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煥發生命力的長江:河長制下,江豚又成群出現了

2021-01-21 漢唐吧
江豚

曾經,我們特別的傷心,也曾看不到希望。長江中的兩種鯨類,白鰭豚和江豚牽動著無數人的心。這兩種長江中的哺乳動物,位於長江中食物鏈的頂端,但它們的生存環境,又是那麼的糟糕。在經濟利益的驅動下,長江受到了嚴重的生態破壞,以至於我們現在很久沒有見到白鰭豚了,江豚也岌岌可危。

保護好江豚,保護好長江中的其他魚類,就要守護好我們的長江。如果我們將長江生態破壞了,長江中的生命搞滅絕了,是要被後人罵娘的。現在都已經有人在罵了,因為我們的白鰭豚不見了。

2017年,中國發出了每條河流都要有河長的號令,因為河流治理已經刻不容緩,生態環境的破壞已經到了不可復加的狀態。長江黃河要有河長,鄉村裡面的每一條小河溝也都要有一名河長。而且每個地方最重要的河流,都是一把手負責制,全國各地都非常重視河長制度。河流治理,從上到下,已經形成了共識。而且對河流治理的考核,也讓大家想盡一切辦法治理治下的河流。

被船隻擊傷死亡的江豚
死亡的長江鱘

據相關資料顯示,截至2018年6月底,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已全面建立河長制,共明確省、市、縣、鄉四級河長30多萬名,另有29個省份設立村級河長76萬多名,打通了河長制「最後一公裡」。河長制度,是中國有文明記載以來的河流治理的首創。河流,治理得好,就會給我們帶來莫大的好處,也為後世子孫留下豐富的河流遺產;而沒有治理好,河流則會懲罰我們,大自然也會懲罰我們,歷史也會審判我們。

偷排汙水、無限制的濫捕爛撈、溼地被破壞、垃圾偷倒等等,這些行為嚴重破壞著長江的生態。還有長江沿岸化肥的施用,農藥的使用,也為長江的生態帶去了不小的影響。一些洄水魚類也遭遇到了滅頂之災,它們無法返回到它們的繁育之地,種群衰減得特別厲害,甚至滅絕。我們的長江白鱘,長江最大的淡水魚類,古代被稱為鮪,在春季溯江產卵。但是它沒有等到2020年,2019年12月23日被宣布滅絕。

白鰭豚,你在哪裡?

鰣魚味美,深受大眾的喜歡,「一恨鰣魚多刺,二恨海棠無香「。它自身也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價。過度的捕撈,水體的汙染,洄遊的障礙,這直接給鰣魚帶來了滅頂之災。目前長江鰣魚也基本處於滅絕的狀態。希望後人能夠原諒我們!

亡羊補牢,未為晚也。雖然我們失去了很多,但是我們要搶救沒有失去的。河長制度的實施,直接給長江帶來了好消息。而且隨著大家環境保護意識的提升,長江的生態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重視。也正是因為如此,我們數量極大減少的江豚,開始重新回到大家的視野,開始了成群的出現,這就是長江生態逐漸轉好的可喜現象。

在今年的長江論壇上,有記者了解到,長江要以流域為平臺,實行水資源的統一管理和統一調度。在確定跨界斷面水質控制目標的基礎上,當上遊地區出境水質優於控制目標時,下遊地區有受益補償的責任;當上遊地區出境水質劣於控制目標時,上遊地區有汙染賠償責任。

當然,最大的好消息是2020年1月,農業農村部在官網發布關於長江流域重點水域禁捕範圍和時間的通告,宣布從2020年1月1日0時起開始實施長江十年禁漁計劃。但是我覺得這份計劃依然不夠,我們應當封閉長江,除了一些營運船隻外,其他任何人任何生產行為都不得幹涉長江。

河長制是一種創新的河流保護制度,而且級別很高,都是各地的核心人物兼任。希望河長制能真正激發大家保護河流的決心,保護好我們的生命河流的決心。能夠徹底解決我們複雜的河流問題,推進我們的河流可持續地發展下去。堅決不能再次走老路,等到汙染了,物種滅絕了,我們才想到保護和治理。

#美麗長江之歌# #大江大河大徵途#

相關焦點

  • 江豚、長江江豚&無背鰭鼠海豚
    白鱀豚已然遠去,剩下的長江江豚也是舉步維艱。前段時間,有消息稱在某地有疑似白鱀豚的出現。真是奇了怪,這些聲稱要重新尋找白鱀豚的朋友,幾乎一到江上就能有「驚人發現」。而天天在江上生活的漁民,和那些研究機構中的專業人員卻在2002年之後再無斬獲。跟江豚不一樣,白鱀豚有長長的吻突和很明顯的背鰭,如果真正有的話,很難被忽視掉。
  • 長江江豚守護者:願留住母親河的「微笑天使」(圖)
    湯繼虎是江西九江市彭澤縣的一位「江豚守護者」,他的家就在長江邊上,小時候經常在江邊戲水,常能看到成群的江豚出沒。「在外打工回來後,發現江豚變少了,說心裡話,祖輩在江裡捕過魚,對長江母親河,我們有著深厚的感情。」
  • 瀕危江豚:長江最後一種哺乳動物的命運
    王丁大學畢業後, 被分到水生所,跟兩種長江豚類打了一輩子交道。後來,水生所又專門在湖口地區做過一個大數據監測,每天24小時,不間斷監測江豚出現活動與船隻活動的關係,監測了幾年,結果發現江豚的分布與船隻活動沒有必然聯繫。這顯然不合常理,因為江豚是靠聲吶系統通訊和捕獵的,船舶噪音會對它們造成嚴重幹擾。
  • ...江豚群體,長江「十年禁漁」成效初顯,武漢長江水資源環境持續向好
    長江江豚是長江特有的鯨豚類動物,目前僅剩1000多頭,被譽為「水中大熊貓」。武漢市自2020年7月1日實施長江「十年禁漁」以來,長江武漢段頻頻出現江豚身影,數量之多、次數之頻繁、持續時間之長,都是近10年來少見。
  • 漁民上岸 江豚「回家」 從「微笑精靈」看長江生態興衰
    長江水資源賦予了兩岸產業經濟迅速崛起發達的優勢,也引來了越來越密集的人口,和對水產品無止境的需求。捕撈工具在不斷升級出新,各自力求著對江魚的一網打盡。 最有名的捕撈工具,在當地被稱為「迷魂陣」。江水中猶如天羅地網布設下「迷魂陣」後,闖進的大魚小魚乃至魚苗小蝦無一可倖免,它的出現,堪稱長江水生生物的滅頂之災。
  • 你好,鄰居 長江江豚
    中文學名:長江江豚英文學名:Yangtze Finless Porpoise門:脊索動物門綱:哺乳綱目:鯨目科:鼠海豚科屬:江豚屬種:窄背江豚種分布區域:分布在長江中下遊一帶,以洞庭湖、鄱陽湖以及長江幹流為主
  • 長江江豚科普團|寓教於樂的江豚科普活動——熱縮片
    正在為小朋友們講解江豚知識為進行江豚宣傳教育,提高學生群體保護環境、保護江豚的意識,2020年11月23日晚六點,江蘇科技大學環境保護協會長江江豚科普團走進蘇州外國語學校鎮江分校,進行了一場生動有趣的宣講活動。
  • 長江生命力報告④:幹流各段水生態指數高低不一,中下遊較差
    澎湃新聞作為該《報告》的戰略合作媒體,在報告發布之前,派出記者就長江的水文、水環境、水生態狀況專訪了課題組相關專家,全面解讀長江生命力報告。水生態指數主要評估長江幹流與四湖水生生物的豐富性、多樣性和群落結構,以及棲息地狀況。水生態是生命力「活」的部分,它的指數高低直接體現了長江是否還有活力,有多大的活力。
  • 「不想看到江豚再步白鰭豚的後塵!」
    江豚被譽為「水中大熊貓」,其微微上揚的嘴角像是一直掛著憨態可掬的「微笑」,因此也被人們稱為「微笑天使」。從白鰭豚功能性滅絕,到長江江豚數量驟減,加上普通魚類種群和數量的大幅減少,讓本應是物種多樣性的長江水域面臨巨大壓力。捕魚、排汙、採砂等都會對江豚生存造成威脅,實行更為嚴格的保護成為必然。
  • 長江江豚
    2020年12月31日,長江流域重點水域「十年禁漁」在漢全面啟動。早在今年7月1號,武漢市就提前半年實施了「長江禁漁」,堅持打防並舉、水岸同治,取得顯著成效。武漢市農業綜合執法督察總隊副總隊長 周遵貴我們連續開展了打擊非法捕撈、非法網具製售、市場銷售非法漁獲物,以及「招牌清理」整治等一系列執法行動,從源頭和終端斬斷地下產業鏈,下一步,我市將進一步提升綜合執法的能力和水平,營造不能捕、不敢捕、不想捕的氛圍,確保「十年禁漁」落實落地。
  • 是什麼讓長江江豚回來了?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長江上浪花翻湧,「大魚」嬉戲,是可愛的江豚回來了!2021年1月8日,太倉海事局工作人員在長江太倉段水域拍到江豚嬉戲的畫面。江豚被稱為「水中大熊貓」。水質好不好,江豚最有發言權。江豚再次現身,生動說明長江大保護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一江碧水,百舸爭流,一切來之不易。2016年1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重慶召開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時強調:要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的位置,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
  • 江豚,有多重要?
    圖/視覺中國近日,長江宜昌、南京段的江流上,經常能看到江豚頻頻出現在江面。它們成群結隊地嬉戲,已經成為一種日常。▲ 2020年11月7日上午,湖北宜昌,一對雄性江豚與雌性江豚正在水中交配。圖/視覺中國這種被稱為「長江的微笑」的可愛生物,一度十分瀕危。
  • 長三角「壓軸」長江大保護 改過江通道「給江豚讓路」
    長江江豚作為全球唯一的江豚淡水亞種,是長江生態的「晴雨表」,也被稱為「長江微笑天使」。曾幾何時,長江中下遊地區江豚常見,站在崇明島的江邊,南通啟東啟隆鎮興隆社區黨總支書記張愛華告訴記者,小時候,當地居民常看到成群的江豚,不僅是江豚,那時丹頂鶴、大雁、野鴨等也會在蘆葦蕩出沒,後來漸漸少了。可喜的是,在2018年前後,他又在江上看到成群結隊的野鴨。
  • 把脈長江,科學施策 —— 《長江生命力報告2020》發布
    從大熊貓、雪豹和長江江豚這樣的旗艦物種,到超過400種魚類,以及數百萬遷徙的候鳥,這裡也是生物多樣性極為豐富的區域。9月27日是世界河流日,WWF聯合八家科研院所30餘位業內權威專家、歷時2年撰寫的《長江生命力報告》發布,這是全球首個大型河流的生命力報告。
  • 武漢段江豚嬉戲高清視頻來了,長江日報記者蹲守1個多月拍下珍貴畫面
    目前,3個重點候選點有望成為「江豚之家」:一是白沙洲水域,這裡的洲灘非常適合江豚棲息;二是長江與漢江交匯水域,這裡是武漢水上交通的主要區域,也是市民觀看江豚的好去處;三是天興洲水域,這裡將建設江豚文化公園,讓市民能近距離觀看江豚。
  • 武漢白沙洲水域有穩定江豚群體 長江「十年禁漁」成效初顯
    12月29日,中科院水生所宣布,武漢江段長江江豚首次科考數據分析表明,武漢白沙洲水域正形成穩定江豚群體棲息,長江漢江兩江交匯處和天興洲水域有江豚路過的蹤跡,極可能在未來成為江豚的活動水域。長江江豚是長江特有的鯨豚類動物,目前僅剩1000多頭,被譽為「水中大熊貓」。
  • 江豚是否會像白鰭豚一樣,從長江流域中消失呢?
    事實上,除了白鰭豚外,長江中的四種珍稀魚類,如施氏鱘、虎魚、魟、柚子等,已經多年沒有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因此,江豚可能是長江中唯一的淡水哺乳動物。近20年來,與白鰭豚體型相似、習性相似、活動水域相同的江豚種群數量迅速下降。資料顯示,1991年長江江豚數量約為2700隻,2006年不足1800隻。現在,長江中江豚的數量可能只有1000多隻。
  • 畫說長江丨那些無家可歸的江豚,現在咋樣了?
    近日,中科院水生所宣布,武漢江段長江江豚首次科考數據分析表明,武漢白沙洲水域正形成穩定江豚群體棲息。武漢自2020年7月1日實施長江「十年禁漁」以來,長江武漢段頻頻出現江豚身影,數量之多、次數之頻繁、持續時間之長,都是近年來少見。被毀壞的家園修復了!可愛的江豚回來了!
  • 江豚長江南京段安家多年不走 攝影迷拍「豚友」
    昨天上午,家住南京鼓樓煤炭港的一位江豚攝影愛好者武先生稱,他在南京下關江邊拍攝江豚,發現有一頭江豚特別眼熟,武先生從他抓拍到的照片用電腦放大後注意到,這頭左眼有胎記的江豚竟然多次「搶鏡」。武先生昨天驚喜地告訴揚子晚報記者,記得2013年1月5日上午11點31分,他在長江大橋下拍過這頭江豚的身影,因為這頭江豚在江中遊動的時候身姿異常活躍,而且喜歡跳躍,武先生抓拍多次後發現,這頭江豚左眼周圍有處黑色胎記,非常明顯,因而印象非常深刻。當天就連續拍攝過它3次。
  • 浠水:漁民告別水上飄蕩 長江再現江豚逐浪
    在漁船上直接取用江水做飯,船邊洗碗,剩菜殘羹引來成群的魚兒,魚兒又引來覓食的江豚,江豚圍著漁船翻騰跳躍,像微笑的孩子……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畫面,是老葉腦海中烙印最深的場景。村主任餘顯志回憶,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村裡幾乎每家每戶都有漁船,上千名漁民江上作業。最為熱鬧的就是渡口,魚販子們來來往往,小小漁村繁華如市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