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馬珂
大伾、浮丘兩山,隋唐大運河(衛河),構成了濬縣古城「兩架青山一溪水,十裡城池半入山」的優美畫卷。濬縣古城內辛莊街36號院的閻公館始建於清代。據考證,辛莊街所在位置曾是一村莊,名為辛莊。明洪武年間建濬縣城時,辛莊成為城中一條街,因此稱為辛莊街。該街為丁字形,東西街長320米,南北街長200米,寬8米,西通南大街,東與察院街相交,南口與南倉口街相通。東西路中段丁字街口路北有一座菩薩廟,每年正月咚咚的鑼鼓聲便從此處傳來,是辛莊街社火隊伍的聚集地。這條不大的丁字街,歷史上卻出了幾個響噹噹的的人物。清康熙十五年武進士傅甡為該街人士。民國年間縣城名醫丁老紹居住在該街。著名書法家蕭勞出生在該街的劉家大院。濬縣古城傳統名吃——義興蔣燒雞創始人蔣老碧也祖居該街。民國年間豫北道(中華民國二年,由原豫北三府——彰德府、衛輝府、懷慶府改為豫北道)戒嚴司令閻廉璞的閻公館如今部分建築保存較為完好。
現居此處的房主池先生介紹,最早在此居住的是清代武衙門,民國時期國民黨官員閻廉璞搬到此地,從此被稱為閻公館。日本進城以前閻公已不在此處居住了。
閻公館建築為傳統的「明三暗五」、「前客會,後樓院」、「一進三院」典型格局。公館坐東向西,佔地約1300平方米。閻公館前院惜於近年拆除,現存中院和後院。前院西有臨街客會5間,客會中間有門樓過道,兩邊各有帶走廊的三間廂房。中院為「明三暗五」格局,現存東、北、南三個方向的三座閣樓,為南陪樓、北陪房和東樓,院內有一棵150多年的古石榴樹。
通過東樓一側小門可達後院,後院較為寬敞,據說為過去僕人的居所。現存東屋和南屋。南屋面闊3間。東屋面闊5間。北梢間為過道,即閻公館後門。公館前門和後門均有上馬石。
辛莊街閻公館為現存較為完整的清代民居建築,具有典型的地方建築風格,加強對其保護,對於研究濬縣城區清代民居建築形式和風格特徵具有較高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