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日報-長江網訊(記者高寶燕 通訊員孫慧)12月29日,中科院水生所宣布,武漢江段長江江豚首次科考數據分析表明,武漢白沙洲水域正形成穩定江豚群體棲息,長江漢江兩江交匯處和天興洲水域有江豚路過的蹤跡,極可能在未來成為江豚的活動水域。
長江江豚是長江特有的鯨豚類動物,目前僅剩1000多頭,被譽為「水中大熊貓」。武漢市自2020年7月1日實施長江「十年禁漁」以來,長江武漢段頻頻出現江豚身影,數量之多、次數之頻繁、持續時間之長,都是近10年來少見。
2006年11月,江豚淘淘一家最後的合影。圖中下方江豚媽媽已經懷了小豚,但江豚媽媽生產後病逝,小豚也夭折,江豚淘淘的爸爸也於2017年病逝。 記者高寶燕 攝
10月24日是國際淡水豚日和我國長江江豚保護日,武漢江段長江江豚首次科考也在武漢正式啟動。10月25日早上8時,長江日報記者跟隨科考隊員在武漢漁政碼頭登上科考船,參加長江武漢段移動聲學考察。科考路線分兩段進行,一段是科考船由武漢漁政碼頭向陽邏大橋往返行駛;一段是科考船由武漢漁政碼頭向軍山大橋往返行駛。
據介紹,目前,江豚定點聲學監測只在武漢漁政躉船水域開展。近期將增加監測點,擬在武漢江段軍山大橋至陽邏大橋60公裡的江段共設置12個水下聲學監測點,平均每隔5公裡設置1臺水下聲學儀器,全年自動記錄武漢江段江豚活動情況,科考隊員每月定期收集數據進行分析整理;監測點將覆蓋長江大橋和長江鸚鵡洲大橋、長江漢江兩江交匯處等重點水域,長期收集江豚水下活動數據。
2008年,4月5日,在湖北天鵝洲國家級豚類保護區科學家為江豚做B超。記者高寶燕 攝
「武漢白沙洲,我們先後2次監測到2群長江江豚、天興洲也有1次1群江豚路過的記錄。」武漢江豚科考隊員、中科院水生所研究員陳宇維對著電腦裡的科考數據分析圖說,「紅色的豎線代表江豚聲吶的聲壓,聲壓越高,表明江豚離船越近;越低,表明江豚離船越遠,因為聲音在水中衰減了。」
科考隊員劉明超說,今年在不同江段連續多次出現江豚戲水嬉鬧的場景。從側面反映了我市長江水資源環境持續向好,禁漁工作初見成效。
截至2020年,湖北天鵝洲長江豚類國家級保護區的長江江豚已達90餘頭,且每年穩定出生6頭左右的小江豚。 記者高寶燕 攝
科學家表示,目前已對武漢段江豚種群、活動軌跡、船舶航運等現狀有初步了解,恢復和重建棲息地,促進江豚回歸武漢主城區水域將是研究工作的下一步重點方向。
科學家建議,讓江豚留在武漢,還要加快在武漢白沙洲、兩江交匯處和天興洲建立3個江豚棲息地,在武漢天興洲建立江豚文化公園,在江灘建觀豚點和宣教站,方便將長江大保護理念深入市民日常生活,儘早實現在江邊散步看江豚騰躍的美好願景。
2006年11月8日
我國首次開展長江淡水豚類考察。同年12月,美國《科學》雜誌刊登考察結論:長江豚類數量以每年13.7%的速度急劇下降,呼籲加強棲息地保護迫在眉睫。
2011年5月22日
長江中下遊遭遇百年不遇旱災,江豚活動水域縮小,科學家救助時,長江江豚流下焦慮的「眼淚」。
2015年3月
我國開展湖北、江西、湖南跨3省江豚遷地保護行動,科學家將江西鄱陽湖長江江豚運到湖北保護區。
2017年
由我國農業農村部、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主導的長江淡水豚生態考察,結果表明長江江豚僅剩1012頭。
2020年10月24日
武漢江段長江江豚首次科考在漢啟動。通過放置水下檢測儀研究武漢段江豚種群數目等,藉此對江豚重返武漢提出生態和資源恢復的修復科學方案。
12月29日
武漢江段長江江豚首次科考數據分析表明,武漢白沙洲水域正形成穩定江豚群體棲息,長江漢江兩江交匯處和天興洲水域有江豚路過的蹤跡,極可能在未來成為江豚的活動水域。
江豚成了武漢「常客」
2020年6月,武漢白鱀豚館迎來人工環境下繁育成功的第三頭小江豚,目前小江豚已經半歲,度過危險期長勢良好。截至2020年12月,武漢白鱀豚館成功誕生了3頭小江豚。(資料圖)
2020年8月19日 武金堤張家咀江段
13時左右,市民在江邊休閒垂釣,無意中看到有十幾頭江豚在江面上來回翻轉跳躍。
2020年9月17日 武漢長江大橋上遊江段
上午,成群江豚在雨中跳躍,江對岸就是黃鶴樓。散步的武漢市民拍到了這一畫面。這是近年來首次拍到江豚在武漢市中心江段出現。
2020年10月7日 武漢沌口大橋江段
江豚再次現身武漢江段。
2020年10月9日 白沙洲水域
下午5時許,執法人員發現有數十頭江豚在白沙洲洲尾悠閒地捕食、戲水,持續時長達50多分鐘。
2020年10月18日 鸚鵡洲長江大橋江段
晚8時30分,市民拍攝到江豚趁著夜色在江中嬉戲。
2020年10月23日 鸚鵡洲水域
市民發出鸚鵡洲偶遇江豚的微博。
2020年10月26日 白沙洲水域
白沙洲水域長江日報記者拍攝到5頭江豚暢遊的珍貴視頻。
記者手記>>>
只為留住長江裡那抹微笑
2020年10月26日,晚6時30分左右,蹲守了1個多月,我終於在長江武漢段白沙洲水域拍攝到5頭江豚暢遊的畫面,其中,3頭江豚很像一家三口,一隻小豚跟著兩隻大江豚一起嬉戲。這段不到2分鐘的江豚暢遊視頻,人民日報微博、中國日報英文版等媒體閱讀量達到2000萬+。更讓武漢人激動不已的是,長江武漢段頻頻出現江豚身影,數量之多、次數之頻繁、持續時間之長,都是近10年來少見。
武漢貫徹落實黨中央長江「十年禁漁」重大決策是扭轉長江生態環境惡化趨勢的關鍵之舉,長江生態環境向好,江豚迎浪吹波,暢遊長江,人們看到它們那治癒的微笑,欣喜萬分。
長江江豚被稱為「水中大熊貓」,被譽為長江生態的晴雨表。2011年,長江持續乾旱讓保護區江豚的生存面臨嚴重的威脅,科學家救助江豚時我拍到了江豚眼裡流出粘液般的「淚水」,這幅哭泣的江豚影像觸動了人們內心的柔軟,讓更多人意識到保護母親河生機活力關乎子孫萬代。
長江是我國生物多樣性最典型的一條生態河流。實施長江「十年禁漁」讓長江休養生息,給江豚提供一個安寧的生活空間,最終回報給人類的是「江暢、水清、岸綠、景美」的生態畫卷。
長江是我們的母親河,江豚是長江裡的嬌子,江豚的微笑我們來守護。追隨長江江豚20年的歷程,我們都成了最堅定的江豚保護志願者。長江大保護,江豚有未來。
2013年11月30日,我們攜手「為江豚來奔跑」接力宣傳,用一個月時間,從武漢沿長江而下,途經6省市的15個城市,宣傳保護長江江豚。到2020年,我們已經在長江流域4省7市創建了9所「守護江豚示範學校」,有2萬餘名中小學生先後參加到江豚公益活動中來。少年愛江豚,長江更美好。
江豚還躍上了中國郵票,表明了國家對長江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決心。2018年8月26日,中國郵政發行《長江經濟帶》特種郵票,其中第一枚《共抓大保護》 的郵票,左下角是長江江豚淘淘一家三口溫馨相伴的圖案。(記者高寶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