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是藝術趣聞系列,
為大家介紹幾個藝術相關的趣聞,
今天為大家推送馬戛爾尼
筆下的乾隆盛世。
1792年9月26日,英國派出以馬戛爾尼勳爵為代表的龐大使團,
以向乾隆帝賀壽為名,由樸茨茅斯起程,前往中國。
英政府想通過與清王朝最高當局談判,開拓中國市場。
歷經十個多月的航行,1793年7月3日,使團到達舟山。
8月11日,抵達天津。
8月21日抵達北京。
9月2日,馬戛爾尼帶領使團大部分成員,趕往熱河行宮。
大清軍事基地
9月14日,馬戛爾尼使團在熱河第一次覲見乾隆皇帝。滯留熱河期間,馬戛爾尼曾經四次覲見乾隆皇帝。
9月26日,馬戛爾尼返回北京,10月5日在圓明園向乾隆皇帝展示使團攜帶的禮品。
10月7日,使團離京,12月29日,到達廣州。
1794年9月5日,返回倫敦。
馬戛爾尼肖像
馬戛爾尼在日記中,詳細記載了自己在中國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
馬戛爾尼與秘書巴羅的肖像
使團隨團畫師威廉·亞歷山大創作了大量的速寫,展現了一幅豐富多彩的18世紀末中國的風情畫。
正如威廉亞歷山大墓志銘所說:「通過他的畫筆,歐洲比之前任何時候都更好地了解了中國。」
在這個國家裡,在我們所經過的地方,人口是極為眾多而且是到處是那麼多:
我們走過的鄉村前後每1英裡路上的人數足以充塞我們英國最大的市鎮。
道路兩旁不少別墅田莊散布在田野之間,大為增色,也足以證明其富裕。
我看到許多肉店,店裡切肉的模樣同我們的相似,我們不能說倫敦的肉類供應比北京好。
在這大城市裡,同我們在自己的大城市所見一樣,除了各種沒有門面的商店以外,還有好幾千人叫賣他們的貨物。
認為中國婦女是被關在屋子裡不準與外人相見的見解,是無甚根據的。
會集觀看英國使團馬車隊的大量人群中至少有1/4的人是婦女,這比例數字大大超過在我們自己國內的數目。
我們在北京旅行時所見的婦女,一般的容貌極為嬌嫩,面色是自然的優美。
中國人製造糕點、蜜餞的技術是出色的,味道好,式樣與顏色多種多樣。
他們的糕餅做的值得讚美,味道比我在英國或其他歐洲國家所嘗到的更為適口。
他們的發麵食品與我在歐洲吃的同樣輕鬆,而樣式之多我相信集歐洲國家所有製糖果的名師也難於做到。
運河兩岸排列著大量的軍隊,全副武裝,頭戴大盔,軍容極壯,行列間豎著各色的旗幟。
一個很大的雄偉的城市,有城牆,名叫「慶豐」。它的郊區直伸到水邊,其地區之大也就可觀了……
這城市的周圍至少有8英裡。從它的外貌和四周環境看來,無疑地,商業是繁盛的;
從它的居民的服裝和舉止來看,同樣可以說,人民是文雅而富裕的。
中午時分,大使抵達綠渚。在江邊一個很大部隊的軍隊戴著盔胄,全副武裝;內中有一大隊炮兵,整隊而列;全部人數,看樣子,有幾千人;
無數炫耀奪目的旗幟顯得軍容壯麗。炮兵隊穿藍色衣服,上繡著大炮的形象,與眾不同。
他們分成幾個隊伍,分駐在中心地點和隊形的兩翼。他們的炮比我們在中國國內曾見過的大得多。
居民服裝與我已經敘述過的無異,但使我驚異的是,這城市雖已靠南,離北京很遠,而在這冬季氣候依然很冷,居民要穿上皮衣;
這種衣服顯然不單是一種奢侈品,或限於上流人士,因為我們所見的皮衣服裝店很多,店裡的皮料很豐富,如豹皮、狐皮、熊皮和羊皮都有。
我們的護送官王大人是第一等的官員,在中國的軍隊裡有極高的地位,雖然不是最高的,但他並不由於他的職位高貴而忽視他的責職,或在指導工作時失掉仁愛之態。
不僅如此,在真誠的善良精神支配下他曾堅持不懈、繼續不斷地為為人服務而獲得了一種友誼;在他同大使和大使的隨行人員最後告別時感動到流淚。
通常在3月1日,依照自古相傳的習慣,在全國各城市都舉行大街上的街頭演劇,使貧苦居民在無力享樂的情況下,聚集取樂;
這一種善行要繼續好幾天,由皇家負擔費用,所以在這些日子裡從早到晚,下級百姓可以不花分文取得娛樂,並為他們的恩賜者祝福。
一般地說,人民具有健康的容貌:患過天花病的人除了在廣州和澳門的沿海口岸以外,實在很少見到。有幾種在歐洲不幸經常發生的病在中國看不見。
而在他們向乾隆帝致敬的記載中,也為我們留下了大量的細節。
熱河行宮避暑山莊萬樹園英使覲見場景素描
我們到達園內(圓明園),便下馬下轎,開始步行。
我們的帳篷設在皇帝的帳篷旁邊,官員把他們帶進帳篷,說:「皇上馬上就到,尊貴的大使先生在此稍微等候」。
一點鐘左右,聖駕到來,駕前有鼓樂儀仗隊開道,十分煊赫。聽到聖駕到來,我們立即奔出帳篷,踩著華麗的地毯迎上前去。
皇帝坐在十六人抬著的肩輿上,前面有多名執事官,手持旗傘旌節等物,帶到聖駕來到他們面前,我們單膝下跪,向皇帝施禮,清朝的官員則行本國之禮。
官員叩拜乾隆皇帝
皇帝下輿入帳,登上寶座之後,馬戛爾尼恭敬地捧著英皇的親筆信,進入帳篷,拾階而上,來到皇帝寶座旁,將書信呈送到皇帝手中。
信裝在木匣之中,匣子上裝飾著鑽石。接到信之後,皇帝並沒有看信,而是隨手交給了侍立在一旁的相國。相國也沒有看信,只是把它放在了寶座旁邊的錦墊上。
乾隆皇帝
然後,皇帝把他贈送給英皇的禮物交給了我,讓我轉呈。這是一個「如意」,寓意諸事如意、和平興旺,這表示皇帝希望與英皇友好交往。
覲見時,皇帝問英使:「你的隨行人員裡,可有人會說中國話?」英使回答道:「只有一個不滿十三歲的小童(副使斯當東之子)會說幾句中國話。」
皇帝非常高興:「那讓他速速來見。」英使把小童帶到皇帝的寶座前,命他屈膝行禮。
乾隆皇帝贈給英國使團的隨身攜帶的香囊
皇帝便開始和小童聊天,沒說上幾句話,便高興地解下佩戴在腰間的荷包,賜予小童。不知是小童的話語逗樂了皇帝呢,還是因為皇帝只是喜愛小童的天真爛漫。
我們落座後,皇帝與之閒談起來。他問道:「你們英國國王今年多少歲?」我們如實告訴了他。皇帝接著說:「朕今年八十三歲了,希望你們的國王可以和我一樣長壽。」
乾隆皇帝繪於1793年9月30日
皇帝說這些話時,很是得意,表情十分威嚴,凜然不可侵犯,不過眉宇間流露著和藹可親。他仿佛是英國的一位年長的紳士,精神矍鑠,看上去只有六十歲。
熱河行宮的湖泊
在和中堂的帶領下,我們騎馬入園,行了大致有三英裡路程……已而豁然開朗,眼前出現了一個湖,在湖邊遠望,湖對岸景物無法分辨,由此可見湖有多大。
湖中有一艘華麗的遊船,在此等候已久,遊船旁還有幾艘小船,以供侍從們乘坐。於是我們下馬登船,開始遊湖。
湖中景色無需多言,僅僅是船上陳設的瓷器古董,壁上懸掛的書畫,一個人看上整整一天,也不會覺得厭煩。
圓明園大殿
然後來到了寶殿,殿長一百五十英尺,寬六十英尺,只有一面有窗戶,窗戶對面,擺放著御座。
乾隆帝的寶座
御座由桃心木製成,上面刻著精美的花紋,木料產自英國。中國人認為這種木材非常罕見,因此用來製作御座。
御座放置在數尺高的基座上,兩旁是木質的短階,方便上下。御座之上,掛著一塊匾額,上面寫著「正大光明」四個大字。兩旁各有一把孔雀毛做成的、美麗的大圓扇……
宮殿是皇帝處理政務的地方,關係著國家的尊嚴,非常寬敞。因此,我決定把那些最珍貴的禮物放置在大殿的御座旁邊。
馬戛爾尼使團訪華是中西關係史上一個重要的轉折點,也是中英關係發展的「決定性時代」。
馬戛爾尼使團出版的遊記、報告,改變了過去由傳教士傳播「中國經驗」的做法,開啟了非神職人員主導歐洲「中國經驗」的新局面,引領了歐洲出版界新一股的「中國熱」。
同時,歐洲人也重新開始評估中國的現狀與實力,增強了其向中國殖民開拓的信心。而正是在深受乾隆帝喜愛的小斯當東(副使之子)的鼓動下,英國發動了鴉片戰爭。
延伸閱讀
這些都是我們的服務項目哦~
點擊圖片閱讀了解!
還有獨家IP的家居配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