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漢江武漢段沿岸已栽植近百萬棵新樹,兩江四岸生態畫卷已初具雛形

2020-12-16 楚天都市報

圖為江北快速路江灘旁,已栽上新的樹木

楚天都市報記者陳希通訊員趙琴

攝影:楚天都市報記者李輝

站在二七長江大橋上,眺望漢口沿江江灘,從上遊長江二橋到下遊天興洲大橋,綿延著一眼望不到盡頭的綠色:有新建的江灘公園,有自然野趣的蘆葦蕩,有一片片整齊劃一的防護林。新景舊景,自然人工,和諧統一,綠色養眼。

這是武漢開展長江大保護植樹造林行動的一個縮影。從去年下半年以來,已在長江漢江沿岸栽植近百萬棵樹,完成總任務的一半,今年底至明年初將全面收官。記者昨日現場探訪看到,兩江四岸的生態畫卷已初具雛形。

補綠重在遠城區

砂場民房變綠林

以往沿江江灘看到的荒灘、農田、砂場,如今已大部分消失在綠野中。

昨日下午5時許,記者在江北快速路朱家河至灄水河段的長江江灘看到,有一片片老的意楊林,有新栽的池杉、中山杉、烏桕和染井吉野櫻等,臨水的是池杉,中山杉,地勢較高處栽植的是烏桕、水杉和染井吉野櫻。

武漢市園林和林業局造林處相關負責人介紹,從朱家河至灄水河段的江灘,長4.2公裡,原是一片自然荒灘,未來這裡將成為長江新城江灘公園的底色,所以有了烏桕、櫻花的身影。

在楊泗港大橋江南岸邊,是一片60畝的池杉林,颯爽英姿挺立在江邊。洪山區園林局林業管理站副站長秦路告訴記者:「從此上溯至橫堤村,16公裡江灘,拆除了民房和砂場,遷出了菜地,剩下的空白由8片池杉林來填補。」「中心城區兩江四岸都已是成熟的江灘,此次行動主要在遠城區。」武漢市園林和林業局造林處相關負責人說,涉及黃陂、新洲、江夏、洪山、青山、東西湖、武漢經開(漢南)等7個城區,長江、漢江兩岸的岸線總長度為360公裡。

景觀美耐水性強

池杉是補綠主角

此次長江大保護植樹造林行動,入選的主要樹種有池杉、水杉、楊樹、樟樹和柳樹,是出於什麼考慮?「耐水性好,景觀效果好。」武漢市園林和林業局造林處相關負責人介紹,池杉、柳樹和楊樹耐水性好,一般栽植在迎水面,水杉只是在一定程度上耐水,所以它和樟樹栽植在背水面。池杉和水杉數量佔比過半,楊樹近10%,尤其是池杉不僅耐水性好,壽命也長。

洪山區沿江江灘造林選擇的都是池杉,今年3月已全部種植完畢,目前95%已發芽。為何相中池杉?

「大家漫步江灘可以欣賞片片杉葉情。」洪山區園林局林業管理站副站長秦路說,從功能上而言,所栽植地域地勢低,很容易被江水淹沒,耐水性是首要考慮的,池杉耐水性很好;從景觀上看,池杉春天一片綠,秋天是一片紅,一年四季色彩漸變;從堅固角度來說,意楊雖生長速度快,但是「虛胖」,而池杉長得慢一點,但很「壯實」;從病蟲害考慮,柳樹意楊容易生蟲害,特別是食葉蟲,而池杉的抗性強。

綠化和修復並重

明年初驚豔亮相

按計劃,長江大保護武漢「兩江四岸」造林總面積為2萬畝,今明兩年各完成1萬畝。截至目前,「兩江四岸」今年的造林任務,實際已完成1.1萬畝。

除「兩江四岸」的造林綠化,長江大保護還包括生態修復項目。武漢市還對長江沿岸的廢棄碼頭、採砂點、躉船點進行取締和整治。目前已取締、整治30個,被取締後的原址,按「宜草則草,宜樹則樹」原則進行復綠。

因氣溫升高,今春造林暫告一段落,近百萬棵樹「填空」後,「兩江四岸」的生態畫卷初具雛形,正徐徐鋪開。今年下半年秋冬再度開啟造林後,明年初,這幅360公裡長的生態畫卷將驚豔兩江四岸!

相關焦點

  • 武漢「兩江四岸」百裡長江生態廊道正式啟建
    12月7日,作為武漢「兩江四岸」規劃中「一廊」的武漢百裡長江生態廊道工程正式動工,開啟了湖北、武漢踐行長江大保護戰略的全新篇章。作為長江經濟帶核心城市、長江沿線最早實現跨江均衡發展的超大城市,武漢市始終將高標準、高質量做好「兩江四岸」規劃建設工作,作為落實長江大保護戰略的重要抓手。整治岸線碼頭、打擊非法採砂、治理汙水排放、實施十年禁漁……5年來,全市抓鐵留痕、踏石留印,一場硬仗接著一場硬仗打,連啃「硬骨頭」,成功實現了「兩江四岸」生態環境和景觀面貌的轉折性變化。
  • 江城今春兩江四岸新栽40萬株樹
    漢江畔,東西湖白鶴嘴造林段,3天搶栽330棵旱柳,這是武漢園林和林業人全綠以復、全力以赴的一個縮影。漢江北岸東西湖區去年底栽植的池杉、水杉,一片蔥綠重任在肩。在長江和漢江兩岸啟動的長江大保護植樹造林,預計今春將植樹造林4000畝,計40萬株,目前只剩半個春天。東西湖區,是漢江兩岸植樹造林的主戰場,任務1500餘畝。
  • 武漢變身大美綠色「蝴蝶」,生態長廊讓人忍不住點讚
    這些重大綠化舉措,有力地促進了生態化大武漢建設再上新臺階,取得了園林綠化高質量發展的新成果。 不久的未來,武漢這隻脫胎換骨的「蝴蝶」,將變得更加靈動,更加迷人! 「繪」綠 兩江四岸萬畝林帶「繪」生態長廊
  • 關注| 推進長江大保護,武漢打造世界知名濱水生態綠城
    多年探索與實踐,武漢致力高質量發展、守住綠水青山的決心,一直未變。這座剛剛經歷了疫情、汛情等多重考驗的英雄城市,正紮實苦幹、砥礪前行,推進長江大保護,探索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新路。兩江四岸,一幅美麗畫卷9月10日21時,長江武漢關水位退出25米設防線,武漢終止防汛Ⅳ級應急響應。
  • ...核心區拆除遷移集並港口碼頭100個,大武漢兩江畫軸展露最美水岸線
    日前,記者從湖北省交通運輸廳了解到,武漢已完成長江和漢江核心區100個港口碼頭的資源優化調整,核心區基本實現了無貨運、船運碼頭,公務碼頭、兩江遊輪及知音號等旅遊碼頭實現集約化運營,且已成為江邊一景,長江主軸岸線初展城市濱江生態都市畫廊景觀!這標誌著大武漢兩江核心區迎來史上最美水岸線!
  • 大武漢兩江畫軸展露最美水岸線
    昨日,記者從省交通運輸廳了解到,截至目前,武漢已完成長江和漢江核心區100個港口碼頭的資源優化調整,核心區基本實現了無貨運、船運碼頭,公務碼頭、兩江遊輪及知音號等旅遊碼頭實現集約化運營,且已成為江邊一景,長江主軸岸線初展城市濱江生態都市畫廊景觀,大武漢兩江核心區迎來史上最美水岸線。
  • 武漢兩江四岸規劃出爐:建世界級濱水名城
    11月24日記者從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獲悉《武漢市兩江四岸規劃》編制完成武漢將打造世界一流的濱水城市對標上海等世界濱水名城開發提升「兩江四岸」核心區資料圖:藍天白雲下的長江兩岸。記者金振強 攝江城武漢因江得名,依江而興,「兩江交匯,三鎮鼎立」造就了武漢特有的城市格局。「兩江四岸」不僅是武漢發展的主軸,也是彰顯山水城市獨特魅力的核心窗口。
  • ...江豚群體,長江「十年禁漁」成效初顯,武漢長江水資源環境持續向好
    長江日報-長江網訊(記者高寶燕 通訊員孫慧)12月29日,中科院水生所宣布,武漢江段長江江豚首次科考數據分析表明,武漢白沙洲水域正形成穩定江豚群體棲息,長江漢江兩江交匯處和天興洲水域有江豚路過的蹤跡,極可能在未來成為江豚的活動水域。
  • 武漢最具「金屬感」的橋,它要來挑戰漢江「最美」!
    7月22日下午,龍王廟江段,深青色的漢江水與渾黃的長江水形成一道清晰的交匯分界線。記者李永剛 攝武漢,是與水結緣倚橋而興的一座城市一座座橋梁連接了兩江四岸也構成一幅幅獨特的城市景觀目前漢江武漢段已經建成通車的橋梁達到11座(含兩座鐵路橋)(請滑動圖片查看11座大橋)正在建設中的江漢七橋吸引了很多開車族的關注這條漢江上最寬的橋梁
  • 武漢市兩江四岸規劃編制完成 一芯兩軸顯山水 一廊十片融古今
    11月24日,記者獲悉,《武漢市兩江四岸規劃》編制完成,《規劃》指出將打造武漢百裡長江生態廊道、沿江十片特色功能區片,致力打造「兩江四岸」生活岸線、生態岸線、景觀岸線,還江於民、還岸於民,讓城市更宜居宜業宜遊。
  • 城建|武漢江灘又「上新」了!礄口江灘四期完工四大景觀園區各具特色
    武漢江灘又「上新」了!距新落成的漢口江灘四期開放僅過去一個月時間,很多市民還對大片的花田花海記憶猶新,20日,另具特色的礄口江灘四期也全面完工,有望今年底向市民開放。昨日,礄口江灘四期全面完工,四大景觀園區別具特色,有望今年底向市民開放。 楚天都市報記者王永勝攝新建了首個標準化足球場20日上午,在冬日的暖陽下,記者率先探訪了礄口江灘四期。這段江灘位於漢江左岸,江漢六橋至長豐橋之間,全長約3.3公裡。
  • 兩江水百裡廊二十景 武漢啟動百裡長江生態廊道建設
    楚天都市報訊(記者李曉琴 通訊員沈培榮 高玥 侯婭)江城武漢,兩江交匯,三鎮鼎立,座座大橋如長虹臥波。今日,武漢將正式啟動百裡長江生態廊道項目,由獨特的城市格局造就的魅力江灘,將迎來更加美麗的嬗變。到今年,武漢兩江四岸的江灘濱水空間長度接近70公裡,總面積約740萬平方米,其中綠地面積超過460萬平方米。江灘也由「生產岸線」向「生活岸線」轉變,再向「生態岸線」邁進。作為武漢市十大亮點工程之一,百裡長江生態廊道項目,涉及武漢市長江、漢江約170公裡範圍。
  • 「兩江四岸」十大公共空間設計工作初步完成,明年春節前陸續開建
    重慶日報訊 (記者 廖雪梅)重慶主城區「兩江四岸」十大公共空間建設方案深化設計工作初步完成,計劃春節前陸續開工建設,其中長濱路珊瑚公園片區下月啟動項目建設。11月27日,市住房城鄉建委組織相關城區、部門、單位召開新聞通氣會,就設計方案進行了解讀。
  • 漢江礄口段江灘整治提速 擬投10億建漢江公園(圖)
    預計三年內,礄口漢江江灘總裡程將達到12.5公裡。屆時,一座投資達10億元建成面積突破100萬平方米的漢江公園將躍然漢江之濱。  據了解,漢江北岸礄口段東起晴川橋、西至長豐橋,全長約15公裡。該區域多年來受依水而生的企事業單位、砂石場的佔領和侵蝕,沿江環境惡劣,既給行洪帶來極大危害,也給居民生活造成嚴重影響。
  • 武漢的中心城區重新被定位 兩江四岸成為主軸 武漢的發展值得期待
    近日,據相關媒體報導,《武漢市兩江四岸規劃》編制完成,武漢將打造世界一流的濱水城市。對標上海等世界濱水名城,開發提升「兩江四岸」的核心區。此次兩江四岸的輻射範圍為長江段從天興洲長江大橋到白沙洲長江大橋,江段長約25公裡,漢江段從漢江入江口至月湖橋,江段長約4公裡,兩岸腹地延伸1至2公裡,以重要幹道為界,覆蓋主城主要幾大功能區。
  • 武漢首開漢江遊覽航線 僅啟動夜間遊覽票價90元
    因為漢江水位較淺,又沒有專業遊船碼頭停靠。昨晚7時,漢江畔華燈初上的礄口碼頭,駛出了第一艘遊覽漢江的豪華遊輪。這條遊船航線的開通,填補了漢江無遊船的空白,令武漢真正實現了「兩江遊覽」。  今起,江漢朝宗輪船旅遊公司聯合本報,邀請100名讀者免費上船體驗漢版「塞納風情」。
  • 武漢為長江經濟帶發展注入綠色新動能
    中新網武漢6月19日電 題:武漢為長江經濟帶發展注入綠色新動能  記者 張芹  位於長江及其最大支流漢江交匯處的武漢,作為長江經濟帶沿線重要節點城市,這座老工業基地如何譜寫新時代的新篇章?  近期,武漢捷報頻傳。
  • 武漢兩江四岸有序封堵閘口 漢口江灘禁行車輛
    長江日報記者郭良朔 攝9日,輪渡四官殿碼頭,值守人員正在加高閘條。長江日報記者郭良朔 攝龍王廟閘口,拼裝式防洪牆已升高至2.8米。長江日報記者喬馳 攝連日來,根據長江、漢江水情,我市「兩江四岸」江灘閘口按照有關預案和規程陸續進行封堵。9日下午,長江日報記者分別來到漢口、武昌、青山江灘,探訪江灘閘口封堵情況及最新進展。
  • 武漢白沙洲水域有穩定江豚群體 長江「十年禁漁」成效初顯
    12月29日,中科院水生所宣布,武漢江段長江江豚首次科考數據分析表明,武漢白沙洲水域正形成穩定江豚群體棲息,長江漢江兩江交匯處和天興洲水域有江豚路過的蹤跡,極可能在未來成為江豚的活動水域。長江江豚是長江特有的鯨豚類動物,目前僅剩1000多頭,被譽為「水中大熊貓」。
  • 水岸線清爽了 市民與長江更親了
    明末清初,漢口江灘因長江、漢江的運輸通暢,迅速發展成國內著名的碼頭,在武漢近代發展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不過,歷史悠久、成因複雜的碼頭也讓武漢的江灘背負了沉重的負擔——隨著城市的發展,這些老碼頭、老船廠的功能逐漸衰落。過去從王家巷碼頭,到武漢科技館23碼頭,大約2公裡路程,密密麻麻排著近20個碼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