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趣聞 | 馬戛爾尼使團隨團畫家筆下的乾隆盛世

2021-03-05 藝得油畫

   

   這裡是藝術趣聞系列,

   為大家介紹幾個藝術相關的趣聞,

今天為大家推送馬戛爾尼

筆下的乾隆盛世。

1792年9月26日,英國派出以馬戛爾尼勳爵為代表的龐大使團,

以向乾隆帝賀壽為名,由樸茨茅斯起程,前往中國。

英政府想通過與清王朝最高當局談判,開拓中國市場。

歷經十個多月的航行,1793年7月3日,使團到達舟山。

8月11日,抵達天津。

8月21日抵達北京。

9月2日,馬戛爾尼帶領使團大部分成員,趕往熱河行宮。

大清軍事基地

9月14日,馬戛爾尼使團在熱河第一次覲見乾隆皇帝。滯留熱河期間,馬戛爾尼曾經四次覲見乾隆皇帝。

9月26日,馬戛爾尼返回北京,10月5日在圓明園向乾隆皇帝展示使團攜帶的禮品。

10月7日,使團離京,12月29日,到達廣州。

1794年9月5日,返回倫敦。

馬戛爾尼肖像

馬戛爾尼在日記中,詳細記載了自己在中國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

馬戛爾尼與秘書巴羅的肖像

使團隨團畫師威廉·亞歷山大創作了大量的速寫,展現了一幅豐富多彩的18世紀末中國的風情畫。

正如威廉亞歷山大墓志銘所說:「通過他的畫筆,歐洲比之前任何時候都更好地了解了中國。」

在這個國家裡,在我們所經過的地方,人口是極為眾多而且是到處是那麼多:

我們走過的鄉村前後每1英裡路上的人數足以充塞我們英國最大的市鎮。

道路兩旁不少別墅田莊散布在田野之間,大為增色,也足以證明其富裕。

我看到許多肉店,店裡切肉的模樣同我們的相似,我們不能說倫敦的肉類供應比北京好。

在這大城市裡,同我們在自己的大城市所見一樣,除了各種沒有門面的商店以外,還有好幾千人叫賣他們的貨物。

認為中國婦女是被關在屋子裡不準與外人相見的見解,是無甚根據的。

會集觀看英國使團馬車隊的大量人群中至少有1/4的人是婦女,這比例數字大大超過在我們自己國內的數目。

我們在北京旅行時所見的婦女,一般的容貌極為嬌嫩,面色是自然的優美。

 

中國人製造糕點、蜜餞的技術是出色的,味道好,式樣與顏色多種多樣。

他們的糕餅做的值得讚美,味道比我在英國或其他歐洲國家所嘗到的更為適口。

他們的發麵食品與我在歐洲吃的同樣輕鬆,而樣式之多我相信集歐洲國家所有製糖果的名師也難於做到。

 

運河兩岸排列著大量的軍隊,全副武裝,頭戴大盔,軍容極壯,行列間豎著各色的旗幟。

一個很大的雄偉的城市,有城牆,名叫「慶豐」。它的郊區直伸到水邊,其地區之大也就可觀了……

這城市的周圍至少有8英裡。從它的外貌和四周環境看來,無疑地,商業是繁盛的;

從它的居民的服裝和舉止來看,同樣可以說,人民是文雅而富裕的。

中午時分,大使抵達綠渚。在江邊一個很大部隊的軍隊戴著盔胄,全副武裝;內中有一大隊炮兵,整隊而列;全部人數,看樣子,有幾千人;

無數炫耀奪目的旗幟顯得軍容壯麗。炮兵隊穿藍色衣服,上繡著大炮的形象,與眾不同。

他們分成幾個隊伍,分駐在中心地點和隊形的兩翼。他們的炮比我們在中國國內曾見過的大得多。

居民服裝與我已經敘述過的無異,但使我驚異的是,這城市雖已靠南,離北京很遠,而在這冬季氣候依然很冷,居民要穿上皮衣;

這種衣服顯然不單是一種奢侈品,或限於上流人士,因為我們所見的皮衣服裝店很多,店裡的皮料很豐富,如豹皮、狐皮、熊皮和羊皮都有。

我們的護送官王大人是第一等的官員,在中國的軍隊裡有極高的地位,雖然不是最高的,但他並不由於他的職位高貴而忽視他的責職,或在指導工作時失掉仁愛之態。

不僅如此,在真誠的善良精神支配下他曾堅持不懈、繼續不斷地為為人服務而獲得了一種友誼;在他同大使和大使的隨行人員最後告別時感動到流淚。

通常在3月1日,依照自古相傳的習慣,在全國各城市都舉行大街上的街頭演劇,使貧苦居民在無力享樂的情況下,聚集取樂;

這一種善行要繼續好幾天,由皇家負擔費用,所以在這些日子裡從早到晚,下級百姓可以不花分文取得娛樂,並為他們的恩賜者祝福。

一般地說,人民具有健康的容貌:患過天花病的人除了在廣州和澳門的沿海口岸以外,實在很少見到。有幾種在歐洲不幸經常發生的病在中國看不見。

而在他們向乾隆帝致敬的記載中,也為我們留下了大量的細節。

熱河行宮避暑山莊萬樹園英使覲見場景素描

我們到達園內(圓明園),便下馬下轎,開始步行。

我們的帳篷設在皇帝的帳篷旁邊,官員把他們帶進帳篷,說:「皇上馬上就到,尊貴的大使先生在此稍微等候」。

一點鐘左右,聖駕到來,駕前有鼓樂儀仗隊開道,十分煊赫。聽到聖駕到來,我們立即奔出帳篷,踩著華麗的地毯迎上前去。

皇帝坐在十六人抬著的肩輿上,前面有多名執事官,手持旗傘旌節等物,帶到聖駕來到他們面前,我們單膝下跪,向皇帝施禮,清朝的官員則行本國之禮。

官員叩拜乾隆皇帝

皇帝下輿入帳,登上寶座之後,馬戛爾尼恭敬地捧著英皇的親筆信,進入帳篷,拾階而上,來到皇帝寶座旁,將書信呈送到皇帝手中。

信裝在木匣之中,匣子上裝飾著鑽石。接到信之後,皇帝並沒有看信,而是隨手交給了侍立在一旁的相國。相國也沒有看信,只是把它放在了寶座旁邊的錦墊上。

乾隆皇帝

然後,皇帝把他贈送給英皇的禮物交給了我,讓我轉呈。這是一個「如意」,寓意諸事如意、和平興旺,這表示皇帝希望與英皇友好交往。

覲見時,皇帝問英使:「你的隨行人員裡,可有人會說中國話?」英使回答道:「只有一個不滿十三歲的小童(副使斯當東之子)會說幾句中國話。」

皇帝非常高興:「那讓他速速來見。」英使把小童帶到皇帝的寶座前,命他屈膝行禮。

乾隆皇帝贈給英國使團的隨身攜帶的香囊

皇帝便開始和小童聊天,沒說上幾句話,便高興地解下佩戴在腰間的荷包,賜予小童。不知是小童的話語逗樂了皇帝呢,還是因為皇帝只是喜愛小童的天真爛漫。

我們落座後,皇帝與之閒談起來。他問道:「你們英國國王今年多少歲?」我們如實告訴了他。皇帝接著說:「朕今年八十三歲了,希望你們的國王可以和我一樣長壽。」

乾隆皇帝繪於1793年9月30日

皇帝說這些話時,很是得意,表情十分威嚴,凜然不可侵犯,不過眉宇間流露著和藹可親。他仿佛是英國的一位年長的紳士,精神矍鑠,看上去只有六十歲。

熱河行宮的湖泊

在和中堂的帶領下,我們騎馬入園,行了大致有三英裡路程……已而豁然開朗,眼前出現了一個湖,在湖邊遠望,湖對岸景物無法分辨,由此可見湖有多大。

湖中有一艘華麗的遊船,在此等候已久,遊船旁還有幾艘小船,以供侍從們乘坐。於是我們下馬登船,開始遊湖。

湖中景色無需多言,僅僅是船上陳設的瓷器古董,壁上懸掛的書畫,一個人看上整整一天,也不會覺得厭煩。

圓明園大殿

然後來到了寶殿,殿長一百五十英尺,寬六十英尺,只有一面有窗戶,窗戶對面,擺放著御座。

乾隆帝的寶座

御座由桃心木製成,上面刻著精美的花紋,木料產自英國。中國人認為這種木材非常罕見,因此用來製作御座。

御座放置在數尺高的基座上,兩旁是木質的短階,方便上下。御座之上,掛著一塊匾額,上面寫著「正大光明」四個大字。兩旁各有一把孔雀毛做成的、美麗的大圓扇……

宮殿是皇帝處理政務的地方,關係著國家的尊嚴,非常寬敞。因此,我決定把那些最珍貴的禮物放置在大殿的御座旁邊。

馬戛爾尼使團訪華是中西關係史上一個重要的轉折點,也是中英關係發展的「決定性時代」。

馬戛爾尼使團出版的遊記、報告,改變了過去由傳教士傳播「中國經驗」的做法,開啟了非神職人員主導歐洲「中國經驗」的新局面,引領了歐洲出版界新一股的「中國熱」。

同時,歐洲人也重新開始評估中國的現狀與實力,增強了其向中國殖民開拓的信心。而正是在深受乾隆帝喜愛的小斯當東(副使之子)的鼓動下,英國發動了鴉片戰爭。

 延伸閱讀 

這些都是我們的服務項目哦~

點擊圖片閱讀了解!

還有獨家IP的家居配畫!

 

相關焦點

  • 讀圖︱馬戛爾尼使團隨團畫家筆下的乾隆盛世
    讀圖︱馬戛爾尼使團隨團畫家筆下的乾隆盛世 馬戛爾尼 文 威廉•亞歷山大 圖 2016-11-23 17:45 來源:澎湃新聞
  • 馬戛爾尼使團送給乾隆的英國科技文物
    圖一 表現運送馬戛爾尼使團送給乾隆皇帝禮品情況的繪畫,英國國家海事博物館藏。圖片採自郭福祥:《時間的歷史影響》,故宮出版社,2013年 公元1793 年,也就是中國清朝的乾隆五十八年,遠在歐洲的英國以向乾隆皇帝祝壽名義派出規模龐大的馬戛爾尼(George Macartney)使團來到中國。馬戛爾尼使團的來訪可謂是清代外交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 乾隆年間,馬戛爾尼使團訪華,他們眼中的清朝是這個樣子的
    為此,英國特意派遣馬戛爾尼使團於1792年訪華。馬戛爾尼使團帶著國書和送給乾隆皇帝的禮品,漂洋過海到達了天津。可是訪華還沒正式開始,就發生了禮儀之爭。在清朝官員看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所以馬戛爾尼使團是過來朝貢的,不存在所謂的平等協商關係。
  • 跟隨18世紀英國馬戛爾尼使團畫家,體會百年前中國人的衣冠舉止!
    作為馬戛爾尼使團隨團畫家的助手,亞歷山大在從澳門到北京的往返旅行中,創作了大量反映當時中國風土人情的畫作,隨後在歐洲引起轟動。這是西方畫家第一次如此詳盡的觀察和描繪中國的風土人情,也是將中國描繪得如此充滿神奇浪漫色彩和異國情調的最後一個時期。據1900年在巴黎出版《威廉·亞歷山大為「停滯的帝國」所描繪的景象》一書的裴雷菲特稱,他一共收集到2000多幅複製品。
  • [溫故歷史]馬戛爾尼使團訪華記
    馬戛爾尼使團成員、畫家威廉·亞歷山大繪製的北京城門,根據圖中甕城的形狀、城門的方向和城內露出的塔尖判斷,這應該是阜成門。從北京城裡前往圓明園通常是經西直門,使團應該沒有經過阜成門。亞歷山大筆下的這座北京城門被後人無數次翻刻,成為西方人眼裡北京城門的標準像。
  • 1759年,馬戛爾尼使團畫師眼中的晚清中國
    他還是英國近代著名政治家,曾率領使團以給乾隆皇帝祝壽為名,於1793年抵達中國訪問。馬戛爾尼使團訪華指的是1793年(乾隆五十八年),英政府想通過與清王朝最高當局談判,開拓中國市場。同時搜集情報於是派喬治·馬戛爾尼等人訪問中國的事件。
  • 康乾盛世的另一種歷史解讀:英國使團馬戛爾尼公使的報告(一)
    9月2日,馬戛爾尼帶領使團大部分成員,趕往熱河行宮。9月14日,馬戛爾尼使團在熱河第一次覲見乾隆皇帝。滯留熱河期間,馬戛爾尼曾經四次覲見乾隆皇帝。9月26日,馬戛爾尼返回北京,10月5日在圓明園向乾隆皇帝展示使團攜帶的禮品。10月7日,使團離京。12月29日,到達廣州。1794年9月5日,返回倫敦。馬戛爾尼在日記中,詳細記載了自己在中國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
  • 馬戛爾尼使團拒絕向乾隆帝三跪九叩 拿破崙評論:荒謬
    馬戛爾尼使團所乘坐的「獅子」號炮艦,是英國第一流的艦船之一,上面裝配有64門火炮。而英國政府贈送的「君主」號炮艦模型,上面裝配有110門火炮,是當時英國規模最大的戰艦。一出手就是看家的寶貝,英國人還真是下足了血本。
  • 張國剛丨英國馬戛爾尼使團
    這些也成為馬戛爾尼使團所肩負的基本使命,在此基礎上馬戛爾尼接受了政府指示的涉及中英政治、軍事、經濟關係的七項具體任務,以及東印度公司董事會吩咐的幾項經濟任務。英國伯爵馬戛爾尼以馬戛爾尼為正使的英國使團於1792年9月25日乘船離開英國,1793年8月16日在通州棄船登岸,在北京停留數日後,於9月2日前往熱河覲見在那裡避暑的乾隆皇帝。
  • 1793年馬戛爾尼使團訪華失敗,為鴉片戰爭的爆發埋下禍根
    在大英帝國進行轟轟烈烈的工業革命的時候,大清帝國正處於乾隆時代,那是中國歷史上最大的一個盛世——康乾盛世的頂峰。乾隆時期,中國的經濟總量在當時世界居於第一位,當時中國在世界製造業中所佔份額,是英國的8倍,俄羅斯帝國的6倍,日本的9倍,比剛剛建國的美國更不知要多多少倍。
  • 盛世大清有多窮?英國使團:我們的殘羹剩飯被中國人爭搶
    1793年(乾隆五十八年) ,英國派出一個以馬戛爾尼伯爵為首的700人龐大使團,第一次踏上中國這個神秘東方帝國的土地。圖:馬戛爾尼使團畫筆下的清朝風俗  清政府對使團很慷慨,給英國船送來了大量的活豬活雞,有些死掉的被英國人扔進海裡,岸邊看熱鬧的中國人見了,爭先恐後跳進海裡去撈。
  • 馬戛爾尼出使中國時,乾隆皇帝為什麼會拒絕英國的請求?
    馬戛爾尼使團帶著滿滿的誠意,和工業革命的成果,包括蒸汽機、紡織機、新式槍炮、天文地理儀器、艦船模型等。而在前往北京的艦船上,馬嘎爾尼攜帶的600箱展示英國文明的物品,被貼上了「貢品」的標籤。1793年9月,馬戛爾尼使團抵達熱河,接待他們的是清政府代表和珅,和珅表示要見乾隆皇帝,必須行三叩九拜大禮以示尊敬。
  • 乾隆讓馬戛爾尼給英王帶回道聖旨,喬治看完忍不住笑了出來
    在中國出現康乾盛世後,乾隆更是以「天朝皇帝」自居,將西方諸國均視為蠻夷。殊不知,英國當時已經開始了工業革命。 為了打開中國市場,英國國王喬治三世派遣馬戛爾尼使團訪華,同時向乾隆祝壽。為了表示對乾隆和清朝的敬意,英國使團提前一年就開始準備禮物。他們帶了當時最為先進的蒸汽機、綿紡機、望遠鏡、卡賓槍等禮物,喬治三世還特地將「君主號」戰艦模型送給乾隆。 馬戛爾尼使團來華後,先是在天津下了大船,然後乘小船沿運河駛往北京。
  • 馬戛爾尼訪華後英國畫家竟把乾隆畫成豬,包藏禍心
    這是英國一個畫家的舉動,其實已暴露了當時英國的野心。 乾隆57年,公元1787年,當時中國正處在「康乾盛世」後期,清朝的國力也達到了鼎峰,但也有了走下坡路的朕兆。 這個使團共700餘人,帶有價值1.3英鎊的天文、地理儀器和樂器、鐘錶、武器等禮物,可以說是當時世界最先進的發明,英國都帶來了,目的就是震懾大清王朝。 可是,當時的大清,根本認識不到這點。 反而,乾隆見英國使團帶這麼多禮物,還以為是向他祝賀80大壽的。
  • 乾隆寫給英國國王的信,存在大英博物館,976字,字字都荒唐可笑
    今天要講的就是乾隆皇帝給英國國王的信,也就是聖旨,976字,字字都荒唐可笑。18世紀末英國為了和清朝貿易,以乾隆皇帝80大壽為名出使清朝18世界末,英國成為清朝第一外貿大國,英國為了擴大中英貿易,不惜派人進京告御狀。讓英國人沒有想到,乾隆皇帝重新研究、制定了對外國人的管理方法。
  • 如果當年大清乾隆皇帝答應了英使馬戛爾尼的開放通商請求,會如何
    由於大清與英帝國之間,在文化傳統、外交禮儀、世界觀、政治制度、經濟、科技等方面存在巨大認知偏差,同時雙方在開放通商具體事宜方面也存在巨大分歧,最終雙方不歡而散,馬戛爾尼使團最終空手而回。馬戛爾尼使團訪華失敗,對於大清統治下的中國來說喪失了一次與近代工業文明接觸,從而重新認識世界,進而改變封閉狀態的良好機遇,而40年後英帝國可就不像這次客氣的要求中國認識世界了,而是用堅船利炮的巨大殺傷威力讓中國認識世界了。
  • 馬戛爾尼訪華,乾隆帶他看「怪劇」是怎麼回事,專家最終破解謎圖
    乾隆皇帝83歲萬壽之時,英國馬戛爾尼使團曾前來中國訪問。乾隆皇帝在熱情招待之下,還邀請使者們觀看了一出大戲。幾百年來,這場大戲的內容一直是個謎團,直至後來,經過專家的研究,最終才將其破解。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 清政府拒絕英國的經商請求,英國卻一再派使團訪華,原來另有目的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政府關閉了廣州以外的其它港口,並頒布了許多限制外商活動的條例。為了打開中國的通商門戶,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英國商人洪任輝來到浙江,要求開放寧波。時任巡撫莊有恭斷然拒絕,並將其驅逐。洪任輝又來到天津,向清政府投遞文書,要求到寧波開展貿易活動。
  • 百年前乾隆寫給英王的信,被後世恥笑至今,專家研究後:誤會他了
    當乾隆皇帝沉浸在康乾盛世的成就中得意洋洋的時候,西方國家的工業革命則像猛然衝出的列車一樣轟隆隆前行。而此時的清朝的最高統治者,對於科技發明並不重視,對於西方的先進技術也抱以不屑一顧的態度。這種故步自封和狂妄自大在整個清朝前期以及中期,由上至下地貫穿了整個社會。
  • 晚清外國使團在華飲食記
    (《馬戛爾尼使團使華觀感》,何高濟、何毓寧譯,商務印書館,2017年,176、226、296頁)使團進天津時,為示隆重,地方政府作了特別安排,使團船隊溯白河而上,河兩岸一路張燈結彩。中國人用喜慶的夜景歡迎客人,滿腦子生意經的英國人卻被白河邊一個個的鹽堆吸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