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樣一個故事:一位中年人,年輕時拼搏積累了物質基礎,如今出現「中年危機」,感覺生命空虛,生活彷徨無奈,且愈來愈嚴峻,以至於不得不去看醫生。醫生根據他的病情,開了四副藥方,囑咐他在第二天一早獨自去海邊,分別在上午九點、中午十二點、下午三點和下午五點,依次各服一藥,這樣他的病就能痊癒。中年人在第二天依照醫生的囑咐來到海邊。看到廣闊的海,心情頓時晴朗。
九點整,他打開第一帖藥服用,裡面沒有藥,只寫了兩個字「諦聽」。他坐下來,諦聽風的聲音、海浪的聲音和自己心跳的聲音。他已經很多年沒有如此安靜地坐下來聆聽,此時感到身心都得到了清洗。
中午十二點,他打開第二個處方,上面寫著「回憶」兩字。他開始回想起自己從童年到少年的無憂快樂,想到青年時期創業的艱難,想到父母的慈愛,兄弟朋友的友誼,生命的力量與熱情重新從他的內心燃燒起來。
到了下午三點,他打開第三帖藥,上面寫著「檢討你的動機」。他想起早年創業的時候,是為了服務人群、熱誠地工作,等到事業有成,則只顧賺錢,失去了經營事業的喜悅,為了自身利益,失去了對別人的關懷。想到這時,他深有所悟。
五點時,他打開最後的處方,上面寫著「把煩惱寫在沙灘上」。他走到離海最近的沙灘,寫下「煩惱」兩個字,海浪立即淹沒了他的「煩惱」,沙灘一片平坦。
當這個中年人回家時,頓感覺一身輕鬆,活力四射,所謂的空虛彷徨瞬間隨著海浪一衝而盡,滿心歡喜,頓時燃起生活激情。
林清玄在《用歡喜心過生活》裡寫道:當我們有超越之心,有承擔之心,有轉化之心,有融入之心,跟這個世界處在一個非常好的狀態的時候,我們的歡喜心就慢慢地形成。可見,對於我們而言,帶著一顆歡喜之心生活有多難。正如故事所說的,將煩惱寫在沙灘上,但是,能有幾人將煩惱寫下來,又有幾人的煩惱被海浪衝走後不會再生煩惱呢?把煩惱寫在沙灘上是一種理想狀態,畢竟,面對人生百態,煩惱會不斷滋生,不斷擴張,總不能天天去海邊讓海浪衝走,那麼,又該如何化解煩惱,帶著歡喜之心生活呢?
不斷超越自我。
一個人如果要活在這個世界上,要過得開心,你就要不斷超越的心,不斷去超越原來的自我。有位禪師一天在跟弟子講課時,他拿了一個缽,缽裡面裝滿了水,他拿一塊石頭丟進這個缽裡面,缽裡的水就漫出來了,詢問弟子有沒有什麼辦法讓水不漫出來?弟子絞盡腦汁都沒想出來,這時禪師說:「最好的辦法,就是換一個更大的容器。」
其實,我們生命裡面所碰到的煩惱、困境、無奈,不就像這塊石頭嗎?丟在缽裡,水一定會滿出來。如果你的缽更大,石頭丟進去水就不會漫出來。所以,如果你能不斷超越自我,讓自己的心更大,可以包容生命裡的負面情緒,煩惱也無處容身。沒有了煩惱,生活則多一份歡喜。
堅持活在當下。
人生不如意有十之八九,我們不應該常想這十之八九,而是多想如意的是知一二。要知道,人生充滿了無常,你不知道下一刻會發生什麼事情。快樂地活在當下,盡心既是完美,而不必思前慮後。
一位老太太有兩個兒子,大兒子賣傘,小兒子賣布鞋。下雨天老太太擔心小兒子布鞋賣不出去,晴天又擔心大兒子傘賣不出去,於是每天情緒低落,憂心忡忡。這時候鄰居告訴他,下雨天你大兒子生意火爆,晴天你小兒子布鞋暢銷,不管是什麼天氣,不愁沒有生意。老太太頓時開悟,原來我的擔心是多餘的,不管今天是什麼天氣,總有一個兒子的生意是好的,又何必愁眉不展呢?於是,老太太每天生活無憂,精神颯爽,兩個兒子的生意日日蒸上。
第二天的太陽不會在今天升起,第二天的樹葉也不會在今天落下,所以,只要珍惜當下,過好今天,人生就已經很圓滿。所以,這一刻把它活得很好吧,活得很飽滿吧,活得很有力量吧,如果每一刻都活得很好,未來肯定是好的,如果每一刻都活得不好,未來肯定是不好的。
保持轉化之心。
為什麼說保持一顆轉化之心呢?比如說,當你遭遇悲傷痛苦的時候,要學會轉化,化悲痛為力量和快樂,而不是執著於悲痛;當你充斥著負面情緒的時候,要學會轉化,將負面情緒轉化為正面情緒,而不是執著於抱怨。
有一個成語叫「舉重若輕」,這裡即將「重」轉化為「輕」。比如說,你抱著五十公斤的妻子或者女朋友轉一圈,不會感覺到重;但讓你抱一個五十公斤的石頭轉一圈,你會發現抱不動。為什麼呢?對待妻子或女朋友,你充滿了愛,飽含正面的自願情緒;對於石頭,你沒有愛,充滿負面抵制的情緒。一個人的心懂得轉化,負擔就會減輕,如果背負著負面情緒,人生的負擔將會越來越重,
我們讀過很多名人傳記,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遭受的苦難可挫折比一般人更大。偉人之所以成為偉人,在於他們面對痛苦時懂得轉化,將痛苦轉化為生命的養料,痛苦轉化的越多,生命的養料更豐沛,則生命更有力量、有毅力、有心胸來承擔困境,循環往復,他就越成功,越偉大。可見,轉化之心多麼重要。
以智慧的方式經營生活。
有一個狐狸追兔子,按說狐狸比兔子跑得快,兔子終會成為狐狸的盤中餐;但兔子為了逃命,成功避開狐狸。對於狐狸而言,只是在追求自己的晚餐,當精疲力盡就放棄了;而兔子在逃命,必須全力以赴,只要稍不留神就性命不保。
我們對待生活,不正是這樣嗎?青年時候,精力旺盛,為了成家立業、養家餬口,如同逃命的兔子,全身心投入,即便危險重重,艱難險阻,不敢懈怠;而到了中年,精力消退,沒有生活激情和動力,也不會為了追到兔子而耗費太大精力。所以,對待生活,如何保持兔子的激情與活力,是一種智慧。
「智」上年是知識,下面是太陽,自己可以發光的知識就是「智」;「慧」上面是樹、草,下面是心,心中有活力是「慧」。那麼智慧就是自己能發光,自己不斷強大,把對生活、愛情、婚姻的美好創造出來,然後在這種美好裡,不斷保保持著生機,保持著活潑,保持著青翠的力量,這樣人才擁有智慧,才能以智慧的方式經營好生活、愛情和婚姻,才不會有那麼多的煩惱,生活自然增添一份歡喜。
董卿在《朗讀者》裡說,人的心靈應如浩淼瀚海,只有不斷接納象徵希望、勇氣、力量的百川,才可能風華長存。所以,當我們不斷超越自己,不斷接受自身的不完美、生活的不如意、人生的磨難,珍惜當下,活在當下,不斷讓自己的心強大寬廣,不斷增加自己的智慧,我們的人生一定會乘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免責聲明:圖文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繫小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