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三角「壓軸」長江大保護 改過江通道「給江豚讓路」

2021-03-01 新華網

拆一座油庫碼頭「還江於民」改一條過江通道「給江豚讓路」

長三角「壓軸」長江大保護

崇明東灘鳥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記者 張春海 攝

去年1—11月,長江經濟帶優良水質比例達82.5%,優於全國平均水平6.1個百分點。2016年1月5日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至今已四年,「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深入人心

日前,「長江白鱘滅絕」引發關注。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首席科學家危起偉去年底發表了論文,稱根據模型計算,中國長江特有珍稀物種長江白鱘預計在2005年—2010年時已滅絕。心痛。

這些年,不僅是長江白鱘,關於白鱀豚、長江鰣魚和刀魚的新聞也常讓人揪心。

好消息是,近日農業農村部發布通告,自2020年1月1日起,長江流域332個自然保護區和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全面禁止生產性捕撈;長江幹流及重要支流以上區域以外的天然水域,最遲自2021年1月1日起實行暫定為10年的常年禁捕。去年12月23日,一部全面保護長江流域生態環境的法律——《中華人民共和國長江保護法(草案)》,首次提請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五次會議審議。

去年12月24日一早,安徽銅陵淡水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護豚人」劉義文就與同事駕著小艇出去巡江,當天天氣雖冷,但他卻因前一天「長江保護法草案」的消息而心裡覺得熱乎:「真想把好消息告訴江豚。」長江江豚作為全球唯一的江豚淡水亞種,是長江生態的「晴雨表」,也被稱為「長江微笑天使」。曾幾何時,長江中下遊地區江豚常見,站在崇明島的江邊,南通啟東啟隆鎮興隆社區黨總支書記張愛華告訴記者,小時候,當地居民常看到成群的江豚,不僅是江豚,那時丹頂鶴、大雁、野鴨等也會在蘆葦蕩出沒,後來漸漸少了。可喜的是,在2018年前後,他又在江上看到成群結隊的野鴨。

與長江沿岸百姓觀感一致的是,2019年1月至11月,長江經濟帶優良水質比例達82.5%,優於全國平均水平6.1個百分點。2016年1月5日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至今已四年,「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深入人心。

長江在行動。

長江人懷念蘆葦蕩

曾幾何時,長江中下遊「化工鎖江」。記者曾多次沿著江蘇省的長江沿岸行車,看到煙囪不少,沿岸布局了化工園區、火電廠、鋼鐵廠及金屬加工企業。

這些煙囪和工廠,見證過當地的發展。在江蘇南通,記者去了姚港油庫碼頭,自1958年建立後,一直是為南通、泰州乃至鹽城等地配送成品油的中心油庫之一。紅火時,油罐車排隊超出一裡路,隨之而來的化工區、化工廠、農藥廠等,給當地人帶來不少的收入。姚港社區所屬的任港街道,是南通港碼頭所在地,具備石油、糧油轉運等產業,曾經被稱為長江以北首個「億元鄉」。

上世紀80年代,這裡建起了南通首個農民集資興建的高層建築,17層的天南大酒店,主要客源之一就來自沿江碼頭。上世紀90年代,不少當地農民,每每聽到碼頭傳來輪船汽笛聲,就會扔下鋤頭跑到碼頭做生意,「賣賣茶葉蛋、泡麵和礦泉水」,生意好時可以24小時不睡覺。後來,這裡還聚集起不少造船企業,人們有「共識」:要向長江要發展。隔著長江,在南通對岸的蘇州張家港。也是從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起,長江沿岸也熱鬧起來,煤炭和木材碼頭起來了,燈火通明的工廠也有了。

這是多年來的「長江生意」。

可是,長江兩岸上一點年紀的人,都懷念蘆葦蕩——長在江邊的張家港人周富明記得,好多年前,一江之隔的南通江岸有且只有一座發電廠,天氣好時,連發電廠裡的標語都看得清清楚楚。從上世紀六十年代起,他就從事長江保坍防洪工作,他記得當時的張家港這一側長江岸線,幾乎沒有任何大型工廠,「就像大草原上的河道那麼原生態」。他回憶七十多年前,長江水質很好,江邊是一望無際的蘆葦蕩。當時的生活樂趣,是等潮水退去,從岸邊的小水坑內撈小魚、小蝦和螃蟹。

漸漸地,蘆葦蕩少了,在長江北岸的姚港區域,通往油庫的路面總有黑色油漬,長江裡的小螃蟹「油味」很重,周富明回憶:「水面黑黑的,水上漂油花。」後來,隨著長江航道運輸船隻越來越多,以前常見江豚、刀魚、河豚等也少了。

他懷念過去,一次他在江面上偶遇漁業隊,他們剛從靖江買了一筐河豚,每公斤8角多,在江面上,常有白鱀豚、江豚露出水面。在姚港油庫成立初期當過民兵營長的施漢清也懷念蘆葦蕩,他記得油庫周圍本是竹籬笆,後來改成圍牆,江灘逐漸成了堤壩和碼頭,原本穿過蘆葦蕩便可看到的長江,漸漸看不到了。

提及「長江大保護」,他們都舉雙手贊成。

「長江生意」已變了

去年,南通姚港油庫碼頭開始拆除,正啟動整體搬遷。油庫圍牆已經拆除,多的時候有二三十人,會在退潮時到江邊釣魚。在長江對岸,張家港不僅每年投入10多億元用於生態保護修復,還將常陰沙現代農業示範園區等確定為「不開發區」。

大江奔流,一如千年,如今卻煥發新顏。「長江生意」已變了。

「以前只想著怎麼樣發展,如今更注重生態基礎上的高質量發展。」回到姚港社區工作20餘年的陸錦坤說,大約在2000年前後,當地人開始對習以為常的汙染說「不」。以前,當地居民環保意識相對淡薄,上世紀80年代,「外地來的人能聞到農藥味,本地人卻習慣了」,由於化工廠排出來的廢氣導致農作物葉子發黃,還有油汙隨雨水流進農田裡。為「解決」問題,幾個工廠聯合組成「賠償小組」,按畝給當地人賠償金。放在今天,肯定行不通了——有人指油罐上的「拆」字問:「什麼時候能拆掉?」人們都認可,長江沿線整治後,環境確實好多了。

60多年的老油庫被拆除,正是最近幾年長江上中下遊城市著力於岸線騰退、破題重化工圍江的一個縮影。位於崇明島上的啟東市啟隆鎮的永隆社區,以前有一個鋼廠,是當地為數不多的工業企業,前後存在了10年時間,近兩年拆除搬遷了;附近的磚瓦廠也停掉了。永隆社區黨總支書記倪和生告訴記者,雖然鋼廠曾經貢獻了可觀的稅收,解決了不少就業,但老百姓肉眼可見的排汙和粉塵等問題,讓當地下定決心必須搬掉。

普通老百姓看不到的,也在整治中。比如長江中的非法採砂,這在業內人士看來它就像「江上毒品」,因其暴利,一艘船一晚輕輕鬆鬆能獲利數萬元,違法者對長江水文非常了解,甚至有人專門「盯梢」水利局的車。不僅如此,現在非法採砂也正越來越先進,以前的抽沙的管子像大炮一樣架著,而現在都是隱形的管子,在船艙內與動力系統集成到一起。

前段時間,一艘隱形採砂船在南通水面作業,船尾黑煙冒得厲害,當發現執法人員時,船隻便駛向上海崇明水域——以前都是「各掃門前雪」,只要把違法船隻趕出南通水域,就和南通方面「無關」了,想不到執法者一路猛追,最終該船在蘇通大橋附近的蘇州水域被抓獲。長江上的水利、交通、港口等部門已有聯動,形成治理合力。

2019年1月,江蘇省高級人民法院要求如皋市人民法院設立的長江流域環境資源第二法庭,對南通市(不含啟東市、如東縣)、揚州、泰州市的環境資源相關案件實行跨區域管轄。目前第二法庭已經受理20多個非法採砂案件,案件佔比達20%。如皋市人民法院四級高級法官薛專告訴記者,除了在如皋市人民法院設立長江流域環境資源第二法庭外,還在長江南岸的江陰法院設長江流域環境資源第一法庭,已正式啟動跨區域管轄。

去年10月,第二法庭在江都區仙女鎮新和村文化廣場巡迴審理兩起非法捕撈水產品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案,吸引了不少漁民前來旁聽,此外如皋、江都兩地執法人員還在長江揚州段江都大橋鎮五圩碼頭現場放流魚苗3425公斤。「『恢復性司法』原則正推進長江保護。」如皋市人民法院副院長顧雪紅介紹,其中涉及的公益訴訟,將增殖放流前提到訴前,不僅能夠更好地及時恢復生態,也可作為量刑從輕的依據。「第二法庭的設立不僅是為案件,而是為了促進生態保護效果最大化,為的是恢復、改善生態環境。」顧雪紅說,第二法庭正以生態環境切實修復為價值目標積極推進環境公益訴訟,生態環境修復金繳納到位300多萬元。

生態保護不分邊界

距離正拆除的姚港油庫並不遠,去年在南通的長江邊開了戶外浴場——狼山濱江浴場。它與沿江步道、綠茵廣場一起,成為南通「還江於民」的最好詮釋。

從曾經的「濱江不見江」,到現在的「城市會客廳」,南通五山及沿江地區蝶變讓外界驚呼的同時,也讓南通市民有了切實獲得感。以前,想要直接看到長江的去處不多,狼山是選擇之一,其他區域多數是工廠、碼頭等。「20多年前我剛到南通,騎著摩託車到狼山看長江,當時可供步行遊覽的岸線長度,一會兒就能走完,不費什麼力氣。」南通市水利局副局長王海陵說,現在若要沿著狼山一帶的長江岸線散步,全程要走兩三個小時。

值得一提的是,上海崇明、無錫江陰、南通如皋等地正開展長江口生態環境保護司法協作,目的就是長江口生態文明建設。長江口是全球重要的生態敏感區,也是魚類「活化石」中華鱘生命周期中唯一特有的棲息場所。2016年,上海就建成和投入使用了上海市長江口中華鱘保護基地一期工程,如今,作為崇明世界級生態島建設重要組成部分,該基地的二期項目已正式開工,預計2021年基本建成。

去年,南通市政府和上海市崇明區政府籤署全面戰略合作框架協議,雙方將共同編制實施《東平—海永—啟隆城鎮圈協同規劃》,共同建設長江口生態保護戰略協同區。「上海建設崇明世界級生態島,離不開長江北岸的南通共同推進大保護。」江蘇省政府參事、江蘇長江經濟帶研究院院長成長春告訴記者,大保護要如何「共抓」,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的長三角理應率先一步發力,讓長江成為全國生態發展的樣板與典型。

長江保護不只在幹流,也在支流。位於長江一級支流滁河北岸的池杉湖國家溼地公園,早在2005年便由江蘇南京與安徽滁州兩市全面採取「退漁、退耕、還溼」等行動,對該區域實施生態性修復和保護性開發。現在,佔地面積5800畝的池杉湖國家溼地公園,有著華東地區面積最大的池杉林,也是長江中下遊重要的候鳥棲息地。有趣的是,該公園有兩個大門,分別位於南京六合區和滁州來安縣。「這座公園,六合、來安各佔一半。」溼地公園工作人員解釋,生態保護本就不分省界。

為了長江,大家都在想辦法。去年南京改了一條過江通道的方案,為了「給江豚讓路」。去年底,安徽省林業局已啟動長江安徽段江豚全流域保護工作前期調研,計劃整合分布在安慶、池州、銅陵、蕪湖等地的江豚資源,籌備建立安徽江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而在崇明島上工作的張愛華,對長江也有新的期待。啟隆鎮興隆社區有一個地方叫仙鶴村,張愛華在思考,能否在那裡建小型溼地公園或者保護區?「既然丹頂鶴曾經來過,以後能否再吸引它們來。」他暢想著。

在蘇州張家港,現在當地的長江防洪工程管理處,就建在當年江灘坍塌最嚴重的地方。周富明把自己大半輩子獻給了長江,為了守衛江堤,他騎車、步行在江邊日復一日地奔波了很多年;他的兒子周汛峰也是長江防洪工程管理處的員工,並在長江邊工作了20多年,看守過6座通江水閘。更有趣的是,這些年這裡出現了不少「上陣父子兵」,保護著長江。(記者 任俊錳)

相關焦點

  • 長三角如何答好長江大保護「聯考卷」?
    近日,《〈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江蘇實施方案》公布,至此,長江下遊的安徽、江蘇、上海均已出臺長三角一體化的具體實施方案。翻看各地方案,長江大保護不分邊界,長三角正攜手探索,共護一江清水。修復生態,母親河「氣色」越來越好3月10日傍晚,南京濱江外灘江面上出現成群江豚戲水。不少市民拿出手機,爭相拍攝。在江邊綠道健走騎行,在觀景平臺拍攝江豚戲水,已成為南京市民的一項休閒活動。
  • 熱解讀丨習近平心中的長江「漁」事|長江江豚|長江禁漁-關注_華商...
    當前和今後相當長一個時期,要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  在2018年召開的深入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再次表達「長江病了,而且病得還不輕」的憂慮,並指出「長江生物完整性指數到了最差的‘無魚’等級」,要求「科學運用中醫整體觀,追根溯源、診斷病因、找準病根、分類施策、系統治療。」
  • 浦口水域憶江豚
    記憶中這些寫及江豚的詩文和我兒時的趣事,告訴人們,上世紀五十年代,浦口水域江豚多,很活躍,漁業資源豐富,生態狀況良好。時移事易。舉家進城後,忙於工作,長年未見江豚。2012年看到科考隊的調查報告與媒體「江豚之殤」的報導,方知江豚數量銳減,已經瀕危了。出於對江豚的思念,已經退休的我,有時會去下關「南京舊電廠」、江邊路「江豚觀賞地」守望。
  • 建議長三角儘快成立長江大保護聯防聯控組織 - 現代快報多媒體數字...
    「大力推動長江經濟帶『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今年江蘇省兩會期間,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及的「長江大保護」,成為代表委員們熱議的話題。1月16日,現代快報邀請省人大代表,民盟中科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支部主委、研究員胡維平,省政協委員、鹽城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致公黨鹽城總支主委鄒毅實做客兩會訪談間,支招「長江大保護」。
  • 匯口鎮八裡江長江漁民上岸成為江豚守衛者 江豚成為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 安徽全力為其打造美好家園
    2月5日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公布,長江江豚等65種野生動物由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升為一級。近日安徽省批覆同意設立全省第一個省級江豚自然保護區,早在2017年開始就有長江漁民上岸化身江豚守衛者。安徽正全力為江豚打造一片健康生長的美好家園。
  • 總投資180億,錦文路過江通道最新進展來了!
    430公裡長江江蘇段上,最上遊的一座規劃中的過江通道——南京錦文路過江通道啟動建設程序。南京市公建中心發布錦文路過江通道第一次環評公示信息,公示中首次對外透露,錦文路過江通道擬建雙層公路橋,有望成為南京城市「三環」及祿口至全椒高速公路的過江通道。
  • 畫說長江丨那些無家可歸的江豚,現在咋樣了?
    近日,中科院水生所宣布,武漢江段長江江豚首次科考數據分析表明,武漢白沙洲水域正形成穩定江豚群體棲息。  武漢自2020年7月1日實施長江「十年禁漁」以來,長江武漢段頻頻出現江豚身影,數量之多、次數之頻繁、持續時間之長,都是近年來少見。  被毀壞的家園修復了!
  • 周六,為江豚保護「健行」——2019南京江豚保護網絡公益嘉年華暨...
    2019-11-20 17:04圖文來源:南京長江江豚保護微信各位豚友,江豚公益跑又來咯~這是一場江豚保護志願者的盛大聚會這是一次為環境公益努力的愉快記憶為長江,為江豚!健康生活,綠色生活為了我們共同的家園「健行」讓更多熱愛自然的人們跑到一起!
  • 看,江豚!
    還記得前段時間小布發的《為江豚,過江通道讓路了》一文嗎?
  • 長江江豚的「獨立宣言」—新聞—科學網
    該團隊通過大樣本全基因組測序,發現了長江江豚與海洋江豚之間存在著顯著而穩定的遺傳分化,已形成獨立的進化支系。 這一證據直接證明了長江江豚不再是窄脊江豚的亞種,而是一個獨立物種。這也讓世界鯨豚類物種從89種增加到了90種。 全基因組測序 證明長江江豚是獨立物種的論文花費了楊光及其研究團隊三年的時間,而這項研究開始時間更早。
  • 湖月照我影 送我至長江:中南林科大聯姻嶽陽市江豚保護協會 長江...
    湖月照我影 送我至長江中南林科大聯姻嶽陽市江豚保護協會長江江豚保護研究基地落戶嶽陽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1月19日訊(馬如蘭 徐亞平)今天,中南林業科技大學「長江江豚保護研究基地這是該校跨界合作,積極落實國家戰略、服務生態強省、聚焦長江和洞庭湖生態保護的一項重要舉措。在嶽陽市江豚保護協會,中南林科大黨委副書記秦立春、科技處處長湯小紅、旅遊學院黨委書記張學文、工會副主席肖蘭平、經濟林系主任王森、嶽陽校友會會長張愛民等人與嶽陽市江豚保護協會志願者暢所欲言、全面研討,共商保護研究基地的後續落地細節。
  • 是什麼讓長江江豚回來了?
    長江上浪花翻湧,「大魚」嬉戲,是可愛的江豚回來了!2021年1月8日,太倉海事局工作人員在長江太倉段水域拍到江豚嬉戲的畫面。江豚被稱為「水中大熊貓」。水質好不好,江豚最有發言權。江豚再次現身,生動說明長江大保護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一江碧水,百舸爭流,一切來之不易。
  • 江豚、長江江豚&無背鰭鼠海豚
    2010年10月下旬,在印尼東加裡曼丹省(即世界第三大島婆羅洲屬於印尼的部分,共分東西南北中五省)召開了亞洲淡水鯨類保護論壇。境內分布有淡水鯨類的印尼、中國、柬埔寨、孟加拉國、緬甸、印度和巴基斯坦七國相關專家齊聚一堂,共商亞洲該類群的保護大計。當時有與會人員提出將每年的10月24日作為國際淡水豚類紀念日。
  • 瀕危江豚:長江最後一種哺乳動物的命運
    近日,有媒體稱,武漢白鱀豚館江豚餌料告急,本刊通過武漢白鱀豚保護基金會了解到,在武漢市和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大力幫助下,白鱀豚館餌料魚暫時充足。此前該基金會發出微博,希望聯繫相關資源,為江豚餌料提供更長期穩定的供應。
  • 你好,鄰居 長江江豚
    中文學名:長江江豚英文學名:Yangtze Finless Porpoise門:脊索動物門綱:哺乳綱目:鯨目科:鼠海豚科屬:江豚屬種:窄背江豚種分布區域:分布在長江中下遊一帶,以洞庭湖、鄱陽湖以及長江幹流為主
  • 江西描繪長江「最美岸線」:江豚騰躍 水清岸綠
    (資料圖) 程鵬 攝   中新網九江12月10日電 題:江西描繪長江「最美岸線」:江豚騰躍 水清岸綠  記者 李韻涵  「現在幾乎每天都能看到江豚在水中活躍,這在之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曾經是漁民的舒銀安如今「洗腳上岸」,成為了江西省九江市湖口縣江豚巡護志願隊中的一員。
  • 勝科IWH長江江豚科教中心在南京成立
    長江江豚科教中心(科教中心)的成立是長江江豚拯救聯盟主辦的「國際淡水豚日暨第二屆長江江豚保護日」宣傳活動的重要環節。該活動由農業農村部長江流域漁政監督管理辦公室(「長江辦」)指導,長江江豚保護聯盟主辦,勝科中國及勝科國際水務中心為主要承辦單位。
  • 漁民上岸 江豚「回家」 從「微笑精靈」看長江生態興衰
    從2021年1月1日,由農業農村部下發的《長江十年禁漁計劃》將全面開始執行,其間禁止一切天然漁業資源的生產性捕撈。我國的母親河長江,將得到一個長達十年的休養生息期,江中的水生生物也將在此期間得到充分的保護和恢復。
  • 畫說長江丨那些無家可歸的江豚,現在咋樣了?
    近日,中科院水生所宣布,武漢江段長江江豚首次科考數據分析表明,武漢白沙洲水域正形成穩定江豚群體棲息。武漢自2020年7月1日實施長江「十年禁漁」以來,長江武漢段頻頻出現江豚身影,數量之多、次數之頻繁、持續時間之長,都是近年來少見。被毀壞的家園修復了!可愛的江豚回來了!
  • ...江豚群體,長江「十年禁漁」成效初顯,武漢長江水資源環境持續向好
    科學家建議,讓江豚留在武漢,還要加快在武漢白沙洲、兩江交匯處和天興洲建立3個江豚棲息地,在武漢天興洲建立江豚文化公園,在江灘建觀豚點和宣教站,方便將長江大保護理念深入市民日常生活,儘早實現在江邊散步看江豚騰躍的美好願景。2006年11月8日我國首次開展長江淡水豚類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