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江北快速路江灘旁,已栽上新的樹木
楚天都市報記者陳希通訊員趙琴
攝影:楚天都市報記者李輝
站在二七長江大橋上,眺望漢口沿江江灘,從上遊長江二橋到下遊天興洲大橋,綿延著一眼望不到盡頭的綠色:有新建的江灘公園,有自然野趣的蘆葦蕩,有一片片整齊劃一的防護林。新景舊景,自然人工,和諧統一,綠色養眼。
這是武漢開展長江大保護植樹造林行動的一個縮影。從去年下半年以來,已在長江漢江沿岸栽植近百萬棵樹,完成總任務的一半,今年底至明年初將全面收官。記者昨日現場探訪看到,兩江四岸的生態畫卷已初具雛形。
補綠重在遠城區
砂場民房變綠林
以往沿江江灘看到的荒灘、農田、砂場,如今已大部分消失在綠野中。
昨日下午5時許,記者在江北快速路朱家河至灄水河段的長江江灘看到,有一片片老的意楊林,有新栽的池杉、中山杉、烏桕和染井吉野櫻等,臨水的是池杉,中山杉,地勢較高處栽植的是烏桕、水杉和染井吉野櫻。
武漢市園林和林業局造林處相關負責人介紹,從朱家河至灄水河段的江灘,長4.2公裡,原是一片自然荒灘,未來這裡將成為長江新城江灘公園的底色,所以有了烏桕、櫻花的身影。
在楊泗港大橋江南岸邊,是一片60畝的池杉林,颯爽英姿挺立在江邊。洪山區園林局林業管理站副站長秦路告訴記者:「從此上溯至橫堤村,16公裡江灘,拆除了民房和砂場,遷出了菜地,剩下的空白由8片池杉林來填補。」「中心城區兩江四岸都已是成熟的江灘,此次行動主要在遠城區。」武漢市園林和林業局造林處相關負責人說,涉及黃陂、新洲、江夏、洪山、青山、東西湖、武漢經開(漢南)等7個城區,長江、漢江兩岸的岸線總長度為360公裡。
景觀美耐水性強
池杉是補綠主角
此次長江大保護植樹造林行動,入選的主要樹種有池杉、水杉、楊樹、樟樹和柳樹,是出於什麼考慮?「耐水性好,景觀效果好。」武漢市園林和林業局造林處相關負責人介紹,池杉、柳樹和楊樹耐水性好,一般栽植在迎水面,水杉只是在一定程度上耐水,所以它和樟樹栽植在背水面。池杉和水杉數量佔比過半,楊樹近10%,尤其是池杉不僅耐水性好,壽命也長。
洪山區沿江江灘造林選擇的都是池杉,今年3月已全部種植完畢,目前95%已發芽。為何相中池杉?
「大家漫步江灘可以欣賞片片杉葉情。」洪山區園林局林業管理站副站長秦路說,從功能上而言,所栽植地域地勢低,很容易被江水淹沒,耐水性是首要考慮的,池杉耐水性很好;從景觀上看,池杉春天一片綠,秋天是一片紅,一年四季色彩漸變;從堅固角度來說,意楊雖生長速度快,但是「虛胖」,而池杉長得慢一點,但很「壯實」;從病蟲害考慮,柳樹意楊容易生蟲害,特別是食葉蟲,而池杉的抗性強。
綠化和修復並重
明年初驚豔亮相
按計劃,長江大保護武漢「兩江四岸」造林總面積為2萬畝,今明兩年各完成1萬畝。截至目前,「兩江四岸」今年的造林任務,實際已完成1.1萬畝。
除「兩江四岸」的造林綠化,長江大保護還包括生態修復項目。武漢市還對長江沿岸的廢棄碼頭、採砂點、躉船點進行取締和整治。目前已取締、整治30個,被取締後的原址,按「宜草則草,宜樹則樹」原則進行復綠。
因氣溫升高,今春造林暫告一段落,近百萬棵樹「填空」後,「兩江四岸」的生態畫卷初具雛形,正徐徐鋪開。今年下半年秋冬再度開啟造林後,明年初,這幅360公裡長的生態畫卷將驚豔兩江四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