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有一個古村,用蠔殼修建房子,用了600年依然牢固

2020-12-20 yang望世界

導讀廣東有一個古村,用蠔殼修建房子,用了600年依然牢固

在從前,很多人都是食不果腹的,吃了這餐就不知道下一餐是什麼時候了。而現在國家越來越發達,中國人民如今的消費水平越來越高,生活質量也越來越好。人們一日不再只吃三餐,而是多餐,下午有午茶,晚上有夜宵。總之如今的人們生活非常豐富,所吃的美食也是各種各樣。

說起夜宵,最受中國人歡迎的就是燒烤了。夜晚的時候霓虹燈亮起,大排檔裡面飄出陣陣食物被烤制的香味,簡直讓人垂涎三尺。生蠔可謂是燒烤界的「領頭羊」,是人們夜晚吃燒烤時必點的。那厚厚的蠔殼包裹著鮮嫩的肉,再加上一小撮粉絲,再澆上一點蒜泥,簡直就是人間美味。

在中國就有這樣一個最愛吃生蠔的村莊,村民們吃完生蠔之後,還用生蠔的殼來建造房子,巔峰時期高達100多間,經過600年的風吹雨打,依然堅不可摧。

這個地方就是小洲村,位於廣州市的海珠區,佔地面積6013畝,小洲村始建於元末明初,距今已經有600多年的歷史了。村莊具有獨特的嶺南風情,簡直就是海邊江南,兩岸的民居枕河而建,村中有小橋流水,也有浣紗人家。

不過村莊裡面最顯眼的還要數那些用蠔殼修建房子了。沿海地區的人們從不缺海鮮,特別是生蠔。古時人們擁有非常獨特的想法與建造房屋的高超技術。他們把吃完了的生蠔殼堆積在一起,用紅糖和糯米以及紅泥進行攪拌,再把它們混合在蠔殼的內部,用來建造房屋。

一面牆大約需要十萬顆蠔殼,並且要把它們整齊劃一的規範在一起,工程可見有多麼艱難,但是總蠔殼打造出來的房子卻異常堅硬,不僅可以扛過風吹雨打,還可以防賊防盜,如今雖已過去六百年但依舊屹立不倒。大家的家鄉有沒有什麼比較獨特的標誌性建築物呢?

相關焦點

  • 用蠔殼鋪牆,廣州這個奇特的古村,密集恐懼者慎入!
    在廣州番禺,有個幾百年歷史的古村,村子裡有古樹、古屋、祠堂、牌坊、和各式古石橋。不過最奇特的要數這裡600年歷史的蠔殼牆了幾百年前用蠔殼鋪牆在廣東很普遍,如今保存完好的蠔殼牆並不多,而像廣州番禺大嶺村這樣古老的而又面積巨大的蠔殼牆更是少之又少!
  • 廣東的「奇葩」村莊,用生蠔殼建「蠔宅」,冬暖夏涼還可以防小偷
    廣東的「奇葩」村莊,用生蠔殼建「蠔宅」,冬暖夏涼還可以防小偷文/旅者心心哈嘍,大家好,我是旅者心心,歡迎閱讀本篇文章。我國地域遼闊,物產豐富,至今保留著很多古代的建築,其中很大部分成為歷史遺蹟。而這次心心要說的是位於廣東省的一座「奇葩」村莊,村內古人用生蠔殼修建房子,堪稱「蠔宅」,而且冬暖夏涼還可以防小偷。讓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吧。
  • 用生蠔建成的房子,歷時600年仍堅固
    在大多數人的印象裡,房子不過是綠瓦紅磚,如果說特色,那在北京就是四合院,在福建是土樓,在傣族是竹樓,在土家族是吊腳樓,還有北方窯洞、蒙古包……但是,你聽說過,有一種房子,是用生蠔殼搭建的嗎?沒錯,就是夜宵攤上的生蠔!不是譁眾取寵,也不是閒得無聊,用生蠔搭建的房子是真實存在的,而且有600年的歷史之久,被稱作「蠔宅」。
  • 我們吃完就扔的生蠔,古代人卻用它造房子,600年後依然能住人
    它是用生蠔的殼作材料,入牆、造房子,是嶺南建築中比較獨特而別致的工藝。廣州「蠔宅」歷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唐代時期,唐劉恂《嶺表異錄》說:「盧亭者,盧循背據廣州,既敗,餘黨奔入海島野居,惟食蠔蠣,壘殼為牆壁。」到了明清時期逐漸繁盛,明清初番禺學士屈大均於《廣東新語》就有記載:「蠔,鹹水所結,以其殼壘牆,高至五六丈不僕。」為何當地人會別致一格的選擇用生蠔殼來作房子呢?
  • 廣東珠海南門古村,一座600年歷史的趙氏皇族古村
    廣東各地保留著一批美麗歷史古村。下面和大家探訪:廣東珠海鬥門區圩鎮南門古村。這裡是宋朝趙氏皇族後裔聚居地,有著600多年歷史。一起走進去探訪。(珠海古村)走進村子,隨處可見老人悠閒地坐著聊天。南門古村,自明永樂元年(公元1403年)建村,村內近九成人口是宋太祖趙匡胤之弟魏王趙匡美的後人。有皇族血統。(珠海古村)順著村道往裡面走去。到處可見縱橫交錯的古巷。只是人跡罕至。承載著昔日輝煌的皇族古村,終究不敵社會變遷。(珠海古村)在雜草叢中的一口古井。(珠海古村)隨處可見的古民居。(珠海古村)村裡一座趙公祠,現今也用作老年人的活動室。
  • 我國最奇葩的村子:用碗來修建房子,房子還十分的堅強牢固
    我國上下五千年歷史,同時是世界上面積第三大的國家,地域廣闊,自然有著十分豐富的旅遊資源,有著稀奇古怪,各有特色的小村落,而我們今天要介紹的這個地方被譽為最奇葩的村子,它竟然使用平常吃飯的碗做房子,同時這種房子還十分的牢固,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 廣東「樹橋」,由3棵榕樹根長成,300歲依然牢固
    我還到過一些村莊,有一些壽命很長的古樹,人們視它為神樹,用各種辦法把他保護起來。而今天要給大家說的是一個廣東樹生橋。據當地人說,這棵樹已經有300年的歷史了,見證了廣東佛山的變遷,如今早已成為了網紅打卡地。
  • 城裡人吃過就扔,農村人拿它建起了房子,屹立600年仍未倒塌
    這種在城裡人眼中富含高蛋白質的海產,他們一般吃完就扔,卻不知蠔殼也可以建成屹立千年的房子,而隨著現代文明在中國的發展,那些「蠔殼屋」也已逐年減少。他們就像博物館裡的鎮館之寶,在現代水泥森林裡顯得尤為珍貴,而這也是現代都市人周末散心的好去處,如果不抓緊去看看,再過幾年怕也是沒有了!
  • 廣州有間800年前「豪宅」,用黃泥紅糖粘蠔殼作牆,裡面冬暖夏涼
    但是長年在船上吃喝,也不是個辦法。所以那些漁民就想到白天在船上打漁,而晚上就回岸上的房子裡睡覺生活。既然要定居,造房子就是頭等大事。怎麼辦?當時,生蠔殼是海岸沙堤最隨手可得的砌築原材料,於是人們就地取材,建出了許多別具一格、地域特色濃厚的南方歷史建築。這就是名副其實的「蠔宅」。
  • 廣東有處私人古村,慈禧用「救國錢」資助,歷時20年成佛山第一
    原本就是為了修建鄭氏民居,結果經過後世的修建,逐漸發展成一處清代村落。到現在為止,村中的居民都是鄭姓。可以說這是一處私人的古村,屬於鄭氏家族的古村。建造這座古村還有這一段有趣的,側面反映清末民間生活的故事。
  • 山東一個600多年歷史小山村,房子用石頭建成,古色古香少人知
    山東省有著許多歷史悠久的古建築,今天就要帶大家來到青州看一看,不過,這次要介紹的可不是青州古鎮,而是旁邊的一個小山村。這個小山村有著600多年的歷史,村子中古色古香,許多房屋都是由石頭建成的,給人以古樸而純真的感覺。
  • 中國最具美與智慧的「蠔宅」,全用生蠔殼建成,歷經千年完好如初
    旅行,既能增添國家歷史知識,也能體驗傳統古村文化。「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這句老話雖然不是每個人都接受,有的人表示沒打好基礎,看山還是山,看海還是海,不會有別的思緒延伸,但卻從另一方面顯示出行萬裡路的重要性。
  • 廣東「小威尼斯」走紅,600年歷史不輸烏鎮,距鶴山1小時路程
    廣東「威尼斯古鎮」走紅,600年歷史,不輸烏鎮,距鶴山1小時路程眾所周知,威尼斯是一座非常著名的水城,那裡的建築雕塑和歌劇都聞名於世界,如今在我國廣東省也有一個威尼斯古鎮開始走紅,自開創以來,已經有600多年的歷史了,據遊客們反饋
  • 中國最特殊的牆:用生蠔殼砌成,被譽為「蠔宅」,已有600年歷史
    說起中國特色,大多數人都會想到傳統文化中的中國結、水墨畫、剪紙和筷子等,但在廣東,也有這麼一種特色建築——「豪宅」,讓人們能從中窺見嶺南水鄉人民的生活智慧。其實,今天要說的「豪宅」,可跟我們現在理解的金碧輝煌的豪宅可完全不一樣,它是廣州的一種特色建築,用生蠔的殼作為原材料,圍牆造房,十分特殊,是名副其實的「蠔宅」。那麼當地人是如何想到用生蠔的殼來建房呢?
  • 泉州有一個小漁村,這裡有用蠔殼建的房子,還有充滿風情的蟳埔女
    在泉州有一個小漁村,被稱為是「由海蠣殼構築的一個夢境」。這裡的房子不是用泥土建成的,也不是用石頭,而是用蠔殼建成的。這個地方因為海風鹹濕的緣故,所以如果是修建紅磚房的話,很容易就遭到侵蝕。那麼換成海蠣殼就好多了,這玩意本來就是來自大海,既不怕滲水,又不怕蟲蛀,所以村民就用它來建房子。
  • 中國吃生蠔最厲害的村子,吃貨吃完用10萬蠔殼建房子,600年不倒
    生蠔要說中國最愛吃生蠔的地方,那一定是福建和廣東兩個省份,而在這兩個省份中選出一個最愛吃生蠔的村子,那一定是廣東的小洲村。廣東地區的生蠔品種多,味道鮮美,這得益於當地資源豐富的海水,以及善於製作美食的廣東人的一雙巧手。
  • 布拉格有座古橋,建造時用雞蛋做材料,歷經600年依舊十分牢固
    據說這座大橋從建成到現在,已經經過了600多年的時間,在所有的歐洲人心目當中,大橋有著非常崇高的地位,凡是看到這座大橋的人都對它心存敬仰,如果大家來到布拉格旅遊的話,一定要去查理大橋走一走,否則會是一件很遺憾的事情,查理大橋是在1357年的時候開始修建的,歷經600多年的歷史依舊十分牢固。
  • 廣東有個600年歷史的程姓古村,全是程顥後代,被譽嶺南理學第一村
    渝帆查了一相資料,全國一共有2847個區縣、38773個鄉鎮、691510個村莊,數量不可謂不多,但是,在全國眾多的村莊中,能被評為中國歷史文化名村的卻並不多,截至2020年,一共有七個批次共487個,而廣東20365個行政村中,僅有25個村莊能獲此殊榮,其入選難度之大,可想而知,要沒有真正打動人心的歷史文化,是不可能入選的。
  • 蠔殼惠民 集美大學師生用土壤改良劑扶貧助農
    (集美大學供圖)東南網7月22日訊(本網記者 林歆剛 通訊員 羅旻敏)在集美大學,有一個特殊的團隊叫「蠔殼惠民」,他們以牡蠣殼為原料,製成土壤改良劑,用於酸性土壤和重金屬汙染土壤的改良。22日,記者從集美大學獲悉,該團隊帶隊人、集美大學副校長曹敏傑以及其研究團隊的師生經過7年研究,用牡蠣殼製成土壤改良劑,實現了變廢為寶、扶貧助農、保護土壤的目標。
  • 廣東大埔:三河鎮匯城古村,多層樓閣式的客家民居,難得一見
    匯城古村,位於廣東省大埔縣三河鎮.始建於明朝初年,距今有600多年歷史.村內還保存著多座多層樓閣式的客家民居,難得一見.下面和大家一起去看看!(免費參觀)【羅定四眼哥遊梅州】匯城古村-村內一間城隍廟.(博閱圖像)匯城古村-一座屋旁建造的一間香火廳.這樣別致的建築,特別少見.(博閱圖像)匯城古村-極具華僑特色洋樓:榮錦樓.(博閱圖像)匯城古村-多層樓閣式客家民居,非常有特色.(博閱圖像)匯城古村-多層樓閣式客家民居,有些已開始長草,有些還住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