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93年馬戛爾尼使團訪華失敗,為鴉片戰爭的爆發埋下禍根

2020-12-13 煮酒論文史

1765年,英國哈格裡夫斯發明了「珍妮機」,標誌著英國開始進入工業革命時代。1785年,瓦特又改良了蒸汽機,使人類進入了「蒸汽時代」。英國進行工業革命,最需要的是海外市場以及原材料產地。為了擴大市場,英國不斷進行殖民擴張,經過「七年戰爭」(1754年—1763年)之後,英國已經成為了世界頭號殖民帝國,殖民地遍布世界各地,號稱「日不落帝國」。

珍妮紡織機

大英帝國的崛起,註定了它要和另一個巨大的帝國迎面相撞,那就是大清帝國。

在大英帝國進行轟轟烈烈的工業革命的時候,大清帝國正處於乾隆時代,那是中國歷史上最大的一個盛世——康乾盛世的頂峰。

乾隆時期,中國的經濟總量在當時世界居於第一位,當時中國在世界製造業中所佔份額,是英國的8倍,俄羅斯帝國的6倍,日本的9倍,比剛剛建國的美國更不知要多多少倍。雖然大清王朝不重視對外貿易,但僅憑其龐大的經濟總量,它仍然是世界貿易的重要力量。

乾隆

馬戛爾尼使團訪華

就在這一盛世之中,1793年,英國國王派出了一支龐大的使臣隊伍,前往中國。英國使臣訪華,實際上給乾隆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機會來認識西方,促進中國加入世界海洋貿易的競爭中。

英國使團以馬戛爾尼為代表,出訪的名義是給大清乾隆皇帝祝壽,實際更深層的目的是與清政府談判通商,並尋求建立正式的外交關係。英國人還有一個「非分之請」,當時澳門已經被葡萄牙實際統治多年,因此希望中國皇帝也「送給」英國一個「小島」,「以堆放貨物」。

使團乘坐的是英國的「獅子」號軍艦,裝有64門大炮。為了讓中國的乾隆皇帝能夠接受其要求,使團攜帶了大量的禮物,包括蒸汽機、棉紡機、梳理機、織布機,以及大量精美的天文地理儀器,他們甚至還給乾隆帶來了一個熱氣球和熱氣球操作員。另外還有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軍艦——「君主號」戰艦模型,這個軍艦裝有100門大炮。其他的武器還有卡賓槍、步槍、連發手槍等。英國人充分相信,這些全人類文明的最新成果一定可以讓乾隆大開眼界,對歐洲刮目相看。

「獅子」號模型

但這次的訪問卻以失敗而告終,而且中英雙方都對彼此非常不滿意,這是為什麼呢?

首先是禮儀之爭。英國使臣來到中國後,清朝官員要求他們學習三跪九叩,凡是外國使臣前來進貢,必須如此行禮。但是英國使臣拒不同意,他們認為大英帝國與大清帝國是平等的,雙方因此發生了激烈的衝突。

其次,馬戛爾尼提出談判的要求被清政府拒絕。馬戛爾尼本來天真的以為他們師團帶來的先進器物一定可以讓中國人感到新奇不已,從而主動產生與英國通商的想法。但令馬戛爾尼意想不到的是,清朝的大臣們對這些產品毫無興趣,並把西方的科技當成「奇巧淫技」。在祝壽結束後,清政府認為馬戛爾尼的「進貢」任務已完成,可以打道回府了。英國使團所表達的正當與非正當的貿易訴求自然被清政府所拒絕。

返程時,使團拒絕了從浙江經海路回國的安排,從陸路經山東,江蘇,江西至廣東,穿行中國內地,最大限度地了解了中國的情況,並對中國的具體防務進行了細緻考查。使團回國後,報告了他們在中國的一切,從此英國對中國的印象發生了很大的改變,為幾十年後的鴉片戰爭埋下了伏筆。

「中華帝國只是一艘破敗不堪的舊船,只是幸運地有了幾位謹慎的船長才使它在近150年間沒有沉沒。它那巨大的軀殼使周圍的鄰國見了害怕。假如來了一個無能之輩掌舵,那船上的紀律與安全就完了。雖然船不會立刻沉沒,它將像一個殘骸那樣到處漂流,然後在岸上撞得粉碎……」——馬戛爾尼

馬戛爾尼

鴉片戰爭爆發

1840年4月7日,英國的下議院就「是否要向中國派遣遠徵軍」進行了一場激烈的辯論。在漫長的辯論中,一位叫小斯當東的議員的發言引起了大家的特殊重視:「我很了解這民族的性格,很了解對這民族進行專制統治的階級的性格,我肯定,如果我們想獲得某種結果,談判的同時還要使用武力炫耀。

小斯當東的發言對議員們的選擇影響是至關重要的。在後來進行的投票中,主戰派271票,反戰派262票,9票之差。也就是說,如果再多5張反對票,鴉片戰爭就不會在那時爆發。

小斯當東

大部分議員都十分相信小斯當東,因為他13歲就到過中國,而且還曾經與乾隆皇帝親切交談,得到乾隆的特殊關注與喜愛。

原來,小斯當東正是當年馬戛爾尼使團副使斯當東的兒子。馬戛爾尼訪華時,13歲的他被作為「見習侍童」帶到中國。在駛往中國的漫漫旅途中,小斯當東閒來無事,向翻譯們學起了中文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八月初十,馬戛爾尼覲見乾隆皇帝,小斯當東因負責為特使提鬥篷的後沿,也得以見到天顏。在覲見的時候,和珅向皇帝介紹,說這個小鬼子會說中國話。皇帝微笑著命孩子跪得再近一些,與他談話並從自己的腰帶上解下一個檳榔荷包親自賜予了他。

圖為小斯當東單膝跪見乾隆

回到英國後,小斯當東繼續刻苦學習中文,成為了知名的漢學家,以及下議院議員。這樣一個人當然在中英關係中最有發言權。

1840年英國政府以林則徐的虎門銷煙等為藉口,決定派出遠徵軍侵華。1840年6月,英軍艦船47艘、陸軍4000人在海軍少將喬治·懿律、駐華商務監督義律(率領下,陸續抵達廣東珠江口外,封鎖海口,鴉片戰爭爆發。

鴉片戰爭以中國失敗並賠款割地告終。中英雙方籤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

英國人在1793年通過和平談判沒有得到的東西,40多年後通過戰爭一件不少地得到了。《南京條約》的五點核心內容,與馬戛爾尼訪華時乞求乾隆皇帝的內容幾乎完全一致。

南京條約籤訂

相關焦點

  • 1759年,馬戛爾尼使團畫師眼中的晚清中國
    喬治·馬戛爾尼(1737—1806)出身於蘇格蘭貴族家庭,1759年,他畢業於都柏林三一學院,之後進入倫敦坦普爾大學進修,師從荷蘭伯爵亨利·福克斯。他還是英國近代著名政治家,曾率領使團以給乾隆皇帝祝壽為名,於1793年抵達中國訪問。
  • 乾隆年間,馬戛爾尼使團訪華,他們眼中的清朝是這個樣子的
    為此,英國特意派遣馬戛爾尼使團於1792年訪華。馬戛爾尼使團帶著國書和送給乾隆皇帝的禮品,漂洋過海到達了天津。可是訪華還沒正式開始,就發生了禮儀之爭。在清朝官員看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所以馬戛爾尼使團是過來朝貢的,不存在所謂的平等協商關係。
  • 「天朝上國」的榮耀與馬戛爾尼訪華的失敗
    我們不妨看看馬戛爾尼訪華的失敗。早在1793年,英國派遣馬戛爾尼以慶賀乾隆帝80大壽為名出使大清國。當時,乾隆皇帝聽到英國使者漂洋過海來「上表朝貢」,滿心歡喜,為示「懷柔」,熱情接待。誰想到,這個英國佬蹬鼻子上臉,竟然要求「英夷」與大清平起平坐,讓乾隆大為惱怒。顯然,乾隆皇帝滿滿的「天朝上國」的榮耀感,「英夷」竟然還想與大清平起平坐,這是完全不能接受的事。
  • 馬戛爾尼使團送給乾隆的英國科技文物
    圖片採自Ming Wilson Gifts from Emperor Qianlong to King George III, Arts of Asia, January-February 2017 內容提要 1793 年,英國以為乾隆皇帝祝壽名義,派出規模龐大的馬戛爾尼使團,到中國向乾隆皇帝進獻了大量代表當時英國科技和工業發展水平的禮品
  • [溫故歷史]馬戛爾尼使團訪華記
    馬戛爾尼使團成員、畫家威廉·亞歷山大繪製的北京城門,根據圖中甕城的形狀、城門的方向和城內露出的塔尖判斷,這應該是阜成門。從北京城裡前往圓明園通常是經西直門,使團應該沒有經過阜成門。  1793年英使馬戛爾尼訪華,見到了乾隆,領略了「乾隆盛世」。使節團成員留下的許多珍貴見聞實錄,也許有裨於人們一窺乾隆皇帝和他所處的時代。  作為中國封建社會最後一個鼎盛王朝,乾隆末期大清王朝衰象顯現。馬戛爾尼使團對此有著深切的認知。
  • 馬戛爾尼使團拒絕向乾隆帝三跪九叩 拿破崙評論:荒謬
    1793年8月5日,天津白河口迎來了一群身份相當特殊的客人——他們是來自萬裡之遙的大不列顛島的英國使團,使團成員加上水手共700餘人,分乘3艘戰艦,即「獅子」號、「豺狼」號和「印度斯坦」號。其實,這不是英國第一次向中國派遣外交使團。6年前的1787年,喬治三世就應東印度公司的請求,派凱思·卡特為使臣前往中國交涉通商、外交事務。不料,凱思·卡特在中途病死,此事不了了之。應該說,英國方面對這次中國之行進行了精心的準備。光是英國使團乘坐的船隻和隨身攜帶的禮物,就經過精心挑選。有的禮物更是為中國量身定做。
  • 中西方文明的交鋒:馬戛爾尼訪華將大清的腐朽無知帶回了西方
    馬戛爾尼使華是我國歷史上封建王朝最後一次依照傳統禮儀所進行的一次外交活動。這次訪華發生在乾隆五十八年,也就是1793年,當時的英國剛剛發生工業革命,生產力大大提高急需拓展市場,尋找新的原料產地。中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市場廣闊,無疑是當時英國最好的選擇,於是英國派馬戛爾尼使團前往中國。
  • 清政府拒絕英國的經商請求,英國卻一再派使團訪華,原來另有目的
    於是,洪任輝秉承英國統治者的指令,名為通商貿易,實為開闢殖民地的企圖失敗了。不甘心失敗的英國殖民主義者,於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打著為乾隆皇帝祝壽的旗號,派遣以馬戛爾尼為首的龐大外交使團來華。乾隆接見馬戛爾尼使團(圖景)馬戛爾尼接受了國書和禮品後,立即拿出外交照會,鄭重地向清政府提出了六條要求:其一,英國商船在舟山
  • 藝術趣聞 | 馬戛爾尼使團隨團畫家筆下的乾隆盛世
    1792年9月26日,英國派出以馬戛爾尼勳爵為代表的龐大使團,歷經十個多月的航行,1793年7月3日,使團到達舟山。大清軍事基地9月14日,馬戛爾尼使團在熱河第一次覲見乾隆皇帝。滯留熱河期間,馬戛爾尼曾經四次覲見乾隆皇帝。
  • 馬戛爾尼訪華提出了哪些要求?毫無疑問,這是大英向大清挑釁
    馬戛爾尼使團訪華的時間是1793年,中國紀元為乾隆五十八年,對於此次訪華,英國方面給出的理由是給乾隆皇帝祝壽。或許是因為馬戛爾尼對乾隆的年齡不太了解,又或是遠隔重洋,路途遙遠之故,當英國使團到達中國後,距離乾隆的80大壽已經過去了三年(乾隆80大壽應是乾隆五十五年)。
  • 讀圖︱馬戛爾尼使團隨團畫家筆下的乾隆盛世
    1792年9月26日,英國派出以馬戛爾尼勳爵為代表的龐大使團,以向乾隆帝賀壽為名,由樸茨茅斯起程,前往中國,英政府想通過與清王朝最高當局談判,開拓中國市場。
  • 跟隨18世紀英國馬戛爾尼使團畫家,體會百年前中國人的衣冠舉止!
    作為馬戛爾尼使團隨團畫家的助手,亞歷山大在從澳門到北京的往返旅行中,創作了大量反映當時中國風土人情的畫作,隨後在歐洲引起轟動。這是西方畫家第一次如此詳盡的觀察和描繪中國的風土人情,也是將中國描繪得如此充滿神奇浪漫色彩和異國情調的最後一個時期。據1900年在巴黎出版《威廉·亞歷山大為「停滯的帝國」所描繪的景象》一書的裴雷菲特稱,他一共收集到2000多幅複製品。
  • 每日新報數字報刊平臺-1793夜海河 船隻無數桅燈閃動(圖)
    日前,濱海新區博物館藏品定級結果正式公布,此次共定級38件文物,被評審為二級文物兩件,其中包括館藏1793年8月英國馬戛爾尼使團隨行畫師繪製的大沽口風景水彩鉛筆畫。井振武介紹包括正使馬戛爾尼與副使斯當東,使團不少人都留下出訪的文字記錄,「結合亞歷山大的繪畫,這些圖文都對天津有詳細記錄。」1793年7月25日,馬戛爾尼使團乘「獅子號」停泊在距大沽口海岸5海裡處,井振武說,當時使團「見中國船隻無數,大小不等,檣桅叢密」,當時這一段海域,「從這裡到河口(海河口)是一連串的淺水沙洲,還有一片沙灘橫在河口,在那裡即在高潮時水深不到六英尺。
  • 張國剛丨英國馬戛爾尼使團
    此後直到1792年,英國政府似乎都沒有遣使動議,這或許是因為英國對華貿易已經蒸蒸日上,無須同中國進行政府間接觸。乾隆十九年(1754)春天,英國駐廣州貿易大班皮古(Pigou)曾借回國述職之機向倫敦董事會提出,由董事會建議政府派使團去中國交涉,以改善在保商制度限制下的廣州貿易狀況。
  • 康乾盛世的另一種歷史解讀:英國使團馬戛爾尼公使的報告(一)
    1792年9月26日,英國派出以馬戛爾尼勳爵為代表的龐大使團,以向乾隆帝賀壽為名,由樸茨茅斯起程,前往中國。英政府想通過與清王朝最高當局談判,開拓中國市場。歷經十個多月的航行,1793年7月3日,使團到達舟山。8月11日,抵達天津。8月21日抵達北京。
  • 鴉片戰爭秘聞:英國最初想侵佔的不是香港,而是這兒
    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因在鴉片戰爭中失敗,被迫與英國籤訂《南京條約》。眾所周知,英國通過這個條約,侵佔了香港島,但許多人並不知道,其實英國人最初想要的並不是位於中國南部的香港,而是中國東部的一個地方。那麼到底是哪個地方呢?這件事的背後到底發生了什麼呢?
  • 英國使團:我們的殘羹剩飯被中國人爭搶
    1793年(乾隆五十八年) ,英國派出一個以馬戛爾尼伯爵為首的700人龐大使團,第一次踏上中國這個神秘東方帝國的土地。圖:馬戛爾尼使團畫筆下的清朝風俗  清政府對使團很慷慨,給英國船送來了大量的活豬活雞,有些死掉的被英國人扔進海裡,岸邊看熱鬧的中國人見了,爭先恐後跳進海裡去撈。
  • 晚清外國使團在華飲食記
    (《歐洲18世紀「中國熱」》,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295頁)鴉片戰爭前,英國曾兩次派遣外交使節團來中國訪問:1793年的馬戛爾尼(GeorgeMacartney)使團和1816年的阿美士德(WilliamPittAmherst)使團。就這兩次英國使團引發的中英之間的「禮儀之爭」,以及背後的國家觀念、文化和政治觀念的衝突,已經有不少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