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雲南正是菌子瘋狂生長的季節,去雲南旅遊怎能錯過吃菌子。
都說每年在雲南都有不少人因為吃菌子出人命或是被送進了醫院,還有不少人說吃了沒有燒熟的見手青見到白色小人跳舞,甚至在我們開車聽當地廣播的時候也聽到新聞裡再三強調吃菌類一定要注意安全的新聞,在餐廳裡也見到張貼在牆上的大幅的宣傳畫宣傳吃菌類注意事項,讓人不禁既想要躍躍欲試,又有點害怕。
說真的,吃個蘑菇至於嗎?至於這麼緊張?至於好吃到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嗎?
家裡有個火鍋控、蘑菇控,到了蘑菇的大本營不可能不錯過蘑菇火鍋?為了安全起見,我們的第一頓菌子火鍋還是選了大理古城內人氣最旺的一家野山菌火鍋店——識君食菌。
這家火鍋店在古城內規模算是很大了,裝修也很有特色,一樓布置得花團錦簇、遍地植物,要吃火鍋得上二樓。
坐在窗邊的位置可以賞古城街景,抬頭還能看到蒼山。
第一次吃,還是吃個比較常見的套餐吧,套餐內有四種菌,我們另外還選了大理特產的諾鄧火腿,再加點了竹蓀蝦滑等菜。
服務員先給上了個鍋底,鍋底清澈見底,裡面本身就漂了不少菌類。服務員囑咐我們等鍋開後就先舀一碗湯喝著。
重頭戲還沒開場,光喝這碗清湯就讓人覺得鮮得咋舌。喝著湯的同時,菜一道道上來了。
諾鄧火腿是雲南三大著名火腿之一,曾經上過央視的《舌尖上的中國》,這款火腿以瘦肉多,油脂薄,味道鮮美而著稱,據說一個諾鄧火腿需要三年的時間才能醃製成功。服務員再三提醒,這款火腿味道比較鹹香,建議放到後面再下鍋,以免破壞了菌子的本味。
竹蓀蝦滑是以竹蓀為容器,裡面的蝦不像我們平時吃的蝦滑是攪碎成泥狀的,而是整個保持原型的。
最重要的野生菌拼盤上來了,裡面有當季的松茸、牛肝菌等四種菌子。
服務員囑咐我們,菌子可以下鍋煮了,需要煮20分鐘才可以吃,還給我們拿來了一個計時器。以前吃火鍋也會給計時器計時,總覺得以前的計時是為了保持食材的最佳口感,而這次計時有點生死攸關的感覺,生怕提前吃還沒燒熟的菌子就可能有機會見到那些白色小人了。
漫長的20分鐘總算過去,嘗一口菌子,真是鮮的眉毛都要掉下來了。以前總覺得熬製高湯吊鮮需要靠老母雞、豬骨、瑤柱等葷菜,沒想到這一鍋從土裡長出來的菌類植物的鮮度比葷菜熬得更可口。更神奇的是其中一款菌類的口感竟然與肉類的口感很相似,細細嚼來能明顯感覺出肉的紋理感,讓人不得不驚嘆大自然造物之神奇。
雲南火鍋都有特製的蘸水,不過吃菌子火鍋真的不需要沾蘸水,濃烈的味道只會破壞菌子細膩的口感。
吃到最後再把鄧諾火腿下到鍋中,菌子湯中融合著火腿的濃香,兩種味道相輔相成,好吃到無以言表。
在大理吃的第二頓火鍋則是在曾經的茶馬古道重鎮——沙溪古鎮上吃的。店名就叫茶馬古道飯店,店內提供野生菌清湯黃牛肉火鍋。
牛肉火鍋平時也吃得多了,潮汕牛肉火鍋、貴州黃牛肉火鍋、日式牛肉火鍋(壽喜燒)……,各種牛肉火鍋各有各的味道,但無論哪種牛肉火鍋裡的牛肉切的都是薄片,以便於快速入味。
但是沙溪的這款火鍋裡的牛肉卻真的讓我們震驚了:一盤一斤重的牛肉被很豪放地切成了五六大片,每一片都有西餐牛排這麼厚。
給配的蘸水也是很豪放,一人一大盤,用的是食堂裡打飯的餐盤,裡面放著蒜末、香菜、辣椒、蔥花和秘制的醬料。
老規矩,先把菌子燒熟了再下牛肉。
燒熟的牛肉夾起來一看,還真的像是牛排一樣又厚又大。
想要吃的方便,可以向老闆要一副刀叉,像吃西餐一樣切成小塊吃。本以為這麼大塊的牛肉,又沒有勾芡,牛肉的纖維本身又粗又老,直接下水煮肯定容易發軔,沒想到實際吃的時候才發現一點都不老,切成小塊後配著蘸水吃又香又可口,實在是出乎意料。
吃飯期間還有外國的一家三口也想品嘗這特色美食,只看到年輕的大男孩拿著手機用谷歌翻譯和老闆溝通了半天,最後還是沒有溝通明白,只能悻悻而去,不禁為他們沒有品嘗到美食感到可惜。
作為一個無海鮮不歡的人,本以為在雲南可能沒法欣賞當地的美味,沒想到雖沒有海鮮,這次雲南之行吃到了兩頓與家中常吃的火鍋大為不同,美味卻又讓人難忘的火鍋,不得不感嘆中國美食永遠都不會讓你失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