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的「奇葩」村莊,用生蠔殼建「蠔宅」,冬暖夏涼還可以防小偷
文/旅者心心
哈嘍,大家好,我是旅者心心,歡迎閱讀本篇文章。我國地域遼闊,物產豐富,至今保留著很多古代的建築,其中很大部分成為歷史遺蹟。而這次心心要說的是位於廣東省的一座「奇葩」村莊,村內古人用生蠔殼修建房子,堪稱「蠔宅」,而且冬暖夏涼還可以防小偷。讓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吧。
在廣東省珠三角一帶,有幾處獨特的村落,村內有數間「蠔殼屋」,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吸引了很多遊客。所謂「蠔殼屋」,是從海岸沙堤中挖掘出大量蠔殼,將蠔殼建造成房屋。據考證,這樣用蠔殼築牆的做法最早源於南北朝時期,傳播於明代,盛行於明清時期,到了近現代,便很少見了。
之所以選擇蠔殼作為牆體材料,多半是因為當時靠海吃海,養生蠔、吃生蠔都比較常見,蠔殼材料比較豐富,而且取材也很方便。蠔殼牆備受有錢人和祠堂的青睞,因為蠔殼牆七稜八角、凹凸不平,甚至還有尖銳的地方,可以很好地防止蟊賊翻牆入院,具有防盜功能。
除此之外,用蠔殼建造的房子冬暖夏涼,還不會積聚雨水,不怕蟲蛀,非常適合嶺南的氣候。蠔殼屋是用蠔殼作為建築材料,粘結物是蠔殼灰、石灰、糯米粉等的混合物,非常堅韌,哪怕是經歷了百年風雨依然堅不可摧。
試想一下,成千上萬個蠔殼砌成一面牆,外牆裸露出來的蠔殼整齊劃一,非常壯觀,「蠔」氣十足。如今,「蠔殼屋」哪裡可以找到?在廣東省,現存的蠔殼屋主要分布在番禺區和海珠區的部分村落裡。
番禺區枕海而生,所以保存的蠔殼屋相對比較集中,在石樓大嶺村、沙灣古鎮、大學城嶺南印象園、市橋先鋒巷等地都有蠔殼屋的蹤跡。尤其要說的是大嶺村兩塘公祠蠔殼牆,這裡的蠔殼牆已有600多年歷史了,牆高9米,牆體厚60釐米左右,每平方米至少需1000個以上蠔殼,所以有人估算這面牆要用蠔殼十多萬個,堪稱廣州面積最大單體蠔殼牆。
海珠區內存留的蠔殼屋主要位於黃埔古村、小洲村,大多都是沿著珠江分布的,海珠區內的蠔殼屋大多都是一些民居。小洲村的蠔殼屋就是典型的民居類型,很多都屬於私人的物業,最古老的距今有著400多年的歷史。
看到這裡相信你對「蠔殼屋」有所了解了吧,最古老的距今已經有著600多年的歷史,冬暖夏涼,還可以防小偷,用生蠔殼建造房屋,真是堪稱「蠔宅」,其實,蠔殼屋是古人適應自然而又改造自然的產物,也是古人智慧的結晶。你有見到過真正的「蠔殼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