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距離成都約50 公裡的廣漢市城西8公裡處的南興鎮,有一座「三星村」 。它的北面有鴨子河和古馬牧河。在馬牧河的南岸原有三堆高出地面的黃土堆,它們像三顆金星一樣分布在三星村的地界內,這就是馳名中外的三星堆。
三星堆遺址的出土,堪稱20世紀人類最偉大的考古發現之一。它不僅揭開了神秘古蜀國的篇章,也徹底顛覆了「四夷之地落後於中原」的傳統偏見。
1929年,四川廣漢縣一個叫燕道成的農民在挖水溝時,偶然發現了一坑玉石器,但在當時並沒有引起重視。後來,英國傳教士董篤宜得知消息後,才找到當地駐軍要求保護起來。
1934年,華西大學組織的考古隊開始進行發掘,遺憾的是他們僅僅挖掘了10天,就斷定為一座漢墓而停止研究。建國後,五十年代、六十年代先後又組織過幾次發掘工作,但最終也因各種原因停滯了下來。
直到上世紀80年代,三星堆遺址的發掘才再次提上日程,由四川省考古隊進行搶救性發掘。共挖出18座房屋基址和4座墓葬,出土了大量玉器和青銅器。更令人震驚的是,三星堆古城佔地面積達到3.5平方公裡,遠遠超過了華夏文明商周時期的兩座都邑(偃師商城和鄭州商朝,均為2平方公裡)。由此可見,三星堆古城應該就是「古蜀國」的遺址。
三星堆出土之前,古蜀國只存在於史料之中。「蜀」字最早發現於商代的甲骨文,有文獻記載,武王伐商紂的牧野之戰,當時蜀人也曾出兵相助。
另外,在西漢的《蜀王本紀》和東晉的《華陽國志·蜀志》中,也有對古蜀國的記載。一直以來,華夏正統的思想深入人心,由此很多學者都以為古蜀國應該是商朝時期的所屬方國,但無論是從出土的文物上還是城址規模上都可以看出,古蜀國文明要遠超華夏文明。
現古蜀國已被考古證實,其時間上限早於商朝,且古蜀國青銅文明發達程度也高於商朝前期,直到殷墟二期(約為商王武丁、祖庚、祖甲在位時期)以後,古蜀國青銅文明才逐漸衰落。
三星堆出土的文物,主要有玉器和青銅器。
玉作為上古時期的人文信仰,在中國各種文化體系裡均有玉器的影子。三星堆玉石器主要以祭天禮日的璧、璋為多,尤其是號稱「邊璋之王」的玉邊璋,其殘長達159釐米,厚1.8釐米,寬22釐米,其加工精美,稜角分明,且器身上刻有紋飾,精美絕倫。
這麼大件精美玉器,在國內現有的考古發現中僅此一例。並且雕刻紋飾之精美也超過了很多文明的玉器,遙想5000年前的祖先如何實現這般雕刻技藝,至今仍是個謎。
三星堆出土的青銅器非常眾多。最具代表性的是高2.62米的青銅大立人、寬1.38米的青銅面具、高達3.95米的青銅神樹。除此之外,還有眾多以金杖為代表的金器。
尤其是眾多青銅面具,幾乎全是粗眉大眼、高鼻梁、闊扁嘴,表情似笑非笑,似怒非怒,長相與華夏民族大相逕庭,倒是和埃及文明有很多相似之處。
眾所周知,埃及曾出土了圖坦卡蒙陵墓,其墓葬陪葬多以金器為主,面具造型與三星堆出土的面具非常相似,由此很多學者指出,三星堆古蜀國很有可能是埃及文明的遷徙者。
對於這一論斷,至今尚無定論。作者之見,古蜀國文明很有可能是華夏文明多元分支的表現,古蜀國文明極善於吸納當時多元文明,或在5000年前已與埃及有過文化交流或貿易。
在史料記載中,古蜀國有兩個重要人物:蠶叢、魚鳧,他們是古蜀人的祖先。
蠶叢是古蜀人首位部落領袖。蠶叢最初生活在「岷山石室」(據說是今天的四川茂縣),是他率領部落族人來到成都平原。
魚鳧是第三代古蜀王,他統一了各部落,是真正大一統的古蜀國創立者。從此之後,古蜀國建立了輝煌的文明,他們善於與各族文化交流碰撞,所以短時間獲得了高超文明,超過華夏。
關於古蜀國的淵源,李白在《蜀道難》中開篇就曾寫道「噫籲嚱,危乎高哉!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看來古人對古蜀國的看法,也是認為源自於「蠶叢」和「魚鳧」兩位先祖。
於是我們大概可以這樣認為:早在3000多年前的古蜀國,便已經和西亞、南亞等外來文化有交流了,他們海納百川。這種交流不一定是直接性的,可能是通過一些中間者進行間接交流,但古蜀國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確是一定的了!
關於古蜀國的滅亡,學者們認為主要有地震、洪水和巴人西遷的戰爭,此處不細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