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去歐洲朝聖的小夥伴們越來越多,大家在歐洲轉的眼花繚亂,尤其是羅馬,感覺遍地都是教堂呢!光光上次去數了一下,走了一條不到5km的街區,就偶遇7座教堂!
但是呢有小夥伴就問光光,看到國外的宣傳冊,教堂的名字怎麼這麼多,有basilica, cathedral, church, chapel,這麼多的名字,究竟有什麼區別呢?今天光光就帶大家認識一下不同種類的教堂~
Chapel源自拉丁文cappella或cappa(袍子),傳說這cappa是聖馬丁的遺物,教會以之為聖物,撕成小塊,就成了cappella,藏於各地的教會之中,因此最早的Chapel指的是教堂中存放這個聖物的地方,引申為教堂中的小堂,堂中之堂;也引申為比較小的教堂。
所以說chapel分兩種,一種是獨立的比較小的教堂,但更多的是存在某個建築物(例如規模較大的教堂、學校、醫院皇宮、監獄等)之內的小教堂,最著名的當屬在伯多祿大殿的西斯廷小堂(Sistine Chapel):
看外觀你也許還沒想起來這是哪座教堂,但是看到下面你就知道了:
西斯廷小堂(拉丁語:Sacellum Sixtinum;義大利語:Cappella Sistina [kapˈpɛlla siˈstiːna])是一座位於梵蒂岡宗座宮殿內的天主教小堂,緊鄰聖伯多祿大殿,以米開朗基羅所繪《創世紀》穹頂畫,及壁畫《最後的審判》而聞名。
西斯廷小堂之所以叫做小堂(chapel),是因為它坐落於是伯多祿大殿(規模較大的堂)內,具體位置如下圖:
Church的詞源來自希臘文:κυριακόν, 源自κύριος(主),意為「屬於主的」
這個Church才是我們一般最熟知的詞,廣義所說的「教堂」,可以看作是所有宗教活動(如彌撒)發生場所的統稱。而事實上,Church更適合被翻譯成教會,不僅僅單指一座建築,而是堂區所在了。
綜上,church有三層涵義:
1 普遍的教堂
2 堂區,堂口
3 教會
去年在法國小鎮上遇到的Roman Church
Cathedral源自希臘文καθέδρα(座位),有表達權力的意味,故而在天主教中指主教座堂。
Cathedral為我們的主教座堂,一般也翻譯為大教堂,或稱座堂,是指在主教制的基督教會(正教會、天主教、聖公宗,以及信義宗部分團體等)中,設有主教座位的教堂。主教座堂是教區主教的正式駐地,因而被視為教區的中心,其建築大多因此比堂區的教堂宏美。
著名的巴黎聖母院(法語:Cathédrale Notre-Dame de Paris),也是天主教巴黎教區的主教座堂。
1804年12月2日在巴黎聖母院,那破亂自己拿起皇冠戴到頭上,然後再為跪在地上的約瑟芬加冕為皇后。
科隆主教座堂隸屬於天主教科隆總教區,是科隆總主教的主教座堂。
徐家匯聖依納爵主教座堂,也是天主教上海教區的主教座堂。1910年建成,被稱為遠東第一大教堂。
北京宣武門教堂,也是北京教區的主教座堂
北京西什庫教堂,曾經北京教區的主教座堂。
Basilica源自希臘文βασιλική ,源自βασιλεύς(王),原意指王宮,羅馬人用Basilica來稱呼神殿,早期在羅馬的基督徒沿用這個稱呼指稱教堂(一般是比較大的,靠近權力中心的,公共性的教堂)。
在天主教的用詞中,「巴西利卡(Basilica)」是授予擁有特殊地位的大教堂的稱號,中文稱為「宗座聖殿」,在天主教會內通常簡稱為「聖殿」。這與這些教堂的實際建築格式無關。
其中位於羅馬市內的四座教堂,被授予特級宗座聖殿(Major Basilica;天主教稱為「大殿」)的稱號,這四座教堂是拉特朗大殿、聖伯多祿大殿、城外聖保祿大殿和聖母大殿。其他宗座聖殿為乙級宗座聖殿(Minor Basilica)。
羅馬的四座大殿簡稱為四大聖殿:
聖伯多祿大殿(拉丁語:Basilica Sancti Petri;義大利語:Basilica di San Pietro in Vaticano),是位於梵蒂岡的一座天主教宗座聖殿,建於1506年至1626年,為天主教會重要的象徵之一。作為最傑出的文藝復興建築和世界上最大的教堂,其佔地23,000平方米,可容納超過六萬人。
拉特朗聖若望大殿(義大利語:Basilica di San Giovanni in Laterano),全稱為拉特朗至聖救主、洗者聖若翰聖史聖若望總主教座堂。是天主教羅馬總教區的主教座堂,羅馬總主教(教宗)的正式駐地(教座),也是羅馬四座特級宗座聖殿排名第一的一座,享有全世界天主教會母堂的稱號。天主教會於11月9日特敬拉特朗大殿祝聖日。
城外聖保祿大殿(義大利語:Basilica di San Paolo fuori le Mura)位於義大利羅馬,是羅馬天主教的四座特級宗座聖殿之一。
它建在聖保祿(Paul the Apostle)的墓地上。其正式名稱是"Papal Basilica of Saint Paul outside the Walls"(城外聖保祿教宗宗座聖殿)。
聖母大殿(義大利語:Basilica di Santa Maria Maggiore)或稱馬傑奧爾聖母瑪麗亞大教堂。位於義大利羅馬,是天主教的四座特級宗座聖殿之一。
亦稱為利柏大殿(Liberian basilica),因其最初的建築(並非現在這個)是由教宗立柏(Pope Liberius)興建,是羅馬獻給受福童貞瑪利亞的教堂中最大的一座,此即其名稱Saint Mary Major(即更大的)的來源。其正式名稱是"Papal Basilica of Saint Mary Major"(大聖母教宗宗座聖殿)。
除了這四座特級宗座聖殿以外,全世界還有很多的乙級宗座聖殿。絕大部分的宗座聖殿均屬於乙級宗座聖殿,包括一些主教座堂,許多專門的教區教堂(parish church),一些朝拜堂(shrine),一些修院或女修院教堂。
大中華地區共有三座宗座聖殿,分別為上海的佘山聖母進教之佑聖殿、屏東縣的聖母無玷始胎聖殿 (萬金),以及高雄市的玫瑰聖母聖殿主教座堂。
坐落在上海佘山的佘山聖母大殿(The Sheshan Basilica),也是中國大陸地區目前唯一的乙級宗座聖殿,每年5月的「聖母月」,尤其是5月24日聖母進教之佑瞻禮,都有數以萬計來自各地的天主教徒前往佘山朝聖。
金聖母聖殿是位於臺灣屏東縣萬巒鄉萬金村的天主教教堂,又稱萬金天主堂,也是臺灣兩座宗座聖殿之一,其歷史可追溯至1861年,為臺灣現存最古老的教堂建築。
玫瑰聖母聖殿主教座堂(The Holy Rosary Cathedral),簡稱玫瑰堂,是位於臺灣高雄市的愛河橋畔的一座天主教教堂,創始於1859年(清鹹豐九年),為天主教會在臺灣重新開教以來建立的第一座教堂,也是近代臺灣天主教會的發源地,現在為天主教高雄教區之主教座堂。
光鹽雅歌之旅
微信號:光鹽聖地之旅
歡迎關注,主佑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