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清華北大真的是在為美國培養人才?

2021-01-18 騰訊網

前段時間看到一些對清華北大的批評,

意思是這些中國最聰明勤奮的大腦大多都去了國外尤其是美國,為美國發展貢獻了力量,而國家明明為清北建設投入了巨大的資源。

國內的一些裡程碑式的成就,其領軍人物反而都是實力不如清華北大的院校出來的,

例如殲二十戰鬥機的楊偉是西工大畢業的,預警機之父王小謨是北理工畢業的,長徵五號的總設計師是北航的,055大驅的總設計師是上海交大畢業的等等。

嗯這個要分行業看,相對其他行業,軍工航天類的領軍人物清華畢業生相對較少,

和建國初比較更是如此,我之前做過統計,23位兩彈一星元勳,有8個是清華大學的,還有3個是西南聯大的,可以說清華理工科的地位就在那個時候奠定了。

但是在過去幾十年,尤其是改革開放以後,軍工航天類來自清華畢業生的領軍人物確實較少,我們說得上來的軍工和航天的總設計師,看不到幾個是清華畢業的,除了本文前面的殲二十,預警機,長徵五號運載火箭,055大驅逐艦,

其他例如99A主戰坦克的總師是武漢大學本科畢業的,

國產95式步槍的設計師是北理工畢業的,

2018年國內宣傳的國產航母總師隊伍中最年輕的副總設計師是華中科技大學畢業的。

國產空間站天宮一號的總設計師是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畢業的,

天宮二號的總設計師是哈工大畢業的,

嫦娥五號的總設計師是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畢業的,

國產貨運飛船天舟一號總設計師是北航的。

可以說當年兩彈一星元勳時期的輝煌比較,現在清華在軍工航天這個領域的領軍人物也太少了點,很難找到哪個型號總師是清華畢業,

除了建國後國內其他工科學校的崛起,以及國防航天專業設置的原因外,

我想主要還是因為過去幾十年軍工和航天類企業太不掙錢了....

我們要分行業看,不要只看軍工航天類,清華人可是不少國內行業的頂梁柱,

以中國半導體行業為例的話,可以說很大一部分都是清華人撐起來的,其中不少人是在美國畢業後在當地半導體行業工作,積累了資金和技術後回國的。

國產存儲器兩巨頭:

長江存儲董事長趙偉國,合肥長鑫存儲CEO朱一明都是清華本科畢業;

國產代工廠:

國內最大集成電路代工廠中芯國際聯席CEO趙海軍,

以及中芯國際資深副總裁兼中芯北方總經理中芯北方總經理張昕都是清華的,

國產CMOS傳感器:

豪威科技的創始人之一陳大同也是清華畢業的,

另外陳大同還是展訊的創始人之一。

除了豪威科技外國內第二大CMOS晶片廠家格科微,

創始人趙立新也是清華電子工程系畢業;

另外收購了豪威之後成為國產CMOS傳感器老大的韋爾股份董事長虞仁榮,

因為國產標的稀缺而股價上天的射頻晶片公司卓勝微,

其創始人許志翰也是清華畢業的。

其他還有北京君正董事長劉強,

國產最大的半導體清洗設備製造商盛美半導體的王暉,也都是清華本科畢業。

清華校友還是半導體資本併購的重要驅動者。

以上都是清華本科畢業,像華為餘承東,本科西工大,但也是清華的碩士。

除了半導體,你如果看國內更多行業,你會發現清北畢業生更是一大把,

比如搞基礎科學研究的學術界,兩院院士清北本科畢業人數都在全國高校前三,

政界(這個不用說了,懂的自然懂),

企業界很多企業都是清北畢業生創立,只是我們不知道,

比如現在天天送外賣的美團,其創始人王興就是清華畢業的。

文藝青年聚集的豆瓣,創始人楊勃也畢業自清華,

再比如同樣是網際網路,搜狗,搜狐,完美世界的創始人也都是清華畢業的。

再比如製造業的阿特斯太陽能,創始人瞿曉華也是清華本科畢業的。

需要說明的是,

當然了,畢業後留美國的清華校友確實不少,

以至於光是在加州,圍繞著舊金山,洛杉磯和聖地牙哥三個比較大的城市,

就有清華矽谷校友會,北加州校友會,南加州校友會,聖地牙哥校友會四個較大的校友會組織,

而矽谷清華聯網(矽谷校友會名稱)註冊人員就接近5000名,而該校友會估計在矽谷的清華校友就超過萬名。

另外北加州校友會(相信會員和矽谷校友會有部分重疊)也有接近3000人。

南加州校友會就有超過1000名會員。

清華校友會在美國的校友會就是幾十個,遍及全美各地。

但總體來看,清華北大近些年出國率在越來越低,絕大部分還是在國內工作。

以2019年畢業生為例,

清華本科生出國比例為24.6%,碩士生出國比例為5.5%,博士生出國比例為13.7%,

絕大部分都留在了國內,另外出去留學的還會回來很大一部分,

根據教育部官網發布的2018年度我國出國留學人員情況統計,

從1978年到2018年底,各類出國留學人員累計達585.71萬人。

其中153.39萬人正在國外進行相關階段的學習和研究;

432.32萬人已完成學業;365.14萬人在完成學業後選擇回國發展,

佔已完成學業群體的84.46%。

留學生總體歸國率已經高達近85%,清華歸國率是多少我沒有查到,不過相信近些年也不會太低了。

我們再往前推到2013年,

清華2013年畢業生出國比例:

本科生27.3%,碩士生8.7%, 博士生10.2%,本碩博平均17.5%,

來源《清華大學2013年畢業生就業質量報告》

http://career.tsinghua.edu.cn/publish/career/8155/20140228201328876757379/20140228.pdf

可以和2019年畢業生的出國比例對比一下,總體出國比例趨勢是下降的。

北大也是類似的,下圖來自北京大學2013年畢業生就業質量報告,本科生出國率為28.9%,碩士生出國率為6.6%,博士生出國率為7.66%

下圖是北京大學2019年的畢業生去向,本碩博總體出國比例為14.79%,其中本科生30%,碩士生4.85%,博士生11.54%,仍然絕大部分是在國內的,更何況出國留學的也會回來很大一部分。

總之總結下,

第一:至少在近些年,清華北大大部分畢業生都在國內發展了,而且在國內比例越來越高,當然了,你說是不是去了軍工航天相關產業,那是另外一個話題,

我看了各大高校就業報告,

2019年清華畢業生(本碩博)去網際網路+金融+教育+黨政機關+華為+大型國企央企(國家電網,中國建築,中石化,上汽,中核,中電科,航天科技)最多,

總體來看,去航天和軍工類企業的比例,清華確實比國防七子高校要低,去向前十位沒有軍工航天類企業,去向前22位軍工航天類只有航天科技和中國電子科技。

我覺得也怪不到畢業生頭上,

辛辛苦苦進了國內最頂尖高校,畢業後想多賺錢(網際網路,金融,華為),

多獲得更高的社會地位(高校講師,教授,黨政機關)很正常,

多提升企業吸引力才是方向,而不是讓畢業生降低自身期望,

現在清北畢業生大部分在國內就業,覺得清北畢業生是人才,想跟國內其他行業搶人,那就SP待遇給高點。

你看同樣搞航天,SpaceX待遇就比NASA給力,

同樣搞製造業,華為就能每年招好幾百清北畢業生。

當年中國雖然窮,條件又艱苦,兩彈一星元勳的待遇可不低,社會地位更不用說了,在葉永烈寫的《錢學森2019》裡面,當年光是他夫人蔣英的工資一個月就有190元人民幣,那可是五六十年代啊,錢學森1959年,1961年兩次獲得稿費,分別為3700元,11568元,這在當時簡直是巨款。

在中科大的校史館裡面有一封《1961年校黨委為錢學森向學校捐款所致感謝信》裡面,錢學森當時把蘇聯給的禮金26000盧布(合14700元人民幣)捐給了中科大。

第二:清華北大在美國校友數量有好幾萬人,很多是各行各業的精英,過去兩三年中美形勢巨變,這是一個挖人回國的機遇。

不少清華人雖然人是在美國工作,但是也在以不同形式為國內做貢獻,

非常簡單的,他們中很多人是剛畢業在美國工作,還處於積累技術和資金的階段,未來一定有部分是要回國創業的;

另外我國不少企業在矽谷設立了研發中心,也有些人是在美國的中資企業工作。

也有些人在美國的高校當教授,在參與和促進中美學術交流,有的人本身一直就有回國的念頭,但是因為家庭,孩子教育,生活方式選擇等各種原因在猶豫,

還有人在美國創立了公司,一直從事的是中美貿易,幫助中國企業把中國產品銷售到美國;清華校友會還會組織各種創業和黑客比賽,讓國內的創業團隊有機會參與到美國參與比賽,獲取先進的技術和商業理念。

利用中美形勢的變化,想辦法招募在美國的存量華人高級技術人才回國,

以及充分發揮其中美紐帶的作用,

比在輿論上把其往不回國就是不愛國的方向描繪,對國家利益更有利。

相關焦點

  • 清華北大的人才都去哪了
    按理說,清華北大應該是人才濟濟才對。 其實這樣的結果,也並不是清華北大才有的,幾乎在中國的頂尖高校中似乎都沒有留下人才。在這一次統計結果中作為985院校的復旦大學,甚至比不過大多數所謂的「雙非院校」。 而另外一份統計報告中的結果更是讓人瞠目結舌,難以接受。
  • 清華北大為什麼沒有被列入實體清單?
    在褒揚這些被制裁高校的同時,批評指責清華北大,仿佛清華北大沒有出現在這張名單上,幾乎就是一種罪。  仔細看看這些批評指責的言論,核心就是說清華北大畢業生出國的多,而且大都留在美國了,清北是在給美帝培養人才,所以美帝不制裁。  上次美國把哈爾濱工業大學、哈爾濱工程大學列入實體清單時,類似的輿論就曾興起過。但顯然,這個說法是站不住腳的,有必要討論一下。
  • 為什麼「國防七子」被美國列入黑名單,清華北大卻沒有?
    由此可見,這七所學校已經被美國看成了「眼中釘」,但也因此有很多網友表示,這七所學校的確厲害,但和清華、北大相比可能還差一點,那為什麼清華、北大沒有被列入制裁清單,而是這七所學校呢?京譽君也曾有過同樣的困惑,但經過深入了解,我發現了這其中的「秘密」,一起和京譽君了解一下。
  • 美國再次公布「制裁」名單,「國防七子」全部在列,北大清華倖免
    4、哈爾濱工程大學,前身是「哈軍工」,一直非常低調,但是在航空、航天和航海領域,都實力雄厚,尤其是在航海領域,負責「五洋捉鱉」,研究核潛艇,是「三潛一核」領域最大的人才基地,培養了中國常規潛艇總設計師、遼寧艦副總師、中國第三代核潛艇副總師、蛟龍號702所長、中國人造太陽之父等一大批人才。
  • 美國制裁清單為何沒有清華北大?浙江大學教授鄭強:科學無國界
    美國商務部更是採取實際行動,不斷擴充制裁清單的成員名額,這種行為完全是以損人又害己的方式去幹預中國的強大之路。同時很多人看到名單後不免發出疑問:美國制裁清單為何沒有清華北大?浙江大學教授鄭強也給出了答案:科學無國界。
  • 清華北大經費被砍19億,網友連連叫好,任正非菁英班再起波瀾!
    清華北大作為我國的最高學府,受到了很多人的關注。每年高考落幕,誰家孩子被錄取的消息總是讓人喋喋不休。按理說,很多科學家等等人才都畢業北大清華,它應該被加大教育經費的投入,但是北大清華的經費沒有提高卻被砍19億。其中的原因不得而知,但是網友卻叫好。這是什麼情況呢?
  • 清華一枝獨秀,甩開北大一條街了嗎?看看這些權威數據是怎麼說的
    比如,雙一流學科數量,北大有41個,清華有34個,相差7個學科的數量。歷年當選院士的數量和「傑青」的數量,北大也是大大超過清華。而在國際上的影響力,即校友擔任國外著名學府的正教授人數,北大的數量也是遠超清華。
  • 施一公心痛:清北都是為外國培養人才,背後原因引人深思!
    西湖大學校長、歸國教授施一公曾對國內清華北大、復旦交大人才外流的現象表示痛心。在央視《開講啦》的節目中,施工教授曾經說:「看著從清華北大、復旦交大等國內一流大學培養出來的人才,我的心裡感到不平衡,也感到痛心。」
  • 諾貝爾獎獲得者排名,美國的大學絕對領先,清華北大也需要加油!
    我把前20名給截圖了,大家可以發現:在前20名裡,美國的高校佔了13所、德國3所、英國2所,丹麥和法國各1所。我計算了一下,美國學校佔比高達65%。我覺得原因是,美國大學採取「寬進嚴出」方式,也就是說上大學比較容易,但是想畢業可沒那麼容易的。各種考核制度相對嚴格,沒有任何「迂迴」機會的,當然了,學校各項資源非常豐富和充足,就是怕你不去學習。
  • 面向「大健康」,醫學人才培養的「北大探索」
    以健康為主導,布局培養適應國家需求的應用人才  「我國當今醫學事業發展處於極佳的歷史機遇期,在『健康中國』建設背景下,醫學事業的發展離不開科技創新驅動和醫學人才培養兩方面的支撐。」詹啟敏說,北大醫學的目標之一就是成為我國醫學教育改革發展前沿,發揮示範引領作用,培養引領未來的醫學人才。
  • 北大、清華、人大•福建論壇舉行
    8月3日,2018年「北大、清華、人大•福建論壇」在福建會堂舉行。論壇旨在貫徹落實福建省與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籤訂的人才戰略合作協議,進一步深化校地合作、加強人才交流培養。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基金會、校友會秘書長郭海鷹參加論壇。
  • 北大為防準新生被清華「策反」,蹲守入住酒店,江湖風雲再起?
    這位同學,高考剛出完分數,北大的招生老師就直接把他拉到了他們入住的酒店,基本上「全天候」地「監視」著他,就是為了怕被清華「截胡」。 在酒店裡面,同學們可以打牌、玩遊戲,誰也不會管你;外賣、奶茶、啤酒、烤鴨也都會給學生們準備好。
  • 美國教授:當前最重要的是,把北大清華浙大從「三流」提升為「二流...
    按照楊衛的標準,現在的清華、北大、浙大剛剛進入世界的三流水準。十年前,中國大學是沒有資格談SCI的。現在,前五名的學校,清華、北大、浙大、復旦、南大在SCI的數量上,現在已經能在亞洲佔一席之地,拿到美國比比,也不見得丟人。中國有人海優勢,再往後,這個成績會更好。但這種比法再往後已經沒有多大意義,因為人家二流學校,不跟咱比這個。
  • 清華丘成桐數學班之後北大相繼推出數學英才班
    兩校都不約而同將招生觸角直接前移至高二學生群體,其中,與還面向高三應屆生招生的清華英才班不同,北大英才班僅面向高二非應屆生群體招生,顯得更為「徹底」和「激進」。位於北大的北京國際數學中心,被媒體稱為「特區」。如今看起來,北大又有將面向高二招生的「數學英才班」建為另一個「特區」的想法。
  • 清華北大的畢業生,都去了哪裡?
    前段時間看到一些對清華北大的批評,意思是這些中國最聰明勤奮的大腦大多都去了國外尤其是美國,為美國發展貢獻了力量,而國家明明為清北建設投入了巨大的資源。清華校友會在美國的校友會就是幾十個,遍及全美各地。但總體來看,清華北大近些年出國率在越來越低,絕大部分還是在國內工作。
  • 饒毅和施一公辭去國外終身教職,22年如一日,加強清華北大合作
    兩人在歸國擔任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和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院長之前,已經是美國西北大學和普林斯頓大學重點培養的學者,擁有了優厚的待遇。但是饒毅教授和施一公教授都是帶有濃重故土情懷的科學家,並不想安於現狀。於是在2007年9月的時候,饒毅辭去了美國西北大學的終身教職,全職回國任教,直接擔任北大的生命科學學院的院長。
  • 淺談清華北大畢業生進街道辦
    「只要考上清華北大,走天下都不怕」。然而最近有一條新聞顯示,浙江杭州餘杭區一則公務員招錄,名單裡有48個清華北大畢業生。令人驚訝的是,竟然還有地球物理學博士也去了街道辦。讓人感到疑惑,為何會如此?一.學歷通貨膨脹學歷通貨膨脹,是指隨著越來越多人獲得更高的學歷之後,工作要求也會跟著增加。
  • 丘成桐稱與北大沒有私人恩怨 憂慮中國人才培養
    ,你去美國調查一下,我擔保大部分是假的。  為了更加詳細地了解其中因果原委,本刊記者在美國,對丘成桐先生進行了獨家專訪。  「不存在私人恩怨問題」  在專訪的過程中,這位著名的華裔數學家屢次強調的是自己「心中坦蕩蕩」。他不迴避和北大數學系教授、中科院院士田剛的矛盾。田是丘的學生,但丘成桐先生卻指責說,這位學生目前的表現讓他感到痛心。
  • 被清華和北大同時錄取,選哪一所?最好的辦法是分析,而不是抓鬮
    今天,進入高考倒計時76天,有網友私信小編:「如果孩子被清華和北大同時錄取,是去清華還是北大?」看來這位朋友的孩子是位學霸,真心為您及您的孩子感到高興。清華與北大,在我國高校裡,一直處於TOP2的地位,是絕大多數學子夢寐以求的象牙塔,如果能進入其中之一,那都算是祖墳冒煙了。
  • 北大清華的校長,胡適、梅貽琦為何跟著蔣介石去臺灣?
    當然林徽因、陳寅恪、梁思成等選擇了留下,而當時北大校長胡適、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則選擇了跟隨蔣介石到了臺灣。他們到底是處於什麼考慮去臺灣了呢? 他堅決地告訴來使:在蘇俄,有麵包沒自由;在美國,有麵包有自由。他的話語裡透出了對新政權帶有的顧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