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是我國近代歷史上最著名的武俠小說家之一,與古龍,梁羽生,溫瑞安等人合稱為「金古梁溫」,還是香港四大才子之首。他的小說向來以文筆精煉,雅俗共賞,刻畫人物立體,情節飽滿生動著稱,是許多人心目中的武俠之最。
不論是《射鵰英雄傳》抑或是《碧血劍》,還是他的任意代表作品,囊括內容之雜,涉獵範圍之廣,描繪情感之真,無不令人嘖嘖稱奇,潸然落淚。
正是金庸小說所取得的輝煌成就,1960年,連載期間的《神鵰俠侶》便被翻拍成6集的粵語連續劇,一度掀起電視界的「江湖熱」。自此之後,金庸的每部經典幾乎都被翻拍,也都取得了巨大的反響,成為大眾心中不可磨滅的動人回憶。
然而,卻有這麼一部作品,因為種種原因,僅在翻拍一次後便遭遇冷遇,再也沒有重見螢屏的機會。它就是1970年出版的短篇小說《越女劍》。
滄海遺珠《越女劍》
《越女劍》的故事發生於春秋末年,戰火沖天時期。有一女名喚阿青,乃是越國的牧羊姑娘,生的顧盼生輝,天真靈動,卻習得一身天下無敵的好劍技。
機緣巧合之下,謀士範蠡發現了她的過人之才,當即引薦她去軍中教習劍術。恰逢越國生死存亡之際,阿青的出現不僅扭轉了越軍對吳軍的劣勢,還順利地為越王一雪前恥,拯救了無數黎民百姓,是當之無愧的女英雄。
故事卻在這裡出現極大反轉。就是這麼一位武功高超的女俠客,還是深陷情網,情不自禁地對範蠡表達了愛慕之心,可惜範大夫早已心屬西施,斷然拒絕她的芳心。痛苦之下,阿青決定殺死西施,卻最終被對方的絕世容顏所震撼,黯然神傷地破窗而去。
這篇小說有濃厚的歷史色彩,也糅雜了金庸一貫的大膽想像和江湖俠氣,因此本該是難得的佳作。而在上世紀八十年代的香港,也有人意識到了這本小說的魅力,特請著名武打演員李賽鳳和嶽華做主演,製作了現今唯一一部《越女劍》電視劇。
可惜的是,這部電視劇只是微起波瀾,很快便湮沒在眾多同類片中沒了聲息。
無人問津《越女劍》
為什麼同樣是金庸的作品,《神鵰俠侶》拍攝數次依舊大紅大紫,《越女劍》便始終難以為繼呢?最主要的原因有兩個。
首先,《越女劍》只有短短19000個字,這樣精悍的篇幅要拍成二十多集的電視劇顯然是不可能的。就算編劇嘔心瀝血,大刀闊斧的增加劇情,也不一定能再現原文之神韻,相反還會落入俗套,有拖沓冗長之嫌,因此哪位大神都不敢輕易嘗試。
畢竟《越女劍》的名氣不比那些膾炙人口的金庸代表作,標榜上情懷的噱頭便大功告成,賺得盆滿缽滿,它的商業價值是很低的,受眾面也小,沒必要勞心勞力地趕這趟渾水。
其次,一旦這部小說被翻拍,怎麼選角可是個大問題。阿青本就容貌不俗,又殺伐果斷,敢愛敢恨,這樣兼具剛烈與柔情的俠義女子,試問現今演藝界可有適宜人選?
更何況阿青之上還有個花容月貌,傾城絕色的西施,倘若隨意亂選一氣,不僅會招致頗多爭議,還會把原先的劇本毀得面目全非,實在是讓製片人和導演不得不小心謹慎。範蠡就更不用說了,集才華與容貌於一身的倜儻謀士,不是戴個假髮套畫個恨天眉就能草草了事的。
花費時間多,所得利益少,自然無人問津。《越女劍》的灑脫與哀愁,或許只有在文字中才能靜靜體會了。但換個角度想想,這或許反倒是件好事。
影視化身陷囹圄
並非輕看影視化,至少我所看過的金庸武俠連續劇不說交口稱譽,也尚有人氣。可是不得不承認,那些仍被稱為經典的作品,大都出自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再早的也得追溯到十幾年前。
再看看如今翻拍的所謂歷史劇,改編劇,雖是美女如雲,流光溢彩,可卻總是少了那麼幾分韻味,甚至有些還出現「魔改」,「穿幫」等毫不尊重原著的舉動,實在讓人提不起興致。
就說說幾年前斥巨資翻拍的《紅樓夢》,演員陣容強大不說,道具與攝影和十年前相比真是雲泥之別,聲勢浩大的讓人不得不滿懷期待。
結果成片一出來,不僅髮型、衣裳對不上原作,演員們的性格,語調,風情也參差不齊,雖也披著《紅樓夢》的外殼,和上世紀林曉旭那一版簡直無法相較。還有那些林林總總的歷史劇,與其稱之為歷史劇,倒不如改名為「魔幻現實主義仿古愛情劇,儘是些披著華衣談情說愛的調調。
總之,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就是少有幾隻鳳凰殺出重圍,可悲的是很多人撿著一地雞毛也回味無窮,根本不在乎內容和質量。若是媒體化的《越女劍》也不幸淪為臭油壞醬之列,那些金庸的死忠粉豈不是要呼天搶地,心碎難眠?
話雖如此,也絕不能一概而論。一本小說搬上熒幕不僅是對作家的肯定,也是對書迷的回饋。想想由詐騙犯弗蘭克的自傳改成的電影《貓鼠遊戲》,智力與智力的碰撞簡直高潮迭起,叫人直呼過癮;還有由王朔《痴人》改成的《甲方乙方》,導演巧妙的藝術處理讓它極為受眾,可以說是凌駕小說之上的優秀範片。
最大眾化也最成功的改編連續劇恐怕便是吳承恩的《西遊記》了,每個暑假收視率都水漲船高,可見的確是精品之中的精品。
文化藝術是沒有盡頭的工作,有的人想保持原汁原味,有的人渴望顛覆現狀,還有的人只是純粹的走馬觀花,對此只能說眾口難調,不該強求。但是好的作品終歸是能引起共鳴的,製作人不該用任何藉口搪塞讀者的情懷,讀者也不該一遇影視化便如臨大敵。
如今回首,金庸的作品和他的人生一樣,都充滿了傳奇色彩,而那些成功的金庸武俠電視劇,無一不凸顯了作者所要表達的人生觀和世界觀,激蕩著一代代讀者的心靈世界。或許這才是影視化真正的內涵:還原真實,體悟人生。
免責聲明:文章內容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圖片或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號作者聯繫,如反映情況屬實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責任文章。文章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