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體新故事|靠勤勞雙手 生活更有滋味

2020-12-13 長春發布

天剛亮,姜長文一家早早起了床,晾乾菜、餵家禽、幹農活,院子裡一下熱鬧起來;姜海濤匆匆扒了幾口早飯,換上工作服前往村裡的紅菇娘種植基地,開始採摘工作;徐進合爬上梯子,擦拭起屋頂上的光伏發電板,期盼著獲得更多收益……初冬時節,榆樹市於家鎮長崗村寒意漸濃,但再冷也擋不住村民們的火熱幹勁。

2019年年末,長崗村正式走出貧困村行列,全村建檔立卡貧困戶10戶37人全部實現脫貧。昔日的小村莊煥然一新,村民們靠勤勞的雙手,讓生活變得越來越有滋味。

姜長文和妻子在自家院子裡養殖的「溜達雞」

養雞鴨晾乾菜

小院經濟紅紅火火

「前院養了50多隻雞、80多隻鴨,每年增收6000元。」

「後院儲存乾菜,每年純收入10000元。」

「去年養的4隻山羊,繁殖變成了8隻,羊羔下生就值500元。」正在自家院子一側翻耕土地的姜長文,掰著手指算起庭院經濟的「增收帳」:「抓住農村環境整治的契機,我在院子裡騰出空地,種了3000棵花苗,第一書記幫著賣,兩個月就有了2000多元的收益。到秋了,得好好養地,明年開春接著種。」

整齊的院落,寬敞的住房,屋內家用電器一應俱全。院子裡,正晾曬著土豆、茄子、豆角等乾菜;棚圈中,幾隻山羊正歡快地吃著草料;禽舍內,近百隻家禽個個「精氣神」十足。這方寸的庭院,在姜長文一家的「開發」利用下,變成了增收致富的「聚寶盆」。

姜長文患病的兒子在幫家裡打掃羊圈

今年58歲的姜長文曾是村裡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妻子患有聽力殘疾,兒子患有智力殘疾。然而,一場意外讓這個本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作為家裡的頂梁柱,姜長文在務農時落下肢體殘疾,家裡一下沒了經濟來源。

但這一家卻是發展庭院經濟的好手。從2019年開始,姜長文利用扶貧雞雛、鵝雛,逐步擴大規模,養家禽、種花苗、收乾菜……紅紅火火地搞起庭院經濟,年收益達到2萬多元。僅用一年的時間,勤勞的一家順利脫貧,還成了村裡的致富榜樣。

「以前院子裡這塊地荒著,在駐村工作隊的幫助謀劃下,科學劃分種植區、養殖區和晾曬區。」說起庭院經濟,姜長文打開了話匣子,「別看庭院不大,一想到院子裡的這些東西將來都可以賣掉掙錢,身上有使不完的勁兒。如今,我把全村的乾菜全都收集起來,晾曬、篩選後統一銷售到城裡的農貿市場,每趟進城都會有一二百元的收益。」

姜長文和妻子挑選晾曬好的土豆乾

如今的長崗村,深入推進產業精準扶貧,構建雞、鵝、羊、乾菜、花苗等適宜庭院種養的小產業體系,並通過「第一書記代言」平臺,將村裡的農特產品推向更廣闊的市場。

「庭院經濟幾乎成了貧困家庭脫貧致富的『必修課』,線上有平臺,線下有渠道,通過直播帶貨,參與農博會、產品大集等活動,幫助從庭院中走出來的產品順暢銷售。」長崗村駐村第一書記李雲龍說,「我今天參加了5場『第一書記代言』活動,每場下來村裡都有近千元的收益。」

長崗村的乾菜經濟已經粗具規模

「牽手」紅菇娘

種植結構有花樣

針對村集體經濟薄弱,產業結構單一的問題,2019年,長崗村駐村工作隊引進特色產業紅菇娘項目,建起種植基地。採取「合作社+農戶+貧困戶」的模式,流轉土地集中種植,並組織貧困村民就近務工,既增強村集體經濟,又為貧困群眾帶來實惠,打通了貧困村脫貧致富的「脈絡」,紅菇娘就此紮根。

長崗村產業扶貧項目——紅菇娘基地

今年,長崗村的紅菇娘再度喜獲豐收,雖然果實略帶酸澀,但貧困戶心裡卻是甜的。秋收期間,紅菇娘種植基地每天都會有4名至5名貧困戶到此務工,村民姜海濤就是其中之一。連日來,他一直忙乎著紅菇娘採摘,對於身患殘疾的他來說,能在家門口找到一份工作,生活越來越有奔頭。

「靠著那幾畝耕地,年吃年用都不夠。自從村裡有了特色產業項目,我把土地流轉給合作社,不僅可以拿到更高的土地租金,空閒時間還能來基地打工賺錢,一份收入變兩份。」擼起袖子,姜海濤熟練地採摘著果實,臉上露出了淡淡的笑容,「在家門口乾活,心裡沒負擔,工資都是日結,每天能掙80元,前幾年的饑荒都還上了。」

脫貧先立志,扶貧先扶志,引導貧困群眾實現「要我富」到「我要富」的思想轉變。「前些年,主要是缺少致富信心,收入靠救濟,人也沒有精神。」在和李雲龍的幾次促膝談心後,姜海濤打開了心結,決定走出家門,開始新生活。說起不堪回首的過往,姜海濤眼裡充滿對未來生活的嚮往,「這些天我一直盤算著怎麼才能把日子過得更紅火,想過上好日子,還得靠勤勞的雙手,這樣的生活才有意思。」

作為全村的特色產業項目,今年長崗村紅菇娘種植面積達到30公頃,並與相關企業進行訂單對接。紅菇娘這個看著不起眼的小東西,收益是玉米的3倍以上,一直是企業收購的熱門貨。

「通過庭院經濟和勞務輸出走出了貧困,通過種紅菇娘改變長期種植玉米結構單一的局面,在肥沃的黑土地上種出『金疙瘩』。」李雲龍告訴記者,目前村裡的紅菇娘種植已經逐步走向正規化,正向規模化發展,有了穩定的訂單,明年紅菇娘種植還將擴大規模,讓更多的村民參與其中,走上一條紅火的致富路。

長勢良好的紅菇娘

屋頂發電

量身打造收益「存摺」

「沒想到屋頂還能賺錢,如今趕上了好扶貧項目,沒花一分錢就安裝了光伏發電板。」在村民徐進合家,記者聽到了這樣的讚許,「這個設備用起來很方便,沒噪聲,也沒汙染,屋頂上閒著也是閒著,每年都有錢裝進口袋。」

2019年10月,長崗村利用60萬元的扶貧資金,為8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安裝了光伏發電設備。273塊光伏發電板充分利用農村光照條件好的特點,源源不斷地將光能轉化成電能。

由於妻子臥病在床,家中兩位近80歲的老人需要贍養,還要供女兒上學,徐進合一家一直過得挺緊巴。自從屋頂上安裝了光伏發電設備,徐進合家迎來了轉機,一筆穩定的收入無疑是雪中送炭,他還養成了定期擦拭光伏發電板的習慣。

「隔幾天我就會上房清理一遍光伏發電板,經常擦拭有利於提高發電率,一旦設備出現故障,還能及時聯繫安裝單位上門維修。」看著自家閃閃發亮的屋頂,徐進合十分感慨,「如今新房住上了,自來水吃上了, 孩子上學的難題也解決了……利用陽光就能有收入,就像為咱量身打造的一張收益『存摺』。」

徐進合家屋頂上的光伏發電板

高大上的光伏發電如今運用到了貧困村脫貧致富,既發揮了空間優勢,又實現了綠色發展,為無勞力、無技術、無資金的貧困戶增添了一筆穩定的收益,「借光發電」照亮了脫貧新路。

「脫貧致富要立足『精』『準』,要選擇適合自身的特色優勢產業發展。」說起村裡的產業發展,李雲龍如數家珍,投資50萬元修建的300平方米冷庫,年收益7%;光伏發電項目年收益8%;農機合作社項目,兩年收取租金6.8萬元……通過產業的發展壯大,增強了農村貧困戶自我發展的能力。

曾經的長崗村面貌破舊,道路不暢,是許多人眼中貧窮落後的代名詞。如今,寬闊平整的水泥路鋪到了家門口,昔日破舊的院落已改造一新,村民過著忙碌而充實的生活……

來源:長春日報

長春發布編輯:潘星卓

責編:陳思秀

監製:董馨

相關焦點

  • [一起奔小康] 依馬木江: 幸福的生活靠勤勞的雙手創造
    [一起奔小康] 依馬木江: 幸福的生活靠勤勞的雙手創造 2020-08-06 14:3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美好生活靠雙手創造
    打卡我的小康生活【美好生活靠雙手創造】「美好的生活就要靠自己的雙手去創造啊。」家住青海省化隆縣本康溝村的賀寶蘭大媽樂呵呵地和記者嘮著嗑。她說:「在村加工車間每個月1200多元固定收入,自己小超市也有三四千元的入帳,現在我不靠子女,靠著黨的好政策,靠著自己的雙手,我這個七十歲的老太太照樣把這日子過得紅紅火火。」(光明日報全媒體記者萬瑪加、熊憲斌、羅旭)
  • 脫貧戶邢海平:身殘志堅靠雙手敲開「幸福門」
    編者按:2020年是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收官之年,總有一種力量讓人充滿希望。為樹立樂東黎族自治縣脫貧攻堅先進典型,講好樂東脫貧攻堅故事,人民網海南頻道記者走進樂東田間地頭,聚焦基層一線脫貧攻堅人物的奮鬥歷程,尋找「最美扶貧人」。
  • ...更離不開農戶自己勤勞的雙手 丨務川自治縣涪洋鎮永和村駐村...
    終於通過4個多月的時間,我走遍了永和村的角角落落,對永和村整體情況有了基本了解,對421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家庭情況熟記於心。做為駐村書記,我明白光靠幫扶是不能徹底脫貧的,要改變貧困戶等靠要的思想,變被動為主動,由單純的輸血改變為自主造血才能真正徹底脫貧。
  • ...的脫貧故事」通過勤勞的雙手,生活過得越來越好|桐梓縣黃蓮鄉道...
    小兒子和小女兒在廣東打工,大兒子和兒媳在村裡開了個小店,一家人生活逐漸有了改善。2017年8月,二兒子因易地扶貧搬遷到城區馬元巖社區居住,也有了一份收入穩定的工作,過上了城裡人的生活。脫貧攻堅以來,不僅我家生活有了改變,整個道竹苗寨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通村、通組公路修到家門口,農電網改造保障了用電,自來水安到家,大山深處也建起了移動通訊基站,同時,村衛生室為我們小病不出村提供了保障。
  • 池州市青陽縣蓉城鎮:政策扶持+勤勞雙手=脫貧致富
    脫貧前,家裡收入很低,生活的重擔壓得王旭東喘不過氣。就在他一籌莫展之時,扶貧幹部和村兩委主動登門,為他送來了及時雨,通過詳細了解生活情況、講解各項扶貧政策,對他進行有針對性的幫扶,並於2017年一舉摘掉了貧困帽。
  • ...勤勞的雙手創造幸福生活丨赤水市寶源鄉一碗水社區搬遷群眾吳永珍
    雖然文化水平不高,但父母一直教育我要做一個善解人意、尊老愛幼、和藹可親的女孩,我再生活中,一直遵循父母的教誨。  由於家庭環境不好,丈夫馮啟勇常年外出務工,我在家照顧公公婆婆和兩個孩子的起居生活,雖然生活艱辛,但我一直覺得,父母和子女的關懷不能有減弱。
  • ▏阿克蘇地區消防救援支隊指戰員用勤勞的雙手修葺「火焰藍之家」
    美麗營區向上滑動,送你一片明媚的春光消防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勤勞的榮光分外耀眼 奮鬥的強音激蕩人心阿克蘇地區消防救援支隊指戰員用勤勞的雙手修葺「火焰藍之家」「火焰藍之家」「營區佔地63畝,綠化面積高達65%,有大型喬木30餘種,共計2100餘棵,小型灌木26種,共計3300餘株。在第一代消防員的精心設計和規劃下,經過後期延續性的建設,如今,這裡已完全呈現出春有綠、夏有蔭、秋有果、冬有青的建設標準」。這組數據,敘述的是阿克蘇地區消防救援支隊的營區概況。
  • 靠雙手創造幸福生活的殘疾人王品兵
    腿腳不方便的王品兵通過手機監控查看養47歲的王品兵是南部縣八爾湖鎮高家坡村人, 年少時因病致殘,但他身殘志堅,不等不靠,通過自己的勤勞雙手創造了美好生活,他自強不息的奮鬥精神得到了鄉親們的一致稱讚1997年, 王品兵獨立經營了修理店門市部,當起了老闆,生活慢慢好起來。愛心無限 互幫互助  2005年,由於母親生病,孝順的王品兵帶著生命中一個重要的人回到家鄉照顧母親。「這個人是我的女兒, 我在廣州打工時收養的。」
  • 江西玉山:勤勞實幹有希望 不等不靠奔小康
    上有 80 來歲的母親,下有兩個正在上學的孩子,陡然增加的生活壓力,讓病痛中的何坤新夫婦一籌莫展,一度對生活失去了信心。就在何坤新夫妻倆對生活感到絕望的時候,駐村工作隊和塢口村「兩委」幹部找上門了,第一時間將何坤新一家識別為貧困戶,及時解決了這個家庭當前最急需的醫療和教育難題。
  • 涪陵:貧困戶開餐館 用勤勞的雙手實現脫貧致富夢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2月13日6時30分訊(通訊員 徐華東)「歡迎春夏秋冬客,款待東西南北人。」這是重慶市涪陵區大順鄉大順場鎮一家夫妻餐館的真實寫照。昨(12)日,筆者了解到,老闆叫何應乾,他是餐館的廚師,也是採購員。妻子王永貴是餐館的收銀員也是唯一的服務員。
  • 鄭金婷:勤勞致富靠自己,脫貧致富有信心
    北崗鄉永德村的困難群眾鄭金婷一家在駐村幹部及村「兩委」的幫助下,用勤勞的雙手創造出美好的生活。如今日子過得一天比一天好。2016年初,鄭金婷一家因投資失誤,夫妻二人所攢的十多萬元積蓄被騙。丈夫肖顯偉因為壓力過大一蹶不振,喪失了勞動能力。
  • 《什剎海》開播,品滋味人生,嘗幸福生活,京味風情點亮中國故事
    講述著名的宮廷美食名廚莊為天一家的瑣碎百姓生活。該劇以北京人為代表的中國歷史文化和勤奮敬業精神。北京人講中國故事自古以來,北京什剎海就一直是文人爭相歌詠的風景勝地。現在,它已成為重要的歷史文化保護區。以其獨特的文化底蘊和開放包容的中國精神吸引了世界各地朋友的關注。
  • 靠勤勞收入增10倍 ——大安區回龍鎮優勝村黃亨炳一家脫貧記
    四川新聞網自貢12月27日訊 大安區回龍鎮優勝村有一片花椒樹林,正是靠著這片花椒樹林,黃亨炳摘掉了貧困戶的帽子。黃亨炳家因病致貧,2014年6月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這一切,離不開區、鎮兩級黨委、政府對他的幫扶,更離不開他自己想要脫貧的那股幹勁。多條渠道幫扶  明確脫貧道路黃亨炳一家3口人,全靠黃亨炳一個人種植傳統農作物所得來維持生計,日子過得很艱難。扶貧先扶志。駐村幫扶組首先採取的是精神扶貧,改變貧困戶「等靠要」的依賴思想。
  • 你們勤勞的雙手最美-天山網 - 新疆新聞門戶
    勞動創造生活勞動創造幸福勞動創造未來在這個「五一」國際勞動節聚光燈照向天山南北勞動者的雙手靈巧的 粗糙的 有力的甚至傷痕累累的……你們勤勞的雙手很美每雙手背後都有一個平凡而偉大的勞動者故事!,不吃不喝不睡一直飛要飛3.65年,沒多少飛行員能達到狹小的駕駛艙裡,有密密麻麻的按鈕楊昌甫對每個按鈕的位置、作用、操控細則瞭然於心他寬厚的大手,在按鈕間舞動將旅客平安送達目的地,幾十年精準無誤
  • 周海:用自己的雙手創造美好生活
    「用自己的雙手去創造一個美好的生活,不能什麼都靠國家,雖然眼睛看不到,但是我們也要自食其力。」兵團第六師芳草湖農場康壽堂推拿師周海自信而堅定地說。 原本生活在寧夏的周海,從小就雙目失明,他性格開朗,有著一股不肯認輸的韌勁。20歲那年,他不顧父母反對來到河南洛陽推拿學校學習按摩推拿技藝,不願過依賴父母的生活。 2000年畢業後,他就先後在廣東、廣州、河南等地方一邊在推拿店工作,一邊繼續深造學習,2010年獲得醫師資格證。一次偶然機會他從盲人朋友群結識了芳草湖農場盲人李財。
  • 瑤族巧媳婦雙手拼出幸福好生活
    她們靠著自己勤勞的雙手,在城市和鄉村之間為自己的美好生活打拼著。近日,隨著疫情防控形勢的好轉,廣西各地開始復工復產。紅梅家政服務部的工作人員在做好各項防控措施下,開始忙碌起來。「女人出來幹體力活,肯定是辛苦的,我們扛過最重的東西就是滾筒式洗衣機,大約有120多斤,但想想家人和孩子,再苦再累也值得。」
  • 【你笑起來真好看】弄橋村委弄沌屯脫貧戶蘭克山:不等不靠,勤勞致富
    【你笑起來真好看】弄橋村委弄沌屯脫貧戶蘭克山:不等不靠,勤勞致富 2020-12-15 15:4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解碼連江人的小康生活!中央媒體來了
    7月19日,由中宣部主辦的「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主題採訪活動走進連江。來自人民日報、中央廣電總臺、光明日報、經濟日報、中國日報、中新社、工人日報、中國婦女報、農民日報、福建日報、福建電視臺、福建廣播、福州日報、福州晚報、福州電視臺等中央、省、市主流媒體的記者們深入連江可門經濟開發區、江南鄉梅洋村開展全媒體集中採訪。
  • 會同巖頭坪村:用勤勞的雙手 編織一條幸福路
    村裡現有村民兩千多人,其中貧困人口有525人。駐村工作隊隊員們積極為村裡發展出謀劃策,找資金、爭項目、抓落地,幾年下來,全村所有貧困戶全都脫貧出列。老百姓的獲得感、幸福感提升明顯。60歲的脫貧戶李茂傑在1992年的時候出了車禍,腳留下了終身殘疾。但是他從不怨天尤人,依靠自己勤勞的雙手脫貧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