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非首發)
在上初中時,教科書就提到了四大文明古國,至今仍繼續延續的只有中華文明,那麼為什麼四大文明古國就只剩下了中華文明呢?今天小編就從地理上、文化上、民族主體上去分析這個問題。在解決問題之前,首先要了解一下四大文明古國的興衰。
四大文明古國
四大文明古國包括中國、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倫。
古埃及文明發源於尼羅河流域,在前3100年建立了一個統一王朝,進入早王朝時期,其後被波斯人、希臘人、羅馬人先後徵服,但都還保持著埃及文化,直到公元640年被阿拉伯帝國佔領,開始阿拉伯化,從此古埃及文明就消亡了。
古巴比倫文明可以追溯到前3500年的蘇美爾文明,歷經古巴比倫王國與新巴比倫王國,前539年,波斯帝國居魯士二世徵服了新巴比倫王國,巴比倫文明毫無徵兆的就消亡了。
古印度在前19世紀至前7世紀以某某文化為主,到公元前600年,古印度進入文明時代(佛陀時代),公元800年,古印度文明消亡,印度地區進入幾百年的分裂和黑暗狀態,其後的德裡蘇丹國與莫臥兒帝國都是伊斯蘭化國家,再也沒有真正的古印度文明。
中華文明從前21世紀的夏朝到現在,中華文明沒有一次間斷,始終以中華文化為主,雖有少數時間被其他少數民族統治,但這些少數民族往往被先進的中華文化所同化,中華文化仍是中國的主體,延續至今。
地理上
古埃及文明所處的尼羅河流域、巴比倫文明的兩河流域、古印度文明的恆河流域基本上都是一馬平川的平原或者空曠的高原地區,無險可守,很容易被其他民族徵服,這些文明雖然在早期能夠快速興起,但往往不能持久。
中華文明地處東亞,北邊是草原與大漠,西邊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與崑崙山脈,東北是大海,南方潮溼炎熱毒蛇叢生,這些地方都難以形成統一的王朝,地處中原的中國王朝有著天生的優勢,往往只需要防守北邊的少數民族。在修建長城後,這個缺點也被補上了。
文化上
在文化上,古埃及文明信仰以太陽神拉為首的古埃及神系,然而古埃及的這種文化信仰卻沒能影響到其後徵服他的波斯、希臘、羅馬、阿拉伯人,反而被阿拉伯人的伊斯蘭文化所同化。
古印度文明以佛教與婆羅門教為主,與古埃及文明一樣,佛教在幾百年的徵服與被徵服中逐漸在印度走向衰弱,婆羅門教也在這個過程中轉化為新婆羅門教和印度教,現在的印度與古印度文明唯一有聯繫的估計也就只有種姓制度了。
兩河流域的歷史是不斷徵服與被徵服的歷史,各種民族不斷融合,融合的最終結果就是早期融合的民族宗教文化消失於歷史上,再也找不到一絲絲痕跡,現在的兩河流域主要以阿拉伯人的伊斯蘭文化為主。
三種古文明都消亡於歷史,被其他民族所同化,只有中國在早期以諸夏文化,封建社會以儒家文化一直延續至今,從未間斷,可以看出中國的文化有著極其強大的穩定性和延續性。
民族主體
古埃及文明繁盛時期有500多萬人口,主體民族是古埃及人,還包括希伯來人、努比亞人等,然而古埃及文明衰落時,原本的古埃及人逐漸減少或者融於其他民族,在阿拉伯時代,在埃及的其他民族人數已經遠遠超過了古埃及民族,古埃及民族也就被融合進其他民族了。
最早的古印度文明的主體民族是印度的土著居民,後來北邊的遊牧民族雅利安人入侵建立了更為長久璀璨的古印度文明,雅利安人從此成為古印度文明的主體民族,雖然先後被波斯人、希臘人(貴霜)徵服,但古印度民族還未真正消亡。到了公元9世紀,幾百年的黑暗時代過去後,古印度人從此只存在於歷史中了。
兩河流域早先的主體民族是蘇美爾人,後來是阿卡德人、阿摩利人與迦勒底人,再其後是波斯人、希臘人、羅馬人、阿拉伯人、土耳其人,可以說兩河流域沒有真正的主體民族,建立巴比倫文明的阿摩利人與迦勒底人也很快消亡於歷史。
中華文明的主體民族早先是從夏朝開始的華夏族,春秋時期的諸夏就指的是華夏族。漢朝時,由於漢朝在歷史上的巨大影響,華夏族逐漸轉變為漢族,從此往後的幾千年裡不論什麼時候,漢族都是中華文明的主體民族。
結語
當一個文明非常富饒,卻沒有真正的天險可以守住時,說明它隨時可能被其他民族侵略;當一個文明的文化不再是這個文明的主流文化,那這個文明很快就會消亡;當一個文明的主體民族不再是本民族時,在強大也只會分崩離析,消亡於歷史中。雖然這些文明能夠盛極一時,但終究只能是曇花一現,泯滅於歷史塵埃之中。
參考資料:
《全球通史》
《中國通史》
《萬古江河:中國歷史文化的轉折與開展》
《古代埃及史》
《古埃及廟·人·神》
《法老王朝》
《從佛陀到阿育王》
《印度文化史》
《美索不達米亞——一個文明的歷程》
《巴比倫與亞述文明》
《兩河流域:從農業村落走向城邦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