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6日,由遵義市播州區人民政府主辦,《山花》雜誌社、遵義苟壩紅色文化旅遊創新區承辦的第一屆播州文化旅遊座談會暨採風活動在播州區舉行,阿來、肖江虹、梅爾等多位全國名家齊聚播州,參觀新農村風貌和紅色旅遊景點,縱論播州文旅發展。此次活動旨在進一步展現播州的紅色文化傳承和歷史底蘊,挖掘播州的人文和自然旅遊資源,推動播州的文化旅遊開發。
活動期間,與會作家詩人參觀了參觀了九龍山、花茂村、苟壩會議會址、苟壩會議陳列館,感受新農村的蓬勃氣象,體驗紅色旅遊文化的獨特魅力。在花茂村,主辦單位還舉行了「山花花茂採風創作基地」授牌儀式。
座談會由肖江虹主持。圍繞播州文化旅遊發展,與會者展開對話,就播州的文旅發展提出了許多很好的建議。
阿來表示,他對播州歷史非常熟悉,此次來播州是補兩個課。苟壩會議是繼遵義會議之後的又一次重要會議,來到這裡是補紅色文化課;另一方面是看了習近平總書記看過的新農村,補「新農村」的課。在他看來,新農村建設與脫貧攻堅相疊加,為發展找到了一條新路子。
詩人小海說,貴州好山好水好人,播州有著極好的自然山水優勢,又兼具深厚的紅色文化底蘊。資源到位的同時,更要在宣傳上下好力、下準力,講好紅色故事,大有可為。
作家周菊坤對播州的文化旅遊發展提出3點建議:一是對客群鎖定重新定義,對播州區文旅資源進行梳理,從全域旅遊上進行頂層設計,形成全域旅遊的完整體系;二是做好「紅綠藍」的三原色工作,「紅」代表紅色文化,「綠」代表鄉村、生態,「藍」代表溫泉康養;三是要做好市場拓展,把當地好的故事轉化成好的產品,從而實際推動當地經濟發展。
梅爾既是文旅產業融合的踐行者,又是有一定影響力的詩人,她說,發展旅遊產業一定要抓住特點,做好遊客返程的「後備廂」計劃,將最為實際的產品推銷出去,將鄉愁保護好、發展好。她認為,播州有講不完的故事,未來的文旅發展大有可期。
作家杜陽林說,紅色文化留給播州的是一筆寶貴的財富,如何讓紅色文化與地方經濟結合起來,需要進行頂層設計,而頂層設計要因地制宜、實事求是;另一方面要做好教育工作,教育要與當地產業相配套,有一定量的人才儲備,從而保證產業的健康發展。
文/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陸青劍
文字編輯/趙相康
視覺/實習生曹芳芳
編審/李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