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一半的武俠故事無非就是跟著主角體驗綠林間的快意恩仇罷了,雖能夠圓咱們的武俠夢,但說得直白一點的話就是這樣的情節難免「顯得小家子氣」,仿佛舞臺就是幾個門派,打來打去就是那些人,而金庸筆下的武俠故事固然也難逃一些武俠小說會存在的通病,比如《射鵰英雄傳》中「曲家酒館小劇場」的情節就很扯淡,武林中幾乎百分之九十的高手都剛好來到這,豈不荒謬?但從整體格局上來說金庸作品還是要顯得高檔多了,其中最關鍵的一個原因就是金庸在武俠的故事中加入了歷史元素。
一、武俠與歷史交融
在武俠的故事中加入歷史元素會帶來哪些影響呢?優缺點都十分明顯,先從缺點說起,對於一些歷史人物和重大歷史事件的改編一定要格外謹慎,否則會被戴上不尊重歷史的帽子,其次是歷史元素的加入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作者的想像力,畢竟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的結果是不可更改的,作者要做文章就只能從過程來入手。
比如說《倚天屠龍記》中提到郭靖最終是戰死在襄陽城,對於郭靖之死,金庸完全是一筆帶過,只是交代了一個結局而已,至於他是被何人所殺並未交代,這合理嗎?作為一位在《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中都有重要戲份的主角來說這樣一個結局其實是不太合理的,但這事能夠細寫嗎?郭靖身懷九陰真經的武功,又有降龍十八掌、左右互搏、上天梯等絕招,試問天底下哪有人是他的對手?然而他的死卻又是註定的,因為襄陽城在歷史上就是一座註定被攻破的城池,郭靖決定守衛這裡,就註定悲劇結局,這就是歷史元素對武俠故事帶來的限制。
不過歷史元素的加入也會為武俠的故事帶來全新的讀感,一種史詩感,尤其是將金庸的多部作品連在一起來讀便不難發現這種感覺。
比如《天龍八部》的故事設定在北宋哲宗時期,在劇情上承接此作的就是後續的「射鵰三部曲」,而從時間順序上來看舊版的《天龍八部》中並無蕭峰傳功給其他丐幫弟子的描述,所以降龍十八掌和打狗棒法本該失傳,為了讓劇情通順,金庸是在新修版《天龍八部》中加入了蕭峰傳功虛竹的劇情,讓《天龍八部》與「射鵰三部曲」的關聯更加緊密,武林間的傳承變得肉眼可見,仿佛這不是武俠,而是平行時空的另一段歷史一般。
二、金庸的武俠史
可以說金庸筆下「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外加《越女劍》這十五部作品都是有時代背景設定的。
比如《越女劍》的故事設定在春秋時期,《天龍八部》在北宋哲宗時期,《射鵰英雄傳》在南宋理宗時期,《神鵰俠侶》承接《射鵰》,《倚天屠龍記》在元末明初,《鹿鼎記》在清朝康熙年間,至於年代不明確的《俠客行》與《笑傲江湖》等作品其實也不難推算時代,比如書中出現武當派、獨孤求敗這些關鍵元素,就能夠推斷至少是在《倚天屠龍記》之後,自然就是明朝之後的故事了。
所以金庸筆下的武俠史是不完整的,自春秋往下還有上千年的時間空白,秦、漢、三國、晉、南北朝、隋、唐的故事都是空缺的,不過咱們不扯遠了,就聊聊本該在劇情上承接《越女劍》的戰國時期的故事為何沒被寫出來吧。
三、《越女劍》中埋下的漏洞
《越女劍》的故事算得上是短小精悍,阿青、範蠡的形象也是深入人心,甚至主角阿青還被視為金庸筆下最強的角色之一,她那一套越女劍法是讓她能夠一人力挫一千劍士一千甲士,著實是強。
從故事整體來看,《越女劍》其實就講了兩個典故,即「三千越甲可吞吳」和「西子捧心」,不過這兩個典故都是以武俠的角度來展現,越甲吞吳改成了是因為習武士偷看了阿青舞劍的影子後劍術高超才達成,西子捧心原本是因為西施有心痛病,金庸筆下卻改成是阿青劍氣所傷,這樣的改動頗有幾分浪漫色彩,然而其中也埋下了無法創作戰國時期故事的漏洞。
問題就在於「越國武士習得阿青劍法」這件事,書中提到:「八十名越國劍士沒學到阿青的一招劍法,但他們已親眼見到了神劍的影子。每個人都知道了,世間確有這樣神奇的劍法。八十人將一絲一忽勉強捉摸到的劍法影子傳授給了旁人,單是這一絲一忽的神劍影子,越國武士的劍法便已無敵於天下。」
再加上後來習得這劍術的越國武士數不勝數,這麼多「無敵於天下」的高手存在,越國又如何會被滅呢?若寫了戰國時期的故事,只怕一統天下的都不是秦始皇,而是「越始皇」了,所以這段故事沒法續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