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航天領域傳來很多好消息,其中最令國人振奮的就是「嫦娥五號」太空飛行器成功登月並取得月球土壤目標一事,之後「嫦娥五號」也成功實現上升器與軌道器和返回器在太空分離,正式進入環月軌道,等待返航。這是自冷戰結束後,人類再度實現登月夢想,有著極為重大的科技探索意義,為人類探索太空甚至探索火星奠定了基礎。毫不誇張地講,中國在航天領域的發展已經走在了世界前列。
日本搶先公布好消息,比嫦娥五號更勝一籌?
值得一提的是,近期航天領域傳出好消息的不止中國,還有日本。據美國「航天探索」網站消息,在經歷過長達6年的太空之旅後,日本「隼鳥2號」小行星探測太空飛行器返回艙正式在澳大利亞南部地區降落。對此,日本航天局高調表示,「隼鳥2號」的回歸,是人類裡程碑的進步,它帶回了具有歷史意義的「寶貝」——小行星地下物質樣本,是人類歷史上首例。
對此,俄羅斯媒體表示,「隼鳥2號」確實創造了人類新紀錄,美國航天學家更是吹捧到:「『隼鳥2號』技術難度比『嫦娥五號』更勝一籌」。
早在2014年12月份,日本的「隼鳥二號」就從日本航天基地種子島宇宙中心發射,其最終目標是距離地球大約3億公裡的「龍宮」小行星,在經歷了4年左右的飛行後,該太空飛行器於2018年6月份抵達目的地,並採用了人造擊坑的方式,開始了採集小行星地表和地下巖石樣本,如今成功返航。
據美媒分析,日本當時挑選小行星「龍宮」採集目標,主要是因為這顆小行星的構造特殊,專家表示,「龍宮」內部含有水和各種有機物,與地球大約在46億年之前的初生狀態十分相似,因此研發清楚該行星內部的標本,對了解地球和太陽的起源有著重大的意義。
中國航天發展仍需努力
但是,這項研發難度很高,不僅需要從3億公裡之外捕捉小行星,還要能夠精準的撞擊並取得標本,一旦有一個環節出現問題,整個程序或將崩潰,然而日本「隼鳥2號」卻完成了,據悉,這次只是返回艙回來,「隼鳥2號」已經繼續向太空中的另一顆小行星進發。
從技術難度看,「隼鳥2號」確實要比「嫦娥五號」技高一籌,由此可見,中國在航天領域的發展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一定差距,如今不是驕傲自滿的時候,而是要一鼓作氣,奮起直追。要知道,中國能達到當前的成就,是靠著自己一步一個腳印踏實走過來的,中國進步如此巨大也說明了中方在太空領域的潛力是無窮的,只要給中國足夠的時間,那麼太空領域將會出現更多中國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