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大學校長、歸國教授施一公曾對國內清華北大、復旦交大人才外流的現象表示痛心。在央視《開講啦》的節目中,施工教授曾經說:「看著從清華北大、復旦交大等國內一流大學培養出來的人才,我的心裡感到不平衡,也感到痛心。」
據調查顯示,清華北大有近半本科生和碩士生選擇出國深造,更有八成清北留學生在外國畢業後仍選擇留在國外。這種現象使我們難過又無奈,我國留不住優秀人才,背後的原因究竟有哪些呢?我們有哪些遠地方需要改善?
筆者覺得目前我國存在的三個問題,是我們需要儘快需要改善的地方,也是值得大家反思的地方。
一、教學模式不利於創新
我國與國外的教學模式存在很大差異,我國應試教育以解題為目的,導致很多學生沒有發散思維和創新精神,理論和實踐脫節。國內課程以大班教學和教師教授為主,而國外的課程中小組討論、學生演講都是常態。
同時,國外大學「嚴進嚴出」,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清華大學最年輕博導顏寧就曾說過,在美國留學的前一年因為理論未過關而不被允許進實驗室。可見外國教育對學生的要求是非常高的。
二、科研環境和學術氛圍有待改善
不得不說,目前許多領域的先進研究都產生於歐美國家。國外的科研起步早,學術氛圍也更加濃厚。我國科研環境中還存在著資源配置不均勻、資金投入有限、論文發表標準單一等種種問題。就拿高校教師評職稱來說,現在高校教師要發夠C刊論文才能評職稱。
很多高校規定,教師若在規定年限內評不上職稱,要麼轉崗,要麼調離學校。而論文發表競爭激烈,許多教師要兼顧講學和科研,壓力巨大。而且現在年輕的科學者沒有相關的人脈關係,又很難拿到相應的科研經費,這也引起許多的不滿。
三、工作機會和就業環境不盡人意
施一公曾表示,很多國內一流大學的學生出國後,哪怕智力和水平高於自己的僱主,也願意繼續留在那裡,不願意回來。他把這一原因歸納為中國人「知足常樂」。國外的生活環境和基礎設施優於我國,吸引了很多留學生留下。
另外,很多海歸在回國找工作時發現因環境不同而無法適應國內崗位需求和工作節奏,薪資待遇也不盡如人意,因此不願意再回國工作,選擇留在國外。
我國培養出來的優秀人才被國際名校錄取,畢業後留在發達國家,進入了各個領域,這是我們教育的成功;但他們不願意回來,也是我們教育的失敗。對於優秀人才外流,我們要做的不是聲討而是反思。
對此,國家在就業、落戶等方面出臺了很多優惠政策,吸引人才回國。中央曾提出「支持留學,鼓勵回國,來去自由」,我們衷心地希望國外學有所成的人才能夠回國支持祖國的科研事業,為祖國的建設獻出自己的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