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同巖頭坪村:用勤勞的雙手 編織一條幸福路

2020-12-14 紅網

會同炮團侗族苗族鄉巖頭坪村是一個地處偏遠的非貧困村,也是一個合併村,由原巖頭坪村和主山衝村合併而成。村裡現有村民兩千多人,其中貧困人口有525人。駐村工作隊隊員們積極為村裡發展出謀劃策,找資金、爭項目、抓落地,幾年下來,全村所有貧困戶全都脫貧出列。老百姓的獲得感、幸福感提升明顯。

60歲的脫貧戶李茂傑在1992年的時候出了車禍,腳留下了終身殘疾。但是他從不怨天尤人,依靠自己勤勞的雙手脫貧致富。他積極響應村裡種植優質黑米、稻田養魚的號召,今年種了20多畝稻穀,其中優質黑米有11畝,並在田裡養起了稻花魚,以此來增加收入。

李茂傑,這位淳樸的山裡漢子對未來的幸福生活,有著自己的憧憬,他還興致勃勃地向記者展示了他試種在屋後的中藥材——七葉一枝花。易地搬遷戶蔣茂銀夫妻倆都在村裡新建的茶場務工,有些靦腆的漢子談起他家的變化時讓他樂開了懷。

60多歲的蔣茂堅十分熱心於村裡的發展。扶貧開展前,他的家在山頂,出行只能靠雙腿,要買賣東西,只能肩挑手提,他深刻地認識到,「要致富,先修路」這句話的重要性。村裡扶貧工作隊引進了瑞春茶業公司到村裡開發茶場,將荒山變寶地,他便主動做群眾工作,帶著群眾修通了林區路,讓茶場項目順利落地,從此老百姓有了一條致富路,有了土地流轉收入,還能進入茶場務工,增加年收入。

駐巖頭坪村第一書記劉斌告訴記者:「淳樸的巖頭坪人給我們留下了很好的印象,我們工作隊也願意把根扎在村裡,與群眾打成一片。」自從駐村扶貧隊入駐後,巖頭坪村的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建設得到發展。從2014年以來,村裡累計投資近5000萬元,過去全村不足3.5公裡的硬化公路到現在26.5公裡的裡程,村部也煥然一新。在做好基礎設施的同時大力發展產業,工作隊和村支兩委共同制定出了適合巖頭坪村的「兩茶一米」發展模式,在抓好傳統的油茶低改的同時,主抓茶葉產業,興建了茶葉加工廠。去年又引進了優質黑米項目,現已種植有優質黑米一百餘畝,這也將成為巖頭坪村的一個新的產業名片。

相關焦點

  • [一起奔小康] 依馬木江: 幸福的生活靠勤勞的雙手創造
    [一起奔小康] 依馬木江: 幸福的生活靠勤勞的雙手創造 2020-08-06 14:3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巧手編織出幸福生活
    幸福生活要靠勤勞雙手來創造,在商洛市洛南縣,村民們巧手編織出草編工藝品,還出口到了國外,村莊依託優美的自然生態發展美麗鄉村遊
  • 閒不住的果農;用勤勞的雙手創造出財富是一種幸福
    在生產隊期間,用地瓜幹到供銷社換回來幾斤酒,在地裡拔個蘿蔔,用襖袖一檫,或者拔棵蔥,大傢伙圍在一起不也喝得有滋有味麼?冬季在採石場打石頭,累了不也是喝口酒,就著鹹菜疙瘩麼?辣辣的的,還解乏……。現在都七老八十歲了,吃飯前,來一盅;呷口酒,眯著眼睛,慢慢地咽下,仔細地品味著,回味著曾經的歲月,品味著人生美好!與土地打了一輩子交道,心中對土地、對果樹有一種難捨的情懷。
  • ...勤勞的雙手創造幸福生活丨赤水市寶源鄉一碗水社區搬遷群眾吳永珍
    不過對於用熱水器洗澡這件新鮮事兒,婆婆接受得還比較慢,我也便一遍一遍教婆婆,漸漸地婆婆也能獨立完成了。  2017年冬天公公過生日,我看公公一直都穿的那兩件衣物,便給公公新買了兩套棉衣,公公嘴上說著:「買這麼多幹嘛,又穿不完。」實際上也慢慢地開始換著穿新衣。婆婆像個小孩子一樣,有新衣服第二天就迫不及待地穿上。
  • 一片竹林+一雙手,一個「轉身」就能編織出金山...
    廣寧縣是全世界最大的青皮竹生長地之一,青皮竹節長柔軟,韌性好,特別適合精細編織。一直到參加了當地人社部門組織的「鄉村工匠」培訓,陳三妹才找到了自己的致富路。原來,一片竹林加一雙手,就能編織出金山和銀山。
  • 小康「宿」記|小康路上,宿遷女螃蟹經紀人用勤勞雙手創造幸福生活
    市民在選購螃蟹10月17日早上6點鐘,沿著泗洪縣臨淮鎮致富路步行來到中國螃蟹市場。這裡早已人聲鼎沸,商販們的吆喝聲不絕於耳,好一派繁忙景象。這其中,始終可以看到一群螃蟹經紀人的身影,他們從蟹農手中收購螃蟹,然後通過各種渠道銷售出去。「螃蟹大姐大」王會就是這其中之一。
  • 讓勤勞雙手勞有所得——南京市多管齊下保障農民工工資支付
    讓勤勞雙手勞有所得——南京市多管齊下保障農民工工資支付 2020-12-22 18:4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你們勤勞的雙手最美-天山網 - 新疆新聞門戶
    勞動創造生活勞動創造幸福勞動創造未來在這個「五一」國際勞動節聚光燈照向天山南北勞動者的雙手靈巧的 粗糙的 有力的甚至傷痕累累的……你們勤勞的雙手很美每雙手背後都有一個平凡而偉大的勞動者故事!,設備發生爆燃他雙手被灼傷,留下永久疤痕許兵從事機械產品質量檢測31年穿梭於精密儀器和金屬鋼材間他知道,自己檢測過的合格產品會應用到各行各業,關係百姓民生必須用耐心、細心、責任心託起質量之重
  • ▏阿克蘇地區消防救援支隊指戰員用勤勞的雙手修葺「火焰藍之家」
    勤勞的榮光分外耀眼 奮鬥的強音激蕩人心阿克蘇地區消防救援支隊指戰員用勤勞的雙手修葺「火焰藍之家」「火焰藍之家」2019年阿克蘇消防的營區2019年,又一個「五一」向我們走來,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在這個特殊的年份,「火焰藍」的「五一」勞動節,主題依舊離不開勤勞的奮鬥,默默地堅守
  • 【決勝2020】走進陳寨村手工坊,看一雙雙巧手編織幸福明天
    一個偶然的機會,她接觸到了手工編織,經過不懈努力,她逐漸學會了各種手工編織技術。於是,她晚上編織各種工藝品,白天擺地攤銷售,家庭經濟情況逐漸好轉。作為一名黨員,楊秋菊暗下決心,要發揮模範帶頭作用,用自己的技術帶領村裡更多的弱勢群體走上致富之路。於是,楊秋菊組織了村裡一些會唱歌、懂表演和會編織的殘疾人,成立了碭山縣摯愛殘疾人藝術團,到縣城裡和外地表演節目、銷售手工編織品,受到了廣泛好評。
  • 涪陵:貧困戶開餐館 用勤勞的雙手實現脫貧致富夢
    曾是建卡貧困戶的何應乾一家,靠著勤勞的雙手和誠信經營,他家成功脫貧,一家4口人過上幸福的生活。肯學肯幹脫貧53歲的何應乾是大順鄉大順村6組村民。前些年,由於妻子王永貴的慢性病醫治花費較大,何應乾為給妻子治病找親朋好友借錢近5萬元,使原本不富裕的家庭經濟雪上加霜。2014年6月初,經組、村、鄉等部門嚴格審核,何應乾被評定為建卡扶貧戶。
  • 挪出窮窩窩 用勤勞雙手過上好日子
    與巴珠的內斂不同,尼瑪的幸福寫在臉上。得知我們是前去採訪的記者,尼瑪熱情地向我們講述他是如何過上好生活的。尼瑪發現附近的村民都喜歡買花,色彩豔麗的假花也備受歡迎。於是,尼瑪從內地批發了假花和花盆以及塑料泡沫。每天晚上,尼瑪一家人就給白色的塑料泡沫塗上綠色,然後裁成花盆大小,裝進花盆中,再把花插進去固定住,一盆完美的假花就好了。
  • 鐵皮石斛:用勤勞雙手敲開致富門
    鐵皮石斛:用勤勞雙手敲開致富門 原標題:   作為建德市種植鐵皮石斛的第一人,是花農林小香用自己勤勞的雙手,讓鐵皮石斛在建德蓮花紮下了根。  建德養花大戶情迷「鐵皮石斛」  要說林小香與鐵皮石斛的故事,這得追溯到1999年。  那時候,林小香與丈夫算是建德最大的花卉種植戶。但由於那兒交通不發達,信息不暢通,夫妻倆始終本分地守著手中擁有的花卉。
  • 「廣東」「四好農村路」編織全面小康「幸福網」(圖)
    截至2019年底,廣東省農村公路通車裡程超過18萬公裡,全省19412個建制村均已全部通行客車在今年脫貧攻堅收官之際《廣東新聞聯播》再聚焦全省「四好農村路」建設成果。全面奔小康,關鍵在農村,全面小康這張「幸福網」編織得牢不牢,很大程度上要看農村過得好不好。
  • 彩雲網評:站在新起點,編織甜如蜜的好日子
    「556.06萬農村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面脫貧,8502個貧困村出列,88個貧困縣脫貧摘帽,150萬人通過易地扶貧搬遷實現『挪窮窩』、『斬窮根』,11個『直過民族』和人口較少民族實現整族脫貧,困擾雲南千百年的絕對貧困問題歷史性地得到解決」,這不是一組數據的簡單羅列,而是不舍晝夜的奮力拼搏,更是不斷飆升的幸福指數。 過程是艱難的,但成果是可喜的。
  • 平塘:克度藤編編織貧困戶幸福生活
    近年來,平塘縣克度鎮依託藤編技藝優勢,在平塘縣旭洋藤藝有限公司發展壯大的基礎上,通過「村合作社+公司+貧困戶」的模式,讓瀕於失傳的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藤編技藝在克度鎮馬鞍社區不斷發展壯大,成為易地扶貧搬遷後續支柱產業,為貧困戶編織起了脫貧致富幸福新生活。
  • 田志勤:身殘志堅,用勤勞的雙手演繹精彩人生
    他雖然是一名殘疾人,但他沒有向命運低頭,身殘志堅,自強不息,創辦合作社帶領貧困殘疾人走上致富路,用勤勞的雙手演繹出精彩的人生。田志勤,1979年應徵入伍,1984年復員後被安置到大安縣百貨公司二商店工作。1993年,百貨公司解體,他成為一名下崗職工。為了生計再次幹起老本行,在龍沼鎮太平村經營一家食雜店維持生活。
  • 泉州:「多彩」交通編織幸福出行路
    百姓息息相關的醫療衛生、教育、養老、出行、生活環境等配套設施,越來越完善,市民的幸福指數不斷攀升。回眸這五年,泉州譜寫了一幅幅美麗畫卷。即將通車的泉廈漳城市聯盟路(中交泉州高速公路有限責任公司供圖)為此,泉州市委網信辦和閩南網聯合推出《泉州這五年·百姓看變化》系列策劃報導,通過市民的視角,講述、記錄身邊的點滴變化,也展現「十三五」以來泉州的發展變化。今日,推出系列報導第三篇:《泉州「多彩」交通編織幸福出行路》。
  • 全媒體新故事|靠勤勞雙手 生活更有滋味
    昔日的小村莊煥然一新,村民們靠勤勞的雙手,讓生活變得越來越有滋味。姜長文和妻子在自家院子裡養殖的「溜達雞」養雞鴨晾乾菜小院經濟紅紅火火「前院養了50多隻雞、80多隻鴨,每年增收6000元。」僅用一年的時間,勤勞的一家順利脫貧,還成了村裡的致富榜樣。「以前院子裡這塊地荒著,在駐村工作隊的幫助謀劃下,科學劃分種植區、養殖區和晾曬區。」說起庭院經濟,姜長文打開了話匣子,「別看庭院不大,一想到院子裡的這些東西將來都可以賣掉掙錢,身上有使不完的勁兒。如今,我把全村的乾菜全都收集起來,晾曬、篩選後統一銷售到城裡的農貿市場,每趟進城都會有一二百元的收益。」
  • 池州市青陽縣蓉城鎮:政策扶持+勤勞雙手=脫貧致富
    「在我們村,像王旭東這樣的貧困戶還有很多,不等不靠,通過自己勤勞的雙手和我們的政策幫扶,都脫貧了。」扶貧專幹介紹道。近年來,在青山村「脫貧大軍」裡,像王旭東這樣的貧困戶還有很多,他們在黨和政府的關懷、幫助下,在享受各項扶貧政策的同時,「不等、不靠、不要」,勤勞艱苦奮鬥,為率先脫貧作出了表率。(胡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