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羅浮宮博物館,多數人首先想到的是「鎮館三寶」——蒙娜麗莎、維納斯、勝利女神,或是貝聿銘的玻璃金字塔,和金字塔旁永遠排不完的長隊。今年3月初,出於對新冠疫情的擔憂,羅浮宮員工通過臨時投票,決定行使「撤離權」,導致羅浮宮閉館三天一度又成為熱搜。
但此舉也將神秘的「博物館人」從幕後推至臺前。其實,羅浮宮就像是一個微型社會,一個喧囂忙碌的星球,在這顆藝術星球上的兩千位居民不僅會在緊急時刻團結起來行使權利,更在或明或暗的地方為這顆星球賦予勃勃生機。來自法國的圖文作品《羅浮宮的幕布之後》便嘗試走進神秘的盧浮迷宮深處,探秘舉世矚目的展覽及數以萬計的展品背後,這座世界著名博物館是怎樣運行的。
在這本書裡,你將跟隨畢業於羅浮宮學院的作者貝雷尼絲·若弗魯瓦-施內特,走近那些「手握鑰匙的人」,跟隨身懷絕技的修復師和裝裱師、鎖匠和木工、新聞專員、安保人員和布景專家,走進羅浮宮的最深處:藏在沉重安全門背後的防原子彈掩蔽室,管理著羅浮宮12000多把鑰匙的「鎖務」工作室,以及參觀者找不到的暗門……那些你從未聽說過的神秘崗位工作人員,將告訴你在羅浮宮工作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在這裡工作的人們守護著人類歷史上的曠世傑作,將博物館等待雕琢的宏大空間奉獻給世人。他們的嚴謹、耐心和謙遜無不顯示著羅浮宮偉大技藝的傳承和漫長歷史的恆久影響。《羅浮宮的幕布之後》通過他們親切的講述和百餘幅風格鮮明的插畫,全方位展示參觀者難得一見的羅浮宮內部和博物館星球的運轉,見證藝術珍品保存、修復和展出背後複雜艱辛又妙趣橫生的過程。
>>精彩圖文賞析
「夜間巡邏」
茱莉亞·裡加爾(Julia Rigade),巡夜組裡唯一的女性:
「在羅浮宮巡夜絕對是個人選擇,我們一共有大約25個人,負責守護整個博物館,另外還有一隊消防員。我們的工作從下午5:45開始,至次日早上9:15結束。我已經在這個崗位上工作5年了,拿什麼也換不走這份職業。這裡的氣氛很特別,夜裡人與人之間的那種親密感與白天是完全不同的。」
▲從拿破崙三世套房主客廳內的觀眾臺望向樂師席
這是每個人的夢想:待所有遊客離去後,漫步在夜間昏暗的博物館。為了完成這次夜間歷險,我們約定4月27日晚9點在安全中心見面——當然,我們不會在此透露安全中心的位置。氣氛還算輕鬆,因為目前暫時沒有任何故障(斷電、漏水等)警報。弗雷德裡克·比揚卡蒂尼(Frédéric Biancardini)和奧利維耶·貝朗(Olivier Berrand)兩位接待與監管員拿上鑰匙和手電,主動提出陪伴我們完成此次夜間出行……
弗雷德裡克·比揚卡蒂尼十分熱愛他的工作環境,他告訴我們:「在羅浮宮裡巡夜的時候,會感覺自己像個太空人。博物館變成了一艘幽靈船,城市裡的一個泡泡,一個會遇見鬼魂的密閉空間。我們在不同的時代和氛圍中旅行,仿佛變成了世界的主人。」他的母親埃迪特(édith)今年已經80歲了,她就曾經是羅浮宮第一批守衛成員!這樣的血脈傳承似乎是一種命中注定……我們受到的第一重衝擊就相當震撼:這裡的聲音變了,我們可以聽到自己的腳步聲!想起白天這裡一刻不停的喧囂,頓時意識到這個細節是多麼重要。「自從開始在羅浮宮巡夜,我就再也受不了一丁點兒噪音了。寂靜統治著這裡的一切,你可以在絕對的安寧下品鑑藝術作品。」奧利維耶·貝朗補充道。這位接待與監管員留著一撮山羊鬍,脖子上戴著一串具有民族風情的項鍊,他描述博物館建築細節的本事,堪稱天下無雙。閒暇時,他喜歡拍照,多年來累積下一大堆取景奇特的照片,他承諾會拿給我們看。
在手電筒的光束下,羅浮宮忽然變成了一幅巨大的電影布景。科撒巴德庭裡那些半人半獸的公牛像看上去更加駭人了;我們隱約能辨認出遠處古地亞王子石像的輪廓;手電光從下面照上去,薩莫色雷斯島的勝利女神伸展著她巨大的翅膀,產生了一種誇張的戲劇效果。我們在這裡看不到任何人,這讓我們的漫步愈發顯得有些不真實……即便是平時人山人海的大畫廊裡,現在也是一副荒無人煙的景象!我們握著手電,忘情地享受著獨自徜徉在義大利文藝復興巔峰之作中的樂趣。各種各樣的面孔不斷從黑暗中浮現出來,我們忽然認出了拉斐爾筆下的《巴爾達薩雷伯爵像》,還有李奧納多·達文西的《美麗的費隆妮葉夫人》裡那張線條柔和的鵝蛋臉。地板咯吱作響,散發著地板蠟的味道。羅浮宮就如同一位老婦人,接受著他人的照顧和精心打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