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在過年的時候,發現一些農村地區總是會出現這樣的一個場景:一個小孩跑出去玩,身後總是會跟著一個家長端著一碗飯去追著孩子,孩子跑跑鬧鬧,就是不肯好好吃飯,這時候我委婉地去提醒,孩子這麼大了,應該是要學會自己吃飯了。他們卻告訴我說,我們也不想追著孩子餵飯吃,我們只是怕孩子吃不飽、不長個,餵孩子吃飯都那麼瘦小了,假如自己不餵的話,害怕孩子真的會得病。
在現實的生活中,許多小孩處於能夠自己獨立吃飯的情況下,還需要家長去追著餵飯的現象在中國是十分普遍的,對於一部分家長來說給孩子餵飯是在疼愛孩子,其實這是在傷害了孩子。作為家長的我們,除了給孩子提供日常基本的生活需要,還要應該發展孩子自身獨立的能力。
老是長期的追著孩子餵飯?其實這對孩子沒一丁點好處!
1. 失去很多學習探索的機會
老是長期的追著孩子餵飯的父母,其實會導致孩子失去了許多學習和探索的機會,假如父母放開手讓孩子自己去吃飯,這時候的孩子可以通過自己的雙手自己去認識食物的形狀和一些特殊的口味,家長給予孩子自己吃飯的機會,他們就會知道麵條是長的,米飯是一粒粒的,有些東西不是勺子可以夾起來的,孩子可以通過自己吃飯的時候,掌握一些餐具的使用要領,能夠通過自己的節奏去感受到吃飯的樂趣。孩子通過自己吃飯,把食物抓進嘴裡,在這個時候,孩子的眼睛大腦四肢在協調著,互相配合,有利於孩子的個性發展。
2.影響孩子自信、獨立的個性建立
許多家長都覺得自己給孩子餵飯是為了孩子好,孩子不會自己使用餐具,害怕孩子吃不飽,所以要需要家長的餵飯。但是對於孩子來說,自己吃飯是建立自信和獨立的過程,假如家長總是,會自己拿著餐具吃飯,或者擔心孩子的能力不足,導致自己營養不均衡的話,那麼孩子就會因為長期餵飯影響自己的自信和獨立。
家長不願意讓孩子獨立吃飯,非要讓自己去餵孩子的時候,在孩子看來這就是對孩子自身能力的一個質疑,孩子就會漸漸對自己的能力產生不信任,甚至會產生錯誤的認知,自己吃飯的事情並不是自己來做的,要讓爸爸媽媽來幫助才能吃得了飯,這樣就會產生孩子過分的依賴家長或者是產生懶惰的壞習慣。
即使孩子不會使用筷子,孩子笨拙地抓麵條或者米飯送進嘴巴裡的時候,慢慢的孩子會學會用筷子的這個過程其實是孩子自信和獨立的個性建立,我們要孩子吃飯,不是為了讓孩子吃飽肚子,而是要讓孩子獨立去,自己去吃飯。
3.追著小孩吃東西,小心孩子厭食
2002年,美國心理學者Robert Batsell等人經過研究發現,當小朋友在幼齡時期經常被強迫吃某些食物,比如每天強迫孩子喝蔬菜湯,孩子很快會對這些食物產生厭惡,如果大人的手段強硬或帶威脅毆打等強迫性,孩子還會對食物產生恐懼。長大後,這些長大成年的孩子會尤其討厭這類食物。
假如一些成年人,面對別人強迫自己吃自己不喜歡的東西的話,其實成年人也會感到十分的厭惡,或者會憤怒。對於年紀較小的孩子來說,假如大人過分要求孩子必須要吃掉孩子自己不喜歡的東西的話,在這個時候孩子就會產生壓力,孩子就會選擇反抗,容易甚至容易得厭食症。
作為家長要改掉孩子的壞毛病,培養孩子吃飯好習慣
1.針對孩子喜歡的食物,幫助孩子找到喜歡的口味
許多家長會覺得我們這樣做是為了孩子,害怕孩子營養不均衡。在其實在現實生活中,大人遇到自己不喜歡的東西的時候,無論這個東西營養多麼均衡,相信許多大人也會選擇不吃,那麼對於一個孩子來說去強迫孩子去吃他們不喜歡吃的東西,難道小孩子就會接受了嗎?所以說孩子不喜歡吃的食物,儘量不要強迫孩子去吃。
美國賓夕法尼亞心理學家Birch等人做過一項研究,有些父母在孩子的嬰幼兒時期的時候,會在挑食的孩子面前放上一堆食材,去抓一些食物去吃,嘗試去舔,漸漸的孩子就會找到自己喜歡的東西吃,這時候的家長也能清楚地了解到孩子喜歡什麼樣的口味,然後家長就會針對孩子喜歡的口味,給孩子做出一些美味的飯菜,這時候這些挑食的孩子不喜歡吃飯的概率就慢慢下降了。
這時候有家長產生疑問,如果孩子不喜歡的話不給孩子吃,孩子就會挑食嚴重了,導致孩子營養不均衡,孩子不長身體怎麼辦?家長其實不用擔心,我們可以將營養豐富的食物做得讓孩子喜歡吃的樣子,去誘導孩子去吃去嘗試,在日常生活中要多點嘗試和觀察孩子,不要一直強迫著孩子一定要吃或者是給孩子強調不吃會有什麼什麼嚴重的後果,幫助孩子找到自己喜歡的口味,這樣孩子就能漸漸地喜歡上自己一個人吃飯了。
2.不要過多限制孩子,學會放手才是真的愛
在日常生活中,許多媽媽會發現,當自己給孩子餵飯的時候,總會發現自己的孩子總想動手動腳,想要搶飯碗或者勺子,這時候作為家長不要過於限制孩子的行為,孩子喜歡這樣動手動腳,證明孩子處於對飯菜的興趣期,這時候家長可以有意識地去培養孩子自己吃飯的能力,訓練孩子自己用餐。許多家長擔憂孩子能不能吃得進去,一開始孩子可能會把食物弄得到處都是,但是在這個時期是關鍵時期,千萬不要阻止孩子,學會放手才是真的愛。
孩子在小的時候有著一定的自主選擇去選擇食物和有能力自己去吃飯,這是一個孩子的在早期成長的過程中的形成個性的標誌,這種訓練方式對孩子的鍛鍊能力有著一定的幫助,可以幫助孩子鍛鍊自身的協調能力和獨立能力。12~18個月之間,被視之為自主吃飯的"黃金誘導期"。 在這段黃金時期裡面孩子喜歡擺弄飯碗或者把飯菜弄得到處都是,但是孩子的手腳和眼睛大腦的協調能力是迅速發展的,他們渴望著自己能夠吃飯,可以自己動手去進食,如果在這個時候家長去控制住孩子給孩子餵飯的話,那麼孩子就會對自主進食的渴望越來越小。
許多家長擔憂孩子在自己吃飯的時候能不能吃得飽,這種擔憂是十分正常的,和家長去選擇餵飯也是十分理解的,但是在寶寶開始有能力的去學會自主進食的時候,作為家長不要過度的去給孩子餵飯,要適當地放手讓孩子自己學習自主進食,當孩子實在是不能夠自己吃飯的時候,作為家長可以適當地幫助孩子,作為家長應當放手讓孩子自己動手,相信孩子有能力的去面對自己能夠完成的事情。
我是奶嘴媽媽育兒師,也是4歲孩子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