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農民、農業,更多三農資訊盡在「話聊三農事」
今天的話題是:農村人基本從20歲左右就開始外出打工了,有時候到了60歲甚至還在打工,工作了幾十年為什麼就是富不起來呢?什麼原因導致的呢?
對於80後而言,小時候的生活相對來說比較艱苦,基本上從小在農村長大,小學和初中也都在村子裡上的,直到高中才到縣城裡去,到了90後這一代生活也相對較好了,很多農村人也攜家帶口進城生活。但是對農村的印象是好沒有減弱,小時候家裡的老人常教育我們,要腳踏實地,本本分分做人,在外要吃苦耐勞,這樣才能過得更好。
到了七八十年代,城市迎來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從而也出現了很多的工作崗位,社會的發展,人們的需求也越來越高了,種地的收入微乎其微,也滿足不了現如今的社會了,於是很多人放棄了耕種,都進城打工去了。
60後可以算是最早外出打工的那一批人了,他們在外工作了一輩子,現如今也都快60歲了,按道理來說應該退休準備養老了,可對農民工來說,可就沒有那麼簡單了,他們一旦回到農村,也就意味著沒有了收入,而且年輕的時候太拼了,每天的工作時間都超過了國家規定的8個小時,長期超負荷的工作,這也導致他們的身體多多少少都出現了一些問題,隨著年齡的增長,這種情況尤為明顯,我們都知道農民非常勤勞,只要有錢賺,什麼髒活累活都願意幹,那為什麼工作了幾十年,還是富不起來呢?還是跟外出打工前一樣的狀態,整天缺錢用。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勤勞工作雖然能賺錢,但也只能保障最基本的生活
老話常說致富要靠雙手,但隨著社會的改變,雙手所創造出來的價值越來越淡化了,現在社會更多的是靠腦子吃飯,所以這種說法對於現如今的社會也不太準確,也在無數的農民工身上得到了驗證,他們是沒有偷懶,每天都勤勞幹活,一年365天,可能只休息那麼幾天,但似乎他們遇上了瓶頸,工資到了一定的程度,就再也漲不上去了,而生活的成本也在不斷的增加,工資卻十年如一日,再加上工資並不能準時拿到,再碰上今年這種情況,很多人連維持最基本的生活都成問題。
很農村很多在城裡生活的人,都會硬著頭皮在城裡買房,而其中的首付大部分都是借的,再加上工作的不穩定,經常會出現斷供的情況,即使沒出現這種情況,也在苦苦的支撐,嚴重降低了原有的生活質量,每天生活都得精打細算,我打工也只能保障最基本的生活,如果想要過上更好的生活,就需要動動自己的腦子了,在工作的過程中多學多看,這樣有好運氣降臨到你頭上的時候,你也能夠把握得住。
收入不穩定,大部分的錢都花在了父母和子女身上
我們都知道農村人和城市人是不一樣的,城市人就算沒有工作,至少也有一套房子住,最基本的生活也能夠維持得下去,孩子讀書就更不用操心了,都有劃片的學區可以直接上。而反觀農村人就不一樣了,想要讀書,就必須要擁有一個戶口,因此,很多人也硬著頭皮進城買房,基本都是借的錢,原本就不怎麼樣的生活變得雪上加霜,現在在城市裡面了不起,一個月賺個一兩萬的工資,但是除去車貸和房貸,以及子女的教育費用,在扣除掉農村父母的生活費,可以說所剩無幾,還要祈禱不生病之類的,否則生活就會越來越難,說到這裡相信大家也知道為什麼工作了幾十年,還是富不起來的原因吧,一輩子的積蓄都花在了一套房子上。
農民勤勞是沒有錯,正因為他們的勤勞,他們也過上了豐衣足食的生活,但這跟有錢人的生活還是有很大差距的,打工者的工資不動不會有很大,都會有一定的上限,由於生活壓力比較大,就算有好的機會擺在眼前,也不敢輕易去嘗試,所以一直維持著現有的狀態,還完車貸房貸之後,還要提供農村父母的贍養費,子女的教育費用,再加上平常的生活費,因此,很多農村人也基本每個月處於透支的狀態,長久下去會拖垮整個家庭,所以農村人在考慮進城買房的時候要結合自身的實力,不要硬著頭皮去買,生活是自己的,過得開心就好,對此,大家有什麼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