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履生:一艘船與一座博物館

2021-02-23 陳履生美術館

經常會有人問我最喜歡世界上的哪一家博物館?這是一個非常難以回答的問題,因為博物館之間有很多是無法相比的,因為各有其特點,在這個世界上都是不可或缺。但是,既然問了,又不能不回答。所以,在萬般無奈之中只能說:我最喜歡瑞典的VASA沉船博物館(Vasa Museum)。雖然這家博物館不在世界十大博物館之列,也沒有那些著名博物館中耳熟能詳的世界名作,其知名度也是一般。可是,這是一座非常特別的博物館,其獨特性相信每一位造訪過的人都能夠說出一二,而舉凡去過都是讚不絕口,都很喜歡。

圍繞一艘沉船來辦博物館是有難度的。簡單一點說就是一艘船,然而,這不是一般的船。就船或沉船而言,並不是所有的船或沉船都能夠辦博物館,有的只可能成為博物館中的一件展品或一件藏品。所以,沉船的具體很重要。說到沉船,最著名的就是至今還葬在大海中的鐵達尼號;而關於沉船,或多或少都有一些故事,越是著名,故事就越多。在世界知名的古沉船中,最著名的非瑞典的「瓦薩」號戰艦莫屬。它是世界上第一批風帆炮艦,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炮艦,也是現存唯一的一艘17世紀的大船。可以說,這一以瑞典國王的姓來命名的17世紀的船業巨無霸,充滿了可以敘說的故事——沉船的歷史,沉船的規模,沉船的建造,沉船的原因,以及打撈、保護、建館的過程等等,都有可能是構成博物館的重要內容。

瑞典瓦薩沉船博物館所展現的就是不同一般。它曾經是世界之最,有著長60. 97米、寬11. 68米、主桅杆高52米、重量達1 200噸的身軀,而它相關的歷史背景則關係到海上霸權和海上貿易。它曾經是影響到國家的災難,這一深入到王國的災難還影響到公眾對於技術發展的信心,更重要的是因為船的沉沒而打碎了雄心勃勃的強國夢。作為博物館,該館展示的除了沉船本體之外,所展示的還是世界考古史上的奇蹟。


1625年開始建造,歷時兩年。約400名木匠、工匠、雕刻師、漆工、上釉工、修帆工、鐵匠等參與了建造工作。船有3根桅杆,可懸掛10張帆。船身排列有64門火炮炮口。

1628年8月10日,首航。在離開港口僅僅約1300米,即告沉沒。

1956年,「瓦薩號」沉船被獨立研究者安德斯·弗朗熱發現。

1959年,瑞典相關部門開始著手進行打撈。

1961年4月24日,「瓦薩號」在沉睡海底333年後露出水面。當年秋天,被運至斯康森島上。為進行全面修復,島上建起了修船所和一座特製的船塢。在修復的同時向公眾開放,因此,這也就成了瓦薩博物館的前身。

1964年,在打撈沉船的現場建起了一座頗具規模的水上博物館。

1987年,為「瓦薩」號沉船建造專門的博物館。

1990年6月,瓦薩沉船博物館正式開放。它與斯德哥爾摩海事博物館等均隸屬於瑞典國立海事博物館。


1625年,遵照瑞典國王古斯塔夫二世的旨意,開始建造4艘戰艦。這是當時的瑞典在擺脫丹麥統治之後,為建立海上霸權,所編造的野心勃勃的強國夢。為此,「瓦薩」號作為古斯塔夫二世的4艘戰艦之一,共有5層甲板,船長62米,寬12米,主桅52米,船帆總面積1275平方米,裝炮64門,載水手、士兵共445人,排水量1300噸。「瓦薩」號原設計為單層炮艦,但國王得知強敵丹麥已擁有雙層炮艦,便下令把炮艦改造為雙層,如此不僅違反了設計原則,還因為加裝了上層甲板,並增設大量火炮,就造成船體整體上的失衡。所以,在首航時就釀成了巨大的海上災難,沉入30多米深的海底。


「瓦薩」號在眾人的歡呼聲中駛向海洋深處,卻在眾人的矚目中沉入海底。在沉沒的當時,主事者就想打撈,因限於技術條件而無法實現,可是,人們並沒有忘記它。獨立研究者安德斯·弗朗熱在童年時代就對家附近的斯德哥爾摩群島海域裡失事的船隻產生興趣,在20世紀50年代初即開始了搜尋「瓦薩」號的工作。安德斯·弗朗熱鑑於海水裡的船蛆和蛀船蟲對木質船骸的破壞作用,又考慮到波羅的海的海水因鹹度不高卻無法大量繁殖,這艘戰艦在海底300多年可能得以保存。1956年,他終於發現了沉睡海底的「瓦薩」號。


1959年,「瓦薩」號被成功兜起,並將它在水中拖移到船塢附近淺水區。此時遇到水下木質文物脫水後的防縮和防腐的處理問題,因此,所有打撈到的船上物品的整理、登記、編號都只能在海水中進行。同時,開始了船體清淤、堵漏的工作。1961年4月24日,這艘在海底沉睡了333年的古船在耗費巨資、歷時5年的打撈之後,終於出了水面。為了保證「瓦薩」號在離開海水之後不會受到空氣的腐蝕和脫水,瑞典專家採用聚乙烯乙二醇與水的混合液噴灑到船體以及其他木質文物上,進行脫鹽脫水處理。從1962年開始,用500隻噴頭每25分鐘噴灑一次,其間相隔20分鐘,重複不斷,前後用了17年的時間,一直噴到1979年才完成了脫鹽脫水的處理,從而使這艘當時已350多歲的木船得到了完好的保護。在從打撈到修復的近20年間,瑞典各方面的專業工作者利用了多種現代化的手段,非常嚴謹的將沉船恢復到接近原來的狀態。而從水中撈出的萬餘件船體附屬部件和700餘件雕塑,在經過防腐、防縮處理後也都安放到原來的位置之上。其後又經過多年的船身加固等工作,終於結束了沉船的修復工作,並公開展出。「瓦薩」號從打撈到保護是一個非常複雜的過程,為當代累積了保護沉船的經驗。

瓦薩沉船博物館由尤讓莫森和瑪麗安達爾貝設計,德國馬克·孟松建築設計公司設計建造。它是在1879年的舊船塢的基礎上建設。而展現當時船塢地區的浮雕就陳列在博物館入口的外面,雖然當年的狀況已經有所改變,但對面的教堂依舊,成為可以參照的標誌。博物館建築的外觀有著與船相似的造型,古樸而吻合了港口的調性。這座建築面積為6000平方米的建築,在1992年被提名為瑞典木建築獎。無論是外觀的感覺,還是實際的面積,該館都不算大,可是,進入到館內之後卻感覺到非常之大,那能夠盛放大船的空間一定是很大。這可能也是一種內外有別。博物館選址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動物園島邊的瑪麗造船廠。顯然,這一特色博物館的建築選址不同於其他博物館,重要的是要考慮沉船的重修,所以,必須要挖掘乾塢作為重修的場所。

設計者突出考慮的是博物館空間應該是全方位的觀賞整個船體,因此,需要足夠大的內部空間以容納這艘大船。而因為船屬於異形結構,所以,圍繞船四周的觀賞平臺就不可能統一在一個平面上,會顯現出它的高低錯落,這不僅是便於觀賞,同時也豐富了內部的空間結構。如此,也就有了不同高度的單元,還有了與沉船關聯的空間中的層次感。建築的承重結構主要為鋼筋水泥,空間中醒目的承重柱之高也是其他博物館中少見的,那巍峨,那氣勢,契合了沉船之大。而在不同材質的組合上,突出了木質船的固有的調性,因此,牆面主要用木材。色調上的赤色、棕色和黑色水漿顏料的綜合使用,有著古樸、滄桑的感覺,也吻合周邊的氛圍。作為一座新建築,它在周邊並不突兀,那種和諧相處的感覺,並感覺不到新,這是它成為上個世紀90年代最偉大建築的重要原因,更是將博物館建築的設計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

圍繞沉船來辦博物館,顯然有很多的方式,有很多的辦法,有很多的設計,也有很多的作為,如同英國的瑪麗露絲博物館和中國的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一樣,表現出了各自不同的理念以及建造博物館的水平。這正是「把戲人人會做,各有巧妙不同」,但優劣、好壞是涇渭分明的。面對沉船,面對VASA,如果將其放到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這個國家的專業工作者都可能會設計出他們的方案。而瓦薩沉船博物館所展現的瑞典人對於沉船以及博物館的態度是不一般的,它可以成為世界博物館和水下文物保護的標杆。用博物館的方式來建立起這樣一種水下考古與當下的聯繫,這正是今天所看到的這座特別的博物館所呈現給人們的專業精神和專業水平。毫無疑問,博物館的建築非常重要,這是構成它特色的一個重要方面。

圍繞的沉船所建的博物館是無法繞開沉船的。因此,僅僅有合適的建築還是不夠的,是遠遠不夠的。瓦薩沉船博物館在展陳方面,尤其是在建築與展陳結合方面的成就同樣是顯著的。從進入博物館開始,以沉船為中心所展開的視覺上的安排,別具匠心。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沉船,開門見山。在這裡,博物館就是這艘船停靠的港灣,就是它修生養息的船塢。博物館內部分地上、地下7層,每層與戰艦各艙平行。所以,在不同的樓層圍繞著它轉一周,會看到不同的視角和不同的內容。可以說,該館在展示方面的設計也是其獨特性的另一方面的重要呈現。宏觀上看,無論是大船的整體,還是內部空間,以及相關聯的內部感覺都讓人震撼;而具體的看,細細的看,其豐富的內容與精緻的安排,都能夠讓人們看到什麼是專業,什麼是博物館的專業。而所有的一切都不是那種原始的陳列,有著精心的策劃和在整體上的安排。人們在這裡能夠看到很多,如果僅止於參觀沉船或者了解沉船的一般的話,那麼,就難以獲得與這一沉船關聯的很多內容,也就難以認識這一博物館的獨特性。作為博物館的展示,在不同樓層上所展現的是與沉船關聯的很多方面,包括那些為陳列專門製作的模型。

從大門進入到館內,實際上是在4層。這個入口層的設計完全是根據沉船和博物館的具體情況,在這一層可以看到關於瓦薩號的電影,還有關於瓦薩號的歷史、打撈瓦薩號和恢復重建過程的專題展覽。其中有1:10的瓦薩號張帆航行的模型。2層有瓦薩號沉船遇難者的遺骸,還有模擬駕駛17世紀船隻的體驗。5層有瓦薩號高層大炮甲板1:1的模型,還有很多戰艦上的原始物品。6層展示了瓦薩號的藝術裝飾,並介紹了這些裝飾的象徵意義。3層和7層是看沉船的最好角度,可以近距離感受當年強國夢的氣勢。難以想像的是,300多年後從海底出水,所發現的除了本體之外,還有1.4萬個散了架的木製品以及700 尊雕像,如今能還原到接近當初的狀況,這是如何艱巨而細緻的工作,所表現的是多麼嚴密的多學科的組織和協調。顯然,這不是一艘普通的戰艦,船體上還有非常精緻的雕刻,內容有聖經裡的英雄、羅馬皇帝、獅子、海中生物、希臘諸神等等,這些裝飾很難和戰爭聯繫到一起,完全是300多年前瑞典藝術的集中呈現,而戰艦則是一座海上的宮殿。

博物館在內部空間上,尤其是在不同樓層之間所設計的錯落的臺階,用不規則的方式展現了與沉船關聯的不同方面。而在這樣一個不同樓層的空間格局中,又有可以視為博物館中「特展」的豐富內容,其中,如「船上生活」部分,陳列著「瓦薩號」船上生活的模型:推磨、釀酒、擦大炮的水手與喝酒、談笑的軍官,以及「瓦薩」號上原來的水手服、工具、金幣,羅姆酒等實物。在展陳手段的多樣化方面,該館也是極盡所能,不管是傳統的方式,還是現代的科技;不管是用實物,還是用影像,都烘託了沉船的主題和歷史的氛圍。在一些細節方面,館內有MP3音頻導覽標誌的地方都可以聽到中文解說,還有17分鐘左右製作精良的電影等。無疑,展陳越豐富就越能夠說明沉船的重要性,也越能夠展現沉船的不同凡響,並顯現出該館特色的又一個方面。

因此,參觀這座博物館需要時間,需要耐心,更需要慢慢的去品。

疫情防控請予以配合:入館人員須佩戴口罩,進行信息登記、測量體溫、出示健康碼。


【視頻】陳履生博物館群

相關閱讀請點擊以下

【揚中陳履生博物館群】

◆ ◆ ◆ ◆

187 8606 1930,  181 9810 8999
陳履生美術館:江蘇常州市武進區環湖北路,江蘇揚中市新壩鎮新治路,海南三亞海棠花開;漢文化博物館&竹器博物館:江蘇揚中市新壩鎮新治路;陳履生美術館研習基地:貴州貴陽市開陽縣王車村

相關焦點

  • 走進揚中市陳履生博物館
    國內規模最大的鄉村博物館群——陳履生博物館群在上個月28號正式開館。作為開館後的首個長假,這裡也吸引了許多遊客前來參觀打卡。、中國漢畫學會會長、揚中鄉賢陳履生與新壩鎮政府合作共建,包括陳履生美術館、漢文化博物館、竹器博物館。
  • 陳履生:英國約克國家鐵路博物館(上)
    1951年,英國運輸委員會在關於文物保護和記錄的報告中建議英國運輸業指定一名「歷史文物館」的館長來管理國家運輸業的藏品,同時,為增加國家對鐵路文物的收集,建議在倫敦以外的其他地方建立一座大型博物館,將與鐵路、火車相關的物品都作為收藏的對象。隨後,英國鐵路公司於1961年在倫敦南部的克拉彭開設了「運輸博物館」;英國鐵路公司還與斯溫登鎮議會合作於1962年在斯溫登創立了「大西部鐵路博物館」。
  • 陳履生博物館群開館
    金山網訊(季春 心俊)經過4個多月的試運營,28日上午,國內規模最大的鄉村博物館群——陳履生博物館群正式開館,將繼續向公眾免費開放。市委書記馬明龍發來賀信,市委常委、市委宣傳部部長、統戰部部長孫曉南出席開館儀式。
  • 陳履生博物館群在江蘇揚中開館
    9月28日,陳履生博物館群——漢文化博物館、陳履生美術館、竹器博物館在江蘇省揚中市開幕。揚中市委書記殷敏致辭,鎮江市委書記馬明龍、山東省石刻藝術博物館發來賀信,新壩鎮黨委書記吳玉青主持開幕式。陳履生博物館群位於其家鄉江蘇省揚中市新壩鎮新治村,此次,他與揚中市新壩鎮人民政府合作共建的博物館群「三館」齊開,全部藏品均由陳履生提供。這是他繼創立油燈博物館(揚中、常州)和陳履生美術館(常州、三亞)之後的又一貢獻。
  • 開館後首個長假 走進揚中市陳履生博物館
    坐落於揚中市新壩鎮新治村的陳履生博物館群由原國家博物館副館長、中國漢畫學會會長、揚中鄉賢陳履生與新壩鎮政府合作共建,包括陳履生美術館、漢文化博物館、竹器博物館。   遊客孫先生是本地人,但常年在南京工作,這次假期回來聽說家附近新開了一座博物館,就過來看看,他坦言「這裡讓自己很意外:   進來之後發現特色還是很鮮明的,有竹器啦包括藝術畫展啦,這些跟我們生活都是很貼近的,還有漢文化,這邊的展品非常豐富,有一些竹器讓我們聯想到小時候的一些回憶,還是蠻好的,我覺得對以後包括小孩子的教育包括文化的弘揚都是很有益處的。
  • 「愛家鄉,就給她建博物館!」陳履生博物館群揚中開館
    陳履生博物館群開館儀式28日,原國家博物館副館長、中國漢畫學會會長陳履生的夢想終於實現。當天,以他名字命名的陳履生博物館群在家鄉江蘇揚中正式開館,面向公眾免費開放。陳履生博物館群陳履生博物館群坐落於「江蘇最美鄉村」揚中市新壩鎮新治村,由揚中鄉賢陳履生與新壩鎮人民政府合作共建,包括陳履生美術館、漢文化博物館、竹器博物館,以竹為建築立面,以江南煙雨和山水為設計靈感
  • 八橋中學組織黨員參觀陳履生博物館和渡江文化園
    金山網訊 11月14日上午,揚中市八橋中學黨支部開展「愛祖國、愛家鄉、愛教育」主題黨日活動,組織在職和退休黨員前往陳履生博物館和渡江文化園參觀訪問
  • 陳履生博物館群參展首屆「雲上文博會」
    讀創/深圳商報記者 梁瑛以原國家博物館副館長、著名藝術評論家、收藏家陳履生命名的陳履生博物館群首次登陸雲上文博會,在文博會9號館藝術品館亮相,從近百件陳履生作品中精選而出的藝術作品吸引了眾多藝術愛好者。
  • 陳履生:英國約克國家鐵路博物館(下)
    莫奈的《聖拉扎爾火車站》【請點擊閱讀】陳履生:英國約克國家鐵路博物館(上)在這裡很容易讓人們想起印象派畫家莫奈「聖拉扎爾火車站」系列中的畫面。在博物館大約6000多件的收藏中,大約有280輛機車,其中約100輛一直都在約克的館中,其它則分配在英國希爾登鐵路博物館和其他博物館以及觀光鐵路之間展覽和使用。還有如舊時火車票、站牌、報紙,以及無數的制服、鈕扣、手錶、時鐘、地圖、海報等與鐵路相關的五花八門的其它藏品。1939-1945年二戰時諾曼第戰役中敦刻爾克疏散時的坎特伯雷車站站牌
  • 打造長江上的文化地標,揚中陳履生博物館群「三館」齊開
    9月28日,位於揚中市新壩鎮新治村的「陳履生博物館群」——漢文化博物館、陳履生美術館、竹器博物館正式對外開放。陳履生先生是我國著名美術家、美術評論家、收藏家,原國家博物館副館長、中國漢畫學會會長。此次,他與揚中市新壩鎮人民政府合作共建的博物館群「三館」齊開,一座無比璀璨的文化地標,如燈塔一樣閃耀在萬裡長江。
  • 國博原副館長陳履生呼籲建防疫博物館:給未來一個交代
    中國國家博物館原副館長陳履生。資料圖/新京報記者 薛珺 攝17世紀肆虐英格蘭的黑死病,曾導致倫敦四分之一的人口死亡。但這場瘟疫對英格蘭北部卻影響甚微,止步於曼徹斯特郊外的一座名叫亞姆(Eyam)的村莊。
  • 國家博物館副館長陳履生推七本新作
    6月26日,中國國家博物館副館長陳履生新著發布會在北京舉辦,此次發布會集中推出了陳履生出版的最新作品:《陳履生美術史論集》《陳履生藝術批評集》《燈下藝語》《視覺前言》《隨遇》《陳履生畫集》《為無為:陳履生書法集》共七本。
  • 國家博物館副館長陳履生:希望年輕人到博物館辦婚禮
    日前,中國國家博物館副館長陳履生做客「深圳市民文化大講堂」,以《美在博物館》為題和大家分享了他眼中的博物館文化。以下為演講內容精編。   我有一個夢想,希望將來年輕人到博物館去辦婚禮。我認為在博物館裡舉辦婚禮的人,一定對博物館有一種感情,他們會把這種情感傳承下去,會建立長久的幾代人對於博物館的依賴,因此它不僅僅是一個婚禮而已。   ——陳履生   只有國家的強大,才有博物館的強大   首先我想跟大家講一講博物館與國家的關係。
  • 國博副館長陳履生:我們的博物館教育功能薄弱
    2011年5月30日,陳履生在國博「藝術時空之旅」展覽現場。新京報記者 薛珺 攝    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副館長身份之外,陳履生是藝術史論者、畫家、攝影家。2012年,他的展覽主題是「博物館建築攝影」,這一次則是「巴西攝影」,呈現異域風情和人文關懷。「當藝術家表現為多重身份的時候,歸根結底還是文化人的一種身份,中國歷史上所謂的詩、書、畫三絕實際上就是在不同領域內的共同成就。」陳履生說。    在陳履生眼中,博物館是文物和藝術品的家,是人們瞻仰文物或藝術品的聖地。
  • 想了解一座城市的文化品位,就去那裡的博物館看看 | 世界博物館日
    在世界上最大的電影博物館中,60%以上的遊客並不是來觀賞展覽和電影的,而只是為了在運河邊用餐喝咖啡,看船來船往。你知道嗎?在巴黎新地標LV基金會大樓前排起長隊的遊客,並不是為了購買新款包包,而只是為了欣賞這棟如雲朵、如貝殼的奇特建築。
  • 海賊王裡最大的三艘船,一艘船就是一座島
    海賊王的世界,是一片水的世界,所以船是不可或缺的工具,大部分的船都是差不多的,但是也不乏異類,那讓我們來說說,海賊王最大的三艘船。三桅帆船在三桅帆船篇,路飛闖入了莫利亞的地盤,一開始路飛他們登上莫利亞的海賊船以為是登上了某座小島,因為這艘船實在是太大了,簡直就是一座移動的村莊,而在這座村莊上,還有大量的殭屍,最大的一個,就是魔人奧茲,他是500年前名震世界的巨大魔人,喜歡將自己喜歡的島嶼運走,得到稱號「運國奧茲」。
  • 陳履生:從國家層面建立防疫博物館,其教育意義持之久遠
    2月14日,原中國國家博物館副館長、國家博物館研究員陳履生率先呼籲建立「中國防疫博物館」,這一提議引發了眾多關注與支持,同時對現有博物館收集見證物、收藏記錄歷史是一個及時的提醒。近一個月以來,這一提議得到了社會各方面的響應和大眾的支持。
  • 國博副館長陳履生:冀寶齋是中國博物館的恥辱
    在過去十年裡,民營美術館陣營裡湧現出了不少優秀代表,但伴隨著藝術投資、收藏熱潮,冀寶齋之類的博物館也開始被曝光。到底該如何看待民營美術館的現狀和發展?中國國家博物館副館長陳履生說:「前不久出現的冀寶齋,那真是中國博物館的恥辱,如果我們的博物館、美術館發展成這個樣子,是應該引起我們反思的」。
  • 揚中人陳履生揭開油燈世界的秘密
    金山網訊 昨天,坐落於常州西太湖畔雅集園內的油燈博物館正式開館。它的主人就是來自我市揚中的陳履生先生。博物館建設歷時三年,依照國家博物館標準展陳布置,展廳面積1000多平方米,展出的油燈涵蓋了自新石器時代到民國時期以及古羅馬時期、愛琴海地區和日本、東南亞等國家的各類油燈。陳履生先生從館藏的4000多件油燈中精選出近2000盞進行陳列。據悉,這裡不僅是全國範圍內第一家專業化的油燈主題博物館,更是世界範圍內油燈藏品量最多、規模最大的博物館。
  • 博物館是城市的「月光寶盒」
    對一座城市又意味著什麼?去過全世界370多座博物館、美術館的中國國家博物館原副館長陳履生,在他的新書《博物館之美》中給出了他的見解。建築、細節與光影之美讀書周刊:您探訪過全世界370多座博物館、美術館,還擔任過博物館的管理者。