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一公心痛:清北都是為外國培養人才,背後原因引人深思!

2020-12-18 微評教育

西湖大學校長、歸國教授施一公曾對國內清華北大、復旦交大人才外流的現象表示痛心。在央視《開講啦》的節目中,施工教授曾經說:「看著從清華北大、復旦交大等國內一流大學培養出來的人才,我的心裡感到不平衡,也感到痛心。」

據調查顯示,清華北大有近半本科生和碩士生選擇出國深造,更有八成清北留學生在外國畢業後仍選擇留在國外。這種現象使我們難過又無奈,我國留不住優秀人才,背後的原因究竟有哪些呢?我們有哪些遠地方需要改善?

筆者覺得目前我國存在的三個問題,是我們需要儘快需要改善的地方,也是值得大家反思的地方。

一、教學模式不利於創新

我國與國外的教學模式存在很大差異,我國應試教育以解題為目的,導致很多學生沒有發散思維和創新精神,理論和實踐脫節。國內課程以大班教學和教師教授為主,而國外的課程中小組討論、學生演講都是常態。

同時,國外大學「嚴進嚴出」,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清華大學最年輕博導顏寧就曾說過,在美國留學的前一年因為理論未過關而不被允許進實驗室。可見外國教育對學生的要求是非常高的。

二、科研環境和學術氛圍有待改善

不得不說,目前許多領域的先進研究都產生於歐美國家。國外的科研起步早,學術氛圍也更加濃厚。我國科研環境中還存在著資源配置不均勻、資金投入有限、論文發表標準單一等種種問題。就拿高校教師評職稱來說,現在高校教師要發夠C刊論文才能評職稱。

很多高校規定,教師若在規定年限內評不上職稱,要麼轉崗,要麼調離學校。而論文發表競爭激烈,許多教師要兼顧講學和科研,壓力巨大。而且現在年輕的科學者沒有相關的人脈關係,又很難拿到相應的科研經費,這也引起許多的不滿。

三、工作機會和就業環境不盡人意

施一公曾表示,很多國內一流大學的學生出國後,哪怕智力和水平高於自己的僱主,也願意繼續留在那裡,不願意回來。他把這一原因歸納為中國人「知足常樂」。國外的生活環境和基礎設施優於我國,吸引了很多留學生留下。

另外,很多海歸在回國找工作時發現因環境不同而無法適應國內崗位需求和工作節奏,薪資待遇也不盡如人意,因此不願意再回國工作,選擇留在國外。

我國培養出來的優秀人才被國際名校錄取,畢業後留在發達國家,進入了各個領域,這是我們教育的成功;但他們不願意回來,也是我們教育的失敗。對於優秀人才外流,我們要做的不是聲討而是反思。

對此,國家在就業、落戶等方面出臺了很多優惠政策,吸引人才回國。中央曾提出「支持留學,鼓勵回國,來去自由」,我們衷心地希望國外學有所成的人才能夠回國支持祖國的科研事業,為祖國的建設獻出自己的一份力。

相關焦點

  • 清華副校長施一公辭職創辦西湖大學,號稱五年超清北,如今怎樣?
    引言教育界是一片沃土,它培養出來的無數人才影響著各行各業的未來發展方向,所以備受重視。目前站在教育界頂尖位置的是清華北大兩所大學。這兩所大學海內外威名遠揚,畢業的學子們在海內外展現他們的才華。在兩年前西湖大學橫空出世,創辦之後它的目標就是超越清北成為國內最頂尖的大學,這所大學的首任校長是原清華大學副校長施一公。
  • 清北人才去哪了!華為竟越過清北招天才,對清北這麼不感興趣?
    華為再一次越過清北招攬天才,清北人才都去哪了!網友不解大家都知道華為是我國非常優秀的企業,而且華為有著十分優秀的資源和前景,所以很多的人都想要進入到這個優秀的企業裡面工作。大家都知道清華北大是我國的頂尖學府,可以說在各個行業都是頂尖的存在,而華為正是非常需要計算機類的人才,但是華為近期新增的四名天才少年都不是是來自於清華北大,都是來自於華中科技大學。而且更值得一提的是,歷史上清北的身影活躍在華為甚至中國尖端科技領域的人才都很少。那麼這是什麼原因呢。
  • 施一公:清華學子在美國碌碌無為卻很滿足,許晨陽3句話揭示原因
    施一公:多數清華大學生在美國碌碌無為卻不回國,是因為這一個原因在施一公看來,多數留在美國的留學生,混得並不好,他們的能力,遠遠超過他們的僱主,但是他們的僱主,都是白人,這讓他非常不平衡,所以他要回國。而那些留在美國的清華大學生則感覺非常」滿意「,因為他們知足常樂!
  • 我國人才流失嚴重?清華留學生81%都留在了美國,施一公這樣解答
    清華和北大是中國最出名的兩所大學,相信大家曾經都有過清北夢。走進清華大學的大門,你就可以感受到這所學校的與眾不同。不僅學習氣氛特別好,而且學校的裝扮也很好看。能夠進入清華大學的都是一些天賦異稟或十分刻苦的優秀學生。
  • 施一公:河南也能有「小而美」大學
    西湖大學以博士生培養為起點,適時開展本科生教育。函件強調,按照高起點、小而精、研究型的辦學定位,集聚一流師資,打造一流學科,培育一流人才,產出一流成果,為我國高等教育體制機制改革創新,建設高水平研究型大學作出積極貢獻。    施一公說,教育部同意正式設立西湖大學,標誌著西湖大學進入全面建設發展的新階段,開啟培養複合型拔尖創新人才的新探索,翻開建設國際化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的新篇章。
  • 耗資200億的西湖大學,施一公揚言5年超過清華,如今做到了嗎?
    校方給出的招聘信息,在初期階段學校學生只招收博士生,因此對於老師的要求,就必須是專業領域中具有一定成就的人才能擔任,這種人才在全國範圍內也很難夠找到。 值得一提的是,這所學校除了招生以及老師的要求很高之外,也並不向外國學生開放而單純只是以為了向國家培養人才為辦學理念。
  • 施一公院士的妻子有多厲害?
    大家都是中國人,就算沒有聽過施一公院士妻子的名聲,那也應該聽過施一公院士的鼎鼎大名吧!正所謂「每一個成功的男人,背後總會有一個默默支持著他的女人」,但其實成功院士施一公的背後,那個默默支持著他的妻子,同樣是一名偉大的女士。作為一名被保送到清華,後來又遠赴美國求學的優秀人士,施一公院士真的很不平凡。
  • 施一公:清華學生留學後大多都不回國,在美國碌碌無為卻很滿足
    以清華大學為例,清華大學2019屆畢業生中,選擇出國深造的本科生699人,碩士137人,博士199人。據網上的數據調查,清華學生選擇回國的比例為19%!清華大學原副校長、著名教育學者施一公坦言,在其從清華大學畢業後幾年間,有一千多名的清華學生留學外國,其中大部分都留在了美國。
  • 斥巨資200億的西湖大學,稱5年可超過清華,施一公做到了嗎
    只有重視少年的培養,在未來的數十年裡國家才能迎來高速的發展,因此世界上每個國家都非常重視自己的教育事業。 回到清華之後施一公成為了學院的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一人身兼多職,並且還帶領校內的學生們進行科學研究,為祖國培養了許多人才。到了二零一三年,施一公正式成為中國科學院的院士,二零一五年清華大學更是將其升職為副校長。
  • 施一公棄美國國籍12年,不屑高薪回國做老師:我從不把錢看眼裡
    言外之意:這些選擇從清華北大等高等學府留學出去的學子,有很多都選擇留在了海外。而這,確實太令人痛心。不光是我們覺得可惜,在談到此事時,這位教授也言辭鑿鑿,痛心疾首:我國的人才流失問題,究竟何時才能更好地解決?
  • 施一公、顏寧互動:科研人才的評價,不能只看論文,還要聽故事
    唯論文論,讓很多有名無實的科學家靠著造假、作弊登上了科學的殿堂,就像張裕卿的女兒一樣,可能都不知道自己署名的論文究竟是研究的什麼。對於一個科研人才的評價,決不能只看論文,更應該看他的科研經歷。施一公、顏寧互動:對科研人才的評價,除了論文,還要聽故事。施一公是知名的海歸學者,是世界頂級生命科學家,曾任職清華大學副校長,如今擔任西湖大學校長,顏寧是施一公的得意高徒,也曾受施一公感召,在清華大學任教,現為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教授。
  • 饒毅和施一公辭去國外終身教職,22年如一日,加強清華北大合作
    饒毅和施一公從認識到現在,已經有22年的時間。兩人在歸國擔任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和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院長之前,已經是美國西北大學和普林斯頓大學重點培養的學者,擁有了優厚的待遇。但是饒毅教授和施一公教授都是帶有濃重故土情懷的科學家,並不想安於現狀。
  • 清北再失機會,任正非三天走訪四高校,頂級名校成高科技領域看客
    然後比較遺憾的是目前所有這些高校裡面跟清北沒有一點關係。我們一起看下華為最近跟學校的一些舉措! 華為在西工大建立了全國首個「鴻蒙生態菁英班」,為鴻蒙培養頂尖技術人才。
  • 施一公:因為他們知足常樂
    很多人都說,我國的教育一直在給別人做「嫁衣」,甚至還養出了一群「白眼狼」,而留學生為什不回國這個問題也值得我們去深思。可能很多人還不知道,那些看起來滿身榮耀、光彩熠熠的留學生,他們實際上在外國混得並不好。他們在我國是頂尖的精英學霸,但是在美國卻過著碌碌無為的生活,其實這一點不必要好奇,能夠留學的學生很多都是精英群,當精英群匯集的時候可想而知競爭有多大。
  • 清華副校長施一公呼籲:河南人同心協力建起一批優秀大學!
    」施一公表示,中國經濟要轉型、河南的經濟也要轉型,這都需要人才來帶動,而人才來自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希望河南儘早在這方面布局。我為河南對國家的貢獻驕傲,希望河南規劃一個科教興省的宏偉戰略施一公認為,建設一所一流大學是長久之計
  • 河南日報獨家專訪施一公:我是現實的理想主義者
    校園不大,只有66畝,約等於6個足球場;建築不高,教學樓大部分都是7層;學生不多,3年來只招收了334名學生,但這些學生擁有一個共同身份——博士研究生。「大學之大,不在大樓之大,而在大師之大。高起點、小而精、研究型是我們的辦學定位。我們創造了中國高校先培養博士生、再培養本科生的先例,這是中國高等教育改革的有益探索。」
  • 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如今卻怪象不斷,背後原因引人深思
    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如今卻怪象不斷,背後原因引人深思隨著如今出國遊風靡全國,很多人都喜歡在線下之餘去國外旅遊,感受不一樣的風土人情,其實,我國幅員遼闊,旅遊資源本就十分豐富,如果要把我國的大大小小景點都逛一遍,可能需要十幾年之久
  • 施一公建議著名高校進鄭州港區 河南建優秀大學
    施一公說,河南發展教育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河南有一大批在海外的科學家、各領域的專家、教授,如果有合適的政策和環境,很多人會願意回河南,幫助家鄉做建設。  「河南經濟轉型,最終還是要靠高科技人才。」他說,現在很難,即使有配套政策,但軟環境和文化氛圍還是比較差。在美國,科教最發達的兩個地方是東岸的波士頓、西岸的舊金山。
  • 施一公坦言:中國學生有一「通病」
    我們不可否認,的確在國外的教育環境和國外的科技水平都比我們現在要好得多,也有一篇研究就有以清華大學為例,指出81%的清華留學生都不回國,這又是什麼原因呢?
  • 施一公:在河南辦民辦大學 肯定能辦到全國前五
    老家是駐馬店的施一公,對河南有種特殊的感情。  「為啥中國沒有一個一流大學呢?」  「政府工作報告中有一句話,『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施一公代表說,「這句話,非常關鍵。」  「我國目前尚沒有一所真正意義上的世界一流大學,但是我們必須加大力度全方位推動世界一流大學的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