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月21日,香港最重要的航空公司國泰宣布裁員,規模達8500人,遠超預期;同時國泰旗下港龍航空立刻關停。國泰航空這次裁員被稱為是香港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單次裁員。其震撼力度遠遠超出行業之外。
知勢研究想說的是,國泰航空不僅是航空業的裁員,而是香港外向型服務業長期以來維持昂貴勞動力結構在疫情面前不堪一擊的一個縮影。
航空公司不到萬不得已,絕不會裁員。
要知道,航空服務業是對技能要求非常高的服務業,大裁員的結果意味著大批空乘失業。要知道,每個空姐的培養成本都是非常高的,知勢研究曾經詢問過國內某航空公司高管,得到的答覆是每個航空公司為了培養空乘投入的成本佔到了總人力資源成本的1/3左右。
然而,在支撐了大半年之後,國泰航空的財務狀況已經不足以支持龐大的機組和僱員。
今年上半年,國泰航空集團營收276.69億港元,同比下降48.3%;虧損98.65億港元。
虧在哪裡呢?2019年國泰航空的年報顯示,超過18000名空勤人員裡面,有超過3000人年薪超過100萬。即使是在香港,這也是一份稱得上高薪的工作了。相對應的代價就是國泰付出了幾十億的人力資源成本。
事實上,今年6月,國泰航空獲得了來自香港特區政府和股東合計390億港元的救助,但每月仍要承受近20億港元的負現金流流失。
再厚的家底也經不起坐吃山空,6月份獲得的救助金,其實熬不了幾個月,所以,國泰不得不裁員了。
留下來的人,也要接受近30%的降薪,這個也沒毛病。
曾經,國泰航空是整個亞太區服務最好的航空公司。因為國際航線多,毛利高,待遇也好。被認為是香港最靚麗的一張名片。
作為一個國際城市的外向型服務代表,航空公司賺的是客流的錢。但如今呢?
這是什麼概念呢?知勢研究用數據說話,香港機場2019年客運量為7150萬人次。而近日香港機場管理局公布香港國際機場2020年9月份航空交通量顯示。9月份機場客運量為100000人次,同比減少97.9%;折算年度人流僅為100萬人次,連去年的零頭都不夠!
做出這種大規模的裁員和大幅度的降薪,實際上意味著航空公司已經預期未來一兩年內都很難恢復元氣。
讓我們跳出航空業來看,國泰的大裁員為什麼震撼香港——這是因為香港從來沒有一個行業有那麼大規模的裁員。
這種規模的裁員,幾乎意味著這門生意難以為繼。同時,空乘是高收入的服務業勞動力,要短時間內吸納失業的空乘,在百業齊暗的香港,也基本是完全不可能——就算有工作崗位,習慣了百萬高薪的空乘們也很難接受每月1-2萬元港幣薪資的低端服務業崗位。
高薪崗位裁員的衝擊,往往比低端崗位裁員的衝擊更大。高薪勞動力找工作,總是更難的;後續,裁員連帶產生的消費縮水和債務壓力則是後面衍生的一系列大問題。
正所謂有人歸故裡就有人赴科考,在國泰裁員港龍停運的同時,最近新成立的大灣區航空,雖尚未取得營運許可證,但已緊鑼密鼓招聘人手——而它的計劃是先重點發展東南亞和內地航線。
顯然,在後疫情時代,原有的國際互通航線很難短時間內恢復,這個時候區域內循環就顯得尤其重要——尤其在商業上,活下來比什麼都重要!
國際大都市,客流滾滾才能財源廣進,這本是常識;希望這一連串的現實衝擊能讓香港某些人醒悟。正如未來香港航空的復甦離不開香港通關和重新開拓內地航線,香港經濟的觸底反彈,同樣離不開廣闊的大陸內地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