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日,一對情侶在臺東縣池上鄉伯朗大道拍照。
走進臺東,當地人大多會告訴你,這裡的生活節奏是慢的。你需要住下來,把心情放鬆,腳步放慢,吃海鮮、泡溫泉、乘坐熱氣球,感受遠離都市喧囂的寧靜。臺東東臨太平洋,擁有豐沛的天然資源。這裡的人文資源也頗具特色,全縣超過三分之一的人口是少數民族,有相當豐富的部落文化。
新華社記者 趙穎全 攝
12月5日拍攝的臺東縣綺麗度假村風景。
走進臺東,當地人大多會告訴你,這裡的生活節奏是慢的。你需要住下來,把心情放鬆,腳步放慢,吃海鮮、泡溫泉、乘坐熱氣球,感受遠離都市喧囂的寧靜。臺東東臨太平洋,擁有豐沛的天然資源。這裡的人文資源也頗具特色,全縣超過三分之一的人口是少數民族,有相當豐富的部落文化。
新華社記者 趙穎全 攝(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臺北12月11日電(記者趙丹平 劉剛) 「有遊客問我,到臺東來能幹什麼?我告訴他們,到臺東來就是不幹什麼。海邊走走,騎腳踏車轉轉,到部落裡唱歌跳舞,嘗一嘗少數民族的餐食。這些是臺東最吸引人的地方。」談到臺東的觀光產業,縣長黃健庭這樣說。
走進臺東,當地人大多會告訴你,這裡的生活節奏是慢的。你需要住下來,把心情放鬆,腳步放慢,吃海鮮、泡溫泉、乘坐熱氣球,感受遠離都市喧囂的寧靜。
來到位於臺東卑南鄉明峰村的初鹿牧場,會覺得這裡更像一個休閒樂園。裝潢樸素的咖啡廳裡,接待員熱情地招呼遊客,端上香氣撲鼻的現磨拿鐵咖啡和牛乳餅乾,並特意告訴你,「牛奶是牧場自產的哦。」
草場面積不是很大,綠意蔥蘢。大人們閒坐喝咖啡聊天,孩子們滑草、餵牛、餵羊,一家老小其樂融融。只有溼潤空氣中飄來的絲絲縷縷牛糞味道,才提醒你這裡是個貨真價實的牧場。
與現代化大企業相比,初鹿牧場規模很小,主要產品就是一種1升包裝的牛奶,日產也不過8000盒。但從牧草種植、奶牛養殖、牛奶生產、奶製品加工到冷鏈運輸,也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鏈條,主打概念是有機。
農業長期以來就是臺東的支柱產業,這幾年臺東力推觀光產業,再配合有機農業,形塑、包裝成旅遊產品,「讓人們找到理由非來臺東不可。」黃健庭說。
臺東東臨太平洋,擁有豐沛的天然資源,176公裡的海岸線是全臺灣最長的,有全臺最早的日出,綠島的海底溫泉名聞遐邇。這裡的人文資源也頗具特色,全縣超過三分之一的人口是少數民族,有相當豐富的部落文化。
因為交通不便,以前臺東外來遊客很少,本地也沒有什麼製造業,就業機會少,勞動人口外流。但是,黃健庭說,換個角度看,臺東的優勢也正在於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沒有被破壞,再加上臺東人很友善,市場價格又低廉,「我們把這些特質發揮出來,推出有機農業、體驗式觀光,讓遊客分享臺東人的生活狀態。」
在臺東原生應用植物園,即使不是假日,人流也熙熙攘攘。這裡種植著大片藥草,將農業種植注入有機、生技、健康、休閒概念,是臺東傳統農業與現代觀光產業結合的又一範例。植物園推出的金線蓮、何首烏、刺五加養生包,每日現採的養生蔬菜和精心熬製的藥膳湯頭,再加上自然景觀和田園風光,讓遊客流連忘返。
推動觀光產業,很容易受到大環境影響。「民進黨上臺以後,整個大環境改變了,光是臺東,陸客一年就減少100多萬人次,商家營業額掉了八九十億新臺幣,這對臺東是很大的衝擊。」黃健庭說,臺東現在面臨觀光產業轉型,已經到了不能再單純追求數量而是要追求品質的階段。
黃健庭說,未來臺東還是要以觀光產業為龍頭,用高端的產品和服務吸引島外遊客,以觀光業帶動周邊農業、服務業、金融業等產業的發展。
世界衝浪聯盟的巡迴賽,臺東作為其中一站已經辦了6年,今年是首次舉辦總冠軍賽。「冬季是臺東浪頭最好的季節,我們把這個自然資源開發成旅遊產品,所產生的效益不僅局限於比賽這幾天,其長遠效益是很可觀的。」黃健庭說。
「要讓觀光產業永續經營,不能單靠辦幾個活動,還要經營更多元化的市場。」黃健庭說。據縣裡的工作人員介紹,東河鄉有個金樽漁港,現在已經由著名餐飲公司三井集團投資,將要打造一個類似臺北「上引水產」的大規模生鮮水產市場。
現在金樽漁港還是一片空地,縣農業處處長許瑞貴每天忙於落實水產市場的具體規劃,對未來市場的經營面積、設計方案和運營模式已成竹在胸。「下次你們再來的時候,就可以吃到各種生食、火鍋、燒烤的海鮮了。」許瑞貴說。
在臺東,與美麗邂逅
《紐約時報》對雲門舞集的報導吸引池上遊客的目光。
世間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別重逢。這種文藝腔十足的話聽來煽情,在日常生活中冷不丁說出來,對方多半要起一身雞皮疙瘩。然而在臺東縣池上鄉,重逢是一件太容易的事,讓人忍不住驚嘆,怎麼總是你?
原因何在?池上很小,當地人笑說,開車穿鄉而過,一路不堵車只要5分鐘。主要的街道統共就那麼幾條,大多數人選擇遊賞的地方也集中在幾處,早上剛在大坡池看日出時認識,午飯時段轉角又遇到,晚上還能湊在同一家杏仁茶店排隊。
這也就罷了,前天在臺東夜宿同一家民宿的陸生小夥伴,都能在池上排隊買奶茶時發現。夜間投宿各自入室,本不大會有交集,只因民宿老闆從機場先後接站後都送去鐵花村,才有了興盡而歸的同車相識。
「如果下半天來的話,直接送去遠離市區的民宿多可惜,時間就浪費了,多去我們的家鄉臺東看看嘛。」民宿老闆憨直樸拙,對家鄉抱有一腔熱忱。接站後必定把房客放在市區想去之處,自行開車先把行李運回在房間放好,再在房客市區夜遊後將人接回。如此往返,分文不取。
民宿老闆娘說,因為鐵花村落成,臺東市民晚上有了消閒的去處。不然只好去電影院,或者跑到山上去喝喝茶,但未免不夠經濟或方便。在鐵花村走走逛逛,見有人騎著腳踏車來賣手衝咖啡,還有臨時設立的集市,街頭藝人也會唱上半天歌。
「從前臺東發展比較落後,臺灣好基金會選在這裡做旅遊規劃推廣,整個面貌就不一樣了。」老闆娘說,臺東有些咖啡店、簡餐店不是本地人開的,而是其他地方的人過來旅遊,發現很喜歡這個地方,就留下來了。
老闆娘笑說,在臺北,小確幸的成本也很高,租金那麼貴,開家咖啡店可不容易。但在臺東,價格就便宜多了。「臺東很慢,在都會區打拼的人,來這邊可以放鬆下來。」但據她說,來民宿度假卻全程接打電話忙工作的人也見過,都沒能多出去逛逛。好心問起對方,反倒答說因為遠離了工作場合,處理起問題就更焦慮了。「人和人的差別啊就那麼大。」
她也遇到過尋求改變的房客,原本做著理工科的工作,40多歲時辭職去學烘焙,在池上打工換宿,想跟民宿老闆學一手。本想介紹給我認識,又想起最近那位客人請了短假去別處雲遊。
我到池上的時候正趕上「秋收稻穗藝術節」,原本路上野狗比行人多的鄉間,一夜間湧入與村民人數相當的遊客。問起他們來池上的緣由,大多數人是為了觀看雲門舞集的兩場演出,還有些人沒搶到票,單為池上而來。他們來自大陸、香港和歐美,有些已是多次造訪的熟客。
池上人率性可愛。曾啟發林懷民編創舞作《稻禾》的農友盧美錡、葉雲忠家中生趣盎然,閣樓上盧美錡的油畫和書法習作頗具靈氣,社團書法老師贈予其「滴水穿石」表達激賞,四個孩子的媽媽盧美錡絕不是玩票。
既要帶一群孩子,還要忙好幾塊田裡的農活,再加上在當地小學一周六堂課教客家話,看似分身乏術的盧美錡卻開發了很多愛好,畫起油畫、練起書法有時要到後半夜,眼見天都快亮了。
在打田這種體力活通常由男人擔當時,盧美錡還在池上率先獨自上陣,鄉親們觀之嘖嘖稱奇。即便農事家務勞累,盧美錡每每不忘犒勞自己,會開車的她經常約上三五好友,一個月自行批假一天,去別處逛吃。她管這叫「忙裡偷閒」,因為深覺「我們自己太辛苦了」。
單是種田已足夠勞累,盧美錡還在山上新種了2000棵芒果,每天開車上山下地,把自己忙得夠嗆。勞作之餘又要拿筆在閣樓上「自己的小天地」練字,家裡人自然不會打擾,外人來了她也不作理會。看著她如此飽滿豐盈的人生狀態,我小心翼翼地評價她「活得很自我」,她聽了非常高興,讓我下次回來品嘗芒果。
面對池上,說再見好像有點草率,不僅有多次前來的遊客足可為證,池上人也認定你不會遠走。被我連日打擾的池上書局主人簡博襄就說,有些熟面孔經常出現,他都把「你來了?」順口改成「回來了?」見我一邊說拜拜一邊返身摸貓,他雲淡風輕地說,再回來哈!
本報記者 張 盼 文/圖(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從海上看臺灣清水斷崖 直擊野生海豚出沒
中新網7月5日電 據臺灣《聯合報》報導,臺灣東部成為不少人夏季旅遊的首選。這時節來花蓮玩,可別錯過賞鯨行程,甚至可出海欣賞從海平面拔起的清水斷崖,追尋海豚蹤跡。
飛旋海豚。臺灣《聯合報》記者楊德宜/攝影
「臺灣十景」之一的清水斷崖位於臺灣東岸,是臨海懸崖,如果搭乘的賞鯨船有安排行程,可從海面觀賞高達2408米的清水山,而清水斷崖幾乎垂直於太平洋的巨大壁面更讓人驚嘆景色壯美。
飛旋海豚。臺灣《聯合報》記者楊德宜/攝影
雖說是「賞鯨船」,但賞鯨要靠運氣,賞海豚的機率高出很多。
清水斷崖。臺灣《聯合報》記者楊德宜/攝影
根據業者的說法,在花蓮出海欣賞到海豚的機率高達9成,成群的飛旋海豚在海面上飛梭,甚至遊近賞鯨船,總讓遊客驚喜連連。(來源:中國新聞網)
「江南生活美學」遇見「臺東生態美境」
新華社臺北5月12日電(記者石龍洪、陳鍵興)依山伴海的臺東,是大多數大陸同胞寶島旅行的必訪之地。12日,第12屆「臺灣·浙江文化節」的一項活動在臺東開幕,讓清雅的「江南生活美學」遇見了清新的「臺東生態美境」,顯得別有一番味道。
「江南生活美學展」由浙江省文化藝術交流促進會、臺灣沈春池文教基金會主辦,浙江省博物館承辦,這是「臺灣·浙江文化節」系列活動首次踏上臺東,讓當地民眾在「家門口」就能親近感受浙江豐富的文化底蘊。
據了解,本次展覽以「琴棋書畫、詩酒花茶」為主題,分成香、聞、味、意四個單元,不僅展示有多種香料、茶樣、創意古琴、非遺絲織工藝作品、陶瓷工藝大師作品、書畫名家作品等,還搭配了情境設置,結合了文學體驗,使活動的文化體驗更具深度。
開幕式設計也別具一格,借用了「封茶」的形式啟動展覽。與會嘉賓共同將代表浙江的龍井茶和代表臺東的紅烏龍茶倒進茶甕,再把「茶香兩岸,文化同馨」的祝福語置入,加上茶蓋封存,寓意美好的回憶與祝福將隨時間「發酵」。
浙江省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來穎傑在致辭時表示,浙江歷史文化底蘊豐厚,歷史名人眾多,很榮幸能將浙江文化帶到臺東。「臺灣·浙江文化節」已舉辦12屆,在系列活動中感受到臺灣民眾對浙江文化的熱情,希望繼續密切交流,以文化搭建兩岸同胞心靈溝通的橋梁。
臺東縣縣長黃健庭表示,很高興「臺灣·浙江文化節」來到臺東舉辦活動,浙江的吳越文化歷史悠久、豐富多彩,此次活動是送給臺東人民的禮物。
沈春池文教基金會秘書長蔡玉美說,基金會長年致力於兩岸文化交流,期望通過本次展覽讓臺東民眾能獲得有別於過往的文化體驗,擦出不一樣的火花。
據悉,展覽在臺東的展期將持續至5月25日,全程免費參觀,5月29日至6月12日將移師至臺北的景文科技大學展出。(來源: 新華網)
映像臺東:安頓人心的「夢鄉」
本網記者陳鍵興專稿
列車駛過中央山脈和海岸山脈夾成的縱谷,車窗就如畫框,將藍天、白雲,和鐵道旁延及至山邊的青黃相接的稻田,還有鄉間小道上走過的農人,都收入其中,仿若一幅變幻萬千又寧靜恬淡的水彩畫。
我慶幸自己沒買到回臺北的快車票,這樣緩慢的行旅讓我不舍離開臺東的心思得以稍事安頓。
臺東,是個可安頓人心的地方。遇見臺東,好像「回」到那遠離塵囂的「詩意居所」。雖然我每次來都是因為工作,而且至多停留不過兩三天,仍不可避免地愛上了這個山海交接的美境。
與臺東若干次短暫相遇的記憶,散落在我多年來的採訪筆記裡,散見於我做過各樣題材、角度的新聞報導中,但總也有個心願,希望循著心靈的路徑,再一次回返那地——因為,於我而言,臺東不僅僅是美的,更是一處現實的夢境,一抹澄淨的鄉愁,一種透視生命的哲學,一首襯著山嵐、和著海風的悠長的民謠……
位於寶島東南隅的臺東縣,擁有176公裡長的海岸線,為臺灣各縣市之最。因此,遇見臺東,多半人最直接的感官體驗來自海洋。
不必形容,亦用語言難以形容,那一片海實實在在地佔據了我太多的硬碟空間。每次,那片潔淨的海夢幻般展開在眼前,都不由得浮想聯翩,揣想它可以編織多少的故事,鋪陳多少的心情。
臺東的海岸公路,好似電影寬熒幕,可以上演怎樣的劇情,留給旅人無盡遐想的空間。
望海的時光,傾聽亙古傳承的濤聲。
臺鐵列車已不在多良停靠,但這裡仍舊被視為臺灣最美麗的鐵道小站。她枕著高山、倚著太平洋,默默守望著南來北往的旅人。
多良站上方,原來的小學校因為生源不足而廢棄,後被改造成為「向陽薪傳木工坊」,藝術工作者在此輔導充滿天分的當地部落少數民族同胞從事木藝,既延續了傳統的工藝文化,又為族人們創造了工作機會和經濟收益。
我生在福建海邊,長在武夷山下,若說於海有一份眷戀,於山則是一種道不盡的依戀。遇見依山伴海的臺東,內心裡不由自主地生出濃濃的鄉愁來,尤其步入山林,仿佛能聽見兒時哼唱過的山歌,和玩伴們在山谷中踩下的足音。
山嵐籠罩的茶園,呼吸著最潔淨的空氣。
臺東縣延平鄉鸞山村,海拔500米的山林間,坐落著臺東最大的一片梅園。當地少數民族布農人於此開闢農莊,接待外來的遊人,不只為了增加收入,更向大家傳講祖先敬畏自然的傳統,以及保護生態的意義。
我的臺東印象經由時間的自然萃取,沁入內心最深沉的,不只是太平洋的風,更是那來自鄉野土壤的芬芳,是一片寧靜的稻田所寄託的美學,以及樸素的生命哲學。
並不臨海的池上鄉,是臺東乃至臺灣最優質稻米的產地,可謂久負盛名。造訪此地,我的眼目、鼻息和心胸仿佛全然敞開,思想的涓流因那高山之間的一片稻田裡,不可攔阻地湧向記憶的遠方。
稻田本是再平凡不過,它就種在那裡,只是現代社會裡城市與農村的距離似乎越來越遙遠,稻田的意義僅剩下米作為一種日常食物的實用價值,而耕作、灌溉、收成的稻作過程以及田園生活似乎已然從多數城市人的感知體系中剔除。所幸,池上為一些文化人「發掘」出來,鄉土景觀得以重新被「看見」,讓許多常年身居都市的人們因此尋回失落的記憶。我不是臺灣人,卻也在這裡,找到了那個在稻田旁嬉戲晚歸的童年的自己。
更重要的是,無論你是否有過農村生活的經驗,都可以藉由「回」到池上,省思後工業時代某種程度上秩序錯亂,重新發現農業和農村的價值。
在池上,我遇見開養生米食餐館的「阿婆婆」黃錦美。熱情直率的她說:「健康來自土地,而土地有自己的哲學,我們要尊重並且學習。」
找一條「回家」的路,種一片寧靜的心田。
造訪臺東,是需要住下來的。若只是經過,便只能錯過。找一家半山腰可以看見海的民宿,停留一兩天,時光會雕刻出不一樣的旅行印記。
每一間民宿都是難以複製的,它們散落於山海之間,為人們預備了遇見臺東之美的一扇窗子,即便坐上一整天,也有不可低估的幸福感,在日出到月升之間漸次「甦醒」,讓人不以為是身在客棧的旅人,而自覺棲居在心靈歸處的家中,卸掉了疲憊、麻木,悟出沉靜安穩的味道。
到臺東,若是時間許可,綠島和蘭嶼兩座近海小島是值得一訪的,我最近就又去過一次綠島。
綠島一角曾是白色恐怖時代臺灣當局關押政治犯的監獄,如今傷痛的往事已然遠去,傷口雖仍未撫平,但終歸是告別了漫長的暗夜。拜訪這座面積不過16平方公裡的小島,仿佛翻讀一本薄薄的詩冊,一行行短短的詩句記述著她複雜的身世,也刻畫著她曼妙的容顏,字裡行間意味雋永,邀請著來者懷著各樣的心事去讀她的美麗與哀愁。
臺東縣政府近年來契合山海觀光資源,引入熱氣球嘉年華活動,帶來了更多的旅遊人潮,進一步打響了知名度。我幾次去臺東,都沒趕上季節,無緣一度眾多熱氣球在臺東的「奇幻漂流」,不過所幸體驗了一次原地五十米升空。
幾年下來,熱氣球已成為臺東新的旅遊標籤,若和我一樣沒能趕上熱氣球季,還可以造訪「鐵花新聚落」,一睹「微縮版的熱氣球群像」。
臺東縣政府將臺東火車站舊宿舍區打造成為具現代感與在地特色的文創商館與餐廳,串連附近商圈、誠品書店等,並引入臺東音樂人眾多的優勢,形成了藝文休閒新亮點——「鐵花新聚落」。夜幕降臨,鐵花新聚落的道路兩旁和綠地空間,數千盞手繪熱氣球被點亮,仿若一片夢幻燈海。有趣的是,這些熱氣球燈籠大都是平凡的臺東市民、孩子和路過的遊客親手繪製,色彩和圖案不見刻意「雕琢」,倒因樸拙而更具感染力,好像臺東在地音樂人的創作,袒露著率真的天性,能直抵內心。
賓茂中學位於臺東縣太麻裡鄉金侖村,東臨太平洋,西傍大武山,雖然風光秀麗,卻因交通不便,教學資源匱乏,曾經學生流失嚴重。近年來,洪文政校長帶領老師們,轉換教育理念,針對當地少數民族學生的特點,著力發掘孩子們的興趣、特長,不唯升學率,專注為這些偏鄉孩子創造真正邁向未來生存之路的多元教育機會。
今年9月,我到學校採訪,見到放學後孩子們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深深為他們的熱情、開朗、自信的性格打動。若說臺東之美如夢似幻,這個小學校為孩子們放飛的夢想,更加感動人心。
學校還開設了木雕等課程,校門圍牆上的雕塑也是孩子們的作品。(來源:新華網)
花海盛開 旅行臺東就是現在
花東縱谷春季花海盛開,無論乘坐熱氣球或是騎乘自行車,都別有一番風味。來源:臺灣「中央社」
花東縱谷春季花海盛開,無論乘坐熱氣球或是騎乘自行車,都別有一番風味。來源:臺灣「中央社」
中新網1月26日電 據臺灣「中央社」報導,臺灣觀光部門推動東部旅遊,除了傳統海岸線風光,也號召旅人徜徉縱谷花海,無論乘坐熱氣球或是騎乘自行車,都別有一番風味。
初春的花東縱谷種滿油菜花和大波斯菊,旅客可以搭乘去年甫成立、全臺第一家熱氣球公司天際航空,從高空俯瞰花海美景,體會不一樣的壯麗。
天際航空唯一的女性飛行員陳於園說,遊客以往想搭熱氣球,總要等到熱氣球節,現在一年四季都能飛上天際,不妨來體驗春季的花田景象。
而伯朗大道上的金城武樹,除了持續復原之外,近日也多了油菜花的陪襯,只見旅客騎乘自行車,穿梭一片金黃之間,樹下新增的排灣族石雕茶壺,也是拍照打卡熱點。
花海不僅吸引本地遊客,大陸遊客也說贊,來自上海的張先生說,本來是為金城武樹慕名前來,沒想到花海的景觀,讓他更驚豔。
到臺東,回歸慢生活
稻田中的金城武樹。本報記者 孫立極攝
海水明澈如玉,護堤石間,不經意地冒出幾隻樸拙的手制小羊……比西裡岸,阿美語是「養羊的地方」,位於臺東縣成功鎮的阿美人社區。
走進社區自辦的餐廳,天花板上舊塑料瓶製作的飛魚,樓梯間的舊漁網垂簾,無雕飾的原木桌椅,讓人情不自禁想落座——面朝大海,吹一吹略帶鹹味的海風,做一刻世外神仙。
臺東,是臺灣人口密度最低的縣市。到臺東,不是光看風景名勝,更要享受慢生活, 山間健行、海邊漫步,更特別的是,騎著自行車,穿越稻田。
池上鄉田地平坦,土壤適合種植稻米,很早就是著名稻米之鄉。夏天一片碧綠,秋季滿目金黃,騎行在蜿蜒的田間路上,清風拂面,天地開闊。
「到臺東來,2000塊(新臺幣,相當400多人民幣)租獨門獨院。」一位住在臺東的前輩在網上發出邀約。低房價也意味著工作機會少,年輕人發展空間少,這是慢生活普遍的困擾。
「金城武樹」的走紅,讓人看到了希望。著名影星金城武在池上拍攝的商業廣告,讓池上稻田名聲大噪。片中他歇腳飲茶的茄冬樹,成為聞名一時的「金城武樹」。這株當年為拴牛而種的樹,做夢也想不到會有今天的榮光。7月,它曾被颱風連根拔起,池上鄉請來日本專家搶救了兩個多月,終於讓它脫離死亡線。有人粗估,「金城武樹」一年為地方帶來7億新臺幣的觀光收益。池上鄉一年內民宿增加了一倍,自行車租賃店從2家增加到5家。
「金城武樹」只是個案,慢活的臺東人一直在努力。在都蘭糖廠一間廢棄的廠房裡,我們遇到了木雕藝術家希巨·蘇飛。原有的磚牆、木門,被他稍加點綴,變身為頗有特色的工作室,展示著一個個漂流木雕出的藝術品:勇士、婦女、大魚……令人眼前一亮的,是他設計的許多家居用品,床、桌、椅造型古樸別致。
希巨·蘇飛說,很多家具是他兒時在部落裡常見的。全球在變,部落也在變。但他相信,人們還是會想回到原來的生活,「坐在屋簷下,喝酒唱歌」,而不是這樣每天一刻不停地打拼,甚至沒時間坐下來思考。
很多臺東人,尤其是少數民族,都在發掘自己的特色,希望打出一片天。阿美部落、富豐社區發展協會專門成立工作室,推銷族人手編帽子、木製擺件。東河鄉隆昌部落的龍惠媚,將婆婆們組織起來,手工鉤織棉麻包。位於臺東糖廠舊址的「卡塔工作室」,則集納了卑南刺繡、阿美月桃編織、達悟拼板舟等文創品出售。
不過,這些文創品的製作者大多是老人家,如何讓追求時尚、喜歡熱鬧的年輕人,留在寧靜而慢活的臺東?這的確是個問題。學習建築與城鄉規劃的郭麗津正在尋找答案。在臺北工作數年後,帶著她的津和堂城鄉創意顧問團隊來到臺東。6個年輕人組成的團隊,除了一位老家在池上,其餘人都是被吸引而來,「把自己種在喜歡的土地上。」
在池上鄉生活了5年,郭麗津說,「我們要幫助當地居民對習以為常的東西產生文化自信。」 他們挖掘在地資源、在地人好手藝,幫助在地人發現故鄉的自然與人文之美,創造出洋溢慢活精神的鄉村社區。「發現農村的價值,這就是一條可以回來的路。」(記者 孫立極)(來源: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