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看到一些對清華北大的批評,
意思是這些中國最聰明勤奮的大腦大多都去了國外尤其是美國,為美國發展貢獻了力量,而國家明明為清北建設投入了巨大的資源。
國內的一些裡程碑式的成就,其領軍人物反而都是實力不如清華北大的院校出來的,
例如殲二十戰鬥機的楊偉是西工大畢業的,預警機之父王小謨是北理工畢業的,長徵五號的總設計師是北航的,055大驅的總設計師是上海交大畢業的等等。
嗯這個要分行業看,相對其他行業,軍工航天類的領軍人物清華畢業生相對較少,
和建國初比較更是如此,我之前做過統計,23位兩彈一星元勳,有8個是清華大學的,還有3個是西南聯大的,可以說清華理工科的地位就在那個時候奠定了。
但是在過去幾十年,尤其是改革開放以後,軍工航天類來自清華畢業生的領軍人物確實較少,我們說得上來的軍工和航天的總設計師,看不到幾個是清華畢業的,除了本文前面的殲二十,預警機,長徵五號運載火箭,055大驅逐艦,
其他例如99A主戰坦克的總師是武漢大學本科畢業的,
國產95式步槍的設計師是北理工畢業的,
2018年國內宣傳的國產航母總師隊伍中最年輕的副總設計師是華中科技大學畢業的。
國產空間站天宮一號的總設計師是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畢業的,
天宮二號的總設計師是哈工大畢業的,
嫦娥五號的總設計師是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畢業的,
國產貨運飛船天舟一號總設計師是北航的。
可以說當年兩彈一星元勳時期的輝煌比較,現在清華在軍工航天這個領域的領軍人物也太少了點,很難找到哪個型號總師是清華畢業,
除了建國後國內其他工科學校的崛起,以及國防航天專業設置的原因外,
我想主要還是因為過去幾十年軍工和航天類企業太不掙錢了....
我們要分行業看,不要只看軍工航天類,清華人可是不少國內行業的頂梁柱,
以中國半導體行業為例的話,可以說很大一部分都是清華人撐起來的,其中不少人是在美國畢業後在當地半導體行業工作,積累了資金和技術後回國的。
國產存儲器兩巨頭:
長江存儲董事長趙偉國,合肥長鑫存儲CEO朱一明都是清華本科畢業;
國產代工廠:
國內最大集成電路代工廠中芯國際聯席CEO趙海軍,
以及中芯國際資深副總裁兼中芯北方總經理中芯北方總經理張昕都是清華的,
國產CMOS傳感器:
豪威科技的創始人之一陳大同也是清華畢業的,
另外陳大同還是展訊的創始人之一。
除了豪威科技外國內第二大CMOS晶片廠家格科微,
創始人趙立新也是清華電子工程系畢業;
另外收購了豪威之後成為國產CMOS傳感器老大的韋爾股份董事長虞仁榮,
因為國產標的稀缺而股價上天的射頻晶片公司卓勝微,
其創始人許志翰也是清華畢業的。
其他還有北京君正董事長劉強,
國產最大的半導體清洗設備製造商盛美半導體的王暉,也都是清華本科畢業。
清華校友還是半導體資本併購的重要驅動者。
以上都是清華本科畢業,像華為餘承東,本科西工大,但也是清華的碩士。
除了半導體,你如果看國內更多行業,你會發現清北畢業生更是一大把,
比如搞基礎科學研究的學術界,兩院院士清北本科畢業人數都在全國高校前三,
政界(這個不用說了,懂的自然懂),
企業界很多企業都是清北畢業生創立,只是我們不知道,
比如現在天天送外賣的美團,其創始人王興就是清華畢業的。
文藝青年聚集的豆瓣,創始人楊勃也畢業自清華,
再比如同樣是網際網路,搜狗,搜狐,完美世界的創始人也都是清華畢業的。
再比如製造業的阿特斯太陽能,創始人瞿曉華也是清華本科畢業的。
需要說明的是,
當然了,畢業後留美國的清華校友確實不少,
以至於光是在加州,圍繞著舊金山,洛杉磯和聖地牙哥三個比較大的城市,
就有清華矽谷校友會,北加州校友會,南加州校友會,聖地牙哥校友會四個較大的校友會組織,
而矽谷清華聯網(矽谷校友會名稱)註冊人員就接近5000名,而該校友會估計在矽谷的清華校友就超過萬名。
另外北加州校友會(相信會員和矽谷校友會有部分重疊)也有接近3000人。
南加州校友會就有超過1000名會員。
清華校友會在美國的校友會就是幾十個,遍及全美各地。
但總體來看,清華北大近些年出國率在越來越低,絕大部分還是在國內工作。
以2019年畢業生為例,
清華本科生出國比例為24.6%,碩士生出國比例為5.5%,博士生出國比例為13.7%,
絕大部分都留在了國內,另外出去留學的還會回來很大一部分,
根據教育部官網發布的2018年度我國出國留學人員情況統計,
從1978年到2018年底,各類出國留學人員累計達585.71萬人。
其中153.39萬人正在國外進行相關階段的學習和研究;
432.32萬人已完成學業;365.14萬人在完成學業後選擇回國發展,
佔已完成學業群體的84.46%。
留學生總體歸國率已經高達近85%,清華歸國率是多少我沒有查到,不過相信近些年也不會太低了。
我們再往前推到2013年,
清華2013年畢業生出國比例:
本科生27.3%,碩士生8.7%, 博士生10.2%,本碩博平均17.5%,
來源《清華大學2013年畢業生就業質量報告》
http://career.tsinghua.edu.cn/publish/career/8155/20140228201328876757379/20140228.pdf
可以和2019年畢業生的出國比例對比一下,總體出國比例趨勢是下降的。
北大也是類似的,下圖來自北京大學2013年畢業生就業質量報告,本科生出國率為28.9%,碩士生出國率為6.6%,博士生出國率為7.66%
下圖是北京大學2019年的畢業生去向,本碩博總體出國比例為14.79%,其中本科生30%,碩士生4.85%,博士生11.54%,仍然絕大部分是在國內的,更何況出國留學的也會回來很大一部分。
總之總結下,
第一:至少在近些年,清華北大大部分畢業生都在國內發展了,而且在國內比例越來越高,當然了,你說是不是去了軍工航天相關產業,那是另外一個話題,
我看了各大高校就業報告,
2019年清華畢業生(本碩博)去網際網路+金融+教育+黨政機關+華為+大型國企央企(國家電網,中國建築,中石化,上汽,中核,中電科,航天科技)最多,
總體來看,去航天和軍工類企業的比例,清華確實比國防七子高校要低,去向前十位沒有軍工航天類企業,去向前22位軍工航天類只有航天科技和中國電子科技。
我覺得也怪不到畢業生頭上,
辛辛苦苦進了國內最頂尖高校,畢業後想多賺錢(網際網路,金融,華為),
多獲得更高的社會地位(高校講師,教授,黨政機關)很正常,
多提升企業吸引力才是方向,而不是讓畢業生降低自身期望,
現在清北畢業生大部分在國內就業,覺得清北畢業生是人才,想跟國內其他行業搶人,那就SP待遇給高點。
你看同樣搞航天,SpaceX待遇就比NASA給力,
同樣搞製造業,華為就能每年招好幾百清北畢業生。
當年中國雖然窮,條件又艱苦,兩彈一星元勳的待遇可不低,社會地位更不用說了,在葉永烈寫的《錢學森2019》裡面,當年光是他夫人蔣英的工資一個月就有190元人民幣,那可是五六十年代啊,錢學森1959年,1961年兩次獲得稿費,分別為3700元,11568元,這在當時簡直是巨款。
在中科大的校史館裡面有一封《1961年校黨委為錢學森向學校捐款所致感謝信》裡面,錢學森當時把蘇聯給的禮金26000盧布(合14700元人民幣)捐給了中科大。
第二:清華北大在美國校友數量有好幾萬人,很多是各行各業的精英,過去兩三年中美形勢巨變,這是一個挖人回國的機遇。
不少清華人雖然人是在美國工作,但是也在以不同形式為國內做貢獻,
非常簡單的,他們中很多人是剛畢業在美國工作,還處於積累技術和資金的階段,未來一定有部分是要回國創業的;
另外我國不少企業在矽谷設立了研發中心,也有些人是在美國的中資企業工作。
也有些人在美國的高校當教授,在參與和促進中美學術交流,有的人本身一直就有回國的念頭,但是因為家庭,孩子教育,生活方式選擇等各種原因在猶豫,
還有人在美國創立了公司,一直從事的是中美貿易,幫助中國企業把中國產品銷售到美國;清華校友會還會組織各種創業和黑客比賽,讓國內的創業團隊有機會參與到美國參與比賽,獲取先進的技術和商業理念。
利用中美形勢的變化,想辦法招募在美國的存量華人高級技術人才回國,
以及充分發揮其中美紐帶的作用,
比在輿論上把其往不回國就是不愛國的方向描繪,對國家利益更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