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會底層的人,真的無法擺脫貧困嗎?

2020-12-16 BINSEK

我不想扯什麼國家政策和經濟學,我只想告訴你,從他淪為社會底層的那一刻,絕大多數時候,他在做的事、唯一能做的事就是用雙手緊緊摳在這個極速向前的社會的一個小小的凸起上,保證自己不被甩開太遠。至於追,至於翻身,說真的,那根本不是一句「努力」能實現的。

一、前言

城鎮和農村的的不同,在偏遠的農村,需要承受的就是一個相對不那麼健康的家庭氛圍,拋卻留守兒童的問題,與父母之間的親子關係和父母對社會的認知水平這兩點,跟城裡孩子的差距尤為的突出。而後的市場化改革將國有企業、國有資源讓渡給私人,很顯然,得到這些好處的,仍是與權力掌握者接近的人,領導的子女和親屬。即便是後來下海的官員,儘管其個人能力相對較強,但仍然是運用在政府工作期間積累的人脈關係和對政策的把握而實現致富,包括王石、柳傳志這批人,都與這個體制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二、起因源於家庭

當家庭背景成為就業過程中一道不斷升高的「隱形門檻」,普通人家的子弟,因為其父母沒有金錢和權力,難以進入社會上升通道,而有著強大社會資源的富有家庭的孩子,則可以輕鬆獲得體面的工作、較高的收入以及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原因很簡單,教育要出成果是需要投入不菲成本的。現在城市裡校內的尖子生,除了有好的家庭教養外,父母都捨得花錢,小時候就送他們進各種培訓班,學習各種特長,甚至請名師家教。窮人的孩子要想成績好,光能吃苦是遠遠不夠的,因為在起跑線上他們就已經低了一個級別。

三、自我認知

很多時候,你窮,只是因為你父母窮而已。除非個人資質和稟賦異常,否則真的很難突破這個輪迴。我見過太多家庭貧困的孩子要麼沒上大學,要麼考的大學不怎麼好,或者大學畢業之後生活其實還是不容易,尤其是不怎麼好的學校的學生,又沒人指導。家庭貧困,父母是窮人,或者你身邊的親戚有窮人,撇開情緒和自我防衛的偏見,冷靜分析和思考下,你很可能會發現典型的「窮人思維」。捉襟見肘的生活和預算限制了我們的眼界和進一步的發展,我們沒法進行自我投資和學習,我們耗費了大量的心智努力在各種瑣碎無常卻又幾乎沒有什麼價值的事情上,這又反過來限制我們的長遠發展。

四、貧困的根源

懶惰有兩種:一是行動上的懶惰,生活中懶散、散漫,一種是思想上的懶惰,懶於思考和動腦。其實人的本性是遵循快樂的原則,也就是追求能夠給自己帶來快樂的東西,逃避會產生痛苦的東西。所以偷懶或許是人的天性,誰不想少做點工作多享樂啊?面對惰性行為,有的人渾渾噩噩,意識不到這是懶惰;有的人寄希望於明日,總是幻想美好的未來;而更多的人雖極想克服這種行為,但往往不知道如何下手,因而得過且過,日復一日。真正熱愛金錢,研究金錢和掙錢的規律,認清並利用規律,才能擺脫懶惰和貧困。

五、總結

真正熱愛金錢,研究金錢和掙錢的規律,認清並利用規律,才能擺脫貧困。要保持樂觀的情緒,思想的懶惰必然導致行動上的懶惰。懶惰的人明明知道某件事應該做,甚至應該馬上做。節約是必要的,但務必要騰出一些時間和金錢在自我的教育和投資上,否則,為過多瑣碎的事情耗費了太多的時間,只會讓自己在窮困裡越陷越深,直至無法自拔。

(本文 由 BINSEK 編輯 圖/百家號-視覺中國

相關焦點

  • 韓國底層社會的「寄生蟲」,真實的貧困遠比韓劇更加寫實殘酷!
    相信很多人都看過那部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的韓國電影《寄生蟲》,有人或許要問,韓國真的有電影中演繹的一家四口那樣的窮人嗎?事實上,導演奉俊昊並沒有刻意虛構韓國底層人士的苦難,實際上韓國窮人的生活絕對要比韓劇或者電影中更加寫實、殘酷。
  • 韓國底層社會的「寄生蟲」-真實的貧困遠比韓劇更加寫實殘酷
    韓國底層社會的「寄生蟲」-真實的貧困遠比韓劇更加寫實殘酷 不知道各位還記不記得韓國有一部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影片獎叫做寄生蟲的電影。可能有許多人看過這部電影會問到真的在韓國有這樣窮的一家四口嗎?
  • 社會底層人物的生活是怎樣的?
    今天刷知乎時,被「社會底層人物的生活是怎樣的?」這個問題吸引住了,到底什麼樣的人算是社會底層的呢?是那些吃不飽穿不暖的人嗎?應該不是,至少在中國不是。《事實》一書的作者將收入水平分為四個等級,第一級的收入是每天1美元,這一級有10億人,第二級每天收入4美元,大約有30億人,第三級每天收入16美元,大約有20億人,第四級每天收入超過32美元,大約10億人。
  • 《我在底層的生活》帶你探尋美國人的貧困生活
    ——布克.華盛頓人人都羨慕美國人創造財富的能力,也嚮往美國人用財富創造出的美好生活,這人人雖不是十之有九,也得是十之有八。但是真實的美國真是人人鮮羨的那個盛產「美國夢」的美利堅合眾國真是是如此美好嗎?《我在(美國)底層的生活》給我們帶來一個與眾不同的視角,不同於西方媒體樂此不疲的探索中國貧富差距,他們甚少自我反省,中國人也甚少去了解美國自由社會的另一面,貧窮的大陸——美國低收入人群是如何在社會上生存的。
  • 剩男都是「社會底層」?剩女都是「社會頂層」?真的是這樣嗎
    所謂的「剩」即剩餘的、剩下的,從性別來看,剩男較為常見,也比較多見,畢竟從全國範圍來看,男性要比女性多出3000多萬人,這也就決定了在理想的一對一匹配之後,仍然有3000多萬人找不到對象,最終成為光棍。
  • 印度底層真的像網上說的那樣窮困悲慘嗎?五個真相解釋印度人貧窮
    這些數字遠遠大於官方的貧困估計,並且在許多方面更準確地反映了貧困人口的日常生活。真相三:陷入貧困在主導政策討論的總體貧困問題上,減少貧困的概念等同於使人們擺脫貧困的任務。很少提出類似的問題:首先人們如何變得貧窮?今天每個窮人都出生在貧困中嗎?
  • 從《擺脫貧困》到精準扶貧——研讀《擺脫貧困》有感
    解放思想 習近平在《擺脫貧困》一書中明確寫道:全書的題目叫做「擺脫貧困」,其意義首先在於擺脫意識和思路的「貧困」,只有首先「擺脫」了我們頭腦中的「貧困」,才能使我們所主管的區域「擺脫貧困」,才能使我們整個國家和民族「擺脫貧困」,走上繁榮富裕之路。 什麼是意識和思路的「貧困」?
  • 學會尊重社會底層的人
    社會底層人的生活,才是最真實的生活。社會底層的人,是一群面對艱難,從來沒有輕言放棄;面對不堪,咬牙與命運決鬥;面對風餐露宿,仍然頂風冒雪、堅持前行的人。當然,我不知道他們是不是社會底層的人,但我知道他們的生活真的很不容易。當你走進他們的生活,你原來可能尚存的一些情緒和牢騷、不滿和憂慮,立刻會蕩然無存;自己可能受過的一些怨屈、責難和艱難,也會立刻煙消雲散。當你真正走進他們的生活,你會驚奇地發現:他們的精神世界並不清貧。
  • 有人說「社會底層的惡是真的惡,看不到別人的好處與好」你認同嗎
    有人說「社會底層的惡,才是真的惡,看不到別人的好處,也看不到別人的好」說實在我很反對這個問題,這個問題其實是有點歧視社會底層的人,我實在想不清楚什麼人懷揣著什麼心理才能問出這個問題,但是我想說世界那麼大,到處都是好人,到處都是壞人,沒有你想像中好
  • 《魚》歐陽程明:「一個人擺脫貧困並不尷尬 但集體擺脫貧困真的...
    依靠稻田養魚,他不僅改變了自己的生活,還動員分散的農民成立合作社,使更多的窮人擺脫貧困,增加收入。然而,歐陽程明的創業之路並不總是一帆風順。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農民,他一直很勤奮,但他的家庭生活仍然緊張。為了改善自身的經濟狀況,生性好鬥的歐陽程明嘗試種植秋瑾梨。然而,由於對果園的高投資和缺乏獨立品牌,大量的秋瑾梨在成熟時無人照管,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它們的果實在地裡腐爛。
  • 從社會底層爬到社會上層真的很難嗎
    很多人,感覺自己處在社會底層,生活的比較痛苦,因此,很想爬到社會上層去,但他們往往也心知肚明,這種難度非常大,基本不用妄想。但事實上,真正的所謂的上層社會其實是指名門望族,至少是那些能在所在城市住上別墅的人群,然而,即便對於這些人,也要排除那些素質不高的暴發戶才更為準確。
  • 幫助家鄉擺脫貧困而不是擺脫貧困的家鄉——李明聰
    我叫李明聰,丹寨縣龍泉鎮交圭村人,今年26歲。2018年1月1日,在丹寨縣龍泉鎮黨委的要求下,任職龍泉鎮交圭村村委會主任。在村裡任職幾個月後,我接觸了我們村大多數的貧困戶,對他們是深有感觸。我們村有些五保戶、低保戶生活確實很困難,家庭經濟來源基本上沒有,大多是殘疾或根本沒有勞動力。
  • 窮人就只能處於社會的底層?補貼和福利能不能改變現狀?
    補貼和福利實際上只是緩兵之計,對於喪失勞動力的來說這是是現代文明社會的基本,真正能起作用的是提高教育程度,對勞動力進行培訓,提供就業崗位等(法律規章是寫了,但是實際工作卻一團糟)。這等於說是讓底層失去了生存的資格,接觸過底層的都知道,底層人的努力回報很少,頂多就是在溫飽線上多出一點而已,真就要餓死底層人了。
  • 南京大學「貧困女生」高調「炫富」,網友透露驚人內幕:擺脫貧窮...
    而德旺獎學金評定條件是「品學兼優,同等條件下家庭貧困學生優先」,但確實力推貧困學生。在爆料帖中,網友稱南京大學商學院學生明某,「貧困生身份到期後依然申請只有貧困生可以得的德旺獎學金(金額為10000元)」。
  • 為什麼拼命也要遠離底層社會?
    等社會人捧人中等社會人比人下等社會人踩人>相信很多人都能理解其中深意,我看過一篇文章是關於人們拼命遠離底層社會的根源,當然我也是農村長大的的孩子,都說農村人淳樸善良,踏實肯幹,可來自於窮導致的根底裡的那種自私,狹隘也同樣不可掩蓋。
  • 「沒有哪個國家向中國,讓那麼多人擺脫貧困!」
    五年來,在我們黨的堅強領導和組織下,在全國各族人民和社會各界的同心協力下,我國脫貧攻堅取得重大決定性戰役成果,得到全國人民和國內外的一致高度評價。包括歐盟、俄羅斯、東南亞、日韓、巴基斯坦等各國,都對中國減貧事業給予了肯定,並表示希望學習中國脫貧經驗。
  • 社會底層的人,就不能擁有幸福的人生嗎?
    身為一名大學生,相應的社會經驗的確匱乏,不過說到底,很清楚的一點是,現在這個社會的確是個功利的社會,成年人的交際往來,往往都是利益至上。那麼話說回來,像這個同學一樣,學歷低沒什麼文化的人,難道就不配擁有快樂幸福的人生嗎?答案是:可以,但是很難。都說「寒門難出貴子」,更何況你還是個不優秀的「寒門子弟」。
  • 世相百態:社會底層邊緣人,何以體面地活著?
    總有養尊處優的人,瞧不起活在底層的人。或者處在社會底層的人,從心理上牴觸著社會上層的人。什麼是社會底層邊緣人?這個概念不能簡單地用職業和收入水平劃分,像我們日常接觸到的環衛工人、建築工人、工廠打工者等,這些都算不得真正的社會底層人。
  • 社會底層成員比富足階層更容易產生宗教情結,這是真的嗎?
    社會學家一提到基督教,往往流傳著這樣一個說法:社會底層成員比富足階層更容易產生宗教情結。這種說法的原因被歸結為,人們的願望沒有得到滿足,因此把宗教當成一種安慰,這是錯誤的認識,是一種神經質的幻覺,某些過分虔誠,以至於拒絕接受其他不同意見的教徒無形中也加強了大家對此的認知。
  • 明知故問 | 都2020年了,女性離擺脫「月經貧困」還有多遠?
    假設女性從13歲開始來月經,一直到50歲,衛生巾消費毋庸置疑是一筆不小的支出,而且不可避免,無法節省。對有些家庭來說,已經成為一項無法逃避的負擔,尤其是在農村地區。相信之後不少人都順著這個話題去某寶等電商平臺上搜起了「散裝衛生巾」。在「散裝衛生巾」話題被熱議後,不少人的關注重點還從「衛生巾定價問題」,滑向了無休止的性別罵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