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echshot將在國際空間站上3D列印人體組織 或改變未來器官捐贈情況
一種新的3D印表機將於7月發射到空間站,目標是在太空中列印人體組織。(圖片:Techshot Inc.)一種新型3D印表機將於本月搭載SpaceX貨運飛船發射到國際空間站,其目標是在太空中列印人體組織。該印表機的正式名稱為3D生物製造設備(BFF, 3D BioFabrication Facility),旨在使用成人細胞和成人組織衍生蛋白(或胺基酸鏈)作為活組織的原料。
-
當科幻小說描寫的場景一步步成為現實,未來該如何突破?-虎嗅網
科幻小說突破了時間的同一性、普通式分布。在科幻小說的視野裡,黑洞時間、多維時間、非線性時間、時間扭曲、虛構時間、幻境時間,指向科幻小說的敘事本身。時間已不再是傳統的敘事參照,時間建立了與此時不同的彼時,化為敘事空間。
-
國際空間站內「太空的士」將採用3D列印零件
【環球智能綜合報導】據英國《每日郵報》2月3日報導,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和科學知識進一步普及,對於廣大人民群眾而言,3D列印技術不再是一個陌生的字眼,此項高新技術正慢慢地運用於我們生活中的各個領域。
-
太空中建立電站,還能直接給飛機充電,科幻小說會變成現實嗎
把電站建到太空裡可以嗎?生活在二十一世紀,最大的幸福就是能夠看到很多的科幻變為現實。比方說太空電站,今年5月阿特拉斯五號火箭就發射了一艘神秘的太空梭進入太空。它是隸屬於美國太空軍的X37軌道飛行器,圍繞著這個飛行器的謎團其實有很多。今天講的是它本次的一個非常重要的任務。
-
藉助繩索從地球爬向太空,或將不止存在於科幻小說中
《阿達斯特拉》是一部新的科幻電影,相信看過的朋友應該對這部電影裡面太空人凝視地球的鏡頭印象非常的深刻,這名太空人在電影中是在國際空間天線上工作,而這種結構是能夠直接伸向宇宙太空之中。在這部電影裡面最受人關注的莫過於太空天線,這種太空天線就像是疊加到太空的一個管道一般,當然這只是電影裡面的一種科幻手段,是人們的美好想像而已,不過很多人在看過之後不禁會提出這樣的疑問:我們現在所處的地球真的能夠見到這麼高的東西嗎?如果有這種東西是否就可以直接從地球上爬上太空而不需要使用火箭?
-
人類命運終將走向何方?科幻小說裡的希望是不是救贖?
感謝這個時代,讓我們不再囿於自身,對世界有了更廣闊的想像。AI技術方興未艾,機器是否會取代人類?科幻測想中,外星文明是否在某日降臨?科技與人生為生存,也有人選擇妥協,可悲《失落世界》雖然是科幻小說,但任何設想,自有它的現實邏輯。有為尊嚴奮鬥的選擇,當然有苟存的算盤。
-
在太空也能3D列印?國際空間站將列印人類軟骨組織
中新網7月26日電 據俄羅斯衛星網26日報導,俄羅斯「能源」火箭航天公司(RKK Energia)25日表示,用於列印人體組織的3D印表機將於今秋抵達國際空間站俄羅斯艙段,藉助該設備,太空人將嘗試列印人類軟骨組織和齧齒動物甲狀腺的樣本。
-
冰島一家旅館以科幻小說為靈感 打造「太空艙」房間
據英國《鏡報》12月12日報導,位於冰島雷克雅未克的一家旅館以科幻小說為靈感,用「太空艙」取代傳統的房間,看起來就像《星球大戰》的主題一樣,住在這裡會有種自己是科幻電影主角的感覺,科幻迷們可以假裝去太空探險了,而雷克雅未克也是冰島觀賞北極光最好的地方之一。
-
3D印表機上天了,那我把太空館搬進家了——3D列印生活系列
所以,就把3D印表機帶上太空,在太空玩DIY了。既然3D印表機都能上太空了,那麼小編就想,能不能用DIY自己的太空館呢?為你寫詩,為你摘月,為你做3D列印的事什麼?月球燈,看多了?>會有Nasa官方的3d模型太棒了!
-
這事兒你信嗎:科學家宇宙探險源於科幻小說
這,可能就是中國科幻小說的萌芽吧?! 開拓宇宙處女地 到了19世紀工業化時代,野心勃勃妄圖徵服全世界的人,到處尋找著探險的處女地。仰頭就可看到的月球,當然也在探險之列。只可惜那時的科學技術尚且無法將人送上太空,於是就有了法國人儒勒·凡爾納的《從地球到月球》和《環繞月球》,講述了幾個冒險家乘坐一顆空心炮彈前往月球的故事。
-
一切科技的前行者:在夢幻遐想裡的科幻小說
通過這部著重寫實、注重科學的影片我們仿佛可以預見在未來某時火星殖民的實現,這部影片的出現無疑將再次燃起人們心中的太空夢。科幻小說作為一種十分具有科技前沿性的幻想文,通俗小說的一種,除了有著浪漫主義元素在內,科幻小說更是基於現實社會與當下的科學理念、技術對未來的一種猜想,具有一定的先見性。
-
中國科幻小說極簡史
這一次,科幻小說徹底退出了流行文學範疇卻繼續保持著科普文學的風貌,還越來越多地介入兒童文學的領地。1950 年和1951 年,張然的中篇小說《漫遊太陽系》和薛殿薈的長篇小說《宇宙旅行》出版。兩部小說都以太空探索為主要內容,但是整體性質更偏向科普作品。
-
中國太空3D列印的樣件成品什麼樣?為什麼要跑到太空中做試驗呢?
中國首次太空3D列印的兩個樣件 | 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作者 | 楊懷超 張昊責編 | 高佩雯5月5日,長徵五號B火箭將中國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送上太空。其工序可代表整個3D列印技術的基本思路。光刻是利用材料的感光特性,通過光照改變其物理/化學性質,將被光照和未被光照的部分分開,以達到成型效果。比如,某種材料被光照之後會變得易溶,只要把想要的部分遮住,再曝光,就可以把多餘的部分洗掉。
-
列印太空建築?俄擬將3D印表機送上國際空間站
據俄羅斯衛星網報導,俄羅斯科技委員會負責人、前景研究基金會副總裁達維多夫表示,其基金會聯合俄羅斯航天集團公司開始開發太空3D印表機,並將在國際空間站對其進行測試,未來計劃用於列印太空的大型建築、月球和火星基地的元件。
-
從太空、好萊塢到上海 尋找3D列印足跡
在這裡,正進行著一項前所未有的實驗——微重力3D列印實驗。這是由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與太空製造技術公司Made In Space聯合進行的一項商業實驗。這項實驗邁出了NASA太空製造構想的第一步,改變在地面製造零件、測試再送入太空的現狀;這一小步,使得Made In Space和NASA向未來目標更近了一點——在火星或者其它小行星上進行製造活動,擴展太空探索的半徑。而短期的商業目標則看起來更近了,Made In Space將有可能為公司或者個人提供太空製造小型衛星的服務。
-
《太空堡壘》:從拼接動畫到科幻史詩
以此觀之,最初只是一部拼接動畫的《太空堡壘》,如今卻成為一個眾人趨之若鶩的「IP」,從科幻小說進而搬上銀幕,只怕也是無心插柳柳成蔭吧……湊集數的產物上個世紀70年代末,日本動畫迎來了自己的新時代。著名動畫導演富野由季執導的《機動戰士高達》成了日本動畫史上裡程碑式的巨作。
-
從單性繁殖到山東女孩上太空種大蔥,科幻小說如何打破刻板印象?
很多人都忘了科幻小說其實是在一位女性作者瑪麗·雪萊(Mary Shelley)筆下誕生的,她創作的《弗蘭肯斯坦》也由此奠定了200年以來科幻小說的發展歷程。二戰後歐美有許多女性投向了科幻文學,因為她們能從這種具有顛覆性和思想擴展性的文學題材中,獲取社會參與度以及美學上的創新性。第二波女性主義作家的努力其實是為了將女性納入科幻小說的未來,創作出真實活躍的女性角色,而不是在過去的科幻小說中經常出現的令人難以置信或不重要的角色。
-
太空中第一個有意義的3D列印物品竟然是扣子
如今第一臺3D印表機安裝在國際太空站上,而科學家會用它列印一個很有意義的東西:保證太空人健康的帶扣。Cagle說,「直到我們能夠列印人體,我們必須保證人的身體狀況可以在太空中長時間的作業。」在設計帶扣的時候,Cagle和她的團隊面臨著工程學方面的難題:如何使得設備滿足太空飛行的苛刻要求。
-
2001年的電影中就有3D列印出現,你早就見過,只是沒注意
3D列印技術出現在影視中,這個李老師早就有耳聞了。之前以為《十二生肖》是第一個出現3D列印技術的,後來李老師從網絡查找了許多資料後,才知道3D列印技術早就在影視中應用了,最早的便是2001年的《侏羅紀公園3》,下面李老師會附圖展示,也會將3D列印與影視中的應用一一羅列。
-
中國也在開發科幻小說裡面才會存在的「太空電梯」
科幻小說並不總是虛構的。例如,在1863年,法國作家儒勒·凡爾納(Jules Verne)寫了一本名為《二十世紀的巴黎》(Paris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的好書。他寫了關於玻璃和鋼鐵的摩天大樓、計算器、傳真機和全球通信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