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女劍》主要講的是阿青和範蠡的故事,範蠡不識阿青之情,阿青也飄然而去。縱觀金庸的所有小說還沒有一個人能夠在兩千兵甲之中來去自如,除了阿青。若論武功,恐怕沒幾個能和阿青相提並論。可以說她要殺西施,那就如同探囊取物簡單至極,可是西施並沒有死,阿青也放棄了殺西施的想法,這是為何?
在和範蠡為數不多的幾天相處之中,她迅速的愛上了範蠡(在本編的第一篇文章中已經講過)。範蠡看她只有十六七歲的樣子,天真浪漫,自然很是喜歡,不過卻是父輩喜歡小輩的喜歡。就算阿青沒有那絕世武藝,範蠡也是對她極為喜歡的,不過她沒絕世武藝也就不會碰到範蠡。
《越女劍》:範蠡見這少女一張瓜子臉,睫長眼大,皮膚白晰,容貌甚是秀麗,身材苗條,弱質纖纖,心下不忍,又叫:「姑娘,快過來!」那少女轉頭應聲道:「是了!」
這時候範蠡並不知道阿青會武藝,當他見識到阿青的劍術時感覺一道靈光飄過,但是當時的環境下,他來不及抓住:範蠡略通劍術,眼見這少女不過十六七歲年紀,只用一根竹棒便戳瞎了兩名吳國高手的眼睛,手法如何雖然看不清楚,但顯是極上乘的劍法,不由得又驚又喜,待見六名劍士各挺兵刃圍住了她,,心想她劍術再精,一個少女終是難敵六名高手,當即郎聲說道:「吳國眾位劍士,六個打一個,不怕壞了吳國的名聲?倘若以多為勝,嘿嘿!」雙手一拍,十六名越國衛士立即挺劍散開,圍住了吳國劍士。
卻見那少女在劍網之中飄忽來去,淺綠色布衫的衣袖和帶子飛揚開來,好看已極,但聽得「啊喲」、嗆啷之聲不斷,吳國眾劍士長劍一柄柄落地,一個個退開,有的舉手按眼,有的蹲在地下,每一人都被刺瞎了一隻眼睛,或傷左目,或損右目。
直到此時,他終於知道老天賜給了他什麼。範蠡微微一笑:心想:「鄉下姑娘,不懂禮法,只不知她如何學會了這一身出神入化的劍術。只須問到她的師父是誰,再請她師父來教練越士,何愁吳國不破?」
他找到了破吳的鍥機,只要越國兵士有她一半,哦不,哪怕是十之三四的本領,就定能打敗吳國,哪怕他們的兵器不如人。
阿青在那時或許還不知道自己會愛上範蠡,也不知道範蠡找他是為了破吳,而破吳的最終目的是西施。
經過幾天的相處她愛上了他,同時也知道了他不愛她,他愛著西施,愛得深沉,她帶著怒怨離去。同時越國兵士也學到了她十之一二的本領,破吳卻是夠了。
最終,夫差自殺,吳國破滅,範蠡也見到了西施,阿青也見到了西施,卻是握著竹棒,棒尖的勁氣已經傷到了西施的心口,命懸一線!但是這個時候,阿青的內心世界卻起了翻天覆地的波濤,她無法想像西施竟是如此美麗,比範蠡說的還要美麗,她震驚於西施的容貌。《越女劍》:她凝視著西施的容光,阿青臉上的殺氣漸漸消失,變成了失望和沮喪,再變成了驚奇、羨慕,變成了崇敬。
那麼答案出來了,為何她沒啥西施?是因為她震驚於西施的容貌,忘了殺西施。
那顯然是不可能的,震驚歸震驚,殺還是要殺,誰讓她搶走了範蠡。
那她為什麼會失望沮喪,顯然是因為自己沒有西施美。
她為什麼會驚奇羨慕,顯然她難以想像世上有這麼美的人,也羨慕西施的美。
那為什麼會崇敬呢?
本掌門認為,崇敬兩個字正是整片小說的升華點,跳脫出了兒女私情,跳脫出了恩恩怨怨。也正是這個詞,才能解釋為何阿青不殺西施。
阿青在這一刻終於明白範蠡西施是多麼的偉大。範蠡為了越國,為了實現心中的夢想,他盡然能夠忍心如此美人伴於他人身旁。阿青也崇拜他們能夠在經歷這許多風雨之後,仍然能夠保持初心,互相愛著對方。她知道他們為了家國付出了常人所不能之事。她也知道他們有多少次互相看著對方卻不能在一起是多麼的痛苦,因為她也經歷過。所有的一切,都不能讓她下手,更何況她還是一個天真善良的人。
最後她清嘯迅捷之極的遠去,漸遠漸輕,餘音嫋嫋,良久不絕。
世間所有的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但是有幾個人知道珍惜,有幾個人認識到放棄也是最好的安排之一。如同阿青,清嘯之極的遠去才是對愛情、對生命最大的尊重,也是對自己最好的安排!致敬那些不忘初心的愛情,致敬那些自己選擇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