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葉嘉瑩的紀錄片《掬水月在手》上映,這部跨越百年私人記憶的「詩意紀錄片」,至今豆瓣平均高居8分以上。
詩人瘂弦在《掬水月在手》中回憶說:「到了端午節(詩人節),新舊兩派詩人原本是不在一起吃粽子的。大家對屈原的解釋定義不一樣,所以你吃你的粽子,我吃我的粽子;你紀念你的屈原,我紀念我的屈原。」
直到新舊詩派看到葉嘉瑩對傳統詩詞曲的研究文章,才調和了彼此的詩論爭吵。
葉嘉瑩聽顧隨先生講課筆記原件
詩人席慕蓉直言「她就是詩魂 」;瘂弦稱讚葉嘉瑩是「穿裙子的士 」;作家白先勇稱「葉先生是引導我進入中國詩詞殿堂的人」,他回憶在臺大讀書的時候常常從外文系逃課去聽葉先生的課。
葉嘉瑩94歲壽辰,白先勇攜《牡丹亭》南開祝壽
教書數十載,桃李滿天下,葉嘉瑩在人生的晚年賣掉京津兩處房產,又將自己的稿費、版稅收入悉數捐出,累計捐贈3568萬元,在南開大學設立「迦陵基金」,都讓她為傳統文化留下了濃重的一筆。
接受《新京報》採訪時,葉嘉瑩說,導演起的「掬水月在手」很有詩意:捧起水來,水裡有月亮的倒影;但那不是真實的自己,只是水中的一個影子。
葉嘉瑩,究竟是何許人也?
01
不曾忘卻的初心
很多人都知道,葉先生有著中國古典詩詞研究專家的身份,受聘於臺灣大學,哈佛大學等多所大學任教;她是2015-2016年度「影響世界華人大獎」終身成就獎的獲得者。
但浮和沉,名與利,都不是她追求的東西。她一生最大的願望就是為年輕人開一扇門,將美好的吟誦傳承下去。
葉嘉瑩(中)三歲時與小舅李棪(左)及大弟葉嘉謀(右)合影
1924年,葉嘉瑩出生在北京的大戶人家,這是一個軍閥混戰、風雨飄搖的年代,面對北平的淪陷,葉嘉瑩寫下了悲痛的詩句:「盡夜狂風撼大城,悲笳哀角不堪聽 」。
1948年葉嘉瑩南下到南京結婚,不久隨丈夫遷居臺灣,並在臺灣生活了十八年
1945年,葉嘉瑩畢業於北京輔仁大學,上世紀中期,執教於臺灣大學、輔仁大學、淡江大學。1969年葉嘉瑩遷居加拿大溫哥華,受聘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終身教授,1991年當選為加拿大皇家學會首位中國古典文學院士。
1978年,聽聞中國恢復高考,已在加拿大教書多年的葉嘉瑩向中國政府申請回國。一年後,她收到了中國教育部批准回國教書的信,安排她先去北大教學,不久,又應李霽野先生之邀去了南開。
1979年起,她每年利用假期回國講學。2013年,因年老不能再越洋奔波,決定正式回國,定居南開。
1987年葉嘉瑩在南開開設的唐宋詞系列講座
她一生致力於古典詩詞的教學,獲得了使古典詩詞於當代「再生」的讚譽。在她90歲生日時,國務院前總理溫家寶向她發來賀信,溫家寶在信中稱讚她心靈純淨、志向高尚,詩作給人以力量,「多難、真實和審美的一生將教育後人。」
02
慰藉一生的詩行
葉先生說:「其實我一生經過了很多苦難和不幸,但是在外人看來,我卻一直保持著樂觀、平靜的態度,這與我熱愛古典詩詞的確有很大的關係。」
「現在有一些青年人竟因為被一時短淺的功利和物慾所蒙蔽,而不再能認識詩歌對人的心靈和品質的提升功用,這是一件極可遺憾的事情。如何將這遺憾的事加以彌補,這原是我這些年來的一大願望。」
1948年,她隨丈夫渡海來臺。在白色恐怖之下,丈夫因思想問題入獄,幾年後出獄,卻因長期囚禁性情扭曲,動輒暴怒。為了老父和兩個讀書的女兒,她辛苦教書維持整個家庭,極盡忍耐。
1956年在臺北教主日學
王安石的《擬寒山拾得》把她從悲苦中提振了起來。「眾生造眾業,各有一機抽」一句,如當頭棒喝。她跟自己說,要把精神感情完全殺死,殺死了,就不再為它煩惱。
1969年,葉嘉瑩攜父親赴哈佛任教
1969年葉嘉瑩攜全家遷居加拿大溫哥華。1976年3月24日,長女言言與婿永廷以車禍同時罹難,又一次給了她沉重的打擊。料理完女兒女婿的後事,她閉門不出,日日哭泣,寫了10首哭女詩。
「平生幾度有顏開,風雨逼人一世來」,「痛哭吾兒躬自悼,一生勞瘁竟何為」,她嘆命運不公,反思勞瘁一生的意義。
經此一難,葉嘉瑩突然覺悟到,「把一切建在小家、小我之上,不是一個終極的追求和理想。」
1978,她向中國政府申請回國教書。一年後,她收到了中國教育部批准回國教書的信,安排她先去北大,不久,又應李霽野先生之邀去了南開。每年3月,溫哥華的大學停課放假了,她就飛回國內講學。如此奔波30多年,直到2014年,她決定定居南開。
03
以此生,許詩學
葉嘉瑩為她一生獲得的學者、教師和詩人等眾多名號排了個序,說大半生的時間都用於教學了,所以首先是教師,其他的都排在這後面。
「我天生來就是一個教書的。」葉嘉瑩說。從1945年大學畢業至今,她在講臺後站了整整70年。
南開大學迦陵學院
初回南開,葉嘉瑩白天講詩,晚上講詞,堂下座無虛席。她寫下了「白晝談詩夜講詞,諸生與我共成痴」的句子。
詩詞幾乎是葉嘉瑩生活的全部,尤其現在當她孑然一身邁入老年,給年輕人講課成了她最願意做的事。只要有人邀請,她都欣然前往。30多年來,她曾經應邀到國內幾十所大學講學,舉行古典詩詞演講有數百場之多。
「我一直在教書,這是情不自已。」她說,「這麼好的東西怎麼能不講給年輕人知道?你不能講給青年人知道,你不但是對不起下面的青年人,你上也對不起古人。」
當被問及,為何在如此高齡,還要堅持推廣普及古詩的吟誦時,葉先生這樣說:「因為我覺得我對不起年輕人。以前我上課大多是在講批評啊講欣賞啊,但是我沒有教吟誦。近代之後,吟誦被認為是腐朽落寞的文化,逐漸不被提倡。離開臺灣後,我覺得吟誦要是斷絕了真的可惜。不留下正統的吟誦,我覺得對不起下一代的學生。」
04
以樂語,教國子
古典詩詞該用什麼方式來傳承?這是個討論了很久的議題。
葉嘉瑩的答案之一是吟誦,古人講究「吟而成文」,中國古詩詞由吟誦而始:
「以樂語教國子,興、道、諷、誦、言、語。」出自《周禮》,樂語是古代貴族子弟美育的重要部分。從周朝開始,我們的學習就是伴隨著吟誦開始的。吟誦是學習古典詩詞的重要法門,它所帶來的興發感動的體會,是深入理解古詩詞的基礎。」
在國外生活了許多年的葉嘉瑩強調:只有中國有吟誦,其他國家的文學沒有。英文詩有朗誦、朗讀,也有輕重的讀音,但是沒有我們這樣拿著調子的吟誦。所以他們把吟誦翻譯成 chanting,這樣翻譯並不準確,因為chanting 其實是佛教做法事時的念誦,與詩歌的吟誦不同。
她對於吟誦非常「執著」,在《掬水月在手》裡,能看到許多的吟誦鏡頭。葉嘉瑩覺得,吟誦是「復活」詩人生命的手法,要讀懂詞人,就是要進入對方的語境中,過別人的人生。
當詩詞加上韻律聲調,不僅更好記憶,也離作者的情感世界更近一步了。
【示例部分】比如李白有一首小詞叫《憶秦娥》,我們可以這樣來讀:
《憶秦娥》 |李 白
簫聲咽(yè),秦娥夢斷秦樓月。
秦樓月,年年柳色,灞陵傷別(bie四聲)。
樂遊原上清秋節 (jie四聲),鹹陽古道音塵絕 (jue四聲)。
音塵絕 (jue四聲),西風殘照,漢家陵闕(que四聲)。
「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 」,有一個秦地的女子,她在一個小樓上,晚上夢醒了就懷念這個人。「咽」就是嗚咽的聲音,吹簫的聲音。「年年柳色,灞陵傷別 」,每一年楊柳綠的時候,我就想到在灞陵送走的那個所愛的人,我們在灞橋上送別。
樂遊原是唐朝長安城南的一個高原,很多人說登上樂遊原可以看見整個長安城。「樂遊原上清秋節(jie四聲)」,樂遊原上那個悽清的秋天的節氣又到了,「鹹陽古道音塵絕(jue四聲)」,可是我送走的那個人,從鹹陽古道上走的那個人,消息斷絕了。
現在只剩下什麼呢?「西風殘照,漢家陵闕 」,只剩下秋風之中,落日的斜陽照在長安城的城樓上。
這是唐代的一首絕妙好詞,但是這首詞押的是入聲韻,一定要讀出入聲來,才能傳達它的悲哀,才能夠傳達詞調的美感。
「一首完整的詩,它有字形、字音、字意三方面的美,你不能把它(任)一種美感的特質去除。」中國古典詩詞研究專家葉嘉瑩如是說道。
周祖謨先生手跡
今年96歲的葉嘉瑩,不敢生一點點小病,因為這個年紀的人很可能因為一個小病就故去了。而她依然覺得自己「還有很多很多事情沒有完成」,她還想把吟誦的資料再重新認真梳理,很多研究想要去完成……
如今,葉先生為了讓詩詞走入更多孩子和年輕人的生命,她仍然在堅持辛勤工作。葉先生如今最大的心願,一是把自己對於詩歌中之生命的體會,告訴下一代的年輕人;一是接續中國吟誦的傳統,把真正的吟誦傳給後世。
「我想在我離開世界以前,把即將失傳的吟誦留給世界,留給那些真正的詩歌愛好者。」
現在,古典詩詞研究學者葉嘉瑩的《葉嘉瑩·給國人的詩詞課》音頻專欄在中讀上線了!
不同於簡單的讀詩,葉先生將系統地講解詩詞吟誦之法,精選249首唐宋古詩和86闋宋詞元曲,從聲韻之美的欣賞,到詩詞內涵的品讀,完成我們對詩歌靈魂真味的興發感悟
掃描圖中二維碼即可訂閱課程 ��
課程亮點
課程大綱
原標題:《96歲葉嘉瑩:我想把即將失傳的吟誦留給下一代》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