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剛亮,姜長文一家早早起了床,晾乾菜、餵家禽、幹農活,院子裡一下熱鬧起來;姜海濤匆匆扒了幾口早飯,換上工作服前往村裡的紅菇娘種植基地,開始採摘工作;徐進合爬上梯子,擦拭起屋頂上的光伏發電板,期盼著獲得更多收益……初冬時節,榆樹市於家鎮長崗村寒意漸濃,但再冷也擋不住村民們的火熱幹勁。
2019年年末,長崗村正式走出貧困村行列,全村建檔立卡貧困戶10戶37人全部實現脫貧。昔日的小村莊煥然一新,村民們靠勤勞的雙手,讓生活變得越來越有滋味。
姜長文和妻子在自家院子裡養殖的「溜達雞」
養雞鴨晾乾菜
小院經濟紅紅火火
「前院養了50多隻雞、80多隻鴨,每年增收6000元。」
「後院儲存乾菜,每年純收入10000元。」
「去年養的4隻山羊,繁殖變成了8隻,羊羔下生就值500元。」正在自家院子一側翻耕土地的姜長文,掰著手指算起庭院經濟的「增收帳」:「抓住農村環境整治的契機,我在院子裡騰出空地,種了3000棵花苗,第一書記幫著賣,兩個月就有了2000多元的收益。到秋了,得好好養地,明年開春接著種。」
整齊的院落,寬敞的住房,屋內家用電器一應俱全。院子裡,正晾曬著土豆、茄子、豆角等乾菜;棚圈中,幾隻山羊正歡快地吃著草料;禽舍內,近百隻家禽個個「精氣神」十足。這方寸的庭院,在姜長文一家的「開發」利用下,變成了增收致富的「聚寶盆」。
姜長文患病的兒子在幫家裡打掃羊圈
今年58歲的姜長文曾是村裡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妻子患有聽力殘疾,兒子患有智力殘疾。然而,一場意外讓這個本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作為家裡的頂梁柱,姜長文在務農時落下肢體殘疾,家裡一下沒了經濟來源。
但這一家卻是發展庭院經濟的好手。從2019年開始,姜長文利用扶貧雞雛、鵝雛,逐步擴大規模,養家禽、種花苗、收乾菜……紅紅火火地搞起庭院經濟,年收益達到2萬多元。僅用一年的時間,勤勞的一家順利脫貧,還成了村裡的致富榜樣。
「以前院子裡這塊地荒著,在駐村工作隊的幫助謀劃下,科學劃分種植區、養殖區和晾曬區。」說起庭院經濟,姜長文打開了話匣子,「別看庭院不大,一想到院子裡的這些東西將來都可以賣掉掙錢,身上有使不完的勁兒。如今,我把全村的乾菜全都收集起來,晾曬、篩選後統一銷售到城裡的農貿市場,每趟進城都會有一二百元的收益。」
姜長文和妻子挑選晾曬好的土豆乾
如今的長崗村,深入推進產業精準扶貧,構建雞、鵝、羊、乾菜、花苗等適宜庭院種養的小產業體系,並通過「第一書記代言」平臺,將村裡的農特產品推向更廣闊的市場。
「庭院經濟幾乎成了貧困家庭脫貧致富的『必修課』,線上有平臺,線下有渠道,通過直播帶貨,參與農博會、產品大集等活動,幫助從庭院中走出來的產品順暢銷售。」長崗村駐村第一書記李雲龍說,「我今天參加了5場『第一書記代言』活動,每場下來村裡都有近千元的收益。」
長崗村的乾菜經濟已經粗具規模
「牽手」紅菇娘
種植結構有花樣
針對村集體經濟薄弱,產業結構單一的問題,2019年,長崗村駐村工作隊引進特色產業紅菇娘項目,建起種植基地。採取「合作社+農戶+貧困戶」的模式,流轉土地集中種植,並組織貧困村民就近務工,既增強村集體經濟,又為貧困群眾帶來實惠,打通了貧困村脫貧致富的「脈絡」,紅菇娘就此紮根。
長崗村產業扶貧項目——紅菇娘基地
今年,長崗村的紅菇娘再度喜獲豐收,雖然果實略帶酸澀,但貧困戶心裡卻是甜的。秋收期間,紅菇娘種植基地每天都會有4名至5名貧困戶到此務工,村民姜海濤就是其中之一。連日來,他一直忙乎著紅菇娘採摘,對於身患殘疾的他來說,能在家門口找到一份工作,生活越來越有奔頭。
「靠著那幾畝耕地,年吃年用都不夠。自從村裡有了特色產業項目,我把土地流轉給合作社,不僅可以拿到更高的土地租金,空閒時間還能來基地打工賺錢,一份收入變兩份。」擼起袖子,姜海濤熟練地採摘著果實,臉上露出了淡淡的笑容,「在家門口乾活,心裡沒負擔,工資都是日結,每天能掙80元,前幾年的饑荒都還上了。」
脫貧先立志,扶貧先扶志,引導貧困群眾實現「要我富」到「我要富」的思想轉變。「前些年,主要是缺少致富信心,收入靠救濟,人也沒有精神。」在和李雲龍的幾次促膝談心後,姜海濤打開了心結,決定走出家門,開始新生活。說起不堪回首的過往,姜海濤眼裡充滿對未來生活的嚮往,「這些天我一直盤算著怎麼才能把日子過得更紅火,想過上好日子,還得靠勤勞的雙手,這樣的生活才有意思。」
作為全村的特色產業項目,今年長崗村紅菇娘種植面積達到30公頃,並與相關企業進行訂單對接。紅菇娘這個看著不起眼的小東西,收益是玉米的3倍以上,一直是企業收購的熱門貨。
「通過庭院經濟和勞務輸出走出了貧困,通過種紅菇娘改變長期種植玉米結構單一的局面,在肥沃的黑土地上種出『金疙瘩』。」李雲龍告訴記者,目前村裡的紅菇娘種植已經逐步走向正規化,正向規模化發展,有了穩定的訂單,明年紅菇娘種植還將擴大規模,讓更多的村民參與其中,走上一條紅火的致富路。
長勢良好的紅菇娘
屋頂發電
量身打造收益「存摺」
「沒想到屋頂還能賺錢,如今趕上了好扶貧項目,沒花一分錢就安裝了光伏發電板。」在村民徐進合家,記者聽到了這樣的讚許,「這個設備用起來很方便,沒噪聲,也沒汙染,屋頂上閒著也是閒著,每年都有錢裝進口袋。」
2019年10月,長崗村利用60萬元的扶貧資金,為8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安裝了光伏發電設備。273塊光伏發電板充分利用農村光照條件好的特點,源源不斷地將光能轉化成電能。
由於妻子臥病在床,家中兩位近80歲的老人需要贍養,還要供女兒上學,徐進合一家一直過得挺緊巴。自從屋頂上安裝了光伏發電設備,徐進合家迎來了轉機,一筆穩定的收入無疑是雪中送炭,他還養成了定期擦拭光伏發電板的習慣。
「隔幾天我就會上房清理一遍光伏發電板,經常擦拭有利於提高發電率,一旦設備出現故障,還能及時聯繫安裝單位上門維修。」看著自家閃閃發亮的屋頂,徐進合十分感慨,「如今新房住上了,自來水吃上了, 孩子上學的難題也解決了……利用陽光就能有收入,就像為咱量身打造的一張收益『存摺』。」
徐進合家屋頂上的光伏發電板
高大上的光伏發電如今運用到了貧困村脫貧致富,既發揮了空間優勢,又實現了綠色發展,為無勞力、無技術、無資金的貧困戶增添了一筆穩定的收益,「借光發電」照亮了脫貧新路。
「脫貧致富要立足『精』『準』,要選擇適合自身的特色優勢產業發展。」說起村裡的產業發展,李雲龍如數家珍,投資50萬元修建的300平方米冷庫,年收益7%;光伏發電項目年收益8%;農機合作社項目,兩年收取租金6.8萬元……通過產業的發展壯大,增強了農村貧困戶自我發展的能力。
曾經的長崗村面貌破舊,道路不暢,是許多人眼中貧窮落後的代名詞。如今,寬闊平整的水泥路鋪到了家門口,昔日破舊的院落已改造一新,村民過著忙碌而充實的生活……
來源:長春日報
長春發布編輯:潘星卓
責編:陳思秀
監製:董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