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前因丈夫生病欠著村民十多萬,成了建檔立卡貧困戶;現在通過勤勞的雙手丟掉了貧困戶帽子,成為村民脫貧致富的帶頭人。 她是孩子的「依靠」、丈夫的「雙肩」、外人眼中的「女強人」,更是一個挑起家庭大梁的「女漢子」——她就是播州區樂山鎮後箐村建檔立卡戶胡良群,一位自強不息的農村婦女。
2004年,40歲的胡良群和丈夫趙溫亮為了家庭、生活,為了孩子的學費,離家外出到浙江打工,兩人工資加起來7000多元,那些年一家人過得和和美美。 然而,幸福生活卻在2013年10月30日晚上被無情地打破了——丈夫趙溫亮突發中風導致腦出血。
從浙江到遵義,50天花光積蓄還欠下10多萬的債。一起打工的老鄉、親戚朋友、左鄰右舍能借的被她全借了個遍,但丈夫的病卻不見起色。為了減少費用,胡良群把丈夫接回家照料,每天照顧丈夫餵藥餵飯,一步離不了。 每天看到丈夫躺在床上那無力的眼神,想到欠親戚、朋友和鄉親們的債,以及每天的醫療費用,讓胡良群感到日子過得天昏地暗。但她告訴自己不能倒下,要撐起這個家。
她說:「在那樣的日子裡,恨不得自己身上長出8隻手來,一邊照顧丈夫、孩子,一邊還得想辦法掙錢還債。」好在天隨人願,經過兩年的精心照顧和丈夫的努力鍛鍊終於站起來了,生活勉強可以自理。 胡良群每天都在煎熬中度過,頂著巨大的壓力,一邊照顧丈夫和孩子,一邊不斷的籌錢,青絲白了頭,皺紋布滿臉。但她說:「我不怕苦不怕累,只要丈夫能好,家庭能好,我什麼都願意去做。人窮志不短,人勤家不散」。 家裡現在就只有胡良群一個勞動力,丈夫生病已經讓這個家庭入不敷出,胡良群不僅要照顧丈夫和孩子的衣食住行,還要想盡辦法提高收入,生活的艱辛對她而言可想而知。於是她和女兒商量,我們種菜賣,欠下的債必須還,大學還必須上。 終於,在鎮村幹部和幫扶幹部的幫助下,給胡良群家帶來福利政策,請來農技人員教她整理土地、播種、後期管理等。胡良群由於第一次實地種菜,很多菜苗都沒有存活,但是她從未放棄,雖然自己沒有多少文化,但是自己勤奮,一定可以的,果然功夫不負有心人。
流轉土地30畝,種植季節蔬菜,短平快,賺錢來得快。辣椒,茄子,西紅柿,花菜,適合什麼種什麼。在她的申請下,村裡還送來了100隻綠殼蛋雞,4個月就能產蛋。還在村幹部的幫助下她申請了3萬元的「特惠貸」。有了國家政策的支持,一切都是得心應手。 就這樣,在2015年,一個農村婦女,憑藉一雙手,種了30畝蔬菜,還養了100隻蛋雞,撐起了一個家。正如她說,窮啥不能窮志氣,只要人在,天就不會塌,只要人勤快,一切都會好起來。
當年,胡良群家的純收入實現了4.5萬元,就靠她的一雙手,這個家脫貧了。 2016年,村裡再幫助她家在信用社申請了10萬元信用貸款,還將村裡的16個大棚免費提供給她種菜。這年,她種了40多畝。2017年,繼續擴大面積種了100多畝。 在採訪的過程中問道:「種植這麼多蔬菜的時候你擔心銷售不出去嗎」?「最不擔心的就是這個,政府的扶持下蔬菜有專門的暢銷途徑,現在時間長了,我自己也有固定的銷售途徑。」
貸款還了,給丈夫治病的債還了,還花了20萬建了新房過上了敞亮的日子。 「規模達到了140畝,得靠鄉親們了,自己富不算富,大家富才算數。」她說,當初沒有幹部的幫襯,她的菜種不成;如今,她要帶著村民們種菜,讓全村人的日子都好起來。
在她的帶動下,全村60多戶村民跟著她種菜,種了600多畝,其中一半是貧困戶。一邊種菜,賣菜,胡良群的思想也在不斷進步。為了更好的依託樂山鎮這個遵義市蔬菜保供基地的優勢,她成立了「遵義胡良群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走「公司+合作社+種植戶」的發展模式,把村民們捆綁在一起,有錢大家一起賺。 今天的後箐村,每天幾萬斤蔬菜拉進城裡的超市、菜市和學校,旺季還銷到了貴陽、重慶。村民們過上了好日子,胡良群也迎來了最欣慰的事——女兒在遵義醫科大學、兒子在貴州民族學院,都是最後一年,開始實習了。 「女本柔弱,自強則剛」,這句話用在胡良群的身上再恰當不過,這位勤勞樸實的農村婦女,用她柔弱肩膀扛起了家,憑著勤勞的雙手撐起了一片天。通訊員 丁思江 雷遜 張鑫鑫 王巖
編輯 蔣洪飛
編審 陳富強 唐正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