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芯國際14nm工藝怎麼樣?量產晶片對中國科技有什麼樣的意義?

2020-12-19 小豪豪說

中芯國際14納米的製程工藝以經在2019年實現量產了,14納米製程工藝的成功應用證明了中芯國際已經掌握了與14納米製程晶片有關的全部工藝和技術,而這些工藝和技術被掌握的意義幾乎比得上先進光刻機了。同樣的光刻機,在不同的公司生產出來的晶片製程工藝就不同。比如臺積電可以用DUV光刻機生產出7納米製程工藝的晶片,而三星就不行,這就說明了,在同樣的設備下,製造工藝和技術也是很重要的。所以說,中芯國際可以量產14納米製程工藝的晶片,對以後向7納米,5納米,3納米製程工藝推進的意義是很大的。

只不過,中芯國際14納米製程工藝用的光刻機還不是國產的,而是從ASML進口的DUV光刻機,從這個角度上來看,中芯國際在晶片製造上想要去米國話,還要依靠國內光刻機的突破。上海微電子的28納米製程工藝的光刻機,也將在不久之後交付,屆時中芯國際製造晶片的設備將完全實現國產化。最起碼,中芯國際現在掌握了製造14納米晶片的所有技術,到時只需要將ASML的光刻機,換成國產設備即可。

中芯國際14納米製程工藝對國內科技發展的作用

事實上,除了手機,電腦對晶片的製程要求較高外。其他行業的晶片對晶片的製程並不像手機和電腦那樣苛刻,14納米,28納米完全可以滿足性能需求。其實,中芯國際量產14納米的晶片只能解決國內14納米晶片供應的問題,也可以帶動就業,獲得更多的訂單。

另外,就是可以提升國防工業,機械行業所用晶片的性能。尤其是軍備所需要的晶片,保密性要求極高,是不可能用進口晶片的。要知道國產光刻機最小的製程也只是90納米,也就是說,軍備所需的晶片也只能停留在90納米製程上了。不過隨著中芯國際解決了14納米製程工藝,那麼當國產光刻機被應用後,就可以不受制裁的為軍備量產先進的晶片了。

儘管軍用晶片對製程工藝要求不高,只是對耐高溫性能,可靠性有極高的要求。但是隨著信息化的發展,武器裝備也需要處理更多的信息,性能越好的晶片就可以又好又快地處理更多的信息,從而獲得信息上的優勢。機械行業也正是如此。

事實上,高科技不單單指的是晶片而已。還涉及了精密製造,材料,微電子等基礎工業。這些往往不是一時半會可以趕上來的,是需要長時間的積累和實驗。所以說,中芯國際量產的14納米製程工藝的晶片,可以起到鼓勵國內高科技發展的作用,但是再多就沒什麼作用了。

相關焦點

  • 國產14nm迎曙光!14nm工藝量產,2020年產能大漲
    在當前的全球半導體市場中,28nm已經產能過剩,7nm製程只用於智慧型手機和部分PC等小範圍的尖端設備中,居於兩者之間的14nm製程才是真正的中堅力量,承載著市場上絕大多數中高端晶片的製造。特別是在工業、汽車、物聯網等行業,擁有龐大的市場空間。
  • 工藝製程都是14nm,中芯國際追上英特爾了嗎?
    對英特爾來說,工藝製程被臺積電接連甩開,晶片性能被AMD一再吊打,曾經的好夥伴蘋果也甩手而去,2020年不順心的日子隨手抓起來就是一大把,現在又添上中芯國際,日子真有種沒法過的味道。然而,點開標題卻是「該內容已被發布者刪除」。白高興無疑了。作為行業媒體,不可能空穴來風,一定有什麼蛛絲馬跡引發了猜想。查了查,還真有。
  • 臺積電:1nm都不是問題,中芯:14nm剛量產,差距在哪?
    近期,在2020年世界半導體大會上,臺積電稱:3nm晶片工藝製程將在明年上市,在後年將大規模量產,並且2nm、1nm製程根本不是問題。
  • 國產半導體雙雄——中芯國際與華力微
    說起國內的晶片代工大廠,大家肯定會想到的是國內排名第一的中芯國際。中芯國際由臺灣著名的半導體業者張汝京一手創辦。經過20年的發展中芯國際,在北京、上海、天津、深圳、義大利都有自己的晶圓廠,可以覆蓋0.35um—14nm晶片的生產。可以說中芯國際是國內半導體生產環節的王者。
  • 缺「芯」眼的中芯國際,你可長點「芯」吧!
    作為半導體行業領軍企業,中芯國際在近些年來不斷突破,尤其是前不久FinFET N+1工藝晶片已經小批量試產,短時間內能獲得如此迅猛的發展離不開「晶片狂人」梁孟松的存在。然而就在15日晚,被國人寄予厚望的中芯國際,關鍵時候突發爆出了個大瓜!
  • 中芯國際VS 英特爾——中美半導體製造之「巔峰對決」
    在中國大陸地區,遍觀半導體製造業,具有較大規模且在國際上有影響力的IDM幾無一家,這也是最近幾年大力倡導振興本土IDM的主要原因,因此,可以作為中國大陸晶片製造代表的企業,只有從晶圓代工廠中尋找了,而其代表企業非中芯國際(00981)和華虹(01347)莫屬了。在美國的三家半導體製造龍頭企業中,無論是歷史、市場影響力、工藝水平,還是營收能力,英特爾無疑是排在首位的。
  • 臺積電將砸百億美元在美國建造最先進晶片工廠!中國芯時不我待
    科技先生頻道∣公眾號:zgkjsir文/中國科技先生 響馬上個星期,臺積電錶示,一直考慮新工廠選址美國,但"尚無具體計劃"。儘管目前已經在華盛頓卡莫斯經營了一家工廠,這是臺積電在美國打造的第二個生產基地,但這一次,意義非比尋常。為什麼說"意義非比尋常"?最關鍵的是,中國晶片國產化已經形成一股熱潮,作為國內晶片龍頭企業,中芯國際宣布回歸A股,就是明顯的信號。
  • 晶片戰爭:中芯國際救不了華為,但這場仗不得不打
    從生活中處處可見的手機、電腦,到AI、智能穿戴設備這些未來的科技賽道,中國都在戴著鐐銬賽跑。 鐐銬的名字,叫做晶片。 華為因晶片被捏住了咽喉,被看作華為救星的中芯國際,A股上市以來榮光在短短一周內消散,然後,人們發現,只憑一個中芯國際,救不了華為,也救不了中國的晶片產業。
  • 鐵流:「三駕馬車三條路」,解決中芯國際困局
    從「專業對口」的角度看,三星和中芯國際聘請梁孟松研發14nm FinFET技術可謂是明智之舉。在梁孟松的帶領下,三星和中芯國際在14nm FinFET上均實現突破。 梁孟松早年曾在美國晶片巨頭AMD公司任職。在1992年,梁孟松入職臺積電擔任工程師和資深研發處長。在2000年前後,臺積電與IBM、聯電角逐130nm工藝。
  • 蔣梁去留背後中芯釀變 晶片工藝策略之辯求解
    國際原因是,在中美科技站背景下,半導體產業受到政治的嚴重幹擾,中芯國際更是被美國列入』黑名單』,其購買相關設備、材料等都受到了嚴重影響。在此背景下,如果中芯再執拗於先進工藝的單點突進,既不現實也不科學。」他還談道,技術的突破必須以量產為目的,產品的研發應該以市場訴求、客戶需求為宗旨。
  • 中國晶片開始反彈,白宮想不通為何制裁失敗,日稱一特點全球獨有
    此外,中芯國際在互動平臺表示,目前公司正常運營,公司和美國相關政府部門等進行了積極交流與溝通,沒有看到明顯的客戶轉單現象,公司與客戶保持積極溝通、緊密配合的合作夥伴模式。另據最新財報顯示,中芯國際Q3單季營收首超10億美元,創歷史新高。不僅如此,中芯國際聯合CEO梁孟松還表示,目前14nm量產良率已達業界量產水準。
  • 內訌+外患,中芯國際如何突圍?
    同時,其A股盤中也大跌超9%,截至收盤跌5.53%,報55.2元。重新歸來的蔣尚義,試圖給中芯國際帶來突圍之路:提高先進封裝和系統整合能力。同時,繼14nm量產之後,中芯國際「N+1」和「N+2」的先進產線正在走向量產。最終中芯國際將駛向何方?
  • 又一晶片巨頭取得重大突破!7nm級晶片成功流片:IP純國產化
    【10月27日訊】相信大家都知道,全球主要晶片代工市場份額一直都被臺積電、三星所瓜分,其中臺積電作為全球實力最強晶片代工巨頭,更是佔據著全球超過50%+以上晶片代工市場份額,而三星的晶片代工市場份額也佔到了接近25%左右,其實臺積電、三星之所以能夠如此強大,也是因為臺積電、三星是全球唯二可以量產
  • 內訌+外患,這次中芯國際的結局會如何
    同時,其A股盤中也大跌超9%,截至收盤跌5.53%,報55.2元。 重新歸來的蔣尚義,試圖給中芯國際帶來突圍之路:提高先進封裝和系統整合能力。同時,繼14nm量產之後,中芯國際「N+1」和「N+2」的先進產線正在走向量產。最終中芯國際將駛向何方? 1、內訌爆發 梁孟松提出辭呈的這場董事會,原是為了宣告中芯國際原獨立非執行董事蔣尚義的回歸。
  • 中芯國際內訌真相
    作為臺積電的技術骨幹,2009年,梁孟松加入三星後,帶領三星半導體工藝從65nm攀至28nm,最終領先老東家臺積電半年,率先開發出14nm製程,並從臺積電手中搶下蘋果A9處理器和高通的訂單,讓臺積電股價大跌。而2017年,中芯國際還停留在28nm,與臺積電開始量產10nm晶片的距離甚遠。
  • 中芯國際容不下「錢學森」?
    2017年,梁孟松加盟上海中芯國際,在300天內,就攻克了14nm工藝技術的難關,將工藝良品率提升到95%,在此之前中芯國際的生產線連年虧損,產品良品率低,基本上長期沒有客戶。 如此重量級人物的突然離開,可以說是內部大地震。
  • 中芯國際第二代FinFET已進入小量試產
    近日,中芯國際在互動平臺上回答投資者時表示,第二代FinFET已進入小量試產。在回答投資者 「近來公司7納米產品生產研發進展如何?」的問題時,中芯國際表示,公司第一代FinFET 14nm已於2019年四季度進入量產,第二代FinFET已進入小量試產。
  • 內訌爆發、外患不絕,中芯國際進入最動蕩時刻
    同時,其A股盤中也大跌超9%,截至收盤跌5.53%,報55.2元。重新歸來的蔣尚義,試圖給中芯國際帶來突圍之路:提高先進封裝和系統整合能力。同時,繼14nm量產之後,中芯國際「N+1」和「N+2」的先進產線正在走向量產。最終中芯國際將駛向何方?
  • 10nm以下晶片被「卡脖子」,技術突圍或成中芯國際戰略重點
    Omdia晶片分析師何暉告訴時代財經,中芯國際先進晶片製造領域所需的海外合作廠商,幾乎都因此受到了波及。被列入「實體清單」,中芯國際早有預期。今年9月份起,就有媒體爆料稱,美國正計劃將中芯國際列入「實體清單」。據中芯國際公告顯示,該公司一直與美國商務部溝通,以期得到公平、公正的對待。
  • 中芯國際反覆內訌背後:半導體設備被卡脖子結下的無奈苦果
    1.梁孟松辭呈的三大疑點網絡上風傳的梁孟松辭呈中,提到了中芯國際目前的先進工藝製程進展程度,包括「28nm, 14nm,12nm,及n+1等技術均已進入規模量產,7nm技術的開發也已經完成,明年四月就可以馬上進入風險量產。5nm和3nm的最關鍵、也是最艱鉅的8大項技術也已經有序展開, 只待EUV光刻機的到來,就可以進入全面開發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