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想扯什麼國家政策和經濟學,我只想告訴你,從他淪為社會底層的那一刻,絕大多數時候,他在做的事、唯一能做的事就是用雙手緊緊摳在這個極速向前的社會的一個小小的凸起上,保證自己不被甩開太遠。至於追,至於翻身,說真的,那根本不是一句「努力」能實現的。
一、前言
城鎮和農村的的不同,在偏遠的農村,需要承受的就是一個相對不那麼健康的家庭氛圍,拋卻留守兒童的問題,與父母之間的親子關係和父母對社會的認知水平這兩點,跟城裡孩子的差距尤為的突出。而後的市場化改革將國有企業、國有資源讓渡給私人,很顯然,得到這些好處的,仍是與權力掌握者接近的人,領導的子女和親屬。即便是後來下海的官員,儘管其個人能力相對較強,但仍然是運用在政府工作期間積累的人脈關係和對政策的把握而實現致富,包括王石、柳傳志這批人,都與這個體制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二、起因源於家庭
當家庭背景成為就業過程中一道不斷升高的「隱形門檻」,普通人家的子弟,因為其父母沒有金錢和權力,難以進入社會上升通道,而有著強大社會資源的富有家庭的孩子,則可以輕鬆獲得體面的工作、較高的收入以及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原因很簡單,教育要出成果是需要投入不菲成本的。現在城市裡校內的尖子生,除了有好的家庭教養外,父母都捨得花錢,小時候就送他們進各種培訓班,學習各種特長,甚至請名師家教。窮人的孩子要想成績好,光能吃苦是遠遠不夠的,因為在起跑線上他們就已經低了一個級別。
三、自我認知
很多時候,你窮,只是因為你父母窮而已。除非個人資質和稟賦異常,否則真的很難突破這個輪迴。我見過太多家庭貧困的孩子要麼沒上大學,要麼考的大學不怎麼好,或者大學畢業之後生活其實還是不容易,尤其是不怎麼好的學校的學生,又沒人指導。家庭貧困,父母是窮人,或者你身邊的親戚有窮人,撇開情緒和自我防衛的偏見,冷靜分析和思考下,你很可能會發現典型的「窮人思維」。捉襟見肘的生活和預算限制了我們的眼界和進一步的發展,我們沒法進行自我投資和學習,我們耗費了大量的心智努力在各種瑣碎無常卻又幾乎沒有什麼價值的事情上,這又反過來限制我們的長遠發展。
四、貧困的根源
懶惰有兩種:一是行動上的懶惰,生活中懶散、散漫,一種是思想上的懶惰,懶於思考和動腦。其實人的本性是遵循快樂的原則,也就是追求能夠給自己帶來快樂的東西,逃避會產生痛苦的東西。所以偷懶或許是人的天性,誰不想少做點工作多享樂啊?面對惰性行為,有的人渾渾噩噩,意識不到這是懶惰;有的人寄希望於明日,總是幻想美好的未來;而更多的人雖極想克服這種行為,但往往不知道如何下手,因而得過且過,日復一日。真正熱愛金錢,研究金錢和掙錢的規律,認清並利用規律,才能擺脫懶惰和貧困。
五、總結
真正熱愛金錢,研究金錢和掙錢的規律,認清並利用規律,才能擺脫貧困。要保持樂觀的情緒,思想的懶惰必然導致行動上的懶惰。懶惰的人明明知道某件事應該做,甚至應該馬上做。節約是必要的,但務必要騰出一些時間和金錢在自我的教育和投資上,否則,為過多瑣碎的事情耗費了太多的時間,只會讓自己在窮困裡越陷越深,直至無法自拔。
(本文 由 BINSEK 編輯 圖/百家號-視覺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