胸墨蛉蟋(俗稱墨蛉、蟻蛉):
體態嬌小苗條,形似螞蟻。體長約0.7釐米,頭小,身體前狹後寬,與頭部之間形成一明顯「頸部」。全身墨黑髮亮,前胸、背板赤黑色。前翅較長,覆蓋整個腹部。它的頭胸節略帶褐紅色,體態小巧秀美,體表色澤亮麗。棲息在矮草叢和地表面。
聲如「滴、滴、滴....」,聲音呈一長多短的旋律,輕柔溫婉,有高低起伏的變化,每次鳴叫常能持續將近1個小時。有誘鳴和爭鳴的特點。喜夜間鳴叫。
3、凱納奧蟋(俗稱石蛉):
體長1釐米左右,體形略扁平,全身體表密被銀白色鱗片,鱗片隨蟲體長大而逐漸脫落,通體成為鐵鏽色。其前胸背板略狹於頭部,前部較窄,後部略寬,後緣為彎月形。雌、雄蟲皆有長長的觸鬚,幾乎達到體長的2倍,狀如長鞭。棲息在灌叢和雜草叢中。
聲如「咭、咭、......」節奏比較短促而從容,聲與聲之間有個短暫的間隙時間。其鳴聲猶如打鐵的聲音,具有濃厚的金屬擊敲韻味。喜夜間鳴叫。
4、雙帶擬蛉蟋(俗稱金蛉子):
體長7~9毫米,寬約3.5毫米,全身呈金黃色,有1對綠色的複眼,金色的前翅下略顯黑色。其觸鬚既細長又長,長度可超過其身長的1倍,從基部到須端有3種顏色:基部褐色,中間白色,尖端黑色。前翅發達而寬長,幾達尾部頂端,後翅較硬厚,具有金屬的光澤,前左翅薄而透明,摺疊於右翅下面。體後有1對尾須,八字形分開,前、中、後3對足都較長。後肢長大而強健,使其蹦跳有力,爬行快速。棲息於草叢及灌木叢中。
聲如「鈴、鈴、鈴……」,連續不斷,好似一串金鈴在連續搖動。聲音十分清脆動聽,圓渾悅耳,音色美妙。喜白天鳴叫。
5、斑翅草螽:
體態較小,體色有綠色和褐色兩種,以綠色為常見。頭頂錐形,向前突出,臉向後傾斜。一條棕褐色縱帶從頭部一直延伸到前翅末端,貫穿整個身體背面。前翅狹長,後翅比前翅稍長一點。居住在茂密的雜草從中,喜白天活動。
聲如「絲、絲、絲……」,鳴聲較弱,聲與聲之間有小停頓,喜白天鳴叫。
6、悅鳴草螽:
體型嬌小,體色為深綠色或黃綠色,頭部背面、複眼、前胸背板及側板上部、整個前翅及後翅端部、後足股節端及脛節基部均為黑色,三對足的脛節為棕色。棲息在茂密的雜草叢中。
聲如「齊、齊、齊……」,鳴聲連續而微弱。
7、草棲類鳴蟲捕捉法——捕蟲單捕蟲:
捕捉棲息於茂密草叢中且個體較小的鳴蟲,使用捕蟲單是最好的選擇。在草叢邊將白色捕蟲單斜插到地上,用棍子敲擊草叢,將草叢中的鳴蟲趕出來,逃出的鳴蟲會跳到捕蟲單上。如果沒有捕蟲單,可用淺色雨傘代替。
三、地棲類鳴蟲
日常棲息於地表洞穴中的鳴蟲,包括斑腿雙針蟋、日本鍾蟋、東方特蟋、迷卡鬥蟋、長顎鬥蟋等。
1、斑腿雙針蟋:
體小粗壯,體表密布剛毛。頭部褐色,前胸背板橫寬,背面淡黃褐色至暗褐色。複眼較大,觸角著生於複眼之間。雄性翅脈清晰,前翅具1條斜脈,鏡膜較小,蓋不住腹部末端。三對足的股節和脛節都有黑白相間的斑紋。雌蟲翅短,僅至腹部一半。尾須短,也呈花斑狀。棲息於矮草叢或石塊瓦礫下。
聲如「吱、吱、吱……」,斑腿雙針蟋聲音纖細,每一聲會持續一小段時間,首尾時音調會升高,聲與聲之間有明顯的停頓,喜白天鳴叫。
2、日本鍾蟋(俗稱馬蛉):
體長17毫米左右,體前窄後寬形如黑色瓜籽,頭部很小,黑褐色,後頭區有3個寬淺色斑,中斑前端有一對清晰的水滴狀斑,但常不明顯。下顎須細長、黑色。觸角細長,柄節和梗節黑色,鞭節基半部白色,端半部褐色。喜夜間鳴叫。
聲如「音-、音-、音-、……」第一聲起始音長,以後每一聲起音重,收尾時音向上調高,似風吹銀鈴,聲音清麗、婉轉,旋律多變。棲息於草叢和枯枝落葉層下。
3、東方特蟋:
外形酷似鬥蟋,但體略扁平。全身青褐色或棕褐色,頭部略窄於前胸背板,其後方有四條淡色縱紋。雄蟲前翅半透明,翅脈明顯,翅端寬圓,不能蓋住腹末;雌蟲前翅非常短,呈斜三角形。喜夜間鳴叫。
聲如「滴——滴滴滴滴……」,十聲為一組,第一聲較長,後九聲較短,每一聲起聲時重,收音時升調,有抑揚變化,鳴聲清幽明麗。棲息於草叢地表、泥土石堆或牆根瓦礫中。
4、迷卡鬥蟋(俗稱蛐蛐兒):
通體黑褐色,頭大,頂部寬圓,顏面圓凸飽滿;後頭有6條黃色短縱紋,兩側單眼之間有1條中間窄兩端寬、形似大括號「{」的黃色橫帶,中單眼處具一小黃斑點。前胸背板為橫長方形,有淡黃色斑紋。前翅略不達腹端。後翅短於前翅。亦有後翅長於前翅的個體,俗稱「飛機翅」。喜夜間鳴叫。
聲如「句,句,句,句(Ju)……」,清澈嘹亮,節奏中速,鳴聲連續無間斷。在無幹擾的情況下,鳴叫長達幾十分鐘,甚至100分鐘以上。常棲息於野外地面、土堆、石塊和牆隙中。
5、長顎鬥蟋
與迷卡鬥蟋十分相似,體型略小,而且大牙明顯伸長。臉中央扁平形成一個三角區,從側面看,臉扁平還帶點傾斜微凹陷,像極了猴臉,故又被稱為「猴臉蟋」。
聲如「句,句,句,句(Ju)……」。鳴聲不連續,一般6-7聲為一頓,偶爾也有至五聲為一頓的,每次鳴叫可長達幾十分鐘。
6、多伊棺頭蟋:
體黑褐色。雄蟲頭頂明顯向前突出,前緣弧形,黑色,邊緣後方有1橙黃或赤褐色橫帶。整個頭部形似棺材的前部。雌蟲的臉也扁平,但兩頰不是三角形的凸起,僅在頭部呈圓形凸起。前翅蓋住腹部末端,尾須較長,足黃褐色。
聲如「噘噘噘,噘噘噘噘(Jue)……」,3、4聲或5、6聲一組,聲清澈響亮。喜夜間鳴叫。
7、黃臉油葫蘆(俗稱北京油葫蘆):
體型較大,通體褐色或黑褐色,油光鋥亮。頭大,圓球形。複眼上方具淡黃色眉狀紋,從頭部背面看,二條眉狀紋呈「人」字形。顏面黃色,觸角窩四周黑色;前胸背板黑褐色,具左右對稱的淡色斑紋,側板下半部淡色。棲息於地表雜草、土塊、磚石間。
聲如「滴呂呂呂呂」,柔美婉轉,連續不斷,帶有顫音。喜黃昏晚上鳴叫。有「鳴蟲之首」的美譽。
8、石首棺頭蟋
體中等大小,褐色,有短絨毛;頭部顏面呈斜截狀,雄性尤其明顯,後頭距細長的淡色條紋,額突呈角狀或圓弧狀。前胸背板有絨毛;前翅斜脈2條,雄性前翅具鏡膜,雌性前翅較短。
聲如「志、志、志、志、志」,5聲一循環,聲音稍顯低沉,但韻味極濃。
9、地棲類鳴蟲捕蟲方法:
(1)灌水法:
蟋蟀一般呆在相對隱蔽的洞穴裡,聽到蟋蟀的叫聲,留意一下地上是否有小洞,發現蟋蟀可用草根、樹枝將蟋蟀驅趕出來;如果蟋蟀跑到洞裡,用草也弄不出來,就用水灌。水漫蟲洞,蟋蟀只有逃出洞來。
(2)誘集法:
將塗有花生醬的誘集瓶放在落葉較多的地方或枯草間,用細土灑在瓶口邊上偽裝。將誘集放好後用小紅旗做標記,待晚上回去時或者第二天來取。
(3)蟲罩或扣網捕蟲:
蟋蟀被光照後會有短暫的停頓,利用這個時間用蟲罩或扣網扣住蟋蟀。取蟲時要傾斜扣網,用手堵住開口處,將蟲趕至網上,這時將網口用手罩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